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补水布水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现有用电实施的阶梯电价政策,特别是对“移峰填谷”政策上的鼓励,使得水蓄冷技术得以迅速的推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纰漏。现有利用广泛的蓄冷技术中,在对蓄冷槽或蓄冷罐中进行补水时,均采用补水管道通过浮球阀的调节对蓄冷槽或蓄冷罐进行补水,由于此种补水方式是将水直接注入蓄冷槽或蓄冷罐中,而不是通过层流均匀状态(如活塞式)流入蓄冷槽或蓄冷罐中,在注入的过程中补水势必会对蓄冷槽或蓄冷罐中所蓄冷水特别是在蓄放冷运行过程中的水的斜温层产生较大的扰动破坏,进而使冷温水混合,破坏冷温水的分层,对于蓄放冷过程中的效率是不利的。由于在补水过程对水温分层的破坏,延长了蓄放冷过程的设备运行时间,增加运行成本,延长了水蓄冷系统的投资回报周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水蓄冷系统的蓄冷槽或蓄冷罐中大量补水时导致的对斜温层的破坏而降低蓄冷效率的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 一种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包括设置在蓄冷容器内的上布水器、下布水器,所述的上布水器设于所述蓄冷容器内上部,用于输出温水进行制冷,所述的下布水器设于所述蓄冷容器内下部,用于向所述蓄冷容器输入制冷后的蓄冷水,并可向外释放蓄冷水;优选的,所述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还包括补水布水器、补水均流板,所述的补水布水器设于所述蓄冷容器的内上部,用于向所述的蓄冷容器内补水,所述补水均流板设于所述补水布水器的下方,且设于所述的上布水器的上方,用于将补水均匀的流到所述蓄冷容器内已蓄水的上部,与上部蓄水均匀混合。优选的,所述蓄冷容器侧壁上设有第一安装位、第二安装位及第三安装位,分别供所述补水布水器、上布水器、下布水器安装,并分别与所述蓄冷容器外界连通,让水流通。优选的,所述补水均流板表面上设有均匀排布的若干通孔,用于供补水均匀的流下到蓄冷容器内。优选的,所述补水均流板的边缘与所述蓄冷容器的侧壁安装配合,且与水平面平行,以将补水通过所述若干通孔流下。优选的,所述补水布水器包括第一本体及均匀排布在所述第一本体上的若干第一流水口,所述第一本体与水平面平行,所述若干第一流水口供所述补水布水器的补水均匀的流入到所述蓄冷容器内。优选的,所述上布水器包括第二本体及均匀排布在所述第二本体上的若干第二流水口,所述第二本体与水平面平行,所述若干第二流水口供所述上布水器将蓄冷容器内同一层的温水均匀流出。优选的,所述下布水器包括第三本体及均匀排布在所述第三本体上的若干第三流水口,所述第三本体与水平面平行,所述若干第三流水口供蓄冷冷水从所述下布水器均匀的流进或流出。优选的,所述第一本体、第二本体、第三本体为相互连通的若干管状体,且与水平面平行。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流水口设置在所述补水布水器的上侧,用于将补水向上发散流进所述蓄冷容器,第二流水口设置在所述上布水器的上侧,用于输出所述第二本体上层的温水,所述第三流水口设置在所述下布水器的下侧,用于向所述第三本体下层流进蓄冷水及输出所述第三本体下层的蓄冷水。优选的,还包括水位感测装置和第一调节阀,所述水位感测装置设于所述蓄冷容器内,用于感测所述蓄冷容器内的水位信号,同时将水位信号传递给所述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一调节阀安装在所述的补水布水器上,所述水位感测装置根据水位信号控制所述第一调节阀的开关,以控制所述的补水布水器的补水,并控制补水流量的大小。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均匀的层流补水特点使蓄冷槽或蓄冷罐中冷温水的密度差加大,有利于温度分层,从而减少因冷温水混合扰动而对斜温层的破坏,为减少能耗损失创造了条件。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的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包括设置在蓄冷容器I中的补水布水器2、上布水器3、下布水器4、水位感测装置5、补水均流板,以及与补水布水器连接的补水管7。蓄冷容器I可为蓄冷槽或蓄冷罐。在一些实施例中,蓄冷容器I侧壁上设有第一安装位11、第二安装位12及第三安装位13,分别供补水布水器2、上布水器3、下布水器4安装,并与蓄冷容器I外界连通,补水布水器2让水流进蓄冷容器1,上布水器3让水流出蓄冷容器1,下布水器4让水流进或流出蓄冷容器I。补水布水器2包括第一本体21及均匀排布在第一本体21上的若干第一流水口22,第一本体21与水平面平行,若干第一流水口 22供补水布水器2的补水均匀的流入到蓄冷容器I内。上布水器3包括第二本体31及均匀排布在第二本体31上的若干第二流水口 32,第二本体31与水平面平行,以输出蓄水容器内同一层的水。若干第二流水口 32供上布水器3将蓄冷容器I内同一层的温水均匀流出。下布水器4包括第三本体41及均匀排布在第三本体41上的若干第三流水口 42,第三本体41与水平面平行,若干第三流水口 42以供蓄冷水均匀流进蓄水容器1,且让蓄冷水在进蓄水容器I内同一层上,以及流出在蓄水容器I同一层上的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本体21、第二本体31、第三本体41为相互连通的若干管状体,且在蓄冷容器I内与水平面平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本体21、第二本体31、第三本体41也可为一根管状体在同一平面均匀弯折而成。第一流水口 22、第二流水口 32、第三流水口 42为类似花洒或莲蓬头的出水口结构,保证水能够均匀的进出,也可为其他均匀进出水的结构。第一流水口 22设置在补水布水器2的上侧,用于将补水向上发散流出,供补水均匀的流入。第二流水口 32设置在上布水器3的上侧,用于将上布水器3上层的温水均匀流出。第三流水口 42设置在下布水器4的下侧,用于均匀的向蓄冷容器I下层流进蓄冷水及向外输出蓄冷容器I下层的蓄冷水。补水布水器2设于蓄冷容器I的内上部,与设于蓄冷容器I外部的补水管7相连通,通过若干第一流水口 22向蓄冷容器I内补水。在一些实施例中,水位感测装置5设于蓄冷容器I内,用于感测蓄冷容器I内的水位信号。在的补水布水器2和补水管7之间安装有第一调节阀23,水位感测装置5将水位信号传递给的第一调节阀23,并根据水位信号控制第一调节阀23的开关,以控制的补水布水器2进行补水,以及控制补水量的大小。补水均流板6设于补水布水器2的下方,且设于的上布水器3的上方。补水均流板6的边缘与蓄冷容器I的侧壁安装配合,且补水均流板6与水平面平行。同时,在补水均流板6表面上设有均匀排布的若干通孔61,在所需补水进入补水布水器2通过若干第一流水口 22流出后,经过补水均流板6将补水均匀层流状态分布在蓄冷容器I内蓄水的整个上部,并与上层温水进行均匀的混合,形成温水层,避免与下部冷水的混合,保证了蓄冷容器I中温度的均匀分层,保持斜温层的稳定分布。补水均流板6上通孔61的形状不限,以保证补水均流板6上方的水均匀流下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布水器3与设于蓄冷容器I外部的制冷设备8的入水口 81连通,通过若干第二流水口 32向制冷设备8输送蓄冷容器I上层的温水,并通过制冷设备8产生蓄冷水。在上布水器3和制冷设备8之间设有第二调节阀33,以控制流进制冷设备8的温水流量大小。下布水器4与制冷设备8的出水口 82连通,制冷设备8中制冷的蓄冷水通过下布水器4上的若干第三流水口 42均匀输入到蓄冷容器I的下层,进行蓄冷。在下布水器4和制冷设备8之间设有三叉管43,三叉管43包括第一端43a、第二端43b及第三端43c,第一端43a与下布水器4连通,第二端43b与制冷设备8连通,第三端43c设有第三调节阀44,并与外界连通。当制冷设备8向蓄冷容器I输入冷水进行蓄冷时,第三调节阀44关闭,当蓄冷容器I向外界释放蓄冷水时,第三调节阀44打开。第三调节阀44还用于调节下布水器4的放冷出水量。
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的工作原理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在蓄冷容器I实施蓄冷时,水位感测装置5将感测到的蓄冷容器I内的水位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第一调节阀23,水位感测装置5根据得到的水位信号控制第一调节阀23的开关,并控制补水量的大小。在所需补水通过补水布水器2的若干第一流水口 22流出后,经补水均流板6上的均匀排布的通孔61将补水均匀的分布在整个蓄冷容器I蓄水的上层,并与上层温水均匀的混合。当蓄冷容器I的水位满足蓄冷容积要求后,打开第二调节阀33,上层温水通过上布水器3的若干第二流水口 32流入到制冷设备8中进行制冷。制冷后的蓄冷水通过下布水器4的若干第三流水口 42流入到蓄冷容器I的下层。通过持续蓄冷,使蓄冷容器I内的水由下而上依次变冷后进行蓄冷。在蓄冷容器I实施放冷时,第三调节阀44打开,蓄冷容器I内的下层蓄冷水经下布水器4的若干第三流水口 42,由第三调节阀44流出。蓄冷容器I内的水位同时也下降,水位感测装置5将感测到的蓄冷容器I内的水位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第一调节阀23,水位感测装置5根据得到的水位信号控制第一调节阀23的开关,并控制补水量的大小。在所需补水通过补水布水器2的若干第一流水口 22流出后,经补水均流板6上的若干通孔61将补水均匀的分布在整个蓄冷容器I的上层,并与上层温水均匀的混合。蓄冷容器I上层形成温水层,避免与下层的蓄冷水混合,保证了蓄冷容器I中温度的均匀分层,保持斜温层的稳定分布。本实用新型的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保证了补水在蓄冷容器I中的均匀层流状态,对于保持冷温水的均匀分层,保持斜温层的稳定,提高了水蓄冷系统的效率。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包括设置在蓄冷容器(I)内的上布水器(3)、下布水器(4),所述的上布水器(3)设于所述蓄冷容器(I)内上部,用于输出温水进行制冷,所述的下布水器(4)设于所述蓄冷容器(I)内下部,用于向所述蓄冷容器(I)输入制冷后的蓄冷水,并可向外释放蓄冷水; 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还包括补水布水器(2 )、补水均流板(6 ), 所述的补水布水器(2)设于所述蓄冷容器(I)的内上部,用于向所述的蓄冷容器(I)内补水,所述补水均流板(6)设于所述补水布水器(2)的下方,且设于所述的上布水器(3)的上方,用于将补水均匀的流到所述蓄冷容器(I)内已蓄水的上部,与上部蓄水均匀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容器(I)侧壁上设有第一安装位(11 )、第二安装位(12)及第三安装位(13),分别供所述补水布水器(2)、上布水器(3)、下布水器(4)安装,并分别与所述蓄冷容器(I)外界连通,让水流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均流板(6)表面上设有均匀排布的若干通孔(61),用于供补水均匀的流下到蓄冷容器(I)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均流板(6)的边缘与所述蓄冷容器(I)的侧壁安装配合,且与水平面平行,以将补水通过所述若干通孔(61)流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布水器(2)包括第一本体(21)及均匀排布在所述第一本体(21)上的若干第一流水口(22),所述第一本体(21)与水平面平行,所述若干第一流水口(22)供所述补水布水器(2)的补水均匀的流入到所述蓄冷容器(I)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布水器(3)包括第二本体(31)及均匀排布在所述第二本体(31)上的若干第二流水口(32),所述第二本体(31)与水平面平行,所述若干第二流水口(32)供所述上布水器(3)将蓄冷容器(I)内同一层的温水均匀流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布水器(4)包括第三本体(41)及均匀排布在所述第三本体(41)上的若干第三流水口(42),所述第三本体(41)与水平面平行,所述若干第三流水口(42)供蓄冷冷水从所述下布水器(4)均匀的流进或流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21)、第二本体(31)、第三本体(41)为相互连通的若干管状体,且与水平面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流水口(22)设置在所述补水布水器(2)的上侧,用于将补水向上发散流进所述蓄冷容器(1),第二流水口( 32 )设置在所述上布水器(3 )的上侧,用于输出所述第二本体(31)上层的温水,所述第三流水口(42)设置在所述下布水器(4)的下侧,用于向所述第三本体(41)下层流进蓄冷水及输出所述第三本体(41)下层的蓄冷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位感测装置(5 )和第一调节阀(23 ),所述水位感测装置(5 )设于所述蓄冷容器(I)内,用于感测所述蓄冷容器(I)内的水位信号,同时将水位信号传递给所述第一调节阀(23),所述第一调节阀(23)安装在所述的补水布水器(2)上,所述水位感测装置(5)根据水位信号控制所述第一调节阀(23)的开关,以控 制所述的补水布水器(2)的补水,并控制补水流量的大小。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包括设置在蓄冷容器内的上布水器、下布水器,上布水器设于蓄冷容器内上部,用于输出温水进行制冷,下布水器设于蓄冷容器的内下部,用于向蓄冷容器输入制冷后的蓄冷水,并可向外释放蓄冷水;该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还包括补水布水器、补水均流板,补水布水器设于蓄冷容器的内上部,用于向蓄冷容器补水,补水均流板设于补水布水器的下方,且设于上布水器的上方,用于将补水均匀的流到蓄冷容器内已蓄水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使该水蓄冷补水布水装置均匀的层流补水,使蓄冷容器中冷温水密度差加大,有利于温度分层,从而减少因冷温水混合扰动对斜温层的破坏,减少能耗损失。
文档编号F24F5/00GK203163135SQ20132009576
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日
发明者谢辉优, 蒋辉华, 王帅, 李信洪, 陈向锋 申请人: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