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性急冷换热器用换热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20651发布日期:2021-08-17 13:56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性急冷换热器用换热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性急冷换热器用换热管组。



背景技术:

线性急冷换热器由入口连接件、双套管换热元件、冷却介质连接件、出口连接件、水汽联箱、高温介质联箱、水力清焦孔等组成。基于此,线性急冷换热器的结构形式如下:每个双套管换热元件由两个同心的管子组成,其中内管走高温介质——800℃左右的裂解气,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环隙走冷却介质——350℃左右的水汽混合物,每个双套管换热元件通过一个入口连接件与一根裂解炉出口炉管连接,双套管换热元件平行布置成单排或双排排列,通过水汽联箱和高温介质联箱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台线性急冷换热器。

其中,线性急冷换热器的双套管换热元件,内管和外管之间设有多条定位柱,多条定位柱沿内管的长度方向分布。然而为了便于制造,现有的多条定位柱在轴向上都是对齐的,如此导致从外管和内管之间经过的介质,受到最前端定位柱的阻挡,而不能有效撞击后面的定位柱,影响扰流效果。尤其是轴向间距较小的两个定位柱,在介质高速流动情况下,其之间可能出现无介质流过的情况,影响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增强扰流效果的线性急冷换热器用换热管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线性急冷换热器用换热管组,包括外管和内管,内管穿在外管中,且相互同轴布置,内管和外管均为硬质刚性金属管,内管的外径比外管的内径小,从而在外管的内壁与内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环形通道,内管的外壁固定有多组支撑组件,多组支撑组件沿内管的长度方向分布,每组支撑组件包括多条定位柱,多条定位柱绕内管的周向均匀分布,且相邻两组支撑组件的定位柱在轴向相互错开布置。

优选的,定位柱的底部为与内管外壁相贴合的内凹弧面,定位柱的顶部为与外管内壁相贴合的外拱形弧面。

优选的,定位柱的外壁覆盖有耐磨层。

优选的,定位柱与内管相互焊接固定,且定位柱沿内管的径向布置。

优选的,定位柱呈弧形板状。

优选的,每组支撑组件包括三条定位柱。

优选的,相邻两组支撑组件之间的距离为200~2000mm。

优选的,定位柱为硬质刚性金属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线性急冷换热器用换热管组,包括外管和内管,内管穿在外管中,且相互同轴布置,内管和外管均为硬质刚性金属管,内管的外径比外管的内径小,从而在外管的内壁与内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环形通道,内管的外壁固定有多组支撑组件,多组支撑组件沿内管的长度方向分布,每组支撑组件包括多条定位柱,多条定位柱绕内管的周向均匀分布,且相邻两组支撑组件的定位柱在轴向相互错开布置,因此当介质从环形通道流入时,介质受到最前端定位柱的阻挡而径向转弯后再继续轴向流道,此时恰好能够有效撞击后面的错开的定位柱,提高了扰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的线性急冷换热器用换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示出了第一组支撑组件分布角度。

图3为图1的剖视图,示出了第二组支撑组件分布角度。

图4为图1的剖视图,示出了第三组支撑组件分布角度。

附图标记:

外管1、内管2;

支撑组件3、定位柱3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线性急冷换热器用换热管组,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外管1和内管2,内管2穿在外管1中,且相互同轴布置,内管2和外管1均为硬质刚性金属管,内管2的外径比外管的内径小,从而在外管1的内壁与内管2的外壁之间形成环形通道,内管2的外壁固定有多组支撑组件3,多组支撑组件3沿内管2的长度方向分布,每组支撑组件3包括多条定位柱31,多条定位柱31绕内管2的周向均匀分布,且相邻两组支撑组件3的定位柱31在轴向相互错开布置,因此当介质从环形通道流入时,介质受到最前端定位柱31的阻挡而径向转弯后再继续轴向流道,此时恰好能够有效撞击后面的错开的定位柱31,提高了扰流效果。进一步的,错开布置的定位柱31对外管1的支撑力分布更加均匀,增强了支撑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定位柱31的底部为与内管2外壁相贴合的内凹弧面,定位柱31的顶部为与外管1内壁相贴合的外拱形弧面,提高定位柱与内管2的连接紧密性,以及对外管1的支撑稳定性。定位柱31的外壁覆盖有耐磨层,减少磨损。定位柱31与内管2相互焊接固定,且定位柱31沿内管2的径向布置,即定位柱31为条形的情况下,其延长线穿过齐内管的轴线。

本实施例中,定位柱31呈弧形板状,类似瓦片的形状,且其内凹的一面迎向介质流入的方向,进一步增强扰流效果。

本实施例中,每组支撑组件3包括三条定位柱31,相邻两条定位柱相互呈120°角布置。当然实际中根据需要可设置其它数量的定位柱。相邻两组支撑组件3之间的距离为200~2000mm。定位柱31为硬质刚性金属件,不可变形的结构跟稳定。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线性急冷换热器用换热管组,其特征是:包括外管和内管,内管穿在外管中,且相互同轴布置,内管和外管均为硬质刚性金属管,内管的外径比外管的内径小,从而在外管的内壁与内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环形通道,内管的外壁固定有多组支撑组件,多组支撑组件沿内管的长度方向分布,每组支撑组件包括多条定位柱,多条定位柱绕内管的周向均匀分布,且相邻两组支撑组件的定位柱在轴向相互错开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性急冷换热器用换热管组,其特征是:定位柱的底部为与内管外壁相贴合的内凹弧面,定位柱的顶部为与外管内壁相贴合的外拱形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性急冷换热器用换热管组,其特征是:定位柱的外壁覆盖有耐磨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性急冷换热器用换热管组,其特征是:定位柱与内管相互焊接固定,且定位柱沿内管的径向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性急冷换热器用换热管组,其特征是:定位柱呈弧形板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性急冷换热器用换热管组,其特征是:每组支撑组件包括三条定位柱。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性急冷换热器用换热管组,其特征是:相邻两组支撑组件之间的距离为200~200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性急冷换热器用换热管组,其特征是:定位柱为硬质刚性金属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性急冷换热器用换热管组,包括外管和内管,内管穿在外管中,且相互同轴布置,内管和外管均为硬质刚性金属管,内管的外径比外管的内径小,从而在外管的内壁与内管的外壁之间形成环形通道,内管的外壁固定有多组支撑组件,多组支撑组件沿内管的长度方向分布,每组支撑组件包括多条定位柱,多条定位柱绕内管的周向均匀分布,且相邻两组支撑组件的定位柱在轴向相互错开布置,因此当介质从环形通道流入时,介质受到最前端定位柱的阻挡而径向转弯后再继续轴向流道,此时恰好能够有效撞击后面的错开的定位柱,提高了扰流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黄嗣罗;刘恒;张浩帆;林进华;蔡金才;许振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茂名重力石化装备股份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0.30
技术公布日:2021.08.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