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室内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55339阅读:87来源:国知局
空调机室内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空调机室内机,能够使加热热交换器不受冷凝水影响且能稳定地对热交换器进行支承。在所述空调机室内机的空气流经的风路中,从空气流经的风路的上游侧起依次设置有除湿热交换器和加热热交换器,在除湿热交换器和加热热交换器的下方设置有排水盘,其中,除湿热交换器和加热热交换器设置成至少一部分相隔一定距离,排水盘具有分别与除湿热交换器及加热热交换器的靠排水盘一侧的端部抵接的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和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与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在空调机室内机的宽度方向上隔着一定间隔设置,在空调机室内机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的高度高于所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的高度。
【专利说明】空调机室内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机,具体地涉及一种空调机室内机。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使用者对于空气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空调机室内机的功能也从单一的调节温度逐渐向多样化发展。特别是,在潮湿多雨地区或是在梅雨季节中,空气中的高湿度会使人体的体感感到不适,因此,需要对空气中的湿度进行控制调节。
[0003]空调机室内机的除湿原理是利用空气经过热交换器时的低温冷凝来进行除湿的。但是,空气在经过低温除湿后,虽然湿度得到降低,但是,空气中的温度也随之下降。在例如浴室等对除湿效果和温度均有要求的情况下,则需要对空气进行除湿后再进行加热,以便维持体感的舒适度,因此,具有加热除湿功能的空调机室内机便应运而生。
[0004]作为这种具有加热除湿功能的空调机室内机,例如在专利文献I (中国专利ZL200320113155.3)中提出了具有加热除湿功能的风管送风式空调机室内机,如图8所示,空调机室内机包括送风风扇7、蒸发器13和加热器14,其中,加热器14和蒸发器13贴合设置在室内机的通风路径中,从送风风扇7吹出的空气经过蒸发器13冷凝除湿后,再经由加热器14加热后吹向室内。通过使加热器14和蒸发器13贴合设置,由于结构紧凑,因此,有利于整机小型化。
[0005]但是,经过除湿热交换器(蒸发器13)冷凝除湿后形成的冷凝水在还没有来得及完全排到排水盘的情况下便被加热热交换器(加热器14)蒸发,使得经过加热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湿度再次回升,导致最终吹向室内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无法满足使用者的舒适度需求。
[0006]另外,在进行加热除湿时,加热热交换器的温度高,除湿热交换器的温度低,倘若加热热交换器和除湿热交换器贴合设置,则加热热交换器和除湿热交换器之间的温度会发生干涉,从而导致能效降低。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将加热热交换器与除湿热交换器分开设置,并且在加热热交换器和除湿热交换器的下部设置排水盘。但是,由于两组热交换器的底端与排水盘的接触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因此,排水盘中会积聚有大量的冷凝水。如果冷凝水渗透到加热热交换器上,则加热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果会受到影响。另外,分开设置的两个热交换器也不容易支承。
[0008]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够使加热热交换器不受冷凝水影响且能稳定地对热交换器进行支承的空调机室内机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是考虑到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室内机,其能够使加热热交换器不受冷凝水影响且能稳定地对热交换器进行支承。
[0010]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的空气流经的风路中,从上述空气流经的风路的上游侧起依次设置有除湿热交换器和加热热交换器,在上述除湿热交换器和上述加热热交换器的下方设置有排水盘,其中,上述除湿热交换器和上述加热热交换器设置成至少一部分相隔一定距离,上述排水盘具有分别与上述除湿热交换器及上述加热热交换器的靠上述排水盘一侧的端部抵接的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和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上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与上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在上述空调机室内机的宽度方向上隔着一定间隔设置,在空调机室内机的高度方向上,上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的高度高于上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的高度。
[0011]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基础上,上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及上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沿上述空调机室内机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2]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基础上,上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及上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为水平面、斜面或是曲面。
[0013]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基础上,在上述空调机室内机的顶板上设置有与上述除湿热交换器和上述加热热交换器的靠上述顶板一侧的端部抵接的热交换器抵接部。
[0014]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基础上,上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上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及上述热交换器抵接部沿上述空调机室内机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5]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基础上,上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上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及上述热交换器抵接部为水平面、斜面或是曲面。
[0016]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基础上,上述热交换器抵接部与上述空气流经的风路中的气流接触的表面为斜面或曲面。
[0017]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基础上,上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及上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沿上述空调机室内机的长度方向隔开一定距离地设置有多个。
[0018]本实用新型的第九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基础上,在上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和/或上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上设置有引流槽。
[0019]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基础上,在上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与上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之间设置有导流坡面。
[0020]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十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基础上,上述导流坡面为斜面或曲面。
[0021]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基础上,上述加热热交换器与上述除湿热交换器之间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弹簧夹,上述弹簧夹连接上述加热热交换器与上述除湿热交换器。
[0022]通过如上所述构成,能够使冷凝水从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流向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避免冷凝水在加热热交换器的底部积聚,从而能够避免冷凝水影响加热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同时能够避免冷凝水被加热热交换器再次蒸发,藉此可以增加除湿量。另外,能够将经过除湿热交换器底部(靠排水盘一侧的端部)除湿后的空气向加热热交换器引导,从而能够将气流快速、集中地向出风口吹出。
[0023]此外,在安装加热热交换器及除湿热交换器的过程中,需要将空调机室内机上下倒置,此时,设置在空调机室内机的顶板上的热交换器抵接部(第一热交换器抵接部及第二热交换器抵接部)能够起到对加热热交换器和除湿热交换器进行支承的作用,并且能够防止加热热交换器和除湿热交换器在安装时变形而受损。
[0024]另外,能利用设置在空调机室内机的顶板上的导流坡面,来将经过除湿热交换器顶部(靠顶板一侧的端部)除湿后的空气向加热热交换器引导,并且能利用设置在空调机室内机的顶板上的引导面,来将经过加热热交换器加热后的空气向斜下方引导。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加热热交换器及除湿热交换器与排水盘及顶板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0026]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空调机室内机的排水盘的立体图。
[0027]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加热热交换器及除湿热交换器与排水盘及顶板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0028]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加热热交换器及除湿热交换器与顶板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0029]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机室内机的顶板的立体图。
[0030]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加热热交换器及除湿热交换器与顶板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0031]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机室内机中的加热热交换器与除湿热交换器的固定结构的示意图。
[0032]图8是表示现有的空调机室内机的加热热交换器和除湿热交换器的设置方式的剖视图。
[0033](符号说明)
[0034]100、200、300、400 空调机室内机
[0035]100a、200a、300a、400a 顶板
[0036]100b、200b 底板
[0037]103,203,303热交换器抵接部
[0038]104、204第一热交换器抵接部
[0039]105,205,305第二热交换器抵接部
[0040]106、306 导流坡面
[0041]106a导流坡面的一端
[0042]106b导流坡面的另一端
[0043]107、207、307 引导面
[0044]110、210、310、410 加热热交换器
[0045]120、220、320、420 除湿热交换器
[0046]130、230 排水盘
[0047]131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
[0048]132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
[0049]133、233排水盘的导流坡面
[0050]440 弹簧夹
[0051]441 钩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5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室内机进行说明。
[0053]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空调机室内机100的加热热交换器110及除湿热交换器120与排水盘130及顶板10a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空调机室内机100的排水盘130的立体图。
[0054]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图1中的纸面内外方向称为空调机室内机的长度方向,将图1中的左右方向称为空调机室内机的宽度方向,将图1中的上下方向称为空调机室内机的高度方向。
[0055]在本实施方式I中,如图1所示,空调机室内机100包括加热热交换器110、除湿热交换器120、送风风扇(未图示)及排水盘130。加热热交换器110和除湿热交换器120设置在送风风扇的出风通路(即空气流经的风路)中,其中,在上述出风通路中,除湿热交换器120设置在加热热交换器110的上游侧,即,除湿热交换器120设置在比加热热交换器110更靠送风风扇一侧。
[0056]加热热交换器110和除湿热交换器120彼此分开设置,并且彼此平行的倾斜设置。
[0057]如图2所示,排水盘130具有沿上述空调机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131(参照图2中的阴影部分)、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132及导流坡面133。上述加热热交换器110的靠排水盘130 —侧的端部与上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131抵接,上述除湿热交换器120的靠排水盘130 —侧的端部与上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132抵接。上述导流坡面133设置在上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131与上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132之间。上述导流坡面133为曲面,用于将经过除湿热交换器120底部除湿后的空气向加热热交换器110引导。
[0058]另外,在上述空调机室内机100的高度方向上,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131的高度高于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132的高度。更具体来说,上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132距上述排水盘130外底部的距离小于上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131距上述排水盘130外底部的距离。上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131、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132及导流坡面133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而沿上述空调机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隔开一定距离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为三个。藉此,彼此隔开的间隙便形成引流槽,可起到对冷凝水进行引流的作用。因此,能够避免冷凝水从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132流向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131,从而能够避免冷凝水影响加热热交换器110的热交换性能,同时能够避免冷凝水被加热热交换器110再次蒸发。
[0059]在空调机室内机100的顶板10a上设置有热交换器抵接部103,该热交换器抵接部103具有第一热交换器抵接部104、导流坡面106 (即与空气流经的风路中的气流接触的表面)、第二热交换器抵接部105及引导面107。第一热交换器抵接部104位于空调机室内机100的顶板10a上,导流坡面106的一端106a与位于空调机室内机100的顶板10a的第一热交换器抵接部104相连,其另一端106b与上述第二热交换器抵接部105的一端相连。上述第二热交换器抵接部105的另一端与上述引导面107相连。上述第一热交换器抵接部104、导流坡面106、第二热交换器抵接部105及引导面107设置在上述空调机室内机100的顶板10a的、靠出风口一侧的位置处。上述导流坡面106比上述第一热交换器抵接部105更靠出风口一侧,上述热交换器抵接部105比上述导流坡面106更靠出风口一侧,上述引导面107比上述热交换器抵接部105更靠出风口一侧。上述第一热交换器抵接部104为水平面,用于与上述除湿热交换器120的上部抵接。上述导流坡面106为曲面,用于将经过除湿热交换器120顶部(靠顶板10a —侧的端部)除湿后的空气向加热热交换器110引导。上述第二热交换器抵接部105为曲面,用于与上述加热热交换部110的上部抵接。上述引导面107为曲面,用于将经过加热热交换器110加热后的空气向斜下方引导。在上述空调机室内机100的高度方向上,第一热交换器抵接部104的高度高于第二热交换器抵接部105的闻度。
[0060]根据本实施方式I的空调机室内机100,由于上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132的水平位置处于上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131的水平位置更低的位置处,能够避免冷凝水从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132流向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131,避免冷凝水在加热热交换器110的底部积聚,从而能够避免冷凝水影响加热热交换器110的热交换性能,同时能够避免冷凝水被加热热交换器110再次蒸发,藉此可以增加除湿量。另外,由于在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131与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132之间设有导流坡面133,藉此,能够将经过除湿热交换器120底部除湿后的空气向加热热交换器110引导,从而能够将气流快速、集中地向出风口吹出。
[006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加热热交换器及除湿热交换器的过程中,需要将空调机室内机上下倒置,此时,设置在空调机室内机100的顶板10a上的第一热交换器抵接部104及第二热交换器抵接部105 (特别是第二热交换器抵接部105)能够起到对加热热交换器110和除湿热交换器120 (特别是对加热热交换器110)进行支承的作用,并且能够防止加热热交换器和除湿热交换器在安装时受力变形而损伤。
[006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利用设置在空调机室内机100的顶板10a上的导流坡面106,来将经过除湿热交换器120顶部(靠顶板10a —侧的端部)除湿后的空气向加热热交换器110引导,并且能利用设置在空调机室内机100的顶板10a上的引导面,来将经过加热热交换器110加热后的空气向斜下方引导。
[0063]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室内机200的加热热交换器210及除湿热交换器220与排水盘230及顶板200a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0064]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I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方式I中,加热热交换器110和除湿热交换器120彼此平行的倾斜设置,排水盘130的导流坡面133为曲面,同时,设置在空调机室内机100的顶板10a上的热交换器抵接部的导流坡面106为曲面,与上述加热热交换部110的上部抵接的第二热交换器抵接部105为曲面,但在实施方式2中,如图3所示,加热热交换器210和除湿热交换器220彼此平行的垂直设置,排水盘230的导流坡面233为斜面,同时热交换器抵接部203不具有导流坡面,而仅具有第一热交换器抵接部204、第二热交换器抵接部205及引导面207,与上述加热热交换部210的上部抵接的第二热交换器抵接部205为水平面。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I相同或相应的部件,标注相应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0065]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加热热交换器210和除湿热交换器220的靠顶板200a —侧的端部与设置在空调机室内机200的顶板200a上的、呈水平面的热交换器抵接部203的第一热交换器抵接部204及第二热交换器抵接部205抵接,因此,在安装加热热交换器及除湿热交换器的过程中,需要将空调机室内机上下倒置,此时,设置在空调机室内机100的顶板10a上的第一热交换器抵接部204及第二热交换器抵接部205能够起到对加热热交换器210和除湿热交换器220进行支承的作用,并且能够防止加热热交换器和除湿热交换器在安装时受力变形而损伤。另外,上述引导面207与上述实施方式I同样地起到将经过加热热交换器210加热后的空气向斜下方引导的作用。
[0066]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室内机200,与实施方式I同样地,能够避免冷凝水从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流向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避免冷凝水在加热热交换器210的底部积聚,从而能够避免冷凝水影响加热热交换器210的热交换性能,同时能够避免冷凝水被加热热交换器210再次蒸发,藉此可以增加除湿量。另外,与实施方式I同样地,能够将经过除湿热交换器220底部除湿后的空气向加热热交换器210引导,从而能够将气流快速、集中地向出风口吹出。
[0067]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机室内机300的加热热交换器310及除湿热交换器320与顶板300a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机室内机300的顶板300a的立体图。
[0068]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I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方式I中,热交换器抵接部103的导流坡面106为曲面,第二热交换器抵接部105为曲面,引导面107为曲面,但在实施方式3中,如图4及图5所示,热交换器抵接部303的导流坡面306为斜面,第二热交换器抵接部305为斜面,引导面307为斜面。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I相同或相应的部件,标注相应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0069]根据本实施方式3的空调机室内机300,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I的空调机室内机100相同的技术效果。
[0070]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机室内机400的加热热交换器410及除湿热交换器420与顶板400a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
[0071]实施方式4与实施方式I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方式I中,加热热交换器110和除湿热交换器120彼此平行的倾斜设置,但在实施方式4中,如图6所示,空调机室内机400的加热热交换器410和除湿热交换器420彼此分开设置,并且设置成彼此不平行,同时上述除湿热交换器420与上述加热热交换器410在空调机室内机400的顶板400a处抵接。另夕卜,对于与实施方式I相同或相应的部件,标注相应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0072]根据本实施方式4的空调机室内机400,除了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I的空调机室内机100相同的技术效果之外,还由于空调机室内机400的加热热交换器410和除湿热交换器420彼此分开设置,并且设置成彼此不平行,同时上述加热热交换器410与上述除湿热交换器420在空调机室内机400的顶板400a处抵接,因此,经过除湿热交换器420顶部(靠顶板400a —侧的端部)除湿后的空气会直接流向加热热交换器410的上部。
[0073]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空调机室内机400中的加热热交换器410与除湿热交换器420的固定结构的示意图。
[0074]如图7所示,在上述加热热交换器410与上述除湿热交换器420之间设置有弹簧夹440,且上述弹簧夹440设置在加热热交换器410和除湿热交换器420的端部(例如下端部),通过设置在弹簧夹440两端的钩部441钩住加热热交换器410和除湿热交换器420,藉此,能够确保两组热交换器之间的有效间距,并且能够利用钩部防止弹簧夹脱落。
[0075]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实施方式4进行了说明,但除了上述实施方式记载的技术方案之外,还可以包括如下变形例。
[0076]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I?实施方式4中,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131、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132及导流坡面133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而沿空调机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隔开一定距离地设置有多个,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131、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132及导流坡面133也可以在空调机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上仅形成为一个整体,在这种情况下,在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和/或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上设置有引流槽,用于使冷凝水能快速从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流向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并积聚在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处。另外,引流槽的数量也不受限制,既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
[0077]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例示了在上述加热热交换器410与上述除湿热交换器420之间设置有一个弹簧夹440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弹簧夹也可以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I?实施方式3中。另外,弹簧夹的数量也不局限于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此外,弹簧夹的设置位置也不局限于下端部,也可以是上端部。
[0078]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I?实施方式4中,例示了上述热交换器抵接部一体地设有引导面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上述热交换器抵接部也可以不具有引导面。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机室内机,在所述空调机室内机的空气流经的风路中,从所述空气流经的风路的上游侧起依次设置有除湿热交换器和加热热交换器,在所述除湿热交换器和所述加热热交换器的下方设置有排水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湿热交换器和所述加热热交换器设置成至少一部分相隔一定距离, 所述排水盘具有分别与所述除湿热交换器及所述加热热交换器的靠所述排水盘一侧的端部抵接的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和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所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与所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在所述空调机室内机的宽度方向上隔着一定间隔设置, 在空调机室内机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的高度高于所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及所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沿所述空调机室内机的长度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及所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为水平面、斜面或是曲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调机室内机的顶板上设置有与所述除湿热交换器和所述加热热交换器的靠所述顶板一侧的端部抵接的热交换器抵接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所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及所述热交换器抵接部沿所述空调机室内机的长度方向延伸。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所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及所述热交换器抵接部为水平面、斜面或是曲面。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抵接部与所述空气流经的风路中的气流接触的表面为斜面或曲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及所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沿所述空调机室内机的长度方向隔开一定距离地设置有多个。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和/或所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上设置有引流槽。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热交换器抵接部与所述除湿热交换器抵接部之间设置有导流坡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坡面为斜面或曲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热交换器与所述除湿热交换器之间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弹簧夹,所述弹簧夹连接所述加热热交换器与所述除湿热交换器。
【文档编号】F24F13/22GK203837232SQ201420076313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1日
【发明者】郁巍东, 李霞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