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炉的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62714发布日期:2020-12-04 13:56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电热炉的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炉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市场上在售的电热炉种类包括电陶炉、电磁炉等。常规的电热炉都具有面板,以及设置在面板上的发热组件,发热组件工作时会产生高热,向电热炉主体内辐射,由于电热炉主体内还设有电路板等电器元件,电路板在高热环境下工作寿命会缩短,而且在电热炉工作一定时间后,电热炉内部的温度不断升高,也会影响发热组件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寿命。因此,通常会在电热炉的底板以及侧部设置散热孔,底板的散热孔用于进风,侧部的散热孔用于出风,形成对电热炉内部的散热通道。

现有技术的散热孔均匀直孔结构,无法对进风气流加压,散热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热炉的散热结构,其可以对进风加压,提高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热炉的散热结构,包括设置在炉体上的若干分别与外界连通的进气孔和出气孔,所述进气孔由炉体的外部至内部方向孔径逐渐变小。

所述进气孔为圆锥形孔、喇叭形孔、梯形孔或多边形锥孔。

所述进气孔、炉体内部、出气孔之间构成散热通道。

所述进气孔的水平高度低于出气孔的水平高度。

所述炉体内部或者外部设有用于产生散热气流的风扇组件,所述散热气流通过进气孔由炉体的外部至内部方向吹送。

所述炉体由面板、主体和底板构成,炉体内设有发热组件。

所述进气孔设置在主体和/或底板上,出气孔设置在主体和/或底板上。

所述出气孔设置在主体和/或底板上。

本实用新型把进气孔设置成由炉体的外部至内部方向孔径逐渐变小,该改进的技术方案,使进气孔进入的气流压力增加,气流压力增加后其温度进一步降低,可更有效地降低炉体内的温度,有助提高发热组件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寿命,也有助于提高电路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电磁炉、电陶炉等常规的电热炉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以及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图2,本电热炉包括主体5和面板4,所述面板4安装在主体5上,发热组件2、隔热罩1安装在主体5内,本电热炉的散热结构,包括设置在炉体上的若干分别与外界连通的进气孔11和出气孔12,所述进气孔11由炉体的外部至内部方向孔径逐渐变小,本实施例的进气孔11为圆锥形孔,其也可采用喇叭形孔、梯形孔等方式替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进风孔11位于炉体1外部方向一侧为进风端,进风孔11位于炉体1内部方向为出风端,电热炉工作时,外部的冷空气通过进气孔11进入炉体内部从而对炉体、发热组件2进行散热,电热炉工作时,其内部积攒热空气、外部的空气为冷空气,因此,外部的冷空气能够根据热空气上升、冷热空气自然对流的原理透过进气孔11进入隔热罩1内,为隔热罩1内部散热,有效避免发热组件2持续工作时,隔热罩1内温度不断升高,有助提高发热组件2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寿命,由于进气孔11由炉体的外部至内部方向孔径逐渐变小,因此,当外部的冷空气通过进气孔11进入炉体内部时,进气孔11外大内小的结构设计,使进入的冷空气气流压力增加,气流压力增加后其温度进一步降低,进一步促进冷热空气的温差程度,散热效果更好,进一步保证电热炉内部处于相对更低的工作温度,有助提高发热组件2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寿命,也能够有效避免电热炉内部温度持续升高,提高电路板(图中未画出)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孔11、炉体内部、出气孔12之间构成散热通道,从而满足形成自外而内的散热气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散热通道可通过主动散热或者被动散热或者两者结合的方式实现散热,如本实施例所示,所述进气孔11的水平高度低于出气孔12的水平高度,散热通道能够形成自下而上的空气对流,空气对流效果好,从而实现自然主动散热。被动散热通常需要借用风扇组件,在风扇组件的带动下,引导外部的空气从散热通道依次流经散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孔11可根据实际设计需要设置在主体5和/或底板1上,出气孔12可根据实际设计需要设置在主体5和/或底板1上,本实施例的进气孔11设置在底板1上,出气孔12设置在主体5上,满足空气对流、散热气流流通的实现需要。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3,本电热炉的散热结构,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述炉体外部还设有用于产生散热气流的风扇组件3,所述散热气流通过进气孔11由炉体的外部至内部方向吹送,实现被动散热,所述散热气流通过进气孔11由炉体的外部至内部方向吹送,风扇组件3可以形成主动送风的散热气流,加快炉体外部的空气流入炉体内的速度,即加快散热通道的散热气流速度,本实施例实现了主动散热和被动散热,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炉体内的散热效果。

当然,风扇组件3也可设置在炉体内部,该技术方案为简单的替换方案,本领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

其他未述部分,同第一实施例,不再重复。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电热炉的散热结构,包括设置在炉体上的若干分别与外界连通的进气孔(11)和出气孔(12),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11)由炉体的外部至内部方向孔径逐渐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炉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11)为圆锥形孔、喇叭形孔、梯形孔或多边形锥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炉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11)、炉体内部、出气孔(12)之间构成散热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炉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11)的水平高度低于出气孔(12)的水平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炉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内部或者外部设有用于产生散热气流的风扇组件(3),所述散热气流通过进气孔(11)由炉体的外部至内部方向吹送。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热炉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由面板(4)、主体(5)和底板(1)构成,炉体内设有发热组件(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热炉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11)设置在主体(5)和/或底板(1)上,出气孔(12)设置在主体(5)和/或底板(1)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热炉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孔(12)设置在主体(5)和/或底板(1)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炉的散热结构,包括设置在炉体上的若干分别与外界连通的进气孔和出气孔,所述进气孔由炉体的外部至内部方向孔径逐渐变小。本实用新型把进气孔设置成由炉体的外部至内部方向孔径逐渐变小,该改进的技术方案,使进气孔进入的气流压力增加,气流压力增加后其温度进一步降低,可更有效地降低炉体内的温度,有助提高发热组件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寿命,也有助于提高电路板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黎伟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山市顺德区普发特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5.11
技术公布日:2020.12.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