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45325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换气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换气装置通过将室外空气作为给气供应至室内,并且,将室内空气作为排气排出到室外,由此进行换气。换气装置包括:配置有在所述给气与所述排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的热交换组件;以及配置有对所述给气进行加湿的加湿元件的加湿组件。在所述热交换组件设置有:吸引所述室外空气并输送至所述加湿组件的给气用送风机;以及导出从所述给气用送风机送出的给气并引导至所述加湿组件的给气导出口。在所述加湿组件设置有:导入从所述热交换组件导出的给气的给气导入口;以及限制从所述给气导入口导入的给气扩散的给气管。
【专利说明】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换气装置,通过将室外空气作为给气供应至室内,并且,将室内空气作为排气排出到室外,由此进行换气。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如下述专利文献I所示,已知有沿长边方向被分割的结构的换气装置(调湿换气装置)。该换气装置具备互相能够分离的风扇组件和热交换组件(调湿组件)。在风扇组件收容有换气所必需的部件即供气风扇和排气风扇、换气装置整体的电控制所必需的电气设备等。另一方面,作为与水有关的组件的热交换组件收容有调湿及热交换所必需的部件、即热交换元件及加湿元件等。风扇组件和热交换组件通过配置在连接部的外周部的连接机构而互相连接。
[0003]在如上所述的换气装置为被分割成多个组件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所述各组件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其操作容易。因此,即使是一个作业人员,也能够将各组件容易地搬入到设置处,而且,在棚顶那样窄又高度低的空间内进行各组件的安装作业时,能够容易且安全地进行例如将各组件悬吊于棚顶而安装的作业等。
[0004]如上述专利文献I所公开,在分割为收容有给气风扇及排气风扇等的风扇组件和收容有热交换元件及加湿元件等的热交换组件的换气装置中,为了使两个组件的连接部的给气的流动及排气的流动不受阻碍,需要确保所述连接部的气密性。因此,存在因需要确保连接部的气密性的手段而结构变得复杂的问题。
[0005]此外,所述换气装置有需要加湿功能的类型和不需要加湿功能的类型,根据该加湿功能的有无,大幅度地变更所述热交换组件内的给气以及排气的流向。因此,连接于热交换组件的风扇组件也需要根据类型而变更为不同规格的风扇组件。由此,作为构成所述换气装置的风扇组件,需要分别备齐连接于具有加湿器的热交换组件的类型的风扇组件和连接于不具有加湿器的热交换组件的类型的风扇组件。因此,即使在换气装置为被分割为多个组件的结构的情况下,也不能将所述各组件的规格通用化,难以提高换气装置的生产率。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274765号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既能良好地维持各组件的连接部中的给气的流动以及排气的流动,又能有效地提高换气装置的生产率。
[0010]本发明一方面所涉及的换气装置,通过将室外空气作为给气供应至室内,并且,将室内空气作为排气排出到室外进行换气,所述换气装置包括:热交换组件,配设有在所述给气与所述排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以及加湿组件,配设有对所述给气进行加湿的加湿元件。在所述热交换组件设置有:吸引所述室外空气并输送到所述加湿组件的给气用送风机;以及导出从所述给气用送风机送出的给气并引导至所述加湿组件的给气导出口。在所述加湿组件设置有:导入从所述热交换组件导出的给气的给气导入口 ;以及限制从所述给气导入口导入的给气扩散的给气管。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绘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12]图2是所述换气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13]图3是所述换气装置的俯视图。
[0014]图4的㈧是给气引导件的正视图,⑶是给气引导件的侧视图,(C)是给气引导件的俯视图。
[0015]图5是表示设置于所述换气装置的给气用送风机的设置状态的剖视图。
[0016]图6是表示加湿组件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
[0017]图7是表示密封部件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
[0018]图8是表示供水管的设置状态的俯视图。
[0019]图9是表示排水盘的具体结构的俯视图。
[0020]图10是沿图9的X-X线的位置的剖视图。
[0021]图11是沿图9的X1-XI线的位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3]图1及图2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换气装置的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装置I设置于顶棚等,具有全热交换式的热交换组件2和等湿膜式的加湿组件3。换气装置I具有:吸入室外空气OA的室外空气吸入口 4 ;将该室外空气OA作为给气SA向室内侧吹出的给气吹出口 5 ;吸入室内空气RA的室内空气吸入口 6 ;以及将该室内空气RA作为排气EA向室外侧吹出的排气吹出口 7。在室外空气吸入口 4、给气吹出口 5、室内空气吸入口6以及排气吹出口 7安装有连接于图外的顶棚配管等的管接头8。
[0024]如图3所示,热交换组件2和加湿组件3通过连接部件而连接成一体,该连接部件由通过紧固螺栓互相紧固的L字形金属零件9、10形成。在换气装置I的左右两侧面部安装有由标准部件等形成的悬吊金属零件11 (参照图1)。该悬吊金属零件11卡止于从顶棚垂下来的悬吊螺栓(未图示),由此,换气装置I以热交换组件2和加湿组件3连接的状态从顶棚部悬吊。
[0025]热交换组件2具有在从室外空气吸入口 4吸入的室外空气OA与从室内空气吸入口 6吸入的室内空气R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功能。热交换组件2具备主体外壳12、全热交换用的热交换元件13、给气用送风机14以及排气用送风机15来作为其主要的构成要素。
[0026]热交换组件2的主体外壳12由呈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的中空的箱状体形成。在主体外壳12的前面板16、即接近加湿组件3的一侧的壁面部形成有给气导出口 17以及排气导入口 18。在主体外壳12的后面板19、即远离加湿组件3的一侧的壁面部形成有所述室外空气吸入口 4以及排气吹出口 7。此外,主体外壳12的内部空间通过省略图示的分隔板被分隔成从室外空气吸入口 4流向给气导出口 17的给气流路20和从排气导入口 18流向排气吹出口 7的排气流路21。
[0027]在主体外壳12的左右两侧面板22、23形成有悬吊金属零件11用的安装孔24和L字形金属零件9用的安装孔25。S卩,在主体外壳12的侧面板22、23中接近所述后面板19的位置形成有由螺孔形成的安装孔24,悬吊金属零件11用的紧固螺栓螺合于该安装孔24。另一方面,在主体外壳12的侧面板22、23中接近所述前面板16的位置形成有由螺孔形成的安装孔25,构成连接部件的L字形金属零件9用的紧固螺栓螺合于该安装孔25。
[0028]热交换元件13在主体外壳12的前面板16与后面板19之间与这些板隔开指定距离并与这些板平行设置。如果被导入主体外壳12内的室外空气OA以及室内空气RA通过所述热交换元件13,则通过时在室外空气OA与室内空气RA之间进行全热交换。
[0029]所述给气用送风机14设置在主体外壳12的前面板16与热交换元件13之间。给气用送风机14的喷出口连接于形成在主体外壳12的前面板16的给气导出口 17。并且,通过所述给气用送风机14处于工作状态,在主体外壳12内的给气流路20中形成从室外空气吸入口 4朝向给气导出口 17的空气的流动。具体而言,根据所述给气用送风机14的抽吸力,从室外空气吸入口 4向主体外壳12内引入室外空气0A。伴随于此,室外空气OA被供应至热交换元件13,并与室内空气RA之间进行全热交换,之后,室外空气OA作为给气SA从所述给气导出口 17供应至加湿组件3内。
[0030]所述排气用送风机15配置在主体外壳12的后面板19与热交换元件13之间。排气用送风机15的喷出口连接于形成在主体外壳12的后面板19的排气吹出口 7。并且,通过所述排气用送风机15处于工作状态,在主体外壳12内的排气流路21中形成从排气导入口 18朝向排气吹出口 7的空气的流动。具体而言,根据所述排气用送风机15的抽吸力,从室内空气吸入口 6向加湿组件3内取入室内空气RA,并且,经由排气导入口 18被取入到主体外壳12内。室内空气RA被供应至热交换元件13,并与室外空气OA之间进行全热交换,之后,作为排气EA从排气吹出口 7向主体外壳12外排出。
[0031]在图2中,在位于主体外壳12的纸面跟前侧的侧面板22安装有收容热交换组件2用的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箱26。此外,在主体外壳12的给气导出口 17设置有引导件27,该引导件27将从给气用送风机14的吹出口喷出的给气SA朝向配置在加湿组件3的加湿元件31引导。
[0032]如图4及图5所示,引导件27包括:具有沿给气用送风机14的吹出部下面形成的圆弧状面28a的脚部28 ;以及从该脚部28的前面上部向前方突出设置的引导部29。引导件27由泡沫苯乙烯材料等形成。引导部29的上面形成为前下倾的倾斜面29a,引导部29的底面形成为圆弧状的弯曲面29b。
[0033]引导件27的脚部28配设在主体外壳12内,以所述圆弧状面28a沿给气用送风机14的吹出部下面的状态安装于前面板16。也就是说,圆弧状面28a即构成给气用送风机14的壳体的一部分。所述引导部29以弯曲面29b沿给气导出口 17的下部内面的状态安装于前面板16。并且,由引导件27的引导部29覆盖给气导出口 17的下侧部,且引导部29向主体外壳12的外侧突出并以插入于后述的给气管46的状态设置于主体外壳12。在该状态下,引导部29的底面(弯曲面29b)以沿给气管46的后述的管主体47的内面的方式被配置。因此,引导部29的底面(弯曲面29b)接触于管主体47的内面。据此,从给气用送风机14送出的给气SA沿引导部29的倾斜面29a被引导至后述的加湿元件31。
[0034]加湿组件3具有对从给气用送风机14送出的给气SA进行加湿的功能,如图2及图6等所示,以具有如下部件来作为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即:由呈长方体形状的中空的箱状体形成的收容外壳30 ;被收容于该收容外壳30内的加湿元件31 ;由相对于加湿元件31配设在给气流动方向下游侧并对该加湿元件31进行供排水的供排水机构32等构成的与水有关的组件;以及配设在加湿元件31及供排水机构32的下方的排水盘33。
[0035]在收容外壳30的前面板(远离热交换组件2的一侧的壁面)34形成有所述给气吹出口 5及室内空气吸入口 6。此外,在收容外壳30的后面板(接近热交换组件2的一侧的壁面)35形成有导入从热交换组件2的给气导出口 17导出的给气SA的给气导入口 36和向热交换组件2的排气导入口 18导出室内空气RA的排气导出口 37。
[0036]在收容外壳30的左右两个侧面板38、39分别形成有悬吊金属零件11用的安装孔41和L字形金属零件10用的安装孔42。即,在收容外壳30的侧面板38、39中,在接近所述前面板34的位置形成有由螺孔形成的安装孔41,悬吊金属零件11用的紧固螺栓螺合固定于该安装孔41。另一方面,在收容外壳30的侧面板38、39中,在接近所述后面板35的位置形成有由螺孔形成的安装孔42,L字形金属零件10用的紧固螺栓螺合固定于该安装孔42。
[0037]此外,在图6中,在位于收容外壳30的纸面跟前侧的侧面板38设置有收容加湿组件3用的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箱44。另外,在图6中,在所述后面板35的外面侧(热交换组件2侧)固定有以气密状密封热交换组件2与加湿组件3的连接部来防止空气从该连接部泄漏的密封部件43。密封部件43被配设成包围热交换组件2的给气导出口 17与加湿组件3的给气导入口 36的连接部。此外,另外的密封部件43被配设成包围热交换组件2的排气导入口 18与加湿组件3的排气导出口 37的连接部。
[0038]如图7所示,所述密封部件43由具有适度的弹力性和气密性的原材料形成为具有指定厚度的正方形状的板状体,其中,所述原材料由聚乙烯树脂发泡体等形成。在密封部件43的中央部形成有与所述给气导入口 36及排气导出口 37相对应的圆形的冲孔43a。并且,在将密封部件43的冲孔43a与收容外壳30的给气导入口 36及排气导出口 37对准的状态下,左右一对的密封部件43被安装于收容外壳30的后面板35。在该状态下,热交换组件2的主体外壳12和加湿组件3的收容外壳30通过所述连接部件而互相连接。给气导出口 17与加湿组件3的给气导入口 36的连接部的外周通过密封部件43而被密封。此外,排气导入口 18与加湿组件3的排气导出口 37的连接部的外周也通过密封部件43而被密封。据此,确保两个外壳12、30的连接部的气密性。
[0039]在后面板35的内面侧设置有限制通过给气导入口 36导入的给气SA扩散的给气管46。即,给气管46配置在加湿组件3内。如图5所示,给气管46具有呈前端收缩的圆筒状的管主体47和设置在该管主体47的基端部的凸缘部48。凸缘部48被重叠于加湿组件3的后面板35的内面,并且通过螺丝固定于后面板35。从热交换组件2的给气用送风机14送出的给气SA的流动方向受给气管46的管主体47的限制,集中吹向加湿元件31。
[0040]在所述收容外壳30内设置有分隔板49 (参照图6)。分隔板49将收容外壳3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给气SA流动的给气流动空间和室内空气RA流动的排气流动空间。在收容外壳30内的给气流动空间配置有加湿元件31及供排水机构32。供排水机构32具有:贮存供应至加湿元件31的水分的供水箱50 ;向该供水箱50供应自来水的供水管51 ;设置于该供水管51的供水电磁阀52 ;设置于供水箱50的水位开关53 ;将供应至供水箱50内的自来水导出到加湿元件31的导水管54 ;根据需要将加湿元件31内的水分向外部排出的排水管55 ;以及设置于该排水管55的排水电磁阀56及浮动开关57。
[0041]如图8所示,在供水管51设置有对供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的过滤器58的收容部59。俯视时,该过滤器58的收容部59从供水管51朝加湿元件31及收容外壳30的中央侧向斜后方侧突出设置。在过滤器收容部59的顶端部螺合固定有使用螺丝钳等工具60进行转动操作的固定螺栓61。
[0042]在所述收容外壳30的侧面板39形成有具有能够取出加湿元件31的大小的维护用的开口部62,在侧面板39通过螺丝固定有覆盖开口部62的覆盖罩63。在卸下覆盖罩63的状态下,能够将工具60的顶端部从开口部62插入至收容外壳30内。转动操作固定螺栓61解除其固定状态,由此能够从收容部59取出过滤器58。即,固定螺栓61及收容部59被配置在能够使用工具60并通过开口部62取出过滤器58的位置。
[0043]加湿元件31是贮存从供排水机构32供应的水分的保水层被封入由透湿膜形成的袋状体的结构。加湿元件31配设在收容外壳30的前面板34与后面板35之间,并且,与这些隔开指定间隔而平行地设置。
[0044]如图9及图10所示,排水盘33由配设在收容外壳30的侧面板38与分隔板49之间的扁平的盘状体形成。排水盘33具有:覆盖加湿元件31及供排水机构32的设置部下面的底壁64 ;位于收容外壳30内的给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侧周壁65 ;位于给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下游侧周壁66 ;以及将该上游侧周壁65和下游侧周壁66的侧端部彼此连接地设置的左右一对侧壁67、68。
[0045]排水盘33的上游侧周壁65沿加湿元件31的下部前面(侧面的下部)而配置。即,上游侧周壁65在给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沿接近热交换组件2的一侧的加湿元件31的侧面的下部而设置。并且,上游侧周壁65接触于加湿元件31的侧面的下部。换句话说,排水盘33配设在除与加湿元件31相比位于给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部的范围(即,包含设置加湿元件31的部分和其给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部位的一定范围)。此外,在位于收容外壳30的侧面板38侧的排水盘33的侧壁67突出设置有排水排出部69,该排水排出部69用于将从加湿元件31流至排水盘33内的排水向外部排出。
[0046]排水盘33的底壁64以位于收容外壳30的侧面板38侧的部位的上面相比于位于分隔板49侧的部位更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参照图10)。据此,流至排水盘33内的侧面板38侧的排水在侧面板侧38流下,并从排水排出部69排出到外部。
[0047]如图11所示,在排水盘33的底壁64,以沿排水盘33的宽度方向(垂直于给气SA的流动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分别设置有第一隆起部71和第二隆起部72,其中,第一隆起部71是在底壁64的给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将邻接于上游侧周壁65的部位向上方隆起的部位,第二隆起部72是与该第一隆起部71隔开指定距离而将位于给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部位向上方隆起的部位。在第一隆起部7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以沿侧壁67延伸的方式连接有端部隆起部74 (参照图9)。第一隆起部71形成在排水盘33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另一方面,第二隆起部72形成在除排水盘33的两端部的区域。因此,第二隆起部72在侧壁67、68之间以与侧壁67、68隔开间隔而形成。并且,加湿元件31的下端部载置并支撑于第一隆起部71及第二隆起部72之上以及端部隆起部74之上。
[0048]在排水盘33的底壁64的第一隆起部71与第二隆起部72之间形成有排水通道73,该排水通道73将流至加湿元件31的下方的水分朝向设置于排水盘33的侧壁67的排水排出部69引导。
[0049]在所述结构中,在利用加湿元件31进行加湿时,将供水电磁阀52设为打开状态,并且,将排水电磁阀56设为关闭状态。由此,从供水管51供应到供水箱50内的水分通过导水管54导出到加湿元件31,并贮存于该加湿元件31内。
[0050]如果在加湿元件31内贮存充足量的水分且供水箱50内的水位上升而达到水位开关53的上限高度,则供水电磁阀52变为关闭状态,停止供水。此外,如果加湿元件31发挥加湿功能,由此供水箱50内的水位下降而达到水位开关53的下限高度,则供水电磁阀52变为打开状态,重新开始供水。
[0051]另一方面,在停止利用加湿元件31的加湿时,将供水电磁阀52设为关闭状态,并且,将排水电磁阀56设为打开状态。由此,被贮存在加湿元件31内的水分通过排水管55排出到排水盘33内,并且,该排水盘33内的排水通过排水排出部69而被导出到收容外壳30的外部。然后,例如在经过被设定为30分钟左右的排出时间时,排水电磁阀56变为关闭状态,结束排水作业。
[0052]浮动开关57检测因排水排出部69被东西堵塞等发生故障而排水盘33内的水位异常上升的情况。如果浮动开关57检测出异常,供水电磁阀52及排水电磁阀56变为关闭状态,以分别停止供水及排水。
[0053]热交换组件2和加湿组件3互相连接的换气装置I安装于顶棚部等,在该状态下,如果换气装置I工作,则根据给气用送风机14的抽吸力,室外空气OA从室外空气吸入口 4吸入至热交换组件2内。该室外空气OA被供应至热交换元件13而进行热交换,之后,通过给气管46而吹向加湿组件3内的加湿元件31。被加湿元件31加湿的给气SA从给气吹出口 5吹向室内。此外,室内空气RA根据排气用送风机15的抽吸力从加湿组件3被吸入热交换组件2内,作为排气EA排出到室外。由此进行换气。
[0054]如上所述,在将室外空气OA作为给气SA供应到室内,并且,将室内空气RA作为排气EA排出到室外而进行换气的换气装置I中设置有热交换组件2和加湿组件3,其中,在热交换组件2配设有在给气SA与排气E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13,在加湿组件3配设有对给气SA进行加湿的加湿元件31。并且,在热交换组件2设置有吸引室外空气OA并输送到加湿组件3的给气用送风机14和将从该给气用送风机14送出的给气SA导出到加湿组件3的给气导出口 17,在加湿组件3设置有导入从热交换组件2导出的给气SA的给气导入口 36和限制从该给气导入口 36导入的给气SA扩散的给气管46。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各组件2、3的连接部的给气SA的流动以及排气EA的流动,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换气装置I的生产率。
[0055]即,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换气装置I的主要部分的给气用送风机14及排气用送风机15与热交换元件13配设在热交换组件2,而在与热交换组件2独立形成的加湿组件3内配设有加湿元件31。因此,在需要使用加湿元件31的加湿功能的类型和不需要加湿功能的类型中,无需大幅度变更热交换组件2的结构。因此,能够将热交换组件2的规格通用化来有效地提高换气装置I的生产率。
[0056]而且,在加湿元件配设在热交换组件的结构的以往技术中,根据加湿功能的有无,热交换组件内的给气及排气的流动大幅度被变更,相对于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加湿元件31配设在与热交换组件2独立设置的加湿组件3的结构的情况下,不用大幅度变更热交换组件2内的给气SA及排气EA的流动,就能变更热交换组件2的规格。因此,能够使安装于多种热交换组件2的加湿组件3的规格通用化,据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换气装置I
的生产率。
[0057]此外,由于在加湿组件3设置有导入从热交换组件2导出的给气SA的给气导入口 36和限制从该给气导入口 36导入的给气SA扩散的给气管46,因此,尽管使热交换组件2与加湿组件3独立形成,但能够高效地将从热交换组件2的给气用送风机14送出的给气SA集中于加湿元件31。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加湿元件31的加湿功能,并且,在不阻碍给气SA的流动性的情况下,充分确保热交换组件2与加湿组件3的连接部的气密性。
[0058]即,代替所述结构,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热交换组件2的主体外壳12 (具体而言前面板16)的外面安装用于将从热交换组件2的给气用送风机14送出的给气SA集中供应至加湿元件31的给气管。但是,在采用此种结构的情况下,在进行将热交换组件2和加湿组件3安装于顶棚部而连接的作业时,必须同时进行将给气管插入于形成在加湿组件3的给气导入口而将两个组件2、3互相连接的作业和密封两个组件2、3的连接部的作业以及将两个组件2、3安装于顶棚部的作业。因此,难以避免这些作业变得极其麻烦。
[0059]相对于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采用将给气管46设置在加湿组件3的结构的情况下,在进行将热交换组件2和加湿组件3安装于顶棚部而连接的作业时,无需将给气管46插入加湿组件3的给气导入口 36的作业。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向顶棚部的安装作业及组件2、3的连接作业。而且,在进行密封两个组件2、3的连接部的作业时,给气管46不会成为妨碍,因此,容易且适当地进行连接部的密封作业。
[0060]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密封热交换组件2与加湿组件3的连接部的密封部件43,由该密封部件43包围热交换组件2的给气导出口 17与加湿组件3的给气导入口36的连接部的外周。因此,通过预先将密封部件43安装于加湿组件3的后面板35,在将热交换组件2和加湿组件3互相连接时,能够用密封部件43容易且适当地密封连接部。
[0061]此外,在给气管安装于热交换组件2的主体外壳12的结构的情况下,需要在密封部件43形成与给气管对应的大小的冲孔43a。但是,在如所述实施方式那样给气管46设置于加湿组件3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在不受给气管46的影响的情况下设定冲孔43a的大小,因此,能够使构成换气装置I的各组件2、3的上下尺寸紧凑化,并且,能够充分确保冲孔43a的外周部的密封部件43的壁厚。由此,使用密封部件43能够容易且有效地密封热交换组件2与加湿组件3的连接部。
[0062]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热交换组件2的给气导出口 17设置有引导件27,该引导件27将从给气用送风机14送出的给气SA向加湿组件3的加湿元件31引导。因此,即使在由设置在加湿组件3的给气导入口 36及给气管46的管主体47构成的给气流动部的大小及形状不同于给气用送风机14的给气喷出口的大小及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引导件27适当地引导给气SA的送风方向,以使从给气用送风机14的给气喷出口送出的给气SA适当地吹向加湿元件31。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利用加湿元件31进行的对给气SA的加湿效率。
[0063]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加湿组件3配设有:对给气进行加湿的加湿元件31 ;设置在加湿元件31的给气流动方向下游侧并对该加湿元件31进行供排水的供排水机构32 ;以及设置在该供排水机构32及加湿元件31的下方的排水盘33,位于排水盘33的给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游侧周壁65沿加湿元件31的下部前面而设置。因此,以简单的结构适当地控制吹向加湿元件31的给气SA的流动,能够有效地发挥加湿元件31的加湿能力。
[0064]S卩,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排水盘33的上游侧周壁65沿加湿元件31的下部前面而设置,排水盘33配设在除与加湿元件31相比位于给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部以外的范围。因此,能够防止加湿元件31的下端部与排水盘33的上游侧周壁65之间形成大的间隙。由此,不用另外设置遮蔽部件等,能够防止从给气管46向加湿组件3内吹出的给气SA通过加湿元件31的下方部而进入排水盘33内的情况,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抑制排水盘33内生成的析出成分被给气SA吹起而飞散这样的情况发生。而且,能够高效地向加湿元件31吹出给气SA来充分地发挥其加湿能力。
[0065]而且,由所述供排水机构32构成的与水有关的组件配设在加湿元件31的给气流动方向下游侧,且排水盘33配设在包含加湿元件31的设置部和其给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部的一定范围(即与加湿元件31以及供排水机构32的设置部相对应的范围)。因此,能够用排水盘33适当地接收从加湿元件31以及供排水机构32流下的水分和因吹向加湿元件31的给气SA而被输送到其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水分,而且,能够有效地防止被给气SA输送来的水分向外部飞散的情况。
[0066]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排水盘33的底壁64设置有将其给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部位向上方隆起的第一隆起部71及第二隆起部72,第一隆起部71及第二隆起部72上载置加湿元件31的下端部。因此,能够稳定地维持加湿元件31的设置状态,并且,能够利用第一隆起部72等有效地阻止给气SA通过加湿元件31的下方部而进入排水盘33内的情况。
[0067]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排水盘33设置有邻接于上游侧周壁65的第一隆起部71和与该第一隆起部71隔开指定距离而位于给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二隆起部71,该第一隆起部71及第二隆起部72分别沿排水盘33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此外,在排水盘33,在第一隆起部71与第二隆起部72之间形成有将流到加湿元件31的下方的水分朝向排水排出部69引导的排水通道73。因此,能够利用第一隆起部71及第二隆起部72更稳定地支撑加湿元件31的下端部,并且,能够使流到加湿元件31的下方的水分沿排水通道73顺畅地流动到排水排出部69的设置部侧,并高效地将其排出。
[0068]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收容加湿组件31及供排水机构32的收容外壳30形成有维护用的开口部62,并且,在供排水机构32设置有在排水盘30上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供水管51和过滤经由供水管51供应的水分中的杂质的过滤器58的收容部59。并且,该收容部59被设置成从供水管51向加湿元件31突出。因此,在清扫过滤器58时等,使用从开口部62插入于收容外壳30内的工具60转动操作固定螺栓61,能够解除固定螺栓61的固定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对收容部59的过滤器58的装拆作业。
[0069]S卩,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俯视时,过滤器58的收容部59从供水管51向加湿元件31及收容外壳30的中央侧朝斜后方侧突出设置。因此,从为了取出加湿元件31而设置的维护用的开口部62只插入工具60的顶端部,就能够使用该工具60转动操作固定螺栓61。从而,无需进行在将加湿元件31从收容外壳30内取出的状态下,将工具60整体插入收容外壳30内来转动操作固定螺栓61的繁杂的作业,能够极其容易地进行过滤器58的装拆作业。
[0070]在此,概概括说明所述实施方式。
[0071](I)所述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通过将室外空气作为给气供应至室内,并且,将室内空气作为排气排出到室外进行换气。所述换气装置包括:热交换组件,配设有在所述给气与所述排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以及加湿组件,配设有对所述给气进行加湿的加湿元件。在所述热交换组件设置有:吸引所述室外空气并输送到所述加湿组件的给气用送风机;以及导出从所述给气用送风机送出的给气并引导至所述加湿组件的给气导出口。在所述加湿组件设置有:导入从所述热交换组件导出的给气的给气导入口 ;以及限制从所述给气导入口导入的给气扩散的给气管。
[0072]在该结构中,将构成换气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给气用送风机和热交换元件配设在热交换组件,另一方面,将加湿元件配设在与其独立形成的加湿组件内。因此,在需要使用加湿元件的加湿功能的类型和不需要加湿功能的类型中,无需大幅度变更热交换组件的结构。因此,能够将热交换组件的规格通用化来有效地提高换气装置的生产率。此外,不用大幅度变更热交换组件内的给气及排气的流动,即能够变更热交换组件的规格。因此,能够使安装于多种热交换组件的加湿组件的规格通用化。据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换气装置的生产率。并且,导入从热交换组件导出的给气的给气导入口和限制被导入给气导入口的给气扩散的给气管设置在加湿组件,因此,尽管如上所述地将热交换组件和加湿组件独立形成,也能够使从热交换组件的给气用送风机送出的给气高效地集中于加湿元件。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加湿元件的加湿功能,并且,在不阻碍给气的流动性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地确保热交换组件与加湿组件的连接部的气密性。
[0073](2)在所述换气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热交换组件与所述加湿组件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通过包围所述给气导出口与所述给气导入口的连接部,从而将所述热交换组件与所述加湿组件之间密封。
[0074]在该结构中,设置有对热交换组件与加湿组件的连接部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因此,通过预先将密封部件安装于加湿组件,在将热交换组件和加湿组件互相连接时,能够使用密封部件容易且适当地密封两个组件之间。
[0075](3)在所述换气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热交换组件的所述给气导出口设置有引导件,该引导件将从所述给气用送风机送出的给气朝向所述加湿组件的所述加湿元件引导。
[0076]在该结构中,即使在给气用送风机的给气喷出口与设置在加湿组件的给气导入口及给气管的给气流动部的大小及形状不同,也能够利用引导件适当地引导给气的送风方向,以使从给气用送风机的给气喷出口送出的给气适当地朝向加湿元件吹出。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加湿元件对给气的加湿效率。
[0077](4)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引导件具有弯曲面状的底面和倾斜面状的上面,其中,所述底面沿所述给气导出口的内周面而配置,并且,沿所述给气管的给气流动部的内面而配置。
[0078]在该结构中,能够使从热交换组件的给气导出口送出的给气沿给气管的给气流动部的内面可靠地流动。
[0079]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既能良好地维持构成换气装置的热交换组件与加湿组件的连接部中的给气的流动以及排气的流动,又能有效地提高换气装置的生产率。
[0080]符号说明
[0081]I换气装置
[0082]2热交换组件
[0083]3加湿组件
[0084]13热交换元件
[0085]14给气用送风机
[0086]17给气导出口
[0087]27引导件
[0088]36给气导入口
[0089]43密封部件
[0090]46给气管
【权利要求】
1.一种换气装置,通过将室外空气作为给气供应至室内,并且,将室内空气作为排气排出到室外进行换气,所述换气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热交换组件,配设有在所述给气与所述排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以及 加湿组件,配设有对所述给气进行加湿的加湿元件,其中, 在所述热交换组件设置有:吸引所述室外空气并输送到所述加湿组件的给气用送风机;以及导出从所述给气用送风机送出的给气并引导至所述加湿组件的给气导出口, 在所述加湿组件设置有:导入从所述热交换组件导出的给气的给气导入口 ;以及限制从所述给气导入口导入的给气扩散的给气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交换组件与所述加湿组件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通过包围所述给气导出口与所述给气导入口的连接部,从而将所述热交换组件与所述加湿组件之间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交换组件的所述给气导出口设置有引导件,该引导件将从所述给气用送风机送出的给气朝向所述加湿组件的所述加湿元件弓I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件具有弯曲面状的底面和倾斜面状的上面,其中,所述底面沿所述给气导出口的内周面而配置,并且,沿所述给气管的给气流动部的内面而配置。
【文档编号】F24F6/00GK104081130SQ201380006660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0日
【发明者】盐山一裕, 藤本徹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