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源综合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56808发布日期:2021-04-30 09:21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源综合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源管控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能源综合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住宅、酒店、医院等区域在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能源使用情况:酒店厨房做饭时,灶台处相对较低的高温空气会直接排放至室内环境或者被油烟机抽至室外;厨房或卫生间使用热水时,用过的废热水被直接排至排水管。这些不同形式的能量分开控制、分开使用,造成了能源的大量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厨卫系统中热能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包括风冷热泵空调系统和余热回收循环系统;

所述风冷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及分别与所述压缩机连通的制热水管路和空调管路;所述空调管路上依次连通有四通阀、主热回收换热器、室外风冷换热器、室外电子膨胀阀、室内电子膨胀阀、室内空调换热器;所述制热水管路上依次连通有制热水换热器和制热水电子膨胀阀;所述空调管路和所述制热水管路内均设有冷媒;

所述余热回收循环系统包括热回收循环管路及连通于所述热回收循环管路上的水侧热回收换热器、空气侧热回收换热器和回收循环泵;所述热回收循环管路还与所述主热回收换热器连通;所述热回收循环管路内设有热媒;所述水侧热回收换热器设于厨卫排水管上用于吸收流经所述厨卫排水管的废弃热水热量;所述空气侧热回收换热器设于油烟机后风道内,用于吸收废弃热空气热量。

进一步,所述余热回收循环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厨卫排水管上和所述油烟机后风道内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回收循环泵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空气侧热回收换热器为翅片式换热器。

进一步,所述水侧热回收换热器为套管式换热器。

进一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四通阀、所述室外电子膨胀阀、室内电子膨胀阀和制热水电子膨胀阀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风冷热泵空调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连通的油分离器。

进一步,所述风冷热泵空调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连通的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与所述四通阀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水侧热回收换热器和空气侧热回收换热器对厨卫废气废水的余热回收,并将回收的热能运用于风冷热泵空调系统中,节约了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能源综合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压缩机1、油分离器2、气液分离器3、四通阀4、主热回收换热器5、室外风冷换热器6、室外电子膨胀阀7、室内电子膨胀阀8、室内空调换热器9、制热水换热器10、制热水电子膨胀阀11、水侧热回收换热器12、空气侧热回收换热器13、回收循环泵14、制热水管路15、空调管路16、热回收循环管路1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的一种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包括风冷热泵空调系统和余热回收循环系统。

风冷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及分别与压缩机1连通的制热水管路15和空调管路16;空调管路16上依次连通有四通阀4、主热回收换热器5、室外风冷换热器6、室外电子膨胀阀7、室内电子膨胀阀8、室内空调换热器9;制热水管路15上依次连通有制热水换热器10和制热水电子膨胀阀11;空调管路16和制热水管路15内均设有冷媒。

余热回收循环系统包括热回收循环管路17及连通于热回收循环管路17上的水侧热回收换热器12、空气侧热回收换热器13和回收循环泵14;热回收循环管路17还与主热回收换热器5连通;热回收循环管路17内设有热媒;水侧热回收换热器12设于厨卫排水管上用于吸收流经厨卫排水管的废弃热水热量;空气侧热回收换热器13设于油烟机后风道内,用于吸收废弃热空气热量。本实施例中,空气侧热回收换热器13优选为翅片式换热器。水侧热回收换热器12优选为套管式换热器。

余热回收循环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温度传感器有多个,分别设于各个厨卫排水管上和油烟机后风道内并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与回收循环泵14电连接。控制器还分别与四通阀4、室外电子膨胀阀7、室内电子膨胀阀8和制热水电子膨胀阀11电连接。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流经厨卫排水管的废弃热水和流经油烟机后风道的废弃热空气温度,当温度高于可利用温度时,控制器控制回收循环泵14工作,回收循环泵14带动热回收循环管路17内的热媒流动并将水侧热回收换热器12和空气侧热回收换热器13吸收的热能通过主热回收换热器5传递至风冷热泵空调系统中被加以利用,实现废热的自动回收利用。

风冷热泵空调系统还包括与压缩机1连通的油分离器2和气液分离器3;气液分离器3与四通阀4连。油分离器2用于将压缩机1出口润滑油分离出,避免润滑油进入制热水管路15和空调管路16而影响换热效率。气液分离器3用于将冷媒(制冷剂)气体和液体分离,避免制冷剂液体进入压缩机1,造成湿压缩损坏压缩机1。

夏天本系统运行制冷模式,此模式下余热回收循环系统可不工作。压缩机1排气经过油分离器2后根据制热水需求控制冷媒流动:如需空气制冷和制热水,则室外电子膨胀阀7关闭,制热水电子膨胀阀11开至合适的开度,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通过制热水换热器10后放热冷却为常温高压液态冷媒,而此时当需要的冷水经过制热水换热器10时,被加热形成热水流出以供使用;冷媒经过制热水电子膨胀阀11、室内电子膨胀阀8节流后,在室内空调换热器9内吸热蒸发,从而实现空气制冷和制热水。如仅需空气制冷而不需制热水,则室外电子膨胀阀7开至合适开度,制热水电子膨胀阀11关闭,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通过室外风冷换热器6冷却为常温高压液态冷媒,同样经过室外电子膨胀阀7、室内电子膨胀阀8节流后,在室内空调换热器9吸热蒸发,从而实现制冷不制热水。如仅需制热水而不需空气制冷,则四通阀4上电,室内电子膨胀阀8关闭,室外电子膨胀阀7、制热水电子膨胀阀11开至合适的开度,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通过制热水换热器10后放热冷却为常温高压液态冷媒,此时冷水流经制热水换热器10,被加热成热水流出,实现制热水,之后冷媒经过制热水电子膨胀阀11、室外电子膨胀阀7节流后,在室外风冷换热器6吸热蒸发,循环,从而实现制热水而空气不制冷。

冬天系统运行制热模式,此模式下余热回收循环系统可工作。四通阀4上电,压缩机1排气经过油分离器2后根据制热水需求控制冷媒和热媒流动。空气加热和水加热方式与上述相似,区别在于,余热回收循环系统可为空调管路16和制热水管路15中的冷媒起辅助加热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同样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冷热泵空调系统和余热回收循环系统;

所述风冷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及分别与所述压缩机(1)连通的制热水管路(15)和空调管路(16);所述空调管路(16)上依次连通有四通阀(4)、主热回收换热器(5)、室外风冷换热器(6)、室外电子膨胀阀(7)、室内电子膨胀阀(8)、室内空调换热器(9);所述制热水管路(15)上依次连通有制热水换热器(10)和制热水电子膨胀阀(11);所述空调管路(16)和所述制热水管路(15)内均设有冷媒;

所述余热回收循环系统包括热回收循环管路(17)及连通于所述热回收循环管路(17)上的水侧热回收换热器(12)、空气侧热回收换热器(13)和回收循环泵(14);所述热回收循环管路(17)还与所述主热回收换热器(5)连通;所述热回收循环管路(17)内设有热媒;所述水侧热回收换热器(12)设于厨卫排水管上用于吸收流经所述厨卫排水管的废弃热水热量;所述空气侧热回收换热器(13)设于油烟机后风道内,用于吸收废弃热空气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循环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厨卫排水管上和所述油烟机后风道内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回收循环泵(14)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侧热回收换热器(13)为翅片式换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侧热回收换热器(12)为套管式换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四通阀(4)、所述室外电子膨胀阀(7)、室内电子膨胀阀(8)和制热水电子膨胀阀(11)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热泵空调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1)连通的油分离器(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热泵空调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1)连通的气液分离器(3);所述气液分离器(3)与所述四通阀(4)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包括风冷热泵空调系统和余热回收循环系统;风冷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及分别与压缩机连通的制热水管路和空调管路;余热回收循环系统包括热回收循环管路及连通于热回收循环管路上的水侧热回收换热器、空气侧热回收换热器和回收循环泵;水侧热回收换热器设于厨卫排水管上用于吸收流经厨卫排水管的废弃热水热量;空气侧热回收换热器设于油烟机后风道内,用于吸收废弃热空气热量。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水侧热回收换热器和空气侧热回收换热器对厨卫废气废水的余热回收,并将回收的热能运用于风冷热泵空调系统中,节约了能源。

技术研发人员:范少兵;李满峰;张锐;任宝军;朱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02
技术公布日:2021.04.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