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温差低温防冻空气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72667发布日期:2018-06-23 01:58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的大温差低温防冻空气加热器是一种适合寒冷地区使用的高效换热加热器,特别是关于一种利用低温热源进行大温差换热设备(如中央空调的新风机组,矿井防冻的空气加热器)进行防冻的装置,属于热能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我国寒冷地区,冬季中央空调新风加热、矿井进风加热都需要加热器,传统加热器一般采用钢管翅片或铜管翅片换热器,加热介质为来自锅炉的高温蒸汽或热水,由于换热器设计存在问题,寒冷的冬季常常出现换热器冻裂的事故。

随着节能环保政策的深入,人们节能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锅炉热源被热泵热源取代。由于热泵系统在制热工况时的出水温度较低,而传统的空气加热器中的换热器只适用于蒸汽或高温热水,同时经常冻裂,因此,本发明研制了一种与热泵系统配合使用的加热器,该加热器二级换热大温差加热,同时在换热管布置、循环方式、排气、放水方面做了优化设计,实现了换热器冬季低温防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一种高效换热加热器,装置利用低温热源进行二级换热大温差加热,实现冬季低温防冻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大温差低温防冻空气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大温差低温防冻空气加热器依次设置有一级换热器和二级换热器,所述加热器的入风口连接风源,且在入风口处设置金属网及初效过滤器,所述换热器后部设置一消音器,出风口经由50mm聚氨酯保温净化板制成的设备外壳通过一软管连接出口消音器,所述出口消声器的另一端连接风管,所述风管的出风口用于连接待防冻的设备;所述换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对应连接设置在所述加热器外部的热泵机组的出水口和进水口。

所述入风口处设置的金属网及初效过滤网,一方面过滤进风粉尘颗粒,另一方面使进风均匀,有效地提高了进风质量。

所述换热设备采用两级换热设计,室外低温风经过两级换热器,快速提高风温,实现大温差加热。

所述换热设备采用12mm以上的粗铜管加铝翅片,铜管垂直布置,不设置铜管弯头,供回水采用集管连接,集管上下布置,上集管安装排气阀,下集管安装放水阀,工作时高温热水大流量通过换热器,同时没有弯头等死角,保证换热器高温防冻,不供热时打开下部排水阀和上部排气阀迅速排空换热器中水,实现停机防冻的目的。

所述换热器上还设置有一温度控制装置。

所述换热器后部设计消音器,设备外壳采用50mm聚氨酯保温净化板,出口选配消音器,大大降低设备噪音。

本发明通过热泵机组提供热源,采用二级换热大温差加热,可充分利用热泵机组制取的低温热媒在大温差的情况下进行全风量换热,极大地提高了换热效率。因此,可广泛用于寒冷地区的防冻保护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1.设备外壳,2.金属网加初效过滤网,3.一级换热器,4.二级换热器,5.排气阀,6.泄水阀,7.消音器,8.风机,9. 出口消音器,10.风管,11.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结构示意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大温差低温防冻空气加热器,其包括设备外壳1、金属网加初效过滤网2、一级换热器3、二级换热器4、排气阀5、泄水阀6、消音器7、风机8、出口消音器9、风管10、出风口11。

金属网加初效过滤网2安装在设备外壳1左侧入口处,设备内部从左到右依次设置一级换热器3、二级换热器4,一级换热器3、二级换热器4上集管安装排气阀5,下集管安装放水阀6,二级换热器4右侧依次设置消音器7、风机8,设备外壳1右侧出风口通过软管连接出口消音器9,出口消声器9的另一端连接风管10,风管10的出风口11连接需要进行防冻保护的设备(图中未示出)。其中,换热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对应连接设置在加热器外部的热泵机组的出水口和进水口(图中未示出)。

上述实施例中,一级换热器3、二级换热器4上还设置有一温度控制装置,当热泵机组提供的低温热媒的温度低到设定值时,热泵机组自动停止运行,保证一级换热器3、二级换热器4不受损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如下:

将风管10的出风口11连接到需防冻的设备内,低温热媒从一级换热器3的进水口进到一级换热器3内部,同时风机8将大量的外空气吸入空气加热器1内,外空气首先经过金属网及初效过滤器2,滤掉块状的物体后送入空气加热器内,经过与一级换热器3、二级换热器4内的热媒换热后,外空气变成热空气。热空气依次经过消音器7和出口消音器9,进入风管10,最后由风管10的出风口11送入设备中,而被吸取热量的低温热媒从二级换热器4的出水口返回热泵机组继续被加热。当停止供热时打开下部排水阀6和上部排气阀5迅速排空一级换热器3、二级换热器4中的水,从而解决了设备的防冻问题。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