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60218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立式空调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式空调,包括室内机本体,在室内机本体内设置有送风装置和热交换器,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本体,送风本体包括有至少三个导风体,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贯通风道,相邻两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送风装置还包括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前后依次排列的各导风体中位于中间的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送风装置还包括有支撑中间导风体、用于稳定其摆动的支撑机构,驱动机构及支撑机构至少部分形成在保护盒内,保护盒表面具有引导来自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风进入送风间隙的导风面。应用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现有风向可调的空调中驱动机构件及支撑机构件因缺少保护而产生的问题。
【专利说明】立式空调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立式空调。

【背景技术】
[0002]为改善空调送风性能,现有技术出现一种可以应用在空调上的空调送风装置。该空调送风装置具有送风主体,送风主体前后贯通,形成具有前开口和后开口的贯通风道,后开口为非热交换风进口,前开口为混合风出口 ;在送风主体上还形成有与其贯通风道相连通的送风间隙。在空调的热交换器与出风口之间设置该空调送风装置之后,在将空调内部风道中的热交换风经贯通风道前端吹出的同时,能通过非热交换风进口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非热交换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而且,这样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
[0003]为使得上述送风装置能够调节风向,以使得能够将冷风或热风均匀吹向室内各个角度,提高整个房间冷热均匀性,需要在具有多个导风体的空调送风装置中设置驱动机构,利用驱动机构驱动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而改变送风间隙不同方向的送风量来实现送风方向的调节。并且,为稳定各导风体的运动,通常还需要设置支撑机构对各导风体进行支撑。
[0004]其中,驱动机构和支撑机构内包含有多个金属结构件,如电机、连杆、转轴等。这些结构件的存在,会影响空调内部风道中的热交换风向送风装置中的送风间隙的流动,容易增加压损,降低送风距离和速度,增大送风噪音。而且,由于金属结构件处于热交换风(有时为冷风、有时为热风)流经的位置,若不加以保护,容易因长时间遭受冷热不均而影响各部件的转动流畅性,进而会影响送风装置中运动导风体的运动稳定性和顺畅性,影响送风的稳定性和出风角度调节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式空调,以解决现有风向可调的空调中驱动机构件及支撑机构件因缺少保护而产生的上述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一种立式空调,包括室内机本体,在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出风口,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设置有送风装置和热交换器,所述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本体,所述送风本体包括有至少三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前后依次排列的各导风体中位于中间的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而通过送风间隙的变化改变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有支撑所述中间导风体、用于稳定其摆动的支撑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及所述支撑机构至少部分形成在保护盒内,所述保护盒表面具有引导来自所述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风进入所述送风间隙的导风面。
[0008]优选的,所述保护盒包括相互扣合在一起的顶盖和底盖,所述顶盖边缘位于所述底盖边缘的外周,所述顶盖的外表面形成所述导风面。
[0009]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保护盒为塑料件,在所述保护盒的外表面上形成有金属材质的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外表面具有引导来自所述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风进入所述送风间隙的导风面。
[0010]优选的,所述保护壳形成在所述保护盒的导风面上。
[0011]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保护壳的导风面具有平顶面及位于所述平顶面左右两侧、从所述平顶面向包裹所述保护盒方向延伸的导风曲面。
[0012]优选的,位于所述平顶面左右两侧的导风曲面对称形成。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保护盒对空调内部送风装置的驱动机构和支撑机构进行保护,减少其中的转动部件因遭受冷热不均而造成的转动流畅性影响;同时,通过在保护盒上形成导风面,将来自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风顺畅弓I流至送风间隙,减少驱动机构和支撑机构对进入送风间隙的气流的阻碍。
[0014]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式空调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6]图2是图1中送风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0017]图3是图2中部分结构组装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
[0019]首先,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或后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对于多个结构件的排列位置进行前或后的描述时,也是以多个结构件构成的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义。
[0020]请参见图1,该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立式空调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1]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空调包括室内机本体100,室内机本体100具有前面板102,在前面板102上形成有出风口 1021,在室内机本体100内部、与出风口 102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送风装置101,在送风装置101下方设置有热交换器(图中未标注)。送风装置101的具体结构请参见图2和图3所示。
[0022]图2所示为图1中送风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如图2所示,送风装置101包括有送风本体I。具体而言,送风本体I包括有五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从前往后(图2中为从左至右)分别为前固定导风体11、第一中间导风体13、第二中间导风体14、第三中间导风体15和后固定导风体12。每一导风体的后开口(图中未标注,指每一导风体右端的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图中未标注,指每一导风体左端的开口)为出风口,且后固定导风体12的后开口为整个送风装置101的非热交换风进口。五个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图中未标注),相邻两个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
[0023]其中,第一中间导风体13、第二中间导风体14、第三中间导风体15及后固定导风体12通过联动机构联接在一起,三个中间导风体可通过联动机构实现联动。具体来说,联动机构包括第一联动机构51和第二联动机构52,两者左右对称地设置在各导风体上。第一联动机构51及第二联动机构52优选采用可折叠式连杆结构。
[0024]此外,送风装置101还包括有驱动机构2,用来驱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3。具体来说,驱动机构2包括有电机21、第一曲柄22、连杆23及第二曲柄24。其中,第一曲柄22具有两个连接部(图中未标注),第一连接部与电机21的输出轴连接,第二连接部与连杆23铰接。第二曲柄24也具有两个连接部(图中未标注),第一连接部与连杆23铰接,第二连接部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3连接。第一曲柄22、连杆23及第二曲柄24构成电机2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3之间的连接件,在电机21转动时,带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3摆动。
[0025]送风装置101还包括有支撑机构,用来支撑各中间导风体。具体来说,支撑机构包括有支撑第一中间导风体13的第一支撑机构和支撑第二中间导风体14、第三中间导风体15的第二支撑机构。第一支撑机构包括有第一支撑轴33,第一支撑轴33 —端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3固定连接。具体来说,第一支撑轴33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3的下端固定连接,从而与驱动机构2上、下对称地设置在第一中间导风体13上。第二支撑机构包括有第二支撑轴41、42以及第三支撑轴43和44。第二支撑轴41和第三支撑轴43对称设置在第二中间导风体14的下端和上端,并分别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4连接。第二支撑轴42和第三支撑轴44对称设置在第三中间导风体15的下端和上端,并分别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5连接。
[0026]在室内机本体100内部设置送风装置101时,前固定导风体11和后固定导风体12均与室内机本体100相固定,电机21也通过合适的方式固定在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的合适位置。从而,对于空调送风装置101而言,前固定导风体11和后固定导风体12固定不动,而各中间导风体能够在支撑机构及驱动机构2的支撑下保持确定的位置。而且,还可以在驱动机构2的驱动下,以垂直于中间导风体的轴线、也即垂直于空调送风装置101的中心轴线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在驱动机构2及支撑机构以上、下对称方式设置在第一中间导风体13上的该实施例中,第一中间导风体13将在驱动机构2的驱动下左右摆动,并在支撑机构的支撑下稳定摆动。而且,还通过联动机构51及52的联动作用,带动第二中间导风体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15也进行左右摆动。
[0027]而且,在该实施例中,为避免送风间隙漏风而影响风向的调节,在前固定导风体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3之间形成有防漏风机构6,用来封堵前固定导风体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3之间所形成的送风间隙。
[0028]在该实施例中,由于驱动机构2及支撑机构所包含的部件较多,因此,分别设置了两个保护盒。具体来说,在送风本体I的上方设置有底盖71和顶盖72,两者相互扣合,形成保护盒。并且,顶盖72的边缘位于底盖71边缘的外周。也即,顶盖72的边缘覆盖底盖71的边缘。连杆23、第二曲柄24及第三支撑轴43和44部分位于保护盒内部。在送风本体I的下方设置有底盖81和顶盖82,两者相互扣合,形成保护盒。并且,顶盖82的边缘位于底盖81边缘的外周。也即,顶盖82的边缘覆盖底盖81的边缘。第一支撑轴33及第二支撑轴41和42部分位于保护盒内部。而且,顶盖72和顶盖82的外表面形成流线型导风面。从而,利用保护盒对驱动机构和支撑机构进行容纳保护,避免经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直接吹到驱动机构和支撑机构上。而且,热交换后的风沿顶盖72及82的导风面顺畅地进入到送风本体I的各送风间隙,有效减少了对进入到送风间隙的风的阻碍。
[0029]为方便加工,底盖71、81及顶盖72、82均为塑料件。为避免塑料件长时间经受冷、热变化后发生变形,在顶盖7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金属材质的保护壳73。同样的,在顶盖82的外表面上也设置有金属材质的保护壳83。优选的,保护壳73和83均为钣金件。
[0030]参见图3关于图2中部分结构组装后的剖视图所示,具体来说是底盖81、顶盖82及保护壳83组装后的剖视图所示,保护壳83与顶盖82相贴合,其且外表面也形成有将来自热交换器的风引导至送风本体I的各送风间隙的导风面831。具体来说,导风面831具有平顶面8311,在平顶面8311右侧形成有从平顶面8311向包裹保护盒的顶盖82方向(也即图3中自下而上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导风曲面8312 ;在平顶面8311左侧形成有从平顶面8311向包裹保护盒的顶盖82方向(也即图3中自下而上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导风曲面8313。而且,第一导风曲面8312和第二导风曲面8313以平顶面8311左右对称,以保证导风均匀。
[0031]通过在顶盖82上设置金属材质的保护壳83,保护壳83包裹住顶盖82,而顶盖82包裹住底盖81,因此,来自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风在向上流动时,被保护壳83阻挡,不会或极少会吹到顶盖82、底盖81及两者内部的支撑机构部件。而且,在冷、热变化时保护壳83不会产生形变,因此,可以充分保护底盖81和顶盖82形成的塑料材质的保护盒以及位于保护盒内的转动部件,有效避免了转动部件因受冷热变化产生运动不畅的问题。而且,热交换风将在保护壳83的导风面831的导向下进入到送风间隙内,不会因部件增加而增大气流流动压损,避免了对送风性能和送风噪音的影响。同样的,保护壳73采用与保护壳83类似的结构,且保护壳73与顶盖72和底盖71的配合结构类似于图3中保护壳83与顶盖82和底盖81的配合结构。从而,来自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风沿送风装置I上方进入各送风间隙时,会在保护壳73的导向下顺利流动,且不会或极少会吹到顶盖72、底盖71及其内部的驱动机构和支撑机构。
[0032]下面,简述在空调中使用送风装置101改变出风方向的原理:
[0033]如果用户按下空调遥控器或空调室内机面板上的右出风控制按键,电机21上电工作,按照一定方向旋转,例如,定义为正向旋转。在电机21的正向旋转下,通过第一曲柄22、连杆23及第二曲柄24带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3以竖直方向的直线为摆动轴线逆时针摆动,也即,向右摆动。从而使得第一中间导风体13左侧前移,而其右侧后移。同时,在联动机构51及52的作用下,带动第二中间导风体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15均发生左侧前移、右侧后移的变化。从而,会使得第一中间导风体13和第二中间导风体14之间的送风间隙、第二中间导风体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15之间的送风间隙以及第三中间导风体15和后固定导风体12之间的送风间隙均呈现左侧部分显著变大、右侧部分显著变小的变化趋势。因此,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的热交换风大部分从间隙较大的左侧吹向贯通风道,然后,从前固定导风体11的右前方吹出。而间隙较小的右侧仅有小部分的风吹向贯通风道。所以,使得大部分的风从室内机本体100吹出时,风向是向右的。也即,实现了右侧出风。
[0034]左侧出风则与之相反。具体而言,如果用户按下空调遥控器或空调室内机面板上的左出风控制按键,电机21上电工作,按照一定方向旋转,例如,定义为反向旋转。在电机21的反向旋转下,通过第一曲柄22、连杆23及第二曲柄24带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3以竖直方向的直线为摆动轴线顺时针摆动,也即,向左摆动。从而使得第一中间导风体13右侧前移,而其左侧后移。同时,在联动机构51及52的作用下,带动第二中间导风体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15均发生右侧前移、左侧后移的变化。从而,会使得第一中间导风体13和第二中间导风体14之间的送风间隙、第二中间导风体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15之间的送风间隙以及第三中间导风体15和后固定导风体12之间的送风间隙均呈现右侧部分显著变大、左侧部分显著变小的变化趋势。因此,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的热交换风大部分从间隙较大的右侧吹向贯通风道,然后,从前固定导风体11的左前方吹出。而间隙较小的左侧仅有小部分的风吹向贯通风道。所以,使得大部分的风从室内机本体100吹出时,风向是向左的。也即,实现了左侧出风。
[0035]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立式空调,包括室内机本体,在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出风口,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设置有送风装置和热交换器,所述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本体,所述送风本体包括有至少三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前后依次排列的各导风体中位于中间的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而通过送风间隙的变化改变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有支撑所述中间导风体、用于稳定其摆动的支撑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及所述支撑机构至少部分形成在保护盒内,所述保护盒表面具有引导来自所述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风进入所述送风间隙的导风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盒包括相互扣合在一起的顶盖和底盖,所述顶盖边缘位于所述底盖边缘的外周,所述顶盖的外表面形成所述导风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盒为塑料件,在所述保护盒的外表面上形成有金属材质的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外表面具有引导来自所述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风进入所述送风间隙的导风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形成在所述保护盒的导风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的导风面具有平顶面及位于所述平顶面左右两侧、从所述平顶面向包裹所述保护盒方向延伸的导风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平顶面左右两侧的导风曲面对称形成。
【文档编号】F24F13/14GK203857643SQ201420267469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3日
【发明者】刘伟杰, 雷永锋, 矫立涛, 赵若尘, 常利华, 许晓滨, 金锦花 申请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