空调室内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27678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空调室内机(10)具有主体壳体(11)、水平叶片(31)、附壁叶片(32)和控制部(40)。在主体壳体(11)形成有吹出口(15)。水平叶片(31)能够变更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流向。附壁叶片(32)与水平叶片(31)一起利用附壁效应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外侧面(33a、34a)的附壁气流。控制部(40)能够将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各自的姿势变更为规定的姿势,使得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
【专利说明】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能够利用附壁效应向规定的方向引导吹出空气流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0002]过去有利用附壁效应向规定的方向引导吹出空气流、形成期望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例如,在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4 - 101128号公报)公开的空调机中,在吹出口的附近而且是在吹出空气的通道中配置有横向风门。在该空调机室内中,吹出空气全部利用附壁效应而成为沿着横向风门的向上的附壁气流,并形成朝向室内的天花板的风向。

【发明内容】

[0003]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4]可是,为了同时形成多个风向,需要考虑将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组合起来。
[0005]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通过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能够形成各种变化的风向。
[0006]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7]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具有壳体、水平叶片、附壁叶片和控制部。在壳体形成有吹出口。水平叶片能够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流向。附壁叶片与水平叶片一起利用附壁效应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控制部能够将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各自的姿势变更为规定的姿势,使得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
[0008]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能够将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各自的姿势变更为规定的姿势,使得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因此,通过使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各自的姿势成为所述规定的姿势,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009]因此,能够形成各种变化的风向。
[0010]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附壁叶片包括沿长边方向分割而成的第I附壁叶片和第2附壁叶片。控制部独立地驱动第I附壁叶片和第2附壁叶片。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I附壁叶片和第2附壁叶片被独立地驱动,由此能够使沿长边方向分割而成的第I附壁叶片和第2附壁叶片各自的姿势成为不同的姿势。因此,通过例如相对于采取规定的姿势的水平叶片,使第I附壁叶片采取产生沿着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的姿势,使第2附壁叶片采取不产生沿着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的姿势,能够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沿着第I附壁叶片的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沿着第2附壁叶片的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其结果是,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011]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水平叶片包括沿长边方向分割而成的第I水平叶片和第2水平叶片。控制部独立地驱动第I水平叶片和第2水平叶片。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I水平叶片和第2水平叶片被独立地驱动,由此能够使沿长边方向分割而成的第I水平叶片和第2水平叶片各自的姿势成为不同的姿势。因此,通过例如相对于采取规定的姿势的附壁叶片,使第I水平叶片采取产生沿着附壁叶片的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的姿势,使第2水平叶片采取不产生沿着附壁叶片的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的姿势,能够在第I水平叶片侧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在第2水平叶片侧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其结果是,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012]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附壁叶片和水平叶片未被分割成两个以上的叶片。并且,附壁叶片和水平叶片的姿势的组合包括使得在附壁叶片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在附壁叶片的其它部分不产生附壁气流的组合。在该空调室内机中,通过将附壁叶片和水平叶片的姿势的组合设为使得在附壁叶片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在附壁叶片的其它部分不产生附壁气流的姿势的组合,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013]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具有变更吹出空气的左右方向的流向的垂直叶片。垂直叶片能够采取正面吹出姿势和横吹姿势。垂直叶片通过采取正面吹出姿势,使吹出空气从吹出口朝向正面方向吹出。垂直叶片通过采取横吹姿势,使吹出空气从吹出口朝向左右侧面方向吹出。并且,控制部在将附壁叶片和水平叶片的姿势变更成使得在附壁叶片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在附壁叶片的其它部分不产生附壁气流的组合中所包含的规定的姿势的情况下,使垂直叶片的姿势成为横吹姿势。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在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时,吹出空气从吹出口朝向左右侧面方向吹出,因而能够增加风向的变化。
[0014]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五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控制部通过变更附壁叶片和水平叶片的姿势以及垂直叶片的姿势,能够执行部分附壁吹出模式和通常吹出模式。部分附壁吹出模式是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的模式。通常吹出模式是使吹出空气全部成为附壁气流、或者使吹出空气全部不成为附壁气流的模式。另外,对于采取横吹姿势的垂直叶片相对于采取正面吹出姿势的垂直叶片的叶片角度,在执行部分附壁吹出模式时比执行通常吹出模式时小。
[0015]本
【发明者】发现,在垂直叶片采取横吹姿势时,如果不使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小于垂直叶片采取正面吹出姿势时,则不能在附壁叶片的规定的面的整个区域产生稳定的附壁气流。
[0016]因此,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使执行部分附壁吹出模式时的垂直叶片的叶片角度小于执行通常吹出模式时的垂直叶片的叶片角度,能够在执行通常吹出模式时降低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的可能性。
[0017]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三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附壁叶片包括沿长边方向分割而成的第I附壁叶片和第2附壁叶片。水平叶片包括沿长边方向分割而成的第I水平叶片和第2水平叶片。控制部分别独立地驱动第I附壁叶片、第2附壁叶片、第I水平叶片和第2水平叶片。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I附壁叶片、第2附壁叶片、第I水平叶片和第2水平叶片被独立地驱动,因而能够使第I附壁叶片、第2附壁叶片、第I水平叶片和第2水平叶片分别采取不同的姿势。其结果是,例如与附壁叶片和水平叶片未分别沿长边方向被分割的空调室内机相比,能够形成各种变化的风向。
[0018]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七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附壁叶片的长边方向的尺寸比吹出口的长边方向的尺寸短。因此,能够在具有附壁叶片的部分产生沿着附壁叶片的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在没有附壁叶片的部分不产生沿着附壁叶片的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因此,能够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沿着附壁叶片的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沿着附壁叶片的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因而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019]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八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壳体中,在比吹出口靠上方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气口。并且,成为附壁气流的吹出空气被向吸气口引导。因此,在该空调室内机中,通过使吹出空气成为附壁气流,能够发生短路。因此,通过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能够仅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短路。其结果是,能够利用被短路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提高除湿能力,利用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进行室内的空气调和。
[0020]发明效果
[0021]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使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各自的姿势成为规定的姿势,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因而能够形成各种变化的风向。
[0022]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相对于采取规定的姿势的水平叶片,使第I附壁叶片采取产生沿着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的姿势,使第2附壁叶片采取不产生沿着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的姿势,能够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沿着第I附壁叶片的附壁气流,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沿着第2附壁叶片的附壁气流,因而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023]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相对于采取规定的姿势的附壁叶片,使第I水平叶片采取产生沿着附壁叶片的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的姿势,使第2水平叶片采取不产生沿着附壁叶片的规定的面的附壁气流的姿势,能够在第I水平叶片侧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在第2水平叶片侧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因而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024]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将附壁叶片和水平叶片的姿势的组合设为使得在附壁叶片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在附壁叶片的其它部分不产生附壁气流的姿势的组合,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025]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时,吹出空气从吹出口朝向左右侧面方向吹出,因而能够增加风向的变化。
[0026]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使执行部分附壁吹出模式时的垂直叶片的叶片角度小于执行通常吹出模式时的垂直叶片的叶片角度,能够在执行通常吹出模式时降低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的可能性。
[0027]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能够使第I附壁叶片、第2附壁叶片、第I水平叶片和第2水平叶片分别采取不同的姿势,因而能够形成各种变化的风向。
[0028]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使附壁叶片的长边方向的尺寸比吹出口的长边方向的尺寸短,能够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其结果是,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029]在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成为附壁气流的吹出空气被向吸气口引导,因而通过仅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能够仅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短路,其结果是,能够利用被短路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提高除湿能力,利用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进行室内的空气调和。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0031]图2是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0032]图3是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0033]图4是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0034]图5是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0035]图6A是吹出空气为通常前吹时的吹出口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0036]图6B是吹出空气为通常前方下吹时的吹出口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0037]图6C是吹出空气为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时的吹出口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0038]图6D是吹出空气为附壁气流前吹时的吹出口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0039]图6E是吹出空气为下吹时的吹出口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0040]图6F是吹出空气为除湿功能提高吹出时的吹出口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0041]图7是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表示吹出空气为除湿功能提高吹出时的吹出口附近部分的图。
[0042]图8是变形例ID的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0043]图9是变形例IE的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0044]图10是变形例IF的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0045]图11是变形例IF的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0046]图1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0047]图13是从下侧观察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图。
[0048]图14是示出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一例的图,(a)是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b)是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C)是示出附壁叶片的外侧面的吹出空气的流向的概略图。
[0049]图15是示出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一例的图,(a)是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b)是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C)是示出附壁叶片的外侧面的吹出空气的流向的概略图。
[0050]图16是示出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一例的图,(a)是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b)是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C)是示出附壁叶片的外侧面的吹出空气的流向的概略图。
[0051]图17是用于说明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叶片角度与吹出空气的关系的图。
[0052]图18是用于说明附壁叶片的叶片角度及水平叶片的叶片角度的图。
[0053]图19是示出变形例2A的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一例的图,(a)是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b)是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c)是示出附壁叶片的外侧面的吹出空气的流向的概略图。
[0054]图20是示出变形例2A的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一例的图,(a)是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b)是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c)是示出附壁叶片的外侧面的吹出空气的流向的概略图。
[0055]图21是用于说明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叶片角度与吹出空气的关系的图。
[0056]图22是用于说明垂直叶片采取的姿势和垂直叶片的叶片角度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7]下面,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下面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示例,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0058]<第I实施方式>
[0059](I)空调室内机的结构
[0060]图1是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立体图。图2是执行附壁气流利用模式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立体图。图3是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剖视图。图4是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剖视图。图5是从倾斜方向观察的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剖视图。
[0061]空调室内机10是安装于室内的壁面上的壁挂式的空调室内机,具有主体壳体11、室内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4、底框16和控制部40。
[0062]主体壳体11具有顶面部I la、前面面板I lb、背面板Ilc和下部水平板lld,在内部收纳室内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4、底框16和控制部40。
[0063]顶面部Ila位于主体壳体11的上部,在顶面部Ila的前部设有吸入口 19。
[0064]前面面板Ilb构成空调室内机10的前面部,形成没有吸入口 19的平坦形状。并且,前面面板Ilb的上端转动自如地支撑于顶面部11a,前面面板Ilb能够以铰链方式进行动作。
[0065]室内热交换器13和室内风扇14被安装于底框16。室内热交换器13与通过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室内热交换器13从侧面观察呈两端向下方弯曲的倒V字状的形状,室内风扇14位于其下方。室内风扇14是横流风扇,使从室内取入的空气接触室内热交换器13并通过,然后吹出到室内。
[0066]在主体壳体11的下部设有吹出口 15。在吹出口 15安装有转动自如的水平叶片31,水平叶片31变更从吹出口 15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流向。水平叶片31由马达(未图示)进行驱动,不仅能够变更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流向,而且也能够对吹出口 15进行开闭。并且,水平叶片31能够采取倾斜角度不同的多种姿势。
[0067]并且,在吹出口 15的附近,在水平叶片31的上方设有附壁叶片32。附壁叶片32被分割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叶片,分别由马达(未图示)进行驱动。并且,各附壁叶片32分别能够采取倾斜角度不同的多种姿势。另外,附壁叶片32在运转停止时被收纳在设于前面面板Ilb的收纳部60中。
[0068]并且,吹出口 15通过吹出流路18与主体壳体11的内部相连。吹出流路18从吹出口 15沿着底框16的涡旋面17形成。
[0069]室内空气借助室内风扇14的运转而经由吸入口 19、室内热交换器13被吸入到室内风扇14,并从室内风扇14经由吹出流路18从吹出口 15吹出。
[0070]在从前面面板Ilb观察主体壳体11时,控制部40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3及室内风扇14的右侧方,控制部40进行室内风扇14的转速控制、垂直叶片20、水平叶片31及附壁叶片32的动作控制。并且,控制部40独立地驱动水平叶片31及附壁叶片32。
[0071](2)详细结构
[0072](2-1)前面面板
[0073]如图3所示,前面面板Ilb从主体壳体11的上部前方起一边描画着平缓的圆弧曲面一边朝向下部水平板Ild的前方边缘延伸。在前面面板Ilb的下部具有朝向主体壳体11的内侧凹陷的区域。该区域的凹陷深度被设定成与附壁叶片32的厚度尺寸一致,并形成用于收纳附壁叶片32的收纳部60。收纳部60的表面也是平缓的圆弧曲面。
[0074](2-2)吹出口
[0075]如图3所示,吹出口 15形成于主体壳体11的下部,是将主体壳体11的长边方向作为长边的长方形开口。吹出口 15的下端部(后端部)与下部水平板Ild的前方边缘相接,连接吹出口 15的下端部(后端部)和上端部(前端部)的假想面向前上方倾斜。
[0076](2-3)涡旋面
[0077]涡旋面17是以与室内风扇14对置的方式而弯曲的分隔壁,是底框16的一部分。并且,涡旋面17形成吹出流路18的下部,涡旋面17的末端F —直到达吹出口 15的周缘附近。在吹出流路18中通过的空气沿着涡旋面17行进,并沿着涡旋面17的末端F的切线方向输送。因此,如果在吹出口 15没有水平叶片31,则从吹出口 15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风向是大致沿着涡旋面17的末端F的切线LO的方向(参照图4)。
[0078](2-4)垂直叶片
[0079]垂直叶片20具有多个叶片21、和连接多个叶片21的连接杆23 (参照图3和图4)。并且,垂直叶片20在吹出流路18中比水平叶片31靠室内风扇14附近配置。
[0080]连接杆23沿着吹出口 15的长边方向进行水平往复移动,由此多个叶片21以与该长边方向垂直的状态为中心而左右摆动。另外,连接杆23通过马达(未图示)进行水平往复移动。
[0081](2-5)水平叶片
[0082]水平叶片31是沿空调室内机10的长边方向较长的一个板状的部件,具有能够堵塞吹出口 15的程度的面积(参照图1和图2)。其外侧面31a被加工成:在水平叶片31将吹出口 15关闭的状态下,位于前面面板Ilb的曲面的延长线上的向外侧凸出的平缓的圆弧曲面。并且,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也形成与外侧面31a大致平行的圆弧曲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形成圆弧曲面,但水平叶片的内侧面也可以是平面。
[0083]水平叶片31在下端部(后端部)具有转动轴37。转动轴37在吹出口 15的下端部(后端部)附近与被固定于主体壳体11的步进马达(未图示)的旋转轴连接。
[0084]通过转动轴37向图3中从正面观察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水平叶片31的上端部(前端部)以远离吹出口 15的上端部(前端部)侧的方式进行动作,从而将吹出口 15敞开。相反,通过转动轴37向图3中从正面观察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水平叶片31的上端部(前端部)以接近吹出口 15的上端部(前端部)侧的方式进行动作,从而将吹出口 15关闭。
[0085]在水平叶片31将吹出口 15敞开的状态下,从吹出口 15吹出的吹出空气大致沿着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流动。因此,在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位于比涡旋面17的末端F的切线LO靠上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大致沿着涡旋面17的末端F的切线方向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风向通过水平叶片31向上被变更。
[0086](2-6)附壁叶片
[0087]附壁叶片32如图1和图2所示是沿长边方向分割而成的板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附壁叶片32与吹出口 15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相邻配置。另外,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在从正面观察空调室内机10的情况下,将配置在左侧的附壁叶片称为第I附壁叶片33,将配置在右侧的附壁叶片称为第2附壁叶片34。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计成,使第I附壁叶片33和第2附壁叶片34的长边方向的合计尺寸为水平叶片3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以上。另外,第I附壁叶片33和第2附壁叶片34由控制部40独立地驱动。
[008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附壁叶片33和第2附壁叶片34是相同的结构,因而在此仅说明第I附壁叶片33的结构,关于第2附壁叶片34的结构标注以34为基础的标号来取代表示第I附壁叶片33的各部分的以33为基础的标号,并省略各部分的说明。
[0089]第I附壁叶片33在空调运转停止的情况下和以后述的规定的模式进行运转的情况下被收纳在收纳部60中。
[0090]另外,第I附壁叶片33通过转动而离开收纳部60,并采取在前后方向倾斜的姿势。第I附壁叶片33的转动轴33c设于收纳部60的下端附近、而且是在主体壳体11的内侧的位置(吹出流路18上壁的上方的位置),第I附壁叶片33的下端部和转动轴33c保持规定的间隔而连接。因此,在转动轴33c转动时,第I附壁叶片33以其上端部越离开前面面板Ilb的收纳部60、第I附壁叶片33的下端部的高度位置越低的方式进行旋转。并且,第I附壁叶片33旋转而敞开时的倾斜比前面面板Ilb的倾斜平缓。
[0091]另外,通过转动轴33c向图3中从正面观察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第I附壁叶片33的上端部及下端部都一边描画着圆弧一边离开收纳部60,但此时第I附壁叶片33的上端部与收纳部60的最短距离大于第I附壁叶片33的下端部与收纳部60的最短距离。并且,通过转动轴33c向图3中从正面观察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第I附壁叶片33接近收纳部60,并且最终被收纳在收纳部60中。
[0092]另外,关于第I附壁叶片33的姿势,例如包含以下姿势:如图6A及图6B所示被收纳于收纳部60的第I姿势;如图6C所示进行旋转而朝向前上方倾斜的第2姿势;如图6D所示从第2姿势起再继续旋转成大致水平的第3姿势;如图6E所示从第3姿势起再继续旋转而朝向前下方倾斜的第4姿势;以及如图6F所示倾斜角度小于第I姿势、而且倾斜角度大于第2姿势的第5姿势等。
[0093]另外,第I附壁叶片33的外侧面33a被加工成:在第I附壁叶片33被收纳于收纳部60的状态下,位于前面面板Ilb的平缓的圆弧曲面的延长线上的向外侧凸出的平缓的圆弧曲面。并且,第I附壁叶片33的内侧面33b被加工成沿着收纳部60的表面的圆弧曲面。
[009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3a、34a形成圆弧曲面,但第I附壁叶片及第2附壁叶片的外侧面也可以是平面。
[0095](3)吹出空气的方向控制
[0096]空调室内机10作为控制吹出空气的方向的手段具有如下模式:通常吹出模式,仅使水平叶片31转动来调整吹出空气的方向;附壁气流利用模式,使第I附壁叶片33和第2附壁叶片34中的至少一方及水平叶片31转动,利用附壁效应使吹出空气的至少一部分成为沿着第I附壁叶片33和/或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3a、34a的附壁气流;以及下吹模式,使水平叶片31及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各自的前端朝向前下方,向下方引导吹出空气。
[0097]另外,水平叶片31、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姿势在上述各模式中随着空气的吹出方向而变化。在上述各模式中采用的水平叶片31、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姿势被预先设定,并存储在控制部40具有的存储部(未图示)中。
[0098]另外,关于吹出方向的选择,能够由用户利用遥控器50等进行选择。并且,也能够控制成自动进行模式的变更和吹出方向的变更。
[0099](3-1)通常吹出模式
[0100]通常吹出模式是仅使水平叶片31转动来调整吹出空气的方向的模式。下面,作为通常吹出模式的示例,说明“通常前吹”和“通常前方下吹”。
[0101](3-1-1)通常前吹
[0102]在用户选择了 “通常前吹”时,控制部40使水平叶片31转动直到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的位置(参考图6A)。其结果是,吹出空气成为沿着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吹的风向。
[0103](3-1-2)通常前方下吹
[0104]另外,用户在想要使吹出方向朝向比“通常前吹”靠下方的方向时,可以选择“通常前方下吹”。此时,控制部40使水平叶片31转动直到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成为比水平状态向前下方倾斜的状态(参考图6B)。其结果是,吹出空气成为沿着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下吹的风向。
[0105](3-2)附壁气流利用模式
[0106]所谓附壁(效应)是当在气体流或液体流的旁侧有壁时,即使是气体流或液体流的方向与壁的方向不同,也会向沿着壁面的方向流动的现象(朝倉書店(法則O辞典))。并且,为了使在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3a、34a产生附壁效应,需要使通过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变更后的吹出空气的方向的倾斜接近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姿势(倾斜),如果两者离开过远,在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不产生附壁效应。
[0107]因此,为了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3a、34a的附壁气流,需要使由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双方的附壁叶片和水平叶片31形成的开口角度成为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即需要使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双方的附壁叶片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
[0108]因此,通过将第I附壁叶片33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以及第2附壁叶片34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都设定成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能够使吹出空气全部成为沿着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3a、34a的附壁气流。其结果是,全部吹出空气的风向在通过水平叶片31被变更后,再借助附壁效应被变更,因而能够仅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109]另一方面,通过将第I附壁叶片33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以及第2附壁叶片34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中的任意一方设定成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将另一方设定成大于所述规定角度的角度,能够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沿着第I附壁叶片33或者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的附壁气流,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其结果是,吹出空气的风向在通过水平叶片31被变更后,其中一部分再借助附壁效应被变更风向,剩余部分维持原状,不借助附壁效应被变更。由此,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通过水平叶片31被变更的风向)。
[0110]下面,作为附壁气流利用模式的示例,说明使吹出空气全部成为附壁气流的“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和“附壁气流前吹”,以及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的“部分天花板吹出”和“除湿能力提高吹出”。
[011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吹出空气全部成为附壁气流的“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和“附壁气流前吹”中,假设第I附壁叶片33和第2附壁叶片34采取相同的姿势。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和“附壁气流前吹”中,第I附壁叶片33、第2附壁叶片34及水平叶片31各自的姿势被设定成,使第I附壁叶片33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以及第2附壁叶片34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都成为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
[011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部分天花板吹出”和“除湿能力提高吹出”中,第I附壁叶片33、第2附壁叶片34及水平叶片31各自的姿势被设定成,使第I附壁叶片33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而且使第2附壁叶片34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大于所述规定角度的角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能力提高吹出”中采用的第I附壁叶片33的姿势被设定成,通过产生沿着第I附壁叶片33的外侧面33a的附壁气流,产生吹出空气被向吸入口 19附近引导并从吸入口 19被吸入的短路。
[0113](3-2-1)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
[0114]在用户选择了 “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时,控制部40使水平叶片31转动直到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然后,控制部40使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转动直到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3a、34a朝向前上方,并且使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采取第2姿势。由此,被水平叶片31调整成水平吹出的吹出空气借助附壁效应成为附着于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3a、34a的气流,并变为沿着外侧面33a、34a的附壁气流。
[0115]因此,如图6C所示,即使水平叶片31的前方端部El处的切线LI方向成为前吹,由于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前方上吹,因而吹出空气借助附壁效应向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3a、34a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天花板方向吹出。
[0116]这样,在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中,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上端部离开前面面板11b,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倾斜变平缓,由此吹出空气容易在比前面面板Ilb靠前方的位置接受附壁效应。其结果是,即使由水平叶片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是前吹,也借助附壁效应而成为向上的风向。
[0117](3-2-2)附壁气流前吹
[0118]在用户选择了“附壁气流前吹”时,控制部40使水平叶片31转动直到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比水平状态朝向前下方。然后,控制部40使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转动直到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3a、34a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的位置,并且使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采取第3姿势。由此,由水平叶片31调整成前方下吹的吹出空气借助附壁效应成为附着于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3a、34a的气流,并变为沿着外侧面33a、34a的附壁气流。
[0119]因此,如图6D所示,即使水平叶片31的前方端部El处的切线LI方向成为前方下吹,由于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水平的,因而吹出空气借助附壁效应向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3a、34a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水平方向吹出。
[0120]这样,在附壁气流前吹中,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上端部离开前面面板Iib而倾斜变平缓,吹出空气容易在比前面面板Ilb靠前方的位置接受附壁效应。其结果是,即使由水平叶片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是前方下吹,也借助附壁效应而成为水平吹出的空气。
[0121](3-2-3)部分天花板吹出
[0122]在用户选择了“部分天花板吹出”时,控制部40使水平叶片31转动直到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然后,控制部40使第I附壁叶片33转动,并使第I附壁叶片33采取第2姿势。此时,第2附壁叶片34不转动,而采取被收纳在收纳部60中的第I姿势。由此,由水平叶片31调整成水平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借助附壁效应成为附着于第I附壁叶片33的外侧面33a的气流,并变为沿着外侧面33a的附壁气流。另一方面,由水平叶片31调整成水平吹出的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能成为附着于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4a的气流,因而也不会变为沿着外侧面34a的附壁气流。
[0123]因此,即使水平叶片31的前方端部El处的切线LI方向成为前吹,由于第I附壁叶片33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前方上吹,因而吹出空气的一部分借助附壁效应向第I附壁叶片33的外侧面33a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天花板方向吹出。另一方面,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能成为沿着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4a的附壁气流,因而向水平叶片31的前方端部El处的切线LI方向吹出,即向沿着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吹出。
[0124]这样,在部分天花板吹出中,能够同时形成朝向天花板方向的风向和朝向前方的风向。
[0125](3-2-4)除湿能力提高吹出
[0126]图7是执行除湿能力提高吹出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吹出口 15的附近部分的侧视图。
[0127]在用户选择了“除湿能力提高吹出”时,控制部40使水平叶片31转动直到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然后,控制部40使第I附壁叶片33转动,并使第I附壁叶片33采取第5姿势。此时,第2附壁叶片34不转动,而采取被收纳在收纳部中的第I姿势。由此,由水平叶片31调整成水平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借助附壁效应成为附着于第I附壁叶片33的外侧面33a的气流,并变为沿着外侧面33a的附壁气流。另一方面,由水平叶片31调整成水平吹出的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能成为附着于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4a的气流,因而也不会变为沿着外侧面34a的附壁气流。
[0128]因此,即使水平叶片31的前方端部El处的切线LI方向成为前吹,由于第I附壁叶片33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上吹,因而吹出空气的一部分借助附壁效应向第I附壁叶片33的外侧面33a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上方吹出(参照图6F)。并且,借助附壁效应向上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被向位于吹出口 15上方的吸入口 19附近引导,由此从吸入口 19被吸入到主体壳体11内。另一方面,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能成为沿着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4a的附壁气流,因而向水平叶片31的前方端部El处的切线LI方向吹出,即向沿着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吹出。
[0129]这样,在除湿能力提高吹出中,能够同时形成朝向吸入口 19附近的风向和朝向前方的风向。因此,能够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短路来提高除湿能力,并且利用向前方吹出的吹出空气使室内的空气进行循环。
[0130](3-3)下吹模式
[0131]在用户选择了 “下吹”时,控制部40使水平叶片31转动直到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朝向下方(参照图6E)。然后,控制部40使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转动直到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3a、34a朝向下方(参照图6E)。其结果是,吹出空气在水平叶片31与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之间通过并向下吹出。
[0132]尤其是在水平叶片31成为比涡旋面17的末端F的切线LO向下的角度时,通过控制部40使执行下吹模式,能够生成接触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3a、34a且向下的气流。
[0133](4)特征
[0134](4-1)
[013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和水平叶片31 —起利用附壁效应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外侧面33a、34a的附壁气流。并且,控制部40在附壁气流利用模式的“部分天花板吹出”和“除湿能力提高吹出”中,能够将第I附壁叶片33、第2附壁叶片34及水平叶片31各自的姿势变更为规定的姿势,使得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其结果是,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136]因此,在附壁气流利用模式中,与仅形成使吹出空气全部成为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相比,能够增加风向的变化。
[0137]并且,通过执行“部分天花板吹出”,能够使成为附壁气流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在室内进行循环,均匀地对室内整体进行空气调和,对用户提供舒适的干爽感。
[0138](4-2)
[013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分别被独立驱动,因而能够使在吹出口 15的长边方向(吹出空气的宽度方向)上相邻、且沿长边方向分割而成的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采取不同的姿势。因此,能够使第I附壁叶片33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以及第2附壁叶片34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不同的角度。因此,通过将水平叶片31、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各自的姿势设定成,使水平叶片31与第I附壁叶片33的相对角度成为产生附壁气流的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使水平叶片31与第2附壁叶片34的相对角度成为大于不产生附壁气流的所述规定角度的角度,能够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
[014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部分天花板吹出”中,通过使水平叶片31采取使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部El处的切线LI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的姿势,使第I附壁叶片33采取使其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的第2姿势,而且使第2附壁叶片34采取使其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大于所述规定角度的角度的第I姿势,能够使由水平叶片31调整成水平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沿着第I附壁叶片33的外侧面33a的附壁气流,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其结果是,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朝向天花板方向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朝向前方的风向。
[0141]另外,在“除湿能力提高吹出”中,通过使水平叶片31采取使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部El处的切线LI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的姿势,使第I附壁叶片33采取使其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的第5姿势,而且使第2附壁叶片34采取使其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大于所述规定角度的角度的第I姿势,能够使由水平叶片31调整成水平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沿着第I附壁叶片33的外侧面33a的附壁气流,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其结果是,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朝向上方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朝向前方的风向。
[0142](4-3)
[014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除湿能力提高吹出”中,成为沿着第I附壁叶片33的外侧面33a的附壁气流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被向吸入口 19附近引导,由此被从吸入口 19吸入。另一方面,未成为沿着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4a的附壁气流的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沿着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向前方吹出。这样,在“除湿能力提高吹出”中,能够仅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短路,因而能够利用被短路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提高除湿能力,利用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进行室内的空气调和。
[0144](5)变形例
[0145](5-1)变形例 IA
[014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附壁气流利用模式的“部分天花板吹出”和“除湿能力提高吹出”中,第I附壁叶片33转动并采取规定的姿势,第2附壁叶片34不转动而采取第I姿势,然而只要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则不限于上述情况。
[0147]例如,也可以是,第2附壁叶片34转动并采取规定的姿势,第I附壁叶片33不转动而采取第I姿势。此外,还可以由用户利用遥控器等设定使第I附壁叶片33或者第2附壁叶片34中哪一方的附壁叶片转动。
[0148](5-2)变形例 IB
[014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各模式中,第I附壁叶片33、第2附壁叶片34以及水平叶片31分别被固定为规定的姿势。除此之外,也可以是,在各模式中,使第I附壁叶片33、第2附壁叶片34和/或水平叶片31在规定的范围内摆动,以便形成各模式的风向。这样,通过使第I附壁叶片33、第2附壁叶片34和/或水平叶片31摆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增加风向的变化。
[0150]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和“附壁气流前吹”中,第I附壁叶片33和第2附壁叶片34采取相同的姿势。除此之外,在“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和“附壁气流前吹”中,只要第I附壁叶片33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而且第2附壁叶片34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则也可以将第I附壁叶片33和第2附壁叶片固定为不同的姿势。这样,在“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和“附壁气流前吹”中,通过将第I附壁叶片33和第2附壁叶片固定为不同的姿势,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增加风向的变化。
[0151](5-3)变形例 IC
[015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附壁叶片32被分割成两个叶片。也可以取而代之,将附壁叶片沿长边方向分割成三个以上的叶片。只要被分割成多个叶片的附壁叶片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驱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就能够增加风向的变化。
[0153](5-4)变形例 ID
[015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除湿能力提高吹出”中,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沿着第I附壁叶片33的外侧面33a的附壁气流并短路,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沿着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4a的附壁气流,而向沿着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方向(前方)吹出。
[0155]只要吹出空气的一部分被短路,则也可以取而代之,在“除湿能力提高吹出”中,将水平叶片31、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姿势设定成,使得产生沿着第I附壁叶片33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3a、34a的附壁气流。
[0156]另外,至于是否产生沿着附壁叶片的外侧面的附壁气流,主要是根据水平叶片与附壁叶片的相对角度而决定的,因而例如通过使水平叶片采取规定的姿势,也能够将空调室内机设计成即使附壁叶片被收纳在收纳部中时也产生附壁气流。例如,如图8所示的空调室内机110那样,相对于水平叶片31采取的规定的姿势,使第I附壁叶片33采取使其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的姿势、而且是向前上方倾斜的姿势,并使第2附壁叶片34采取被收纳在收纳部60中的姿势,由此能够使吹出空气全部成为沿着第I附壁叶片33的外侧面33a及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4a的附壁气流。此时,成为沿着第I附壁叶片33的外侧面33a的附壁气流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朝向天花板方向吹出。另一方面,成为沿着第2附壁叶片34的外侧面34a的附壁气流的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经由前面面板Ilb被向吸入口 19引导。
[0157]这样,即使是使吹出空气全部成为附壁气流时,也能够同时形成朝向吸入口 19的风向和朝向天花板方向的风向。并且,能够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短路来提高除湿能力,并利用向天花板方向吹出的剩余部分的吹出空气使室内的空气进行循环。
[0158](5-5)变形例 IE
[015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水平叶片31是一个板状的部件,附壁叶片32沿长边方向被分割成两个叶片。
[0160]也可以取而代之,附壁叶片是一个板状的部件,水平叶片沿长边方向分被割成多个叶片。例如,下面说明如图9所示水平叶片沿长边方向被分割成两个叶片的空调室内机210。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
[0161]在附壁叶片232是一个板状的部件,水平叶片231包括沿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相邻的第I水平叶片235和第2水平叶片236的情况下,通过由控制部独立地驱动第I水平叶片235和第2水平叶片236,能够使第I水平叶片235和第2水平叶片236分别采取不同的姿势。因此,通过例如相对于采取规定的姿势的附壁叶片232,使第I水平叶片235采取产生沿着附壁叶片232的外侧面232a的附壁气流的姿势,即,使第I水平叶片235采取使附壁叶片232与第I水平叶片235的相对角度成为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的姿势,而且使第2水平叶片236采取不产生沿着附壁叶片232的外侧面232a的附壁气流的姿势,即,使第I水平叶片235采取使附壁叶片232与第2水平叶片236的相对角度成为大于所述规定角度的角度的姿势,由此在第I水平叶片235的内侧面235b被调整风向后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沿着附壁叶片232的外侧面232a的附壁气流,而在第2水平叶片236的内侧面236b被调整风向后的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沿着附壁叶片232的外侧面232a的附壁气流。其结果是,吹出空气的风向的一部分在通过第I水平叶片235被变更后,再借助附壁效应被变更风向,而剩余部分在通过第2水平叶片236被变更风向后维持原状,不借助附壁效应被变更。由此,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通过第2水平叶片236被变更的风向)。
[0162]另外,在图9中示出了利用附壁叶片232的外侧面232a的一部分使成为附壁气流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短路的情况,然而通过调整第I水平叶片235、第2水平叶片236及附壁叶片232的姿势,也能够调整附壁气流所朝向的方向。
[0163]此外,也可以构成为,附壁叶片沿长边方向被分割成多个(两个以上)叶片,而且水平叶片沿长边方向被分割成多个(两个以上)叶片,各附壁叶片和各水平叶片被独立驱动。
[0164]例如,对于具有第I附壁叶片、与第I附壁叶片的长边方向相邻的第2附壁叶片、与第I附壁叶片对置的第I水平叶片、以及与第2附壁叶片对置并与第I水平叶片的长边方向相邻的第2附壁叶片的空调室内机,通过使第I附壁叶片和第2附壁叶片采取不同的姿势、而且使第I水平叶片和第2水平叶片采取不同的姿势,能够使第I水平叶片与第I附壁叶片的相对角度、以及第2水平叶片与第2附壁叶片的相对角度成为不同的角度。另外,第I附壁叶片、第2附壁叶片、第I水平叶片及第2水平叶片分别被独立驱动,因而能够使第I附壁叶片和第2附壁叶片采取相同的姿势,使第I水平叶片和第2水平叶片也采取相同的姿势。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增加风向的变化。
[0165]另外,在附壁叶片和/或水平叶片分别沿长边方向被分割成三个以上的叶片,而且被分割而成的附壁叶片和/或水平叶片分别被独立驱动的情况下,例如也能够使从吹出口的中央部分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使从吹出口的两端部分吹出的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这样,例如通过使从吹出口的中央部分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天花板的附壁气流,使从吹出口的两端部分吹出的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成为沿着水平叶片的内侧面的气流,能够形成诸如被吹出空气整体包在里面的气流。
[0166](5~6)变形例 IF
[016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计成使第I附壁叶片33和第2附壁叶片34的长边方向的合计尺寸、与空调室内机10的长边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并使第I附壁叶片33和第2附壁叶片34的长边方向的合计尺寸大于吹出口 15的长边方向的尺寸。
[0168]但是,作为吹出空气的风向,只要能够同时形成多个风向,则附壁叶片的结构就不限于上述情况。
[0169]例如,也可以仅设计一片尺寸比吹出口的长边方向的尺寸短的附壁叶片。对于被设计成使吹出口的长边方向和附壁叶片的长边方向平行的空调室内机,如果附壁叶片的长边方向的尺寸比吹出口的长边方向的尺寸短,则相对于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空气,在具有附壁叶片的部分产生沿着附壁叶片的外侧面的附壁气流,在没有附壁叶片的部分不产生沿着附壁叶片的外侧面的附壁气流。因此,在具有长边方向的尺寸比吹出口的长边方向的尺寸短的附壁叶片的空调室内机中,能够使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沿着附壁叶片的外侧面的附壁气流,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沿着附壁叶片的外侧面的附壁气流,因而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170]作为这种空调室内机的示例,下面说明从正面观察附壁叶片332位于空调室内机310的中央下部、而且是位于比吹出口 15的上端部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
[0171]在从正面观察附壁叶片332位于空调室内机310的中央下部、而且是位于比吹出口 15的上端部靠上方的位置的空调室内机310中,通过将附壁叶片332和水平叶片31的姿势设定成,使附壁叶片332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产生沿着附壁叶片332的外侧面332a的附壁气流的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使前面面板311b的表面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大于不产生沿着前面面板311b的表面的附壁气流的所述规定角度的角度,由此如图10所示,能够使通过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被调整后的吹出空气中、仅一部分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32的外侧面332a的附壁气流,使剩余的吹出空气不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32的外侧面332a或前面面板311b的气流。其结果是,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172]另外,在图10中示出了这样的情况: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32的外侧面332a的附壁气流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被向吸入口 19附近引导,并从吸入口 19被吸入,未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32或前面面板311b的附壁气流的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成为沿着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风向,然而通过调整附壁叶片332或水平叶片31的姿势,能够调整附壁气流所朝向的方向。例如,通过调整附壁叶片332和水平叶片31的姿势,也能够使从吹出口 15的中央部分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并成为朝向天花板方向的风向,使从吹出口 15的两端部分吹出的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成为沿着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风向。这样,通过使从吹出口 15的中央部分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并成为朝向天花板方向的风向,使从吹出口 15的两端部分吹出的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成为沿着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风向,能够形成诸如被吹出空气整体包在里面的气流。
[0173]另外,通过将附壁叶片332和水平叶片31的姿势设定成,使附壁叶片332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产生沿着附壁叶片332的外侧面332a的附壁气流的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并使前面面板311b的表面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产生沿着前面面板311b的表面的气流的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如图11所示,也能够使通过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被调整后的吹出空气中一部分的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32的外侧面332a的附壁气流,使剩余的吹出空气成为沿着前面面板311b的表面的气流。
[0174]另外,在图11中示出了这样的情况: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32的外侧面332a的附壁气流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不向吸入口 19附近引导,而成为朝向天花板方向的风向,成为沿着前面面板311b的表面的气流的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被向吸入口 19附近引导,并从吸入口 19被吸入,然而通过调整水平叶片31的姿势,也能够使吹出空气不成为沿着前面面板311b的表面的气流。
[0175]这样,在从正面观察附壁叶片332位于空调室内机310的中央下部、而且是位于比吹出口 15的上端部靠上方的位置的空调室内机310中,通过分别调整附壁叶片332和水平叶片31的姿势,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因而能够形成各种变化的风向。并且,通过向吸入口 19附近引导附壁气流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短路,并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朝向前方,能够提高除湿能力,使室内的空气进行循环。
[0176]另外,在图10和图11中,标号360表示设于前面面板311b、能够收纳附壁叶片332的收纳部。
[0177]〈第2实施方式〉
[0178]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410。
[0179](I)空调室内机的结构
[0180]图1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执行附壁气流利用模式时的空调室内机410的立体图。图13是从下侧观察执行附壁气流利用模式时的空调室内机410的图。
[0181]空调室内机410是安装于室内的壁面上的壁挂式的空调室内机,具有主体壳体
11、室内热交换器、室内风扇、底框和控制部。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410中,除附壁叶片432的结构以外的部件是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而在下面的说明中使用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进行说明,并省略各部件的说明。
[0182](2)附壁叶片
[0183]附壁叶片432如图12所示是未被分割的一个板状的部件,附壁叶片432被设计成,其长边方向的尺寸为水平叶片3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以上。另外,附壁叶片432与水平叶片31 —起利用附壁效应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附壁气流。
[0184]附壁叶片432在空调运转停止的期间和在以通常吹出模式进行运转时被收纳在收纳部60中。
[0185]另外,附壁叶片432通过转动而离开收纳部60,并采取在前后方向倾斜的姿势。附壁叶片432的转动轴设于收纳部60的下端附近、而且是在主体壳体11的内侧的位置(吹出流路上壁的上方的位置),附壁叶片432的下端部和转动轴保持规定的间隔而连接。因此,在转动轴转动时,附壁叶片432以其上端部越离开前面面板Ilb的收纳部60、附壁叶片432的下端部的高度位置越低的方式进行旋转。并且,附壁叶片432旋转并敞开时的倾斜比前面面板Ilb的倾斜平缓。
[0186]另外,通过转动轴向规定的方向转动,附壁叶片432的上端部及下端部都一边描画着圆弧一边离开收纳部60,但此时附壁叶片432的上端部与收纳部60的最短距离大于附壁叶片432的下端部与收纳部60的最短距离。并且,通过转动轴向规定的方向的相反方向转动,附壁叶片432接近收纳部60,并且最终被收纳在收纳部60中。
[0187]另外,附壁叶片432的姿势包含被收纳于收纳部60的姿势、进行旋转而朝向前上方倾斜的姿势、再继续旋转成大致水平的姿势、再继续旋转而朝向前下方倾斜的姿势等。
[0188]另外,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被加工成:在附壁叶片432被收纳于收纳部60的状态下,位于前面面板Ilb的平缓的圆弧曲面的延长线上的向外侧凸出的平缓的圆弧曲面。并且,附壁叶片432的内侧面被加工成沿着收纳部60的表面的圆弧曲面。
[018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形成圆弧曲面,但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也可以是平面。
[0190](3)吹出空气的方向控制
[0191]图14是示出空调室内机410的通常吹出模式的一例的图,(a)、(b)、(c)分别是示出空调室内机410的主视图、侧视图、吹出空气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流向的图。图15和图16是示出空调室内机410的附壁气流利用模式的一例的图,(a)、(b)、(c)分别是示出空调室内机410的主视图、侧视图、吹出空气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流向的图。
[0192]空调室内机410作为控制吹出空气的方向的手段具有如下模式:通常吹出模式,仅使水平叶片31转动来调整吹出空气的方向;附壁气流利用模式,使附壁叶片432及水平叶片31转动,利用附壁效应使吹出空气的至少一部分成为沿着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附壁气流;以及下吹模式,使水平叶片31及附壁叶片432各自的前端朝向前下方,向下方引导吹出空气。
[0193]并且,水平叶片31及附壁叶片432的姿势在上述各模式中随着空气的吹出方向而变化。上述各模式中的水平叶片31及附壁叶片432的姿势被预先设定,并存储在控制部具有的存储部(未图示)中。
[0194]另外,关于吹出方向的选择,能够由用户利用遥控器等进行选择。并且,也能够控制成自动进行模式的变更和吹出方向的变更。
[0195](3-1)通常吹出模式
[0196]通常吹出模式是仅使水平叶片31转动来调整吹出空气的方向的模式(参照图14)。另外,通常吹出模式时的控制部的控制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因而在此省略说明。
[0197](3-2)附壁气流利用模式
[0198]如在第I实施方式 中说明的那样,为了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附壁气流,需要使附壁叶片432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
[0199]可是,在将垂直叶片20的姿势固定的状态下,如果使附壁叶片432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从小于所述规定角度的角度起逐渐增大,则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整个区域中成为稳定的附壁气流的吹出空气(参照图15)成为如下的不稳定气流(参照图16):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但是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其它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在继续使附壁叶片432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增大时,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不会成为附壁气流而是成为沿着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气流(参照图14)。
[0200]鉴于这种情况,根据附壁气流的状态,能够将附壁叶片432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的角度范围划分为:使得成为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整个区域中产生稳定的附壁气流的状态(以下称为第I气流状态)的角度范围(以下称为第I角度范围);使得成为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一部分(中央部)产生附壁气流、但是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其它部分(两侧端部432c、432c)不产生附壁气流而成为不稳定的气流的状态(以下称为第3气流状态)的角度范围(以下称为第3角度范围);以及使得成为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完全不产生附壁气流的状态(以下称为第2气流状态)的角度范围(以下称为第2角度范围)。
[0201]更具体地讲,使用用于说明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姿势的组合(叶片角度组合)与吹出空气的关系的图即图17进行说明。
[0202]另外,在图17中,Θ I表示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从吹出口 15向正面方向吹出吹出空气的姿势(以下称为正面吹出姿势)的状态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I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Θ 2表示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正面吹出姿势的状态下,从第I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Θ 3表示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正面吹出姿势的状态下,从第2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Θ 4表示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正面吹出姿势的状态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2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此外,图17所示的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 h如图18所示,是指连接水平叶片31的外侧面31a的前后端部的直线Lh与水平线的角度。并且,图17所示的附壁叶片432的叶片角度Θ c是指连接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前后端部的直线Lc与水平线的角度。在此,叶片角度0h和叶片角度Θ c不是绝对值,在比水平线靠下方时是负的值。并且,水平叶片31和附壁叶片432的开口角度(相对角度)能够用数式Θ = 0c-0h表示。另外,图17是将室内风扇14的风量固定为规定的风量使其不变,并变更水平叶片31相对于附壁叶片432的叶片角度(姿势)来进行评价试验的结果O
[0203]例如,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正面吹出姿势、而且将附壁叶片432的叶片角度0C固定为25度的情况下,如果将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0h设为-15度以下(远离O度),则成为第2气流状态。另外,例如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正面吹出姿势、而且将附壁叶片432的叶片角度Θ c设为25度的情况下,如果将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 h设为-9度以上(接近O度),则成为第I气流状态。此外,在将附壁叶片432的叶片角度Θ c固定为25度的情况下,如果将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 h设为-11度或-12度,则成为第3气流状态。
[0204]这样,在垂直叶片20的姿势为正面吹出姿势的情况下,关于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在成为第I气流状态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附壁叶片432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比图17 所示的叶片角度组合Θ I小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以下称为第I区域)、和成为第2气流状态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附壁叶片432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比图17所示的叶片角度组合Θ 4大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以下称为第2区域)之间,存在成为第3气流状态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被夹在图17所示的叶片角度组合Θ I与叶片角度组合Θ 4之间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以下称为第3区域)。
[0205]并且,附壁叶片432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处于第I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的叶片角度组合包含在第I区域中,附壁叶片432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处于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的叶片角度组合包含在第2区域中,附壁叶片432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处于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的叶片角度组合包含在第3区域中。
[0206]并且,由于在第I角度范围与第2角度范围之间存在第3角度范围,因而可以说第I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小于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大于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
[0207]另外,在“吹出空气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整个区域中成为附壁气流”的状态下,除吹出空气成为附着于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整个区域中的气流的状态以外,例如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附壁叶片432的长边方向的尺寸比吹出口的长边方向的尺寸长的情况下,也包括吹出空气成为附着于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中与吹出口对置的部分区域的气流的状态。
[0208]另外,在附壁叶片432与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处于第3区域的情况下,即使是产生沿着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附壁气流,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两端部的气流也成为偏向靠近中央的气流(参照图15(c))。这可以理解为附壁叶片432的侧方的空气借助附壁气流的动压,从附壁叶片432的两端部被引入附壁气流中,由此沿着附壁叶片432的两端部的气流被来自侧方的空气推压着成为靠近中央部的不稳定的气流。进而,通过使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采取成为处于第3区域的叶片角度组合的规定的姿势,如图16所示,从吹出口 15的两端部附近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沿着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气流。
[0209]另外,例如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正面吹出姿势、而且将附壁叶片432的叶片角度Θ c固定为25度的状态下,如果使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0h从-12度起逐渐增大(接近O度),则在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 h成为-9度时,从第3气流状态切换为第I气流状态。另一方面,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正面吹出姿势、而且将附壁叶片432的叶片角度Θ c固定为25度的状态下,如果使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 h从-8度起逐渐减小(远离O度),则在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 h成为-10度时,从第I气流状态切换为第3气流状态。
[0210]另外,例如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正面吹出姿势、而且将附壁叶片432的叶片角度Θ c固定为25度的状态下,如果使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0h从-20度起逐渐增大(接近O度),则在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 h成为-13度时,从第2气流状态切换为第3气流状态。另一方面,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正面吹出姿势、而且将附壁叶片432的叶片角度Θ c固定为25度的状态下,如果使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Qh从-12度起逐渐减小(远离O度),则在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 h成为-15度时,从第3气流状态切换为第2气流状态。
[0211]这样,在垂直叶片20为正面吹出姿势的情况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I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 I的相对角度、与从第I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 2的相对角度不同。另外,在垂直叶片20为正面吹出姿势的情况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2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 4的相对角度、与从第2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 3的相对角度也不同。换言之,在使附壁叶片432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从第I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从第I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与从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I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不同,在使附壁叶片432与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从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从第2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与从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2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也不同。
[0212]根据这种情况判明,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正面吹出姿势的状态下,在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中,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I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 1、与从第I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 2之间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以下称为第4区域)、以及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2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 4、与从第2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 3之间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以下称为第5区域)是滞后区域。即,发现在第3区域中包含第4区域、第5区域、以及叶片角度组合Θ 2与叶片角度组合Θ 3之间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在图17中表示为第6区域)。
[0213]因此,在附壁气流利用模式中,在使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整个区域中产生稳定的附壁气流的“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和“附壁气流前吹”中,通过将附壁叶片432及水平叶片31各自的姿势设定为使得成为处于第I区域的叶片角度组合的规定的姿势,能够使吹出空气全部成为附壁气流。
[0214]另一方面,在附壁气流利用模式中,在使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在其它部分不产生附壁气流的“部分天花板吹出”和“除湿能力提高吹出”中,通过将附壁叶片432及水平叶片31各自的姿势设定为使得成为处于第6区域的叶片角度组合的规定的姿势,能够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
[0215]由此,能够仅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或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216](3-3)下吹模式
[0217]下吹模式是使水平叶片31及附壁叶片432转动来调整吹出空气的方向的模式。在用户选择了“下吹”时,控制部使水平叶片31转动直到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朝向下方。然后,控制部使附壁叶片432转动直到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朝向下方。其结果是,吹出空气在水平叶片31和附壁叶片432之间通过并向下吹出。 [0218]⑷特征
[0219](4-1)
[022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附壁气流利用模式的“部分天花板吹出”和“除湿能力提高吹出”中,通过将附壁叶片432及水平叶片31各自的姿势设定为使得成为处于第6区域的叶片角度组合的规定的姿势,能够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在其它部分不产生附壁气流,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221]由此,在附壁气流利用模式中,与仅形成使吹出空气全部成为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相比,能够增加风向的变化。
[0222]另外,由于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因而能够产生诸如从上下方向包在里面的气流。
[0223](4-2)
[0224]在本实施方式中,附壁叶片432及水平叶片31没有被分割成两个以上的叶片,因而与如第I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0那样将附壁叶片432分割成两个以上的叶片,使得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或者将水平叶片31分割成两个以上的叶片,使得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的情况相比,能够低成本地制造空调室内机410。
[0225]并且,在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的情况下,通过将附壁叶片432及水平叶片31的姿势设定成使得向吸入口 19引导附壁气流,能够使成为附壁气流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短路,因而能够利用被短路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提高除湿能力,利用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进行室内的空气调和。[0226](5)变形例
[0227](5-1)变形例 2A
[0228]图19及图20是示出空调室内机410的附壁气流利用模式的一例的图,(a)、(b)、(c)分别是示出空调室内机410的主视图、侧视图、吹出空气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流向的图。
[022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垂直叶片20的姿势固定为使从吹出口 15向正面方向吹出吹出空气的正面吹出姿势,并变更附壁叶片432及水平叶片31的姿势的组合使得附壁叶片4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不同,能够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230]也可以取而代之,不变更附壁叶片432及水平叶片31的姿势的组合,而通过变更垂直叶片20的姿势,使得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231]在此,相对于从吹出口 15向正面方向(前方)吹出吹出空气的垂直叶片20的姿势即正面吹出姿势,如果将从吹出口 15向左右侧面方向(相对于正面方向的左右两侧面方向)吹出吹出空气的垂直叶片20的姿势设为横吹姿势,则通过将垂直叶片20的姿势从正面吹出姿势变更为横吹姿势,从吹出口 15的中央部分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风速相比从吹出口 15的两端部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风速变慢。即,在从吹出口 15向左右侧面方向吹出吹出空气的情况下,吹出空气的风速局部下降。
[0232]并且,即使是附壁叶片4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为在垂直叶片20采取正面吹出姿势时、使得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整个区域中产生稳定的附壁气流的角度时,通过将垂直叶片20的 姿势切换为横吹姿势,有时虽然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两端部产生附壁气流,但是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中央部分吹出空气不附着于外侧面432a,而成为不产生附壁气流的不稳定的气流(参照图19)。
[0233]另外,在垂直叶片20的姿势为横吹姿势时,会产生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两端部产生沿着外侧面432a的附壁气流、但是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中央部分不产生附壁气流这样的不稳定的气流,此时,如果逐渐减小附壁叶片4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则即使是垂直叶片20的姿势为横吹姿势,也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整个区域中产生稳定的附壁气流(参照图20)。
[0234]更具体地讲,使用用于说明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姿势的组合(叶片角度组合)与吹出空气的关系的图即图21进行说明。
[0235]另外,在图21中,Θ I表示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正面吹出姿势的状态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I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Θ 2表示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正面吹出姿势的状态下,从第I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Θ 3表示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正面吹出姿势的状态下,从第2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Θ 4表示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正面吹出姿势的状态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2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Θ 5表示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横吹姿势的状态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I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Θ 6表示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横吹姿势的状态下,从第I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此外,图21所示的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 h如图18所示,是指连接水平叶片31的外侧面31a的前后端部的直线Lh与水平线的角度。并且,图21所示的附壁叶片432的叶片角度0C是指连接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前后端部的直线Lc与水平线的角度。在此,叶片角度Qh和叶片角度Θ c不是绝对值,在比水平线靠下方时是负的值。并且,水平叶片31和附壁叶片432的开口角度(相对角度)能够用数式Θ = 0c-0h表示。
[0236]另外,图21是将室内风扇14的风量固定为规定的风量使其不变,并变更水平叶片31相对于附壁叶片432的叶片角度(姿势)来进行评价试验的结果。
[0237]如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在垂直叶片20的姿势为正面吹出姿势的情况下,作为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在成为第I气流状态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即第I区域与成为第2气流状态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即第2区域之间,存在成为第3气流状态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即第3区域。另外,在第3区域中存在滞后区域(第4区域和第5区域)。
[0238]并且,例如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横吹姿势、而且将附壁叶片432的叶片角度Θ c固定为25度的状态下,如果使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0h从-12度起逐渐增大(接近O度),则在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 h成为-5度时,从第3气流状态切换为第I气流状态。另一方面,在将垂直叶片20固定为横吹姿势、而且将附壁叶片432的叶片角度Θ c固定为25度的状态下,如果使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 h从-4度起逐渐减小(远离O度),则在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 h成为-10度时,从第I气流状态切换为第3气流状态。
[0239]这样,在垂直叶片20的姿势为横吹姿势的情况下,作为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存在成为第I气流状态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附壁叶片4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比图21所示的叶片角度组合Θ 5小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以下称为第7区域)。
[0240]另外,在垂直叶片20采取横吹姿势的情况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I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 5的相对角度、与从第I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 6的相对角度不同,因而即使是垂直叶片20采取横吹姿势的情况下,也存在滞后区域。另外,在垂直叶片20采取横吹姿势的情况下,在角度比叶片角度组合Θ 6的相对角度大的范围中维持第3气流状态,直到成为规定的角度。
[0241]根据以上所述判明,根据垂直叶片20采取正面吹出姿势的情况和垂直叶片20采取横吹姿势的情况,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I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组合不同。具体地讲,在垂直叶片20采取正面吹出姿势的情况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I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组合为图21所示的叶片角度组合Θ 1,而在垂直叶片20采取横吹姿势的情况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I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组合为图21所示的叶片角度组合Θ 5。
[0242]并且,在垂直叶片20采取正面吹出姿势时气流状态成为第I气流状态是在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处于比叶片角度组合Θ I的相对角度小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即第I区域的规定的叶片角度组合的时候,而在垂直叶片20采取横吹姿势时气流状态成为第I气流状态是在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处于比叶片角度组合Θ 5的相对角度小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即第7区域的规定的叶片角度组合的时候。
[0243]据此发现,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整个区域中产生稳定的附壁气流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的角度范围根据垂直叶片20的姿势而不同,而且其中一部分重叠。具体地讲,第I区域大于第7区域,第I区域和第7区域在相对角度比叶片角度组合Θ 5小的区域中重叠。并且,关于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整个区域中产生稳定的附壁气流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的角度范围的上限角度,可以说在垂直叶片20采取正面吹出姿势时的角度范围即第I角度范围大于垂直叶片20采取横吹姿势时的角度范围(以下,称为第7角度范围),而且第I角度范围的范围比第7角度范围增大了从第I角度范围的上限角度到第7角度范围的上限角度之间的角度范围(以下,称为第8角度范围)。
[0244]并且,在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是第8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的情况下,如果垂直叶片20采取正面吹出姿势,则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整个区域中产生稳定的附壁气流,而如果垂直叶片20采取横吹姿势,则成为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两端部产生沿着外侧面432a的附壁气流、但是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中央部分不产生附壁气流这样的不稳定的气流。
[0245]因此,通过将附壁叶片432及水平叶片31各自的姿势设定为处于使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第8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以下称为第8区域)的规定的姿势,由此,在选择了使得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整个区域中产生稳定的附壁气流的“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或“附壁气流前吹”的情况下,通过将垂直叶片20的姿势设为正面吹出姿势,能够使吹出空气全部成为附壁气流。另一方面,在选择了使得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在其它部分不产生附壁气流的“部分天花板吹出”或“除湿能力提高吹出”的情况下,通过将垂直叶片20的姿势设为横吹姿势,能够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使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
[0246]另外,通过改变垂直叶片20的姿势,使得成为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在其 它部分不产生附壁气流的不稳定气流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的区域变化,因而当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整个区域中产生附壁气流的情况下、或者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整个区域中不产生附壁气流的情况下、以及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在其它部分不产生附壁气流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采取横吹姿势的垂直叶片20的叶片21的角度(以下称为垂直叶片20的叶片角度)设定为不同的角度。
[0247]例如,也可以将采取横吹姿势的垂直叶片20相对于采取正面吹出姿势的垂直叶片20的叶片角度设定成,在执行使得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在其它部分不产生附壁气流的模式(“部分天花板吹出”和“除湿能力提高吹出”)时,小于执行使得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整个区域中产生附壁气流的模式(“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和“附壁气流前吹”)时、和执行使得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不产生附壁气流的模式(“通常前吹”和“通常前方下吹”)时。
[0248]具体地讲,在横吹姿势中,将执行使得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在其它部分不产生附壁气流的模式(“部分天花板吹出”和“除湿能力提高吹出”)时的垂直叶片20的姿势设为第I横吹姿势,将执行使得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整个区域中产生附壁气流或者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整个区域中不产生附壁气流的模式(“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附壁气流前吹”、“通常前吹”和“通常前方下吹”)时的垂直叶片20的姿势设为第2横吹姿势,如图22所示设定成,使采取正面吹出姿势的垂直叶片20的叶片21与采取第I横吹姿势的垂直叶片20的叶片21所形成的角度即角度Θ vl,比采取正面吹出姿势的垂直叶片20的叶片21与采取第2横吹姿势的垂直叶片20的叶片21所形成的角度即角度θν2小。
[0249]由此,与不根据执行的模式将采取横吹姿势的垂直叶片20的叶片角度设定成不同的叶片角度的情况相比,即,与在执行全部模式时将采取正面吹出姿势的垂直叶片20的叶片21与采取横吹姿势的垂直叶片20的叶片21所形成的角度设定成角度θ ν2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成为不稳定的气流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的区域,该不稳定的气流是指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但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的其它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即,能够增大在附壁叶片432的外侧面432a整个区域中产生附壁气流的附壁叶片4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的区域。由此,在执行用于形成仅使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的不稳定气流的模式以外的模式时,能够降低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的可能性。
[0250]这样,通过由控制部变更垂直叶片20的姿势,能够仅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或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
[0251]因此,在附壁气流利用模式中,与仅形成使吹出空气全部成为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相比,能够增加风向的变化。
[0252]另外,在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时,吹出空气从吹出口 15朝向左右方向吹出,因而能够产生诸如从上下左右方向被包在里面的气流。
[0253]并且,在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的情况下,通过将附壁叶片432及水平叶片3 1的姿势设定成使得向吸入口 19引导附壁气流,能够仅使成为附壁气流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短路,因而能够利用被短路的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提高除湿能力,利用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进行室内的空气调和。
[0254]另外,附壁叶片432及水平叶片31没有被分割成两个以上的叶片,因而与如第I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0那样将附壁叶片432分割成两个以上的叶片,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或者将水平叶片31分割成两个以上的叶片,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的情况相比,能够低成本地制造空调室内机 410。
[0255]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256]本发明涉及通过同时形成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风向来形成各种变化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因而能够有效地应用于附壁叶片和水平叶片一起形成附壁气流的空调室内机。
[0257]标号说明
[0258]11主体壳体(壳体);15吹出口; 19吸入口;40控制部;33第I附壁叶片;34第2附壁叶片;235第I水平叶片;236第2水平叶片;31、231、431水平叶片;32、432附壁叶片;32a、34a、232a、332a、432a 外侧面(规定的面)。
[0259]现有技术文献
[0260]专利文献
[026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 - 101128号公报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具有: 壳体(11),在该壳体形成有吹出口(15); 水平叶片(31、231、431),其能够变更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流向; 附壁叶片(32、432),其与所述水平叶片一起利用附壁效应使所述吹出空气成为沿着规定的面(33a、34a、232a、332a、432a)的附壁气流;以及 控制部(40),其能够将所述附壁叶片及所述水平叶片各自的姿势变更为规定的姿势,使得所述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所述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附壁叶片(32)包括沿长边方向分割而成的第I附壁叶片(33)和第2附壁叶片(34), 所述控制部独立地驱动所述第I附壁叶片和所述第2附壁叶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水平叶片(231)包括沿长边方向分割而成的第I水平叶片(235)和第2水平叶片(236), 所述控制部独立地驱动所述第I水平叶片和所述第2水平叶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附壁叶片(432)和所述水平叶片(431)未被分割成两个以上的叶片, 所述附壁叶片和所述水平叶片的姿势的组合包括使得在所述附壁叶片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在所述附壁叶片的其它部分不产生附壁气流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垂直叶片(20),该垂直叶片能够采取使所述吹出空气从所述吹出口朝向正面方向吹出的正面吹出姿势、和使所述吹出空气从所述吹出口朝向左右侧面方向吹出的横吹姿势,来变更所述吹出空气的左右方向的流向, 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附壁叶片和所述水平叶片的姿势变更成使得在所述附壁叶片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在所述附壁叶片的其它部分不产生附壁气流的组合中所包含的所述规定的姿势的情况下,使所述垂直叶片的姿势成为所述横吹姿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通过变更所述附壁叶片和所述水平叶片的姿势以及所述垂直叶片的姿势,能够执行以下吹出模式: 部分附壁吹出模式,使所述吹出空气的一部分成为附壁气流,使所述吹出空气的剩余部分不成为附壁气流;以及 通常吹出模式,使所述吹出空气全部成为附壁气流,或者使所述吹出空气全部不成为附壁气流, 对于采取所述横吹姿势的所述垂直叶片相对于采取所述正面吹出姿势的所述垂直叶片的叶片角度,在执行所述部分附壁吹出模式时比执行所述通常吹出模式时小。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附壁叶片包括沿长边方向分割而成的第I附壁叶片和第2附壁叶片, 所述水平叶片包括沿长边方向分割而成的第I水平叶片和第2水平叶片,所述控制部分别独立地驱动所述第I附壁叶片、所述第2附壁叶片、所述第I水平叶片和所述第2水平叶片。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附壁叶片的长边方向的尺寸比所述吹出口的长边方向的尺寸短。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在所述壳体中,在比所述吹出口靠上方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气口(19), 成为所述附壁气流的所述吹出空气被向所述吸气口引导。
【文档编号】F24F13/08GK104024756SQ201280064751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安富正直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