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68121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取暖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取暖器,所述取暖器包括:本体、安装壳体、加湿组件、电源组件以及控制组件,安装壳体设在本体上,安装壳体的侧壁上形成有通孔,加湿组件可拆卸地设在安装壳体内,加湿组件上具有与通孔连通的喷口,电源组件设在安装壳体内,电源组件与加湿组件相连,控制组件设在安装壳体上且分别与电源组件和加湿组件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取暖器,通过将加湿组件、电源组件以及控制组件共同设置在安装壳体上,从而实现了一体化结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简化了取暖器的制作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
【专利说明】取暖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器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0002]相关技术中指出,具有加湿功能的充油式取暖器,通常在取暖器的顶部放置普通水盒,然后利用水盒内水的蒸发来实现加湿功能,然而,这种加湿方式的加湿效果不好,且难以满足人性化需求,使得取暖器的档次低,另外,相关技术中还有一种具有超声波加湿功能的取暖器,此种取暖器的超声波加湿部分与取暖器整机的控制部分在结构上分开设置、即分别置于取暖器的前端和后端,虽然加湿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空间浪费严重,制作工艺复杂,且制造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取暖器,所述取暖器的加湿效果好,一体化结构性强,制作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空间利用率高。
[000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取暖器,包括:本体;安装壳体,所述安装壳体设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安装壳体的侧壁上形成有通孔;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可拆卸地设在所述安装壳体内,所述加湿组件上具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喷口 ;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组件设在所述安装壳体内,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加湿组件相连;以及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在所述安装壳体上且分别与所述电源组件和所述加湿组件相连。
[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取暖器,通过将加湿组件、电源组件以及控制组件共同设置在安装壳体上,从而实现了一体化结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简化了取暖器的制作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
[0006]具体地,所述加湿组件包括:水箱,所述水箱的侧壁上形成有出水口 ;驱动板,所述驱动板设在所述水箱的底部;以及雾化片,所述雾化片设在所述出水口处,且所述雾化片与所述驱动板相连。
[0007]可选地,所述雾化片为陶瓷微孔雾化片。
[0008]具体地,所述加湿组件进一步包括:出雾管,所述出雾管设在所述雾化片的远离所述水箱的一侧。
[0009]进一步地,所述加湿组件进一步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在所述出水口处以密封所述雾化片和所述出水口之间的间隙。
[0010]可选地,所述密封件为密封圈。
[0011]具体地,所述水箱的所述侧壁上具有向外凸出的凸起,所述出水口贯穿所述凸起,所述加湿组件进一步包括:紧固盖,所述紧固盖罩设在所述凸起上以将所述雾化片固定在所述出水口处。
[0012]进一步地,所述加湿组件进一步包括:底盖,所述底盖固定在所述水箱的底部且位于所述驱动板的下方,所述驱动板上具有彼此间隔开的两个静触点,所述两个静触点分别向下延伸并穿过所述底盖。
[0013]具体地,所述取暖器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在所述底盖的下方,所述底座上形成有两个贯穿的穿孔;供电板,所述供电板设在所述底座的下方,所述供电板上设有两个动触点,所述两个动触点分别向上延伸并穿过所述两个穿孔,所述两个动触点适于与所述两个静触点接触。
[0014]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穿孔内分别设有密封垫,每个所述动触点穿过对应的所述密封垫。
[0015]具体地,所述加湿组件进一步包括:防干烧装置,所述防干烧装置设在所述水箱内且与所述驱动板相连。
[0016]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壳体内具有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上方,所述加湿组件设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所述电源组件设在第二容纳空间内。
[0017]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壳体设在所述本体的前端或者后端。
[001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中所示的取暖器的爆炸图;
[0021]图3是图2中所示的安装壳体、加湿组件、电源组件以及控制组件等的示意图;
[0022]图4是图3中所示的加湿组件、底座和供电板等的示意图;
[0023]图5是图4中所示的加湿组件、底座和供电板等的爆炸图;
[0024]图6是图5中所示的底盖、驱动板、底座和供电板等的爆炸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100:取暖器;
[0027]1:本体;11:固定块;
[0028]2:安装壳体;21:第一容纳空间;22:旋转门;
[0029]3:加湿组件;31:水箱;311:箱体;3111:凸起;312:盖体;
[0030]32:雾化片;33:出雾管;331:水雾通道;
[0031]34:密封件;35:紧固盖;
[0032]36:底盖;37:驱动板;371:静触点;
[0033]4:底座;41:穿孔;42:密封垫;
[0034]5:供电板,51:动触点;
[0035]6:电源组件;7:控制组件;
[0036]81:浮子;82:浮子压盖;83:干簧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8]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0039]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100。
[0040]如图1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100,包括:本体1、安装壳体2、加湿组件3、电源组件6以及控制组件7。
[0041]具体地,安装壳体2设在本体I上。例如在图1-图3的示例中,安装壳体2设在本体I的前端,其中本体I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均匀分布的多个散热片,每个散热片均大体竖直设置,安装壳体2可以安装在最前方散热片的前侧,且与最前方的散热片固定在一起,例如,安装壳体2与最前方的散热片之间可以设有两个固定块11,两个固定块11分别邻近安装壳体2的顶部和底部设置,每个固定块11可以分别与安装壳体2和散热片铆接在一起,从而安装壳体2可以与本体I固定在一起。
[0042]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安装壳体2还可以设在本体I的后端或者顶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上面的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理解将安装壳体2设在本体I的后端或者顶部的技术方案,这里不再详述。
[0043]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加湿组件3可拆卸地设在安装壳体2内,电源组件6设在安装壳体2内,控制组件7设在安装壳体2上,其中电源组件6与加湿组件3相连,控制组件7分别与电源组件6和加湿组件3相连。由此,用户可以通过触按等的方式向控制组件7输入指令,然后控制组件7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指令控制电源组件6是否向加湿组件3供电或者调节供电方式,从而启动或者停止加湿组件3的工作或者调节加湿组件3的工作状态。其中,安装壳体2的侧壁上形成有贯穿的通孔,加湿组件3上具有与通孔连通的喷口。由此,当加湿组件3启动后,加湿组件3可以从喷口处向通孔外喷释出水汽等,以对环境进行加湿。
[0044]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源组件6与控制组件7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等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另夕卜,需要说明的是,电源组件6与加湿组件3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相连,控制组件7可以与电源组件6直接相连或者间接相连,控制组件7可以与加湿组件3直接相连或者间接相连,其中,只要满足控制组件7、电源组件6以及加湿组件3之间构成电连接或者通信连接即可。
[0045]其中,控制组件7可以位于安装壳体2的顶部,加湿组件3位于安装壳体2内的上部,电源组件6位于安装壳体2内的下部,这样,只需将电源组件6与总电源相连,从而用户就可以通过控制控制组件7以启动、停止或者调节加湿组件3的工作状态。由此,通过将加湿组件3、电源组件6以及控制组件7—体化结构设计,从而充分地利用了安装壳体2内部的空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使得取暖器100的结构简单,装配简单,制作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
[0046]相对比于将加湿组件3和电源组件6、控制组件7分别散布开的设计方案,例如将加湿组件3和电源组件6、控制组件7分别设置在本体I前后两侧的方案来看,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降低了制作和装配工艺的复杂度,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0047]例如在图1和图3的示例中,安装壳体2内具有三个彼此独立的空间,分别为第一容纳空间21、第二容纳空间和第三容纳空间,其中第一容纳空间21位于第二容纳空间的上方,且第一容纳空间21和第二容纳空间的前侧分别敞开,加湿组件3设在第一容纳空间21内,电源组件6设在第二容纳空间内,第三容纳空间位于第一容纳空间21的上方且设在安装壳体2的顶部,第三容纳空间的顶部敞开,控制组件7设在第三容纳空间内。
[0048]进一步地,参照图3,加湿组件3可拆卸地设在第一容纳空间21内,此时第一容纳空间21的前侧可以设有旋转门22,旋转门22的侧壁与安装壳体2的侧壁可枢转地相连,从而旋转门22可以打开或者关闭第一容纳空间21,当旋转门22位于打开位置时,用户可以取出加湿组件3,当旋转门22位于关闭位置时,旋转门22将加湿组件3关闭在第一容纳空间21内,电源组件6固定在第二容纳空间内,此时第二容纳空间的前侧可以设有固定门(图未示出),固定门的侧壁与安装壳体2的侧壁固定相连,从而将电源组件6关闭在第二容纳腔内,当然第二容纳空间的前侧还可以不设有固定门。
[004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取暖器100,通过将加湿组件3、电源组件6以及控制组件7共同设置在安装壳体2上,从而实现了一体化结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简化了取暖器100的制作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另外,由于可以通过电控的方式实现取暖器100的加湿功能,从而可以达到良好的加湿效果,满足人性化需求。
[005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加湿组件3包括:水箱31、驱动板37以及雾化片32。具体地,如图5所示,水箱31可以包括箱体311和盖体312,其中箱体311可以构造为顶部敞开的立方体空壳,盖体312可盖合或打开地设置在箱体311的顶部,当盖体312位于盖合位置时,盖体312与箱体311共同限定出储水空间,驱动板37设在水箱31的底部,例如驱动板37可以设置在箱体311的底部,以通过箱体311的底板将驱动板37与箱体311内的水隔离开,从而保证使用安全,水箱31的侧壁上形成有出水口,例如箱体311的左侧壁上形成有贯穿的出水口,雾化片32设在出水口处,且雾化片32与驱动板37相连,例如雾化片32可以与驱动板37通过导电线相连。
[0051]由此,驱动板37可以驱动雾化片32工作,使雾化片32对水箱31内的水进行雾化,这样,产生的水雾可以通过出水口喷出,从而对环境进行加湿。其中,雾化片32可以为陶瓷微孔雾化片32,当然,雾化片还可以为其他具有雾化功能的片体,例如其他材质具有微孔的雾化片。另外,雾化片32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详述。
[0052]由于在取暖器100上设置雾化片32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加湿,从而极大地节省了能源,且水在雾化的过程中可以释放大量的负离子,负离子与空气中漂浮的烟雾、粉尘等产生静电反应,使其沉淀,同时还能有效去除甲醛、一氧化碳、细菌等有害物质,使空气得到净化,减少疾病的发生。
[0053]具体地,如图5所示,加湿组件3进一步包括紧固盖35,水箱31的侧壁上具有向外凸出的凸起3111,出水口贯穿凸起3111,紧固盖35罩设在凸起3111上以将雾化片32固定在出水口处,其中紧固盖35上可以形成有贯穿的出雾口,出雾口可以与出水口正对。由此,雾化片32可以牢靠地固定在凸起3111与紧固盖35之间,且分别与出雾口和出水口相对,这样,水箱31内的水可以通过出水口与雾化片32接触,经过雾化片32雾化后、再通过紧固盖35上的出雾口喷出,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加湿作用。
[0054]参照图5,凸起3111可以从箱体311的左侧壁向左凸出,且凸起3111可以构造为圆形台,出水口也可以形成为圆形孔,且沿左右方向贯穿凸起3111和箱体311的左侧壁,紧固盖35设在箱体311的左侧,且紧固盖35上形成有右侧敞开的安装腔,紧固盖35的内周壁与凸起3111的外周壁形状相适配,将紧固盖35罩设在凸起3111上,且使得雾化片32夹设在凸起3111的顶壁(例如图5中所示的B壁面)与紧固盖35的底壁(例如图5中所示的A壁面)之间,从而紧固盖35可以将雾化片32牢靠地固定在凸起3111的左侧,紧固盖35的底壁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穿的出雾口,出雾口与出水口可以正对,且雾化片32上可以具有微孔部,微孔部与出雾口和出水口分别正对。
[0055]具体地,加湿组件3还包括:密封件34,密封件34可以设在出水口处以密封雾化片32和出水口之间的间隙。例如在图5的示例中,密封件34可以为密封圈,密封圈可以同时套设在凸起3111和雾化片32上,从而进入出水口的水仅可以通过雾化片32流出,而不会从雾化片32与凸起3111的顶壁之间的间隙泄露在紧固盖35内,从而了避免了出雾口处的滴水问题。另外,密封件34还可以构造为其他形状,且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密封出水口与雾化片32之间的间隙,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0056]进一步地,加湿组件3还包括:出雾管33,出雾管33设在雾化片32的远离水箱31的一侧。例如在图5的示例中,出雾管33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出雾管33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穿的水雾通道331,出雾管33设在雾化片32的右侧,且出雾管33的右侧壁与雾化片32的左侧壁相止抵,出雾管33的左端可以向左穿过出雾口(如图4所示),且与安装壳体2上的通孔左右正对,从而雾化片32上产生的水雾可以沿着出雾管33上的水雾通道331穿出出雾口,再通过通孔从安装壳体2喷出,进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加湿作用,由此,可以实现更加集中的雾化效果,且水雾均沿着出雾管33喷出,从而进一步避免了紧固盖35处聚集水雾、发生滴水的问题。
[0057]如图5所示,加湿组件3进一步包括:底盖36,底盖36固定在水箱31的底部且位于驱动板37的下方,驱动板37设在底盖36与箱体311的底板之间,其中,驱动板37上具有彼此间隔开的两个静触点371,例如两个静触点371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且两个静触点371分别从驱动板37的下表面竖直向下延伸,且分别向下穿过底盖36,以使得静触点371的底端显露在底盖36的下方。由此,向两个静触点371分别接入正负电后、可以使驱动板37带电以进行正常工作。
[0058]如图3和图6所示,取暖器100还包括:底座4和供电板5,其中,底座4设在底盖36的下方,底座4固定在第一容纳空间21内,且底座4的尺寸与第一容纳空间21的底壁尺寸大体相同,底座4固定在第一容纳空间21的底板上,底座4上形成有两个贯穿的穿孔41,供电板5设在底座4的下方,供电板5上设有两个动触点51,两个动触点51分别向上延伸并穿过两个穿孔41,进一步地,每个穿孔41内可以分别设有一个密封垫42,每个动触点51穿过对应的密封垫42和相应的穿孔41,从而可以避免水从穿孔41流到供电板5上,保证使用安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供电板5与电源组件6电连接,以使供电板5带电,且供电板5向动触点51供给的电为安全的低压电。
[0059]参照图5和图6,每个动触点51都可以通过弹簧件与供电板5构成弹性连接,以使得动触点51可以在穿孔41内上下移动,当将加湿组件3固定在第一容纳空间21内后,两个静触点371可以对应地压设在两个动触点51上,且与两个动触点51接触构成电连接。由此,当供电板5接入电源后,通过两个动触点51可以使两个静触点371接电,以使驱动板37带电以进行正常工作。
[0060]具体地,加湿组件3进一步包括:防干烧装置,防干烧装置设在水箱31内且与驱动板37相连,防干烧装置用于检测水箱31内的水位,当水位过低时,防干烧装置控制驱动板37停止对雾化片32供电、以停止雾化片32继续进行雾化作业。其中,防干烧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已为现有技术,这里仅以一种防干烧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0061]如图5所示,防干烧装置包括:浮子81、固定管、浮子压盖82以及干簧管83,其中固定管设在箱体311内的底部且竖直向上延伸,固定管内限定出空间,干簧管83可以固定在驱动板37上且向上穿过箱体311的底壁且伸入干簧管83内,浮子81套设在固定管上且漂浮在水箱31内水的上方,以随着水箱31内水位的上下波动沿着固定管上下移动,浮子压盖82固定在固定管的顶部,以避免浮子81向上滑动从固定管的顶部脱出,当干簧管83感知浮子81贴紧水箱31的底壁时,干簧管83控制驱动板37停止对雾化片32供电、以停止雾化片32继续进行雾化作业。
[0062]下面参照图1-图6简要介绍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取暖器100的使用方法。
[0063]首先将旋转门22打开,将加湿组件3取出,打开水箱31的盖体312,向箱体311内注水,然后将盖体312盖合,再将取出的加湿组件3装回第一容纳空间21内,第一容纳空间21内的限位筋可以确保水箱31组件配合在底座4的顶部,且两个静触点371恰好与两个动触点51接触,水箱31组件的出水口与安装壳体2侧壁上的通孔正对,此时关闭旋转门22,将电源组件6与总电源接通,向安装壳体2顶部的控制组件7输入指令,以启动和调节取暖器100的加湿功能。
[006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
“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6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6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6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6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6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 安装壳体,所述安装壳体设在所述本体上,所述安装壳体的侧壁上形成有通孔; 加湿组件,所述加湿组件可拆卸地设在所述安装壳体内,所述加湿组件上具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喷口; 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组件设在所述安装壳体内,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加湿组件相连;以及 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在所述安装壳体上且分别与所述电源组件和所述加湿组件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组件包括: 水箱,所述水箱的侧壁上形成有出水口 ; 驱动板,所述驱动板设在所述水箱的底部;以及 雾化片,所述雾化片设在所述出水口处,且所述雾化片与所述驱动板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片为陶瓷微孔雾化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组件进一步包括: 出雾管,所述出雾管设在所述雾化片的远离所述水箱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组件进一步包括: 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在所述出水口处以密封所述雾化片和所述出水口之间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为密封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的所述侧壁上具有向外凸出的凸起,所述出水口贯穿所述凸起, 所述加湿组件进一步包括:紧固盖,所述紧固盖罩设在所述凸起上以将所述雾化片固定在所述出水口处。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组件进一步包括: 底盖,所述底盖固定在所述水箱的底部且位于所述驱动板的下方,所述驱动板上具有彼此间隔开的两个静触点,所述两个静触点分别向下延伸并穿过所述底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设在所述底盖的下方,所述底座上形成有两个贯穿的穿孔; 供电板,所述供电板设在所述底座的下方,所述供电板上设有两个动触点,所述两个动触点分别向上延伸并穿过所述两个穿孔,所述两个动触点适于与所述两个静触点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穿孔内分别设有密封垫,每个所述动触点穿过对应的所述密封垫。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组件进一步包括: 防干烧装置,所述防干烧装置设在所述水箱内且与所述驱动板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体内具有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位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上方,所述加湿组件设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所述电源组件设在第二容纳空间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体设在所述本体的前端或者后端。
【文档编号】F24F6/12GK204115074SQ201420575787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30日
【发明者】魏利军 申请人: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