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窑炉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文档序号:28013904发布日期:2021-12-15 10:54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窑炉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窑炉余热转换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窑炉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2.窑炉或火炉是指用于烧制陶瓷器物和雕塑或是令珐琅熔合到金属器物表面的火炉,一般用砖和石头砌成,根据需要可以制成大小各种的规格,能采用可燃气体、油或电来运转。
3.窑炉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热,其中真正被利于的热量只占约三分之一,大部分的热量随烟气排出,或者自然散发到空气中,现有技术中窑炉的余热难以利用,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窑炉热量散失难以利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窑炉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窑炉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包括窑炉本体以及设于窑炉本体外侧壁的保温层,所述窑炉本体旁设有安装板,所述窑炉本体上设有进风口,且所述窑炉本体内设有导热油管道,所述导热油管道进出口位于同一侧,且所述导热油管道的进出口通过加热管连接,所述导热油管道上设有循环泵,所述安装板上固定设置有水箱、支撑杆和安装块,所述加热管位于水箱内,所述水箱上连接有用于将蒸汽压力转换成机械能的能量转换机构,所述支撑杆连接有用于传输动力的传动机构,所述安装块上连接有用于对窑炉本体内施加助燃风的鼓风机构。
7.优选地,所述导热油管道为螺旋状设置,所述导热油管道位于保温层内侧。
8.优选地,所述加热管为折叠弯曲状设置。
9.优选地,所述能量转换机构包括设于水箱上的开孔,所述开孔内侧壁固定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内侧壁滑动连接有活塞,所述活塞外侧壁和套筒内侧壁之间连接有弹簧,所述活塞外侧壁固定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端部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套筒上设有泄压孔。
10.优选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与支撑杆转动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端部固定设置有转盘,所述转盘侧壁边缘处固定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杆与连接柱转动连接。
11.优选地,所述鼓风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安装块上的蜗壳,所述转轴贯穿蜗壳并延伸至蜗壳内,位于所述蜗壳内的转轴外侧壁固定设置有多个等距设置的叶轮,所述蜗壳的出风端与进风口通过风管连接。
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3.本实用新型通过导热油管道、加热管、水箱、套筒、活塞、转盘、连接杆、转轴、蜗壳
和叶轮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窑炉内多余热量无法利用的问题,通过导热油将窑炉本体内部的热量吸收并由加热管给水箱中的水加热,使其蒸发产生蒸汽驱动活塞运动,从而使叶轮转动产生助燃风输入窑炉本体内,减小了资源的投入,避免了能源的大量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窑炉余热循环利用装置的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窑炉余热循环利用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窑炉余热循环利用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窑炉本体;2、安装板;3、进风口;4、导热油管道;5、加热管;6、叶轮;7、风管;8、水箱;9、安装块;10、支撑杆;11、套筒;12、活塞;13、伸缩杆;14、连接杆;15、泄压孔;16、转轴;17、转盘;18、蜗壳。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参照图1

3,一种窑炉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包括窑炉本体1以及设于窑炉本体1外侧壁的保温层,有利于防止窑炉本体1内部热量散失,窑炉本体1旁设有安装板2,窑炉本体1上设有进风口3,且窑炉本体1内设有用于导热油流动的导热油管道4。
21.其中,导热油管道4为螺旋状设置,导热油管道4位于保温层内侧,螺旋状的导热油管道4使导热油与窑炉本体1内部的接触面积更大,提高换热效果。
22.导热油管道4进出口位于同一侧,且导热油管道4的进出口通过加热管5连接。
23.其中,加热管5为折叠弯曲状设置,有利于增加加热管5与水的接触面积,增加加热管5对水的加热效率。
24.导热油管道4上设有循环泵,循环泵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作阐,安装板2上固定设置有水箱8、支撑杆10和安装块9,加热管5位于水箱8内,水箱8上连接有用于将蒸汽压力转换成机械能的能量转换机构。
25.其中,能量转换机构包括设于水箱8上的开孔,开孔内侧壁固定设置有套筒11,套筒11内侧壁滑动连接有活塞12,活塞12外侧壁和套筒11内侧壁之间连接有弹簧,活塞12外侧壁固定设置有伸缩杆13,伸缩杆13端部转动连接有连接杆14,套筒11上设有泄压孔15,当水箱8内的水被加热管5加热形成水蒸气,水箱8内气压增加推动活塞12移动,当活塞12移动到套筒11端部超过泄压孔15位置时,水箱8内压力释放,弹簧使活塞12复位,实现活塞12往复移动,有效的将窑炉本体1内部的热能转换成机械能。
26.支撑杆10连接有用于传输动力的传动机构。
27.其中,传动机构包括与支撑杆10转动连接的转轴16,转轴16端部固定设置有转盘17,转盘17侧壁边缘处固定设置有连接柱,连接杆14与连接柱转动连接,当活塞12带动伸缩杆13往复移动进而带动连接杆14移动时,连接杆14时转盘17转动,转盘17转动带动转轴16转动,将动力输出。
28.安装块9上连接有用于对窑炉本体1内施加助燃风的鼓风机构。
29.其中,鼓风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安装块9上的蜗壳18,转轴16贯穿蜗壳18并延伸至蜗壳18内,位于蜗壳18内的转轴16外侧壁固定设置有多个等距设置的叶轮6,蜗壳18的出风端与进风口3通过风管7连接,转轴16转动带动叶轮6产生助燃风,通过风管7输入窑炉本体1内。
30.本实用新型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31.使用时,在水箱8中装入水,启动循环泵,使导热油管道4中的导热油循环流动,窑炉本体1内温度被导热油吸收流入加热管5,加热管5加热水箱8中的水,产生蒸汽驱动活塞12运动,活塞12通过伸缩杆13和连接杆14带动转盘17转动,从而使转轴16转动带动叶轮6产生助燃风,并吹入窑炉本体1内,使能量被充分利用,避免窑炉本体1内热量浪费。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窑炉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包括窑炉本体(1)以及设于窑炉本体(1)外侧壁的保温层,所述窑炉本体(1)旁设有安装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窑炉本体(1)上设有进风口(3),且所述窑炉本体(1)内设有用于导热油流动的导热油管道(4),所述导热油管道(4)进出口位于同一侧,且所述导热油管道(4)的进出口通过加热管(5)连接,所述导热油管道(4)上设有循环泵,所述安装板(2)上固定设置有水箱(8)、支撑杆(10)和安装块(9),所述加热管(5)位于水箱(8)内,所述水箱(8)上连接有用于将蒸汽压力转换成机械能的能量转换机构,所述支撑杆(10)连接有用于传输动力的传动机构,所述安装块(9)上连接有用于对窑炉本体(1)内施加助燃风的鼓风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窑炉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油管道(4)为螺旋状设置,所述导热油管道(4)位于保温层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窑炉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5)为折叠弯曲状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窑炉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机构包括设于水箱(8)上的开孔,所述开孔内侧壁固定设置有套筒(11),所述套筒(11)内侧壁滑动连接有活塞(12),所述活塞(12)外侧壁和套筒(11)内侧壁之间连接有弹簧,所述活塞(12)外侧壁固定设置有伸缩杆(13),所述伸缩杆(13)端部转动连接有连接杆(14),所述套筒(11)上设有泄压孔(1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窑炉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与支撑杆(10)转动连接的转轴(16),所述转轴(16)端部固定设置有转盘(17),所述转盘(17)侧壁边缘处固定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杆(14)与连接柱转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窑炉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鼓风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安装块(9)上的蜗壳(18),所述转轴(16)贯穿蜗壳(18)并延伸至蜗壳(18)内,位于所述蜗壳(18)内的转轴(16)外侧壁固定设置有多个等距设置的叶轮(6),所述蜗壳(18)的出风端与进风口(3)通过风管(7)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窑炉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包括窑炉本体以及设于窑炉本体外侧壁的保温层,所述窑炉本体旁设有安装板,所述窑炉本体上设有进风口,且所述窑炉本体内设有导热油管道,所述导热油管道进出口位于同一侧,且所述导热油管道的进出口通过加热管连接,所述导热油管道上设有循环泵,所述安装板上固定设置有水箱、支撑杆和安装块,所述加热管位于水箱内,所述水箱上连接有用于将蒸汽压力转换成机械能的能量转换机构,所述支撑杆连接有用于传输动力的传动机构。本实用新型将窑炉内的温度通过导热油加热水箱内的水,形成蒸汽使热能转换成机械能,通过叶轮转动产生助燃风,再输入窑炉内,使能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能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能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技术研发人员:马中秋 杨芳 万德年 刘良瑞 方承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1.07.02
技术公布日:2021/12/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