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16518发布日期:2020-08-18 20:09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余热回收装置,特别是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热电厂燃煤含有一定水分,燃烧后的烟气中有较高比例的水蒸气,是烟气热量的主要携带者,目前,这部分烟气在净化处理后直接排向大气或者排向河水、井水等冷源,不仅物理显热浪费较大,而且高低位发热值相差的汽化潜热完全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热污染。为了降低排烟热损失,可以在锅炉的尾部烟道内增设冷凝换热装置,在回收烟气显热的同时,回收烟气中水蒸气的潜热部分余热及水分,由此达到了节能节水的双重效果。目前,各种形式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已经在各大热电厂得到不同程度的实施,实施过程中发现,目前的余热回收装置对烟气的余热利用率较低,余热回收获得的回报仅能勉强持平实施成本。因此,亟需开发一套余热利用率更高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来更加充分地利用好燃煤烟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为企业提供正向收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它具有能充分利用燃煤热气中的热量,烟气余热利用率高、燃煤烟气中的热量和水分均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上下分布的第一热交换室和第二热交换室,第一热交换室和第二热交换室均为长方体的结构,第一热交换室和第二热交换室的上下底面均分别设有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第一热交换室的烟气出口经隔热套管与第二热交换室的烟气进口相连接,第一热交换室和第二热交换室内均设有蛇形的通水管,通水管的两端均贯穿对应热交换室的一对侧壁;所述隔热套管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金属内管层、陶瓷纤维面料层和硅酸盐加固层。

前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室和第二热交换室之间的隔热套管长度为8-15cm。

前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中,所述烟气出口位于对应热交换室底部的中心位置,对应热交换室的底面为从边缘至中心高度逐渐递减的圆锥面结构。

前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室和第二热交换室底部的棱边和棱角处均由光滑的曲面连接过渡。

前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室的烟气进口和第二热交换室的烟气出口均连接有隔热套管。

前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中,所述通水管在对应热交换室外部的部分其管壁外侧套有玻璃纤维保温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长方体结构的热交换室对烟气余热进行回收,其中,两个热交换室的上下面均设有烟气进口和出口,两个热交换室相串联,烟气进行两级换热,每个热交换室内均设有蛇形的通水管,两个热交换室均通入低温的锅炉除盐水,对除盐水进行初步加热,双交换室的两级换热可以使烟气中的热量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烟气余热利用率高;第一热交换室的烟气出口经隔热套管与第二热交换室的烟气进口相连接,隔热套管的使用可以有效避免烟气热量在两个热交换室之间的流失;隔热套管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金属内管层、陶瓷纤维面料层和硅酸盐加固层,不仅保温效果好,隔热套管的结构强度也较高,使用寿命长。

进一步地,第一热交换室和第二热交换室之间的隔热套管长度为8-15cm,两个热交换室之间的距离短,烟气热量在两个热交换室之间的流失小;烟气出口位于对应热交换室底部的中心位置,对应热交换室的底面为从边缘至中心高度逐渐递减的圆锥面结构,便于冷凝水的流下回收;第一热交换室和第二热交换室底部的棱边和棱角处均由光滑的曲面连接过渡,可以有效避免棱边棱角处的积水。

另外,第一热交换室的烟气进口和第二热交换室的烟气出口均连接有隔热套管,对烟气进行隔热保温;通水管在对应热交换室外部的部分其管壁外侧套有玻璃纤维保温套,对除盐水进行隔热保温。

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充分利用燃煤热气中的热量,烟气余热利用率高、燃煤烟气中的热量和水分均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第一热交换室,2-第二热交换室,3-隔热套管,4-通水管,31-金属内管层,32-陶瓷纤维面料层,33-硅酸盐加固层,41-玻璃纤维保温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上下分布的第一热交换室1和第二热交换室2,第一热交换室1和第二热交换室2均为长方体的结构,第一热交换室1和第二热交换室2的上下底面均分别设有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第一热交换室1的烟气出口经隔热套管3与第二热交换室2的烟气进口相连接,隔热套管3的使用可以有效避免烟气热量在两个热交换室之间的流失,第一热交换室1和第二热交换室2内均设有蛇形的通水管4,通水管4的两端均贯穿对应热交换室的一对侧壁,用于通入锅炉除盐水;所述隔热套管3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金属内管层31、陶瓷纤维面料层32和硅酸盐加固层33,不仅保温效果好,隔热套管3的结构强度也较高,使用寿命长。

所述第一热交换室1和第二热交换室2之间的隔热套管3长度为10cm,两个热交换室之间的距离短,烟气热量在两个热交换室之间的流失小。

所述烟气出口位于对应热交换室底部的中心位置,对应热交换室的底面为从边缘至中心高度逐渐递减的圆锥面结构,便于冷凝水的流下回收。

所述第一热交换室1和第二热交换室2底部的棱边和棱角处均由光滑的曲面连接过渡,可以有效避免棱边棱角处的积水。

所述第一热交换室1的烟气进口和第二热交换室2的烟气出口均连接有隔热套管3,对烟气进行隔热保温。

所述通水管4在对应热交换室外部的部分其管壁外侧套有玻璃纤维保温套41,对除盐水进行隔热保温。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工作时,第一热交换室1和第二热交换室2的通水管4进水端同步通入低温的锅炉除盐水,从第一热交换室1的烟气进口输入高温烟气,在第一热交换室1内进行一级换热,换热后的冷凝水及烟气从第一热交换室1的烟气出口输出,经隔热套管3输入至第二热交换室2,在第二热交换室2内进行二级换热,换热后的冷凝水及烟气从第二热交换室2的烟气出口输出,实现充分换热并回收冷凝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分布的第一热交换室(1)和第二热交换室(2),第一热交换室(1)和第二热交换室(2)均为长方体的结构,第一热交换室(1)和第二热交换室(2)的上下底面均分别设有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第一热交换室(1)的烟气出口经隔热套管(3)与第二热交换室(2)的烟气进口相连接,第一热交换室(1)和第二热交换室(2)内均设有蛇形的通水管(4),通水管(4)的两端均贯穿对应热交换室的一对侧壁;所述隔热套管(3)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金属内管层(31)、陶瓷纤维面料层(32)和硅酸盐加固层(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室(1)和第二热交换室(2)之间的隔热套管(3)长度为8-1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出口位于对应热交换室底部的中心位置,对应热交换室的底面为从边缘至中心高度逐渐递减的圆锥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室(1)和第二热交换室(2)底部的棱边和棱角处均由光滑的曲面连接过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室(1)的烟气进口和第二热交换室(2)的烟气出口均连接有隔热套管(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水管(4)在对应热交换室外部的部分其管壁外侧套有玻璃纤维保温套(4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上下分布的第一热交换室和第二热交换室,第一热交换室和第二热交换室均为长方体的结构,第一热交换室和第二热交换室的上下底面均分别设有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第一热交换室的烟气出口经隔热套管与第二热交换室的烟气进口相连接,第一热交换室和第二热交换室内均设有蛇形的通水管,通水管的两端均贯穿对应热交换室的一对侧壁;所述隔热套管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金属内管层、陶瓷纤维面料层和硅酸盐加固层。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充分利用燃煤热气中的热量,烟气余热利用率高、燃煤烟气中的热量和水分均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王凌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州南太湖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30
技术公布日:2020.08.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