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部件、出风框组件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16726发布日期:2021-12-22 14:45阅读:97来源:国知局
导风部件、出风框组件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风部件、出风框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器长时间开机使用后,空调器的导风部件内部积灰变脏,长时间不清洗掉灰尘的话,会导致出风量急剧下降,从而导致制热/制冷性能出现较大的衰减。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的导风部件,在导风部件的结构包括内外层结构时,导风部件的内外层结构拆装困难,往往需要借助工具,容易造成导风部件的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导风部件,该导风部件拆装操作简单方便,解决了以往导风部件内外层结构的难拆卸和拆卸过程易造成损坏的问题,也使得导风部件的内部清洁更为方便。
4.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导风部件的出风框组件。
5.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出风框组件的空调器。
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包括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外导风板;内导风组件,所述内导风组件设在所述外导风板上且位于所述外导风板的内侧;所述外导风板和所述内导风组件中的一个上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外导风板和所述内导风组件中的另一个上设有第一限位卡扣,所述第一限位槽包括相互连通的滑动区和限位区,所述第一限位卡扣适于沿所述滑动区滑入所述限位区并与所述限位区配合。
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部件,通过将外导风板相对内导风组件滑动一定的距离,使得第一限位卡扣脱离第一限位槽或是第一限位卡扣沿第一限位槽的滑动区滑动至限位区内,可以方便地实现外导风板与内导风组件的之间的分离或是装配,从而使得外导风板的拆装操作简单方便,解决了以往导风部件内外层结构的难拆卸和拆卸过程易造成损坏的问题,也使得导风部件的内部清洁更为方便。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导风组件包括内导风板,所述第一限位槽形成在所述内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侧壁上,所述滑动区和所述限位区在所述内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上排布,所述第一限位卡扣形成在所述外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滑动区和所述限位区之间形成有台阶面,所述限位区的与所述台阶面相连的内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导向面,所述导向面延伸至所述台阶面,在由所述限位区至所述滑动区的方向上,所述导向面朝向邻近所述外导风板的方向倾斜延伸。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滑动区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子滑动区和第二子滑动区,所述第一子滑动区贯穿所述内导风板的厚度方向上朝向所述外导风板的侧
壁面,所述第一限位卡扣适于从所述第一子滑动区滑动至所述第二子滑动区,再从所述第二子滑动区沿所述内导风板的长度方向滑入所述限位区。
11.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外导风板上形成有第二限位卡扣,所述内导风板上形成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包括沿所述内导风板的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一限位段和第二限位段,所述第二限位卡扣适于先配合至所述第一限位段,再沿所述内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滑动至所述第二限位段。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导风板上形成有第一固定孔,所述内导风组件上形成有第二固定孔,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导风板包括外导风板本体和设在所述外导风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一侧的外侧板部,所述第一固定孔形成在所述外侧板部上;所述内导风板包括内导风板本体和设在所述内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一侧的内侧板部,所述内侧板部包括位于所述内导风板本体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两侧的第一内侧板部和第二内侧板部,所述第二固定孔形成在所述第一内侧板部上。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外侧板部位于所述第一内侧板部的远离所述外导风板本体的一侧,所述外侧板部的远离所述外导风板本体的表面与所述第二内侧板部的远离所述内导风板本体的表面平齐。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卡扣形成在所述外导风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第一限位槽形成在所述内导风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侧壁上,所述滑动区和所述限位区在所述内导风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上排布。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部件包括:接水盘,所述风组件接水盘内限定出接水腔,所述接水盘设在所述导风组件的底面,以承接所述导风组件上的冷凝水;其中,所述外导风板的外壁面邻近所述接水盘的部分形成为导流面,所述导流面延伸至所述外导风板的底面,所述导流面邻近所述接水盘的底边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接水腔在水平面的投影内。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导流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接水腔内,所述接水腔的内侧壁与所述导流面相对的部分与所述导流面间隔开,以形成导流空间。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外导风板的外壁面邻近所述接水盘的部分朝向内凹陷,以形成所述导流面。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导流面包括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连接在所述第二导流部的上侧,所述第一导流部位于所述接水盘的上方,所述第二导流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接水腔内,所述第一导流部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导流部与所述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
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导风板的外壁面除去所述导流面的部分为外主体面,所述外主体面连接在所述导流面的上侧,所述导流面还包括呈弧形的过渡部,所述过渡部连接在所述外主体面和所述第一导流部之间。
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面还包括呈弧形的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连接在所述第二导流部和所述第一导流部之间。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导流面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接水盘在水平面的投影内。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接水腔的内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引流面,所述引流面延伸至所述接水盘的上端面,所述引流面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朝向邻近所述接水腔的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
2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外导风板的底面与所述接水腔的内底壁面间隔开设置,所述接水盘设在所述内导风组件的底面且与所述导风组件相连。
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内导风组件包括内导风板,所述内导风板与所述外导风板相连,所述接水盘设在所述内导风板的底面且与所述内导风板相连,所述内导风板与所述接水盘一体成型或所述内导风板与所述接水盘均为独立成型件。
2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接水盘的底面设有吸水件。
27.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出风框组件,包括:出风框,所述出风框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出风通道;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通道。
2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框组件,通过设置上述的导风部件,该导风部件拆装操作简单方便,解决了以往导风部件内外层结构的难拆卸和拆卸过程易造成损坏的问题,也使得导风部件的内部清洁更为方便。
29.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出风框组件。
3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的出风框组件,使得导风部件拆装操作简单方便,解决了以往导风部件内外层结构的难拆卸和拆卸过程易造成损坏的问题,也使得导风部件的内部清洁更为方便。
31.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3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3.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空调器处在无风感模式;
34.图2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
35.图3是沿图2中a

a线的剖面图;
36.图4是沿图2中b

b线的剖面图;
37.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空调器处在正常送风模式;
38.图6是图5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
39.图7是沿图6中c

c线的剖面图;
40.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出风框组件的立体图;
41.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百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42.图10是图9中的百叶驱动机构的俯视图;
43.图11是沿图10中d

d线的剖面图;
44.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空调器处在正常送风模式;
45.图13是图12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
46.图14是沿图13中e

e线的剖面图;
47.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空调器处在无风感模式;
48.图16是图15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
49.图17是沿图16中f

f线的剖面图;
50.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其中空调器处在无风感模式;
51.图19是沿图18中g

g线的剖面图;
52.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其中空调器处在正常送风模式;
53.图21是沿图20中h

h线的剖面图;
54.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其中空调器处在关机状态;
55.图23是沿图22中i

i线的剖面图;
56.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导风部件的局部分解图,该局部分解图示意外导风板与内导风组件的装配过程;
57.图25是图24中j处的放大图;
58.图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导风部件的局部分解图,该局部分解图示意外导风板与内导风组件的装配到位;
59.图27是图26中k处的放大图;
60.图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导风部件的外导风板的立体图;
61.图29是图28中l处的放大图;
62.图3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导风部件的内导风板的立体图;
63.图31是图30中m处的放大图;
64.图3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导风部件的内导风板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65.图33是图32中n处的放大图;
66.图3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导风部件的主视图;
67.图35是沿图34中o

o线的剖面图;
68.图36是沿图34中p

p线的剖面图;
69.图37是沿图34中q

q线的剖面图;
70.图38是图37中r处的放大图;
71.图3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导风部件的立体图;
72.图40是图39中s处的放大图;
73.图4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导风部件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74.图42是图41中t处的放大图;
75.图43是图41中u处的放大图;
76.图4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导风部件的外导风板与内导风组件的分离图;
77.图45是图44中v处的放大图;
78.图4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导风部件的爆炸图;
79.图4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导风部件的连接件的立体图。
80.附图标记:
81.空调室内机1000;
82.机壳100;前面板101;后背板102;底座103;顶盖104;进风口105;出风口106;开关门107;
83.换热单元200;
84.出风框1;出风通道11;
85.导风驱动机构2;
86.百叶驱动机构3;百叶驱动电机31;驱动齿轮32;驱动齿条33;
87.导风部件4;导风组件50;内导风组件501;
88.外导风板41;外导风板本体410;散风结构411;第一限位卡扣412;第二限位卡扣413;外主体面414;导流面415;第一导流部4151;第二导流部4152;第一过渡部4153;第二过渡部4154;外侧板部420;第一固定孔421;
89.内导风板43;内导风板本体430;第一限位槽431;滑动区4311;第一子滑动区43111;第二子滑动区43112;限位区4312;台阶面4313;导向面4314;第二限位槽432;第一限位段4321;第二限位段4322;过风孔433;安装口434;弹性卡扣435;第一内侧板部440;第二固定孔441;第二内侧板部450;安装孔451;
90.导叶组件46;动叶461;动叶转轴4611;静叶462;静叶轮毂4621;
91.百叶机构47;连杆471;百叶472;百叶转轴4721;
92.接水盘48;接水腔481;引流面482;导流空间483;流动通道484;容纳槽485;吸水件486;
93.滑动组件49;安装块491;滑槽4911;滑块492;滑盖493;
94.连接件40;连接部401;轴孔4011;定位部402;限位凸起4021;弹性开口4022;
95.风机部件5;风轮51;换热器部件6;
96.空气处理单元300。
具体实施方式
9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98.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部件4。该导风部件4可以是可转动地设于空调器的出风通道11,可以起到调节方向和气流的作用。
99.如图24

图27所示(图25和图27中的箭头方向为外导风板41装配至内导风组件501过程中的装配示意方向),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部件4可以包括导风组件
50,导风组件50可以包括:外导风板41和内导风组件501。内导风组件501可以设在外导风板41上且内导风组件501位于外导风板41的内侧。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外导风板41的内侧”是指导风部件4处在关闭出风通道11的出风端的位置时外导风板41朝向内的一侧,即外导风板41邻近整机的中心的一侧。
100.外导风板41和内导风组件501中的一个上设有第一限位槽431,外导风板41和内导风组件501中的另一个上设有第一限位卡扣412。例如,外导风板41上设有第一限位槽431,内导风组件501上设有第一限位卡扣412;或者,内导风组件501上设有第一限位槽431,外导风板41上设有第一限位卡扣412。其中,第一限位槽431可以包括滑动区4311和限位区4312,第一限位卡扣412适于沿滑动区4311滑入限位区4312并与限位区4312配合。
101.可选地,第一限位槽431和第一限位卡扣412均可以为多个,第一限位槽431和第一限位卡扣412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由此可以使得外导风板41与内导风组件501之间具有较多的卡扣定位点,使得外导风板41与内导风组件501之间装配可靠。
102.在将外导风板41与内导风组件501装配时,可以使得第一限位卡扣412通过第一限位槽431的滑动区4311滑入限位区4312,第一限位卡扣412容纳配合在第一限位槽431的限位区4312内,从而可以方便地实现外导风板41和内导风组件501的装配;在需要将外导风板41从内导风组件501上拆下时,可以通过推动外导风板41,使得第一限位卡扣412由第一限位槽431的限位区4311滑动至滑动区4312,最后再脱离滑动区4312,也就实现了第一限位卡扣412与第一限位槽431的脱离配合,从而可以实现外导风板41从内导风组件501上拆下,方便对外导风板41以及内导风组件501的清洁维护。外导风板41与内导风组件501的之间的连接结构设计,使得外导风板41的拆装操作简单易、外导风板41易安装,解决了以往连接结构难拆卸、操作的便利性差的问题,本技术方案具有易拆卸,易清洁,易安装,可靠性高等特点。在拆装外导风板41的过程中,无需借用工具,可以避免由于借用工具导致对导风部件的损伤。
10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部件4,通过将外导风板41相对内导风组件501滑动一定的距离,使得第一限位卡扣412脱离第一限位槽431或是第一限位卡扣412沿第一限位槽431的滑动区4311滑动至限位区4312内,可以方便地实现外导风板41与内导风组件501的之间的分离或是装配,从而使得外导风板41的拆装操作简单方便,解决了以往导风部件4内外层结构的难拆卸和拆卸过程易造成损坏的问题,也使得导风部件4的内部清洁更为方便。
10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24

图33,内导风组件501可以包括内导风板43,第一限位槽431可以形成在内导风板43的宽度方向(例如参照附图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侧壁上,内导风板4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上均形成有第一限位槽431,内导风板43的宽度方向上的每个侧壁上可以形成有多个第一限位槽431,多个第一限位槽431可以沿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例如参照附图中的上下方向)间隔排布。其中,第一限位槽431的滑动区4311和限位区4312可以在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上排布。
105.第一限位卡扣412可以形成在外导风板41的宽度方向(例如参照附图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外导风板4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多个第一限位卡扣412,外导风板41的宽度方向上的每端的多个第一限位卡扣412在外导风板41的长度方向(例如参照附图中的上下方向)上间隔排布。需要说明的是,内导风板43的宽度方向与外导风板41的宽度方向一致,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与外导风板41的长度方向一致。
106.在将外导风板41安装至内导风板43上时,可使得外导风板41上的第一限位卡扣412先进入第一限位槽431的滑动区4311,在第一限位卡扣412进入第一限位槽431的滑动区4311之后,通过推动外导风板41,使得第一限位卡扣412大致沿着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滑入第一限位槽431的限位区4312,从而使得外导风板41的拆装方便。例如,在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具体为上下方向时,限位区4312可以位于滑动区4311的下方,在使得外导风板41上的第一限位卡扣412先进入第一限位槽431的滑动区4311之后,可以通过向下推动外导风板41且同时利用外导风板41的自身重力作用,使得外导风板41相对内导风板43向下移动,从而可以方便且容易使得外导风板41上的第一限位卡扣412由第一限位槽431的滑动区4311向下滑入至第一限位槽431的限位区4312,并且第一限位卡扣412可靠地容纳配合在限位区4312内,从而可以方便地实现外导风板41与内导风组件501的装配。
107.在将外导风板41从内导风板43上拆下时,可通过大致沿着外导风板41的长度方向推动外导风板41,以使得外导风板41上的第一限位卡扣412脱离第一限位槽431的限位区4312并滑入第一限位槽431的滑动区4311,再使得在第一限位卡扣412脱离第一限位槽431的滑动区4311,也就使得第一限位卡扣412完全脱离第一限位槽431,从而可以方便地将外导风板41从内导风板43上拆下。例如,在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具体为上下方向时,限位区4312可以位于滑动区4311的下方,通过向上推动外导风板41,使得外导风板41上的第一限位卡扣412向上滑出第一限位槽431的限位区4312,而后再使得第一限位卡扣412滑出第一限位槽431的滑动区4311,也就使得第一限位卡扣412完全脱离第一限位槽431,从而可以方便地将外导风板41从内导风板43上拆下,方便了导风组件50的清洁维护。
10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24

图33,滑动区4311和限位区4312之间可以形成有台阶面4313,限位区4312的与台阶面4313相连的内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形成为导向面4314,导向面4314延伸至台阶面4313。在由限位区4312至滑动区4311的方向上,导向面4314朝向邻近外导风板41的方向倾斜延伸。在将外导风板41安装至内导风板43上时,可使得外导风板41上的第一限位卡扣412先进入第一限位槽431的滑动区4311,例如可以沿水平方向推动外导风板41使得外导风板41上的第一限位卡扣412先进入第一限位槽431的滑动区4311,第一限位卡扣412进入滑动区4311的过程中,第一限位卡扣412沿着台阶面4313滑动。在第一限位卡扣412进入第一限位槽431的滑动区4311之后,通过推动外导风板41,例如向下推动到外导风板41,使得第一限位卡扣412在导向面4314的导向作用下顺利地滑入第一限位槽431的限位区4312,从而使得外导风板41方便地安装至内导风板43上。
109.在需要将外导风板41拆下时,可以通过推动外导风板41,例如向上推动外导风板41,使得第一限位卡扣412由第一限位槽431的限位区4312滑动至滑动区4311,且在该过程中可以通过导向面4314的导向作用,使得第一限位卡扣412顺利地由限位区4312滑入滑动区4311。然后,再推动外导风板41,例如沿水平向推动外导风板41,使得第一限位卡扣412再脱离滑动区4311,也就实现了第一限位卡扣412与第一限位槽431的脱离配合,从而可以实现外导风板41从内导风板43上拆下,方便对外导风板41以及内导风板43的清洁维护。
1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24

图33,滑动区4311可以包括在外导风板41和内导风组件501的排布方向上排布的第一子滑动区43111和第二子滑动区43112,第一子滑动区43111和第二子滑动区43112相互连通,且第一子滑动区43111可以贯穿内导风板43的厚度方向上朝向外导风板41的侧壁面。在将外导风板41装配至内导风板43上时,
可以沿水平方向且靠近内导风板43的方向推动外导风板41,使得第一限位卡扣412沿外导风板41和内导风组件501的排布方向(例如沿由前至后方向或是由远离整机中心至靠近整机中心的方向)从第一子滑动区43111滑动至第二子滑动区43112,然后再沿着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推动外导风板41,例如可以向下推动外导风板41,使得外导风板41上的第一限位卡扣412从第二子滑动区43112沿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滑入限位区4312,从而使得外导风板41上的第一限位卡扣412可靠地容纳配合至内导风板43的限位区4312内,从而可以方便地将外导风板41装配至内导风板43上。
111.在将外导风板41从内导风板43上拆下时,可通过大致沿着外导风板41的长度方向推动外导风板41,例如向上推动外导风板41,以使得外导风板41上的第一限位卡扣412脱离第一限位槽431的限位区4312并滑入第一限位槽431的第二子滑动区43112,再沿水平方向推动外导风板41以使得在第一限位卡扣412依次脱离第一限位槽431的第二子滑动区43112及第一限位槽431的第一子滑动区43111,也就使得第一限位卡扣412完全脱离第一限位槽431,从而可以方便地将外导风板41从内导风板43上拆下,方便了导风组件50的清洁维护。
112.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参照图24

图33,外导风板41的厚度方向上邻近内导风板43的侧壁上可以形成有第二限位卡扣413,内导风板43的厚度方向上邻近外导风板41的侧壁上可以形成有第二限位槽432,第二限位卡扣413适于配合容纳至第二限位槽432,从而进一步地增加外导风板41和内导风板43之间的卡扣定位点,增加两者之间的定位可靠性。并且,使得外导风板41与内导风板43之间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限位,例如通过第一限位卡扣412与第一限位槽431的配合可以实现外导风板在前后方向上或者前后方向上以及左右方向上的限位,通过第一限位卡扣413与第二限位槽432的配合可以实现外导风板在左右方向上的限位。
113.可选地,外导风板4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二限位卡扣413且多个第二限位卡扣413可以沿外导风板4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内导风板4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二限位槽432且多个第二限位槽432可以沿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114.其中,第二限位槽432可以包括沿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一限位段4321和第二限位段4322,第一限位段4321和第二限位段4322相互连通,第一限位段4321和第二限位段4322的宽度可以一致。在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时,第二限位段4322可以位于第一限位段4321的下方。
115.在将外导风板41装配至内导风板43上时,可以沿水平方向且靠近内导风板43的方向推动外导风板41,使得第一限位卡扣412沿外导风板41和内导风组件501的排布方向(例如沿由前至后方向或是由远离整机中心至靠近整机中心的方向)从第一子滑动区43111滑动至第二子滑动区43112,同时第二限位卡扣413沿外导风板41和内导风组件501的排布方向配合至第一限位段4321。然后再沿着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推动外导风板41,例如可以向下推动外导风板41,使得外导风板41上的第一限位卡扣412从第二子滑动区43112沿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滑入限位区4312,从而使得外导风板41上的第一限位卡扣412可靠地容纳配合至内导风板43的限位区4312内,同时第二限位卡扣413沿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在第二限位槽432内滑动至第二限位段4322。从而可以方便地将外导风板41装配至内导风板43上。
116.在将外导风板41从内导风板43上拆下时,可通过大致沿着外导风板41的长度方向推动外导风板41,例如向上推动外导风板41,以使得外导风板41上的第一限位卡扣412脱离第一限位槽431的限位区4312并滑入第一限位槽431的第二子滑动区43112,同时第二限位卡扣413沿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在第二限位槽432内滑动至第一限位段4321。然后再沿水平方向推动外导风板41以使得在第一限位卡扣412依次脱离第一限位槽431的第二子滑动区43112及第一限位槽431的第一子滑动区43111,也就使得第一限位卡扣412完全脱离第一限位槽431,同时第二限位卡扣413从第二限位段4322脱离,也就使得第二限位卡扣413从第二限位槽432完全脱离,从而可以方便地将外导风板41从内导风板43上拆下,方便了导风组件50的清洁维护。
1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4

图45,外导风板41上可以形成有第一固定孔421,内导风组件501上可以形成有第二固定孔441,紧固件穿设于第一固定孔421和第二固定孔441。从而在上述的卡扣与卡槽配合的基础上,通过紧固件连接固定外导风板41和内导风组件501,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外导风板41的安装可靠性。例如,在安装外导风板41时,可以先通过上述的第一限位槽431与第一限位卡扣412的配合或者第一限位槽431与第一限位卡扣412的配合以及第二限位槽432与第二限位卡扣413的配合,实现外导风板41的初步定位,然后通过紧固件穿设于第一固定孔421和第二固定孔441,从而可以将外导风板41可靠地固定在内导风组件501上。在需要将外导风板41拆下时,可以先将紧固件拆下,然后通过对外导风板41施加作用力,使得上述的第一限位槽431与第一限位卡扣412的脱离配合或者第一限位槽431与第一限位卡扣412的脱离配合以及第二限位槽432与第二限位卡扣413的脱离配合,从而可以方便地实现外导风板41的拆卸。
1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44

图45,内导风组件501包括内导风板43,第一限位槽431可以形成在内导风板43的宽度方向上的侧壁上,滑动区4311和限位区4312在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上排布,第一限位卡扣412可以形成在外导风板4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第一固定孔421形成在外导风板41的长度方向上的侧壁上,第二固定孔441形成在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上的侧壁上。通过使得第一固定孔421形成在外导风板41的长度方向上的侧壁上且第二固定孔441形成在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上的侧壁上,可以实现对外导风板41的不同方向上的安装固定,更为可靠稳定。
1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42、图44

图45,外导风板41可以包括外导风板本体410和设在外导风板本体410的长度方向一侧的外侧板部420,例如外侧板部420设在外导风板本体410的上侧。外侧板部420位于外导风板本体410的邻近内导风板43的一侧,第一限位卡扣412形成在外导风板本体4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第一固定孔421形成在外侧板部420上。内导风板43可以包括内导风板本体430和设在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一侧的内侧板部,例如内侧板部设在内导风板本体430的上侧,第一限位槽431形成在内导风板本体430的宽度方向上的侧壁上,滑动区4311和限位区4312在内导风板本体430的长度方向上排布。内侧板部包括位于内导风板本体430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两侧的第一内侧板部440和第二内侧板部450,第一内侧板部440位于内导风板本体430的邻近外导风板41的一侧,第二固定孔441形成在第一内侧板部440上。
120.其中,在外导风板41与内导风板43装配时,外侧板部420位于第一内侧板部440的远离外导风板本体410的一侧,外侧板部420的远离外导风板本体410的表面与第二内侧板
部450的远离内导风板本体430的表面平齐。该结构设置,使得外导风板41与内导风板43之间的连接更为方便,且使得整个导风部件4的结构紧凑、美观。
1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4

图44,导风部件4还可以包括接水盘48,接水盘48内可以限定出接水腔481,接水盘48可以设在导风组件50的底面,接水盘48与导风组件50相连。接水盘48可以承接导风组件50上的冷凝水,导风组件50上的冷凝水可以向下流动至接水盘48的接水腔481内。
122.在空调器进行制冷工作时,导风组件50上产生的冷凝水沿着导风组件50向下流动至接水盘48内,接水盘48可以承接导风组件50上产生的冷凝水,可以有效避免导风组件50上产生的冷凝水滴落至地面上或是空调器内的其他部件上(例如滴落至空调器内的电控盒、等电机等部件上,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可以有效地避免冷凝水滴落至地面上给用户带来的不便,并且可以降低安全隐患。在导风组件50转动的过程中,即使导风组件50的一部分位于空调器的出风口106外,由于导风组件50的底面设置有接水盘48,由于接水盘48与导风组件50一同转动,无论导风组件50转动至任何位置,接水盘48均可承接导风组件50上的冷凝水。
123.其中,外导风板41的外壁面邻近接水盘48的部分可以形成为导流面415,导流面415可以延伸至外导风板41的底面,导流面415的邻近接水盘48的底边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接水腔481在水平面的投影内。外导风板41上的冷凝水在沿着外导风板41的外壁面向下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导流面415的底边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接水腔481在水平面的投影内,通过外导风板41底部的导流面415可以将冷凝水导流至接水盘48的接水腔481内,可以防止外导风板41的外壁面上的冷凝水滴落至地面上。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外导风板41的外壁面”是指导风部件5处在关闭出风通道11的出风端的位置时外导风板41朝向外的壁面。
12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部件4,通过在导风组件50的底面设置接水盘48,可以承接导风组件50上产生的冷凝水,并且在导风部件4转动的过程中即使导风部件4的一部分位于空调器的出风口106外,接水盘48依然可以承接导风组件50上产生的冷凝水;并且,通过使得导风组件50的外壁面邻近接水盘48的部分形成为导流面415,且使得导流面415的底边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接水腔481在水平面的投影内,可以使得导风组件50产生的冷凝水通过导流面415导流至接水盘48的接水腔481内,有效地避免了导风组件50上的冷凝水滴到地面上以及空调器内的其他部件上,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冷凝水滴落至地面给用户带来的不便,同时也减少了安全隐患。
1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导流面415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接水盘48在水平面的投影内。由此,外导风板41上的冷凝水向下流动至导流面415上时,可以保证导流面415上冷凝水均流入接水盘48内,更好地防止冷凝水低落至接水盘48之外而带来安全隐患以及不便。
12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4

图44,导流面41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接水腔481内,例如可以是导流面415的一部分位于接水腔481内,也可以是整个导流面415均位于接水腔481内。通过使得导流面41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接水腔481内,可以更好地保证导风组件50上向下流动至导流面415的冷凝水被导流至接水盘48的接水腔481内。接水腔481的内侧壁与导流面415相对的部分可以与导流面415间隔开,从而在接水腔481的内侧壁与导流面415之间形成导流空间483。通过使得接水腔481的内侧壁与导流面415相对的部分与
导流面415间隔开,在导风组件50上的冷凝水向下流动至导流面415上时,导流空间483可以为流动至导流面415上的冷凝水提供流动空间,避免流动至导流面415上的冷凝水低落至接水盘48之外,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有效避免导风组件50上的冷凝水低落至地面上。
12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4

图44,外导风板41的外壁面邻近接水盘48的部分朝向内凹陷(所述“朝向内凹陷”是指朝向邻近空调器的中心的方向凹陷,是相对导风部件4处在关闭出风通道11的出风端的位置而言),以形成导流面415。从而使得导流面415相对外导风板41的外壁面的其他部分向内凹陷,可以使得导风组件50上的冷凝水向下流动至导流面415时,可以向内流动,并在导流面415的导流作用下流动至接水盘48的接水腔481内,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外导风板41上的冷凝水低落至地面上。
12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4

图44,导流面41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接水腔481内,外导风板41的外壁面邻近接水盘48的部分朝向内凹陷,以形成导流面415,并且可以方便使得接水腔481的内侧壁与导流面415相对的部分可以与导流面415间隔开。例如,可以是导流面415的一部分位于接水腔481内,也可以是整个导流面415均位于接水腔481内,通过使得导流面41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接水腔481内,可以更好地保证导风组件50上向下流动至导流面415的冷凝水被导流至接水盘48的接水腔481内。接水腔481的内侧壁与导流面415相对的部分可以与导流面415间隔开,从而在接水腔481的内侧壁与导流面415之间形成导流空间483,可以方便上述导流空间483的形成。
12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面415的至少一部分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朝向内倾斜延伸(所述“朝向内倾斜延伸”是指朝向邻近空调器的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是相对导风部件4处在关闭出风通道11的出风端的位置而言)。例如,可以是导流面415的一部分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朝向内倾斜延伸,也可以是整个导流面415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朝向内倾斜延伸。通过将导流面415的至少一部分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朝向内倾斜延伸,在外导风板41上的冷凝水向下流动至导流面415时,导流面415可以将冷凝下朝向下并朝向内导流至接水盘48的接水腔481内,从而使得导流面415起到更好的导流作用。
13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8,导流面415可以包括第一导流部4151和第二导流部4152,第一导流部4151连接可以在第二导流部4152的上侧,第一导流部4151位于接水盘48的上方,第二导流部415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接水腔481内,例如可以是第二导流部4152的一部分位于接水盘48的接水腔481内,也可以是整个第二导流部4152均位于接水腔481内。第一导流部4151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二导流部4152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这样通过使得位于上侧的第一导流部4151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设置的较大,可以使得导风组件50上的冷凝水在第一导流部4151的导流作用下可以导流至位于接水腔481的正上方,冷凝水从第一导流部4151向下流动至第二导流部4152,并从第二导流部4152流向接水腔481的过程中,由于第二导流部4152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设置的较小,可以使得冷凝水沿着第二导流部4152快速地流动至接水腔481内。
131.可选地,第一导流部4151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60

90
°
,例如第一导流部4151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45
°
;第二导流部4152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0

30
°
,例如第二导流部4152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0
°

13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8,外导风板41的外壁面除去导流面415的部分为外主体面414,外主体面414连接在导流面415的上侧。导流面415还可以包括位
于第一导流部4151上侧的第一过渡部4153,第一过渡部4153可以连接在外主体面414和第一导流部4151之间,第一过渡部4153呈弧形。通过使得第一导流部4151与外导风板41的外壁面的除去导流面415的其余部分(即外主体面414)通过第一过渡部4153连接且使得第一过渡部4153呈弧形,可以使得第一导流部4151与外主体面414之间圆滑过渡,这样外主体面414上的冷凝水流动至第一导流部4151的过程中,可以使得冷凝水沿着第一过渡部4153流动至第一导流部4151,使得冷凝水的流动更为顺畅,减少冷凝水的流动阻力。
13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8,导流面415还可以包括位于呈弧形的第二过渡部4154,第二过渡部4154连接在第二导流部4152和第一导流部4151之间,第二过渡部4155呈弧形。通过使得第二导流部4152和第一导流部4151之间通过第二过渡部4154连接且使得第二过渡部4154呈弧形,可以使得第二导流部4152和第一导流部4151之间圆滑过渡,这样流经第一导流部4151的冷凝水流动至第二导流部4152的过程中,可以使得冷凝水沿着第二过渡部4154流动至第二导流部4152,使得冷凝水的流动更为顺畅,减少冷凝水的流动阻力。
13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8,接水腔481的内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引流面482,引流面482延伸至接水盘48的上端面,引流面482在由上至下的方向上朝向邻近接水腔481的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这样可以增大接水腔481的接水面积,并且导风组件50上的冷凝水低落至导流组件接水盘的引流面482上时,通过引流面482的引流作用,可以将冷凝水引流至接水腔481内,进一步地减少导风组件50上的冷凝水低落至接水盘48之外的几率,减少安全隐患,也减少对用户造成的不便。
135.可选地,参照图38,导流面415位于接水腔481内的部分与引流面482相对且间隔设置,这样使得导流面415与引流面482之间限定出的空间可以构成上述导流空间483的至少一部分,导风组件50上向下流动至导流面415上的冷凝水以及导风组件50上低落至引流面482的冷凝水,均可以容纳在该导流空间483内,并被快速且顺畅导流至接水腔481内。
13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4

图44并结合图图1

图23,外导风板41上形成有可供气流通过的散风结构411,这样在该导风部件4用于空调器时,空调器可以具有正常送风模式和无风感模式。在正常送风模式,导风部件4转动至打开出风通道11的出风端的位置,此时导风部件4起到调节风向的作用;在无风感模式,导风部件4转动至关闭出风通道11的出风端的位置,气流通过导风部件4上的散风结构411流入室内,从而可以将气流进行分散,从而可以实现无风感。
13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4

图44,外导风板41的底面可以与接水腔481的内底壁面间隔开设置,通过使得外导风板41的底面与接水腔481的内底壁面间隔开设置,这样在外导风板41的底面与接水腔481的内底壁面之间形成流动通道484,可以使得从外导风板41上的冷凝水通过导流面415流入至接水盘48的接水腔481内时,可以及时地通过该流动通道484流动至接水腔481内的其他部分,防止冷凝水积聚在接水腔481内的部分区域而向外溢出。内导风组件501设在外导风板41上且内导风组件501位于外导风板41的内侧(所述内侧是指在导风部件4转动至关闭出风通道11的出风端时,内导风组件501位于外导风板41的邻近整机的中心的一侧),接水盘48可以设在内导风组件501的底面且接水盘48可以与内导风组件501相连,这样可以实现接水盘48与导风组件50的连接。
13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4

图44,内导风组件501可以包括内导风
板43,内导风板43可以与外导风板41相连,接水盘48可以设在内导风板43的底面且接水盘48与内导风板43相连,这样可以实现接水盘48与导风组件50的连接。其中,内导风板43可以与接水盘48一体成型,可以减少导风部件4的装配工序;或者,内导风板43与接水盘48均可以为独立成型件,内导风板43与接水盘48分别独立加工成型后,再进行连接装配,这样可以在导风组件50结构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结构的接水盘48。
13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8,接水盘48的底面可以设有吸水件486。通过在接水盘48的底面设置吸水件486,吸水件486可以吸收接水盘48的底面的冷凝水,可以防止接水盘48的底面的冷凝水低落至地面或空调器内的其他部件上。例如,导风部件4转动的过程中,即使导风部件4的一部分位于空调器的出风口106外,由于导风部件4的底面设置有吸水件486,吸水件486可以吸收导风部件4的底面的冷凝水,可以防止导风部件4的底面的冷凝水低落至地面。可选地,吸水件486可以为海绵件。
14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38,接水腔481的内底壁面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吸水件486在水平面的投影内,这样可以使得接水盘48的底面容易产生冷凝水的位置均被吸水件486覆盖,从而使得吸水件486可以更好地吸收接水盘48底面产生的冷凝水。
14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参照图38,接水盘48的底面形成有容纳槽485,吸水件486设于容纳槽485内。通过设置的容纳槽485方便吸水件486的安装。可选地,吸水件486的底面与接水盘48的底面齐平,既使得结构紧凑,也使得吸水件486具有较大的体积,从而可以具有较大的吸水能力。
14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4

图44,外导风板41上可以形成有可供气流通过的散风结构411,散风结构411可以包括多个散风孔。内导风组件501可以包括内导风板43、导叶组件46和百叶机构47,内导风板43可以与外导风板41相连,导叶组件46可以设在内导风板43上。导叶组件46可以包括可转动的动叶461,动叶461为沿内导风板43的长度方向(例如上下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动叶461位于外导风板41和内导风板43之间。内导风板43上与动叶461相对的位置形成有过风孔433,过风孔433与动叶46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百叶机构47设在内导风板43的远离外导风板41的一侧,百叶机构47可以调节气流方向。接水盘48与外导风板41和内导风板43中的至少一个相连,例如接水盘48可以与外导风板41相连,接水盘48也可以与内导风板43相连,或者接水盘48与外导风板41和内导风板43均相连。
143.在该导风部件4用于空调器中时,气流可以先流经多个动叶461,多个转动的动叶461可以使得气流形成旋流,经过动叶461的气流穿过过风孔433,而后经过百叶机构47的导向作用,吹向外导风板41,最后经外导风板41上的散风结构411吹向室内。这样使得气流经过该导风组件50之后,可以使得吹出的气流更为柔和,更接近自然风。
144.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34

图44,导风组件50包括外导风板41和内导风组件501,其中内导风组件501包括内导风板43、导叶组件46和百叶机构47,内导风板43可以与外导风板41相连,接水盘48设在内导风板43的底面且接水盘48与内导风板43相连。导叶组件46和百叶机构47均设在内导风板43上,导叶组件46可以包括静叶462以及可转动的动叶461,动叶461为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且动叶461位于外导风板41和内导风板43之间。内导风板43上与动叶461相对的位置形成有过风孔433,过风孔433与动叶
46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每个过风孔433内设有静叶462且静叶462相对内导风板43固定。百叶机构47设在内导风板43的远离外导风板41的一侧。百叶机构47包括连杆471和多个百叶472,连杆471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多个百叶472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百叶472与连杆471以及内导风板43均可转动地连接,百叶472的数量与过风孔433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具体地,每个过风孔433内设置的静叶462具有静叶轮毂4621,每个动叶461具有动叶转轴4611,每个百叶472具有百叶转轴4721,每个百叶472的百叶转轴4721与对应动叶461的动叶转轴4611相连且相对固定,每个动叶461的动叶转轴4611可转动地配合在相应的静叶轮毂4621内,每个动叶461与百叶转轴4721相连,在百叶转轴4721转动时可以同步带动相应的动叶461转动。
145.其中,参照图8

图11,用于驱动百叶机构47运动的百叶驱动机构3可以设在百叶机构47的下方,百叶驱动机构3可以包括百叶驱动电机31、驱动齿轮32和驱动齿条33。驱动齿轮32连接固定在百叶驱动电机31的电机轴上,驱动齿轮32与驱动齿条33啮合,驱动齿条33与连杆471相连。在百叶驱动电机31工作时,带动驱动齿轮32转动,通过驱动齿轮32与驱动齿条33的啮合,可以带动驱动齿条33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带动连杆471沿上下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多个百叶472摆动,可以使得多个百叶472摆动至设定方向,也可以使得多个百叶472往复摆动。
146.进一步地,参照图43和图46,导风部件4还可以包括滑动组件49,滑动组件49设在导风组件50的下端。该滑动组件49包括安装块491、滑块492和滑盖493,其中安装块491可以是可拆卸地安装在内导风板43上。例如,内导风板43的下端形成有安装口434,该安装块491与该安装口434配合,且安装块491相对内导风板43固定。安装块491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滑槽4911,滑块492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配合于滑槽4911,连杆471与该滑块492相连,且上述的驱动齿条33与该滑块492也相连,滑盖493可以盖设在滑块492的与连杆471连接的一侧。在百叶驱动电机31工作时,带动驱动齿轮32转动,通过驱动齿轮32与驱动齿条33的啮合,可以带动驱动齿条33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可以带动滑块492沿上下方向移动,滑块492移动的过程中沿着滑槽4911滑动,使得滑块492可以稳定地沿着上下方向移动,也就可以带动连杆471沿着上下方向稳定地移动,进而带动多个百叶472摆动,可以使得多个百叶472摆动至设定方向,也可以使得多个百叶472往复摆动。
147.其中,用于驱动导风部件4转动的导风驱动机构2可以设在导风部件4的上方,导风驱动机构2可以包括电机。导风部件4还可以包括连接件40,连接件40设在导风组件50的上端。连接件40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连接件40包括连接部401和定位部402,定位部402相对连接部40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切换,导风驱动机构2适于与连接部401相连以驱动导风部件4转动。导风组件50上形成有用于将连接件40安装定位在导风组件50上的安装定位结构,安装定位结构包括与定位部402配合的锁定结构。
148.在定位部402与锁定结构配合时,定位部402处在第一位置且连接件40处在锁定状态,从而使得连接件40相对导风组件50固定,并且使得连接件40连接导风组件50与导风驱动机构2,方便地实现了导风部件4与导风驱动机构2的连接。在定位部402与锁定结构脱离配合时,定位部402处在第二位置且连接件40处在解锁状态,此时沿向下方向可以将连接件40从导风组件50上拆下,且同时也可以使得连接件40与导风驱动机构2脱离,从而可以实现导风部件4与导风驱动机构2的脱离的,方便了导风部件4的拆卸。例如,在导风部件4需要维
护时,可以方便地将导风部件4拆下。在需要将导风部件4安装时,可以将连接件40安装至导风组件50上,例如可以使得连接部401与导风驱动机构2相连,并且使得定位部402与锁定结构配合,从而可以将连接件40安装固定在导风组件50上,且同时也使得连接件40与导风驱动机构2相连,从而可以方便地实现导风部件4的安装。
149.其中,定位部402可以通过弹性变形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且在第一位置定位部402处在自然状态。通过对定位部402施加作用力,使得定位部402发生变形,从而使得定位部40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方便地实现定位部402与锁定结构的配合以及脱离配合,进而可以方便地实现连接件40的解锁和锁定。另外,通过使得定位部402处在第一位置时处在自然状态,可以使得连接件40处在锁定状态时,不会由于受到自身的弹性恢复力作用而影响安装的稳定性,使得连接件40更为可靠稳定的安装固定在导风组件50上。可选地,定位部402上形成有弹性开口4022,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增加定位部402的弹性变形能力。
150.具体地,参照图42和图47,安装定位结构包括形成在内导风板43上的安装孔451和锁定结构,锁定结构包括弹性卡扣435,安装孔451形成在内导风板43的第二内侧板部450上,连接部401穿设于安装孔451且相对安装孔451固定,定位部402上还形成有限位凸起4021。在连接件40处在锁定状态时,连接部401穿设于安装孔451且适于导风驱动机构2相连,定位部402抵接在内导风板43上,弹性卡扣435位于定位部402的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且弹性卡扣435与定位部402卡接,限位凸起4021与弹性卡扣435在上下方向上限位抵接,从而可以将连接件40安装固定在导风组件50上,进而可以实现导风部件4与导风驱动机构2的连接,使得导风部件4的装配方便。在连接件40处在解锁状态时,连接部401沿向下方向可脱离安装孔451,以使导风部件4与导风驱动机构2脱离,从而可以实现导风部件4的拆卸。其中,连接部401内可以形成有轴孔4011,导风驱动机构2的驱动轴配合至轴孔4011内,沿上下方向对连接件40施加作用力,可以使得导风驱动机构2的驱动轴与连接件40的轴孔4011脱离配合,同时也使得连接件40与安装孔451脱离配合。
151.例如,在需要将导风部件4拆下时,可以使得定位部402与弹性卡扣435脱离配合关系,从而使得连接件40处在解锁状态,此时可以沿向下方向对连接件40施加远离导风驱动机构2方向的力,可以使得连接件40与导风驱动机构2脱离,从而可以方便地实现导风部件4的拆下。在需要将导风部件4安装至整机时,可以将连接件40的连接部401配合至内导风板43上的安装孔451内,使得定位部402与弹性卡扣435配合,从而使得连接件40安装固定在导风组件50上,同时也使得连接件40的连接部401与导风驱动机构2相连,从而方便地实现了导风部件4的安装。
152.参照图1

图23,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出风框组件,包括:出风框1和导风部件4,出风框1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出风通道11,例如出风框1上可以形成有一个出风通道11,出风框1也可以形成有多个出风通道11,例如出风框1上形成有两个出风通道11。导风部件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部件4,导风部件4可转动地设于出风通道11。其中,用于驱动导风部件4转动的导风驱动机构2可以设置在出风框1上且位于出风通道11的一侧。
15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框组件,通过设置上述的导风部件4,该导风部件4拆装操作简单方便,解决了以往导风部件4内外层结构的难拆卸和拆卸过程易造成损坏的
问题,也使得导风部件4的内部清洁更为方便。
15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导风部件4包括上述的接水盘48时,接水盘48上可以不设置排水孔,接水盘48的接水腔481内承接的冷凝水,可以通过自然风干蒸发掉。
155.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导风部件4包括上述的接水盘48时,接水盘48上可以设置排水孔,出风通道11的底面可以形成有出风框接水盘,接水盘48的接水腔481内承接的冷凝水可以通过排水孔排入出风框接水盘内。在该实施例中,流入出风框接水盘内的冷凝水也可以通过自然风干蒸发掉;或者,出风框接水盘上形成有排水通道,流入出风框接水盘内的冷凝水可以通过该排水通道流入换热器部件6底面的换热器接水盘内,例如换热器接水盘可以与出风框接水盘相连,且换热器接水盘低于出风框接水盘。
156.参照图1

图23,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出风框组件。
15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的出风框组件,使得导风部件4拆装操作简单方便,解决了以往导风部件4内外层结构的难拆卸和拆卸过程易造成损坏的问题,也使得导风部件4的内部清洁更为方便。
158.可选地,空调器可以为分体式空调器,也可以为一体式空调器。在空调器为分体式空调器时,空调器可以为分体壁挂式空调器或分体落地式空调器。在空调器为分体式空调器时,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1000和空调室外机,其中空调室机包括上述的出风框组件。
159.具体地,空调室内机1000包括机壳100、换热器部件6、风机部件5、出风框1和导风部件4,机壳100包括前面板101、后背板102、顶盖104和底座103,出风框1连接在后背板102的前端,前面板101连接在出风框1的前侧,顶盖104和底座103分别连接在后背板102的上下两侧。换热器部件6和风机部件5均设在机壳100内且位于出风框1与机壳100限定的空间内,出风框1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出风通道11,导风部件4可转动地设于出风通道11。机壳100上与出风通道11的出风侧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出风口106,出风口106可以由前面板101与后背板102之间限定出,后背板102上形成有进风口105。出风口106处还可以设有开关门107,该开关门107沿机壳100的周向可滑动地设于机壳100上,通过开关门107的滑动,可以实现出风口106的打开和关闭。
160.在空调器工作时,开关门107打开出风口106,风机部件5工作,驱动外部气流从进风口105进入机壳100内与换热器部件6换热,换热后的气流流经出风通道11,在气流流经出风通道11的过程中气流经过导风部件4的导风作用或是散风作用,最后从出风口106吹出至室内,从而可以调节室内环境温度。在空调器关机时,开关门107关闭出风口106。
161.可选地,空调器的工作模式可以包括正常送风模式和无风感模式,在空调器处在正常送风模式时,导风部件4转动至打开出风通道11的出风端的位置,气流主要从导风部件4的一侧或两侧流动至出风口106;在空调器处在无风感模式时,导风部件4转动至关闭出风通道11的出风端的位置,气流穿过导风部件4,并经导风部件4的散风作用,从出风口106更柔和的吹出。
162.可选地,出风框1上可以形成有的一个出风通道11,此时出风口106为一个且与该出风通道11相对,风机部件5可以包括一个风轮51,风轮51可以为贯流风轮51。
163.可选地,出风框1上也可以形成有的两个出风通道11,此时出风口106为两个,且两个出风口106与两个出风通道11分别相对,风机部件5可以包括两个风轮51,两个风轮51均
可以为贯流风轮51,两个风轮51分别与两个出风通道11对应设置,两个风轮51分别将气流驱动至对应的出风通道11内。
16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0可以包括换热单元200和空气处理单元300,换热单元200和空气处理单元300位于机壳100内且换热单元200和空气处理单元300可以沿机壳100的长度方向排布。其中,换热单元200包括上述的换热器部件6、风机部件5、出风框1和导风部件4。空气处理单元300可以具有新风、加湿、净化功能中的至少一种,空气处理单元300可以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16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6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