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除湿再热功能的空调内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2220发布日期:2023-02-14 13:15阅读:26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设备,尤其是一种空调内机系统,具体的说是一种具有除湿再热功能的空调内机系统。


背景技术:

2.传统空调系统除湿运行势必会通过降低风量来降低蒸发温度,从而增大除湿量。但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空调出风温度越来越低,尤其处于梅雨季节时,气温不高但湿度较高,进行深度除湿的同时会不断降低室内环境温度,导致出风温度低而寒冷刺骨,影响用户舒适性且易导致售后投诉等风险。
3.目前,市场上大多采用三管制的冷凝再热系统,通过热气旁通的方法,提升再热量,从而提升空调出风温度;但是,该类冷凝再热系统存在以下缺陷:
4.①
三管制冷凝再热系统,安装较复杂,成本相对高;
5.②
三管制系统再热量无法稳定调节,无法保证出风舒适性。
6.因此,需要加以改进,以便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除湿再热功能的空调内机系统,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以更好的提升出风温度,满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使用需求。
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9.一种具有除湿再热功能的空调内机系统,包括壳体,该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该出风口上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为直条状,包括竖置的再热换热器和v形横置的除湿换热器,使其横端面为k字形;所述再热换热器位于外侧;所述除湿换热器位于内侧,且开口向内;所述再热换热器和除湿换热器分别由换热管构成;所述再热换热器的第一端经过再热节流机构后连接到所述除湿换热器的第二端;所述再热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室外机的液管;所述除湿换热器的第二端经过除湿节流机构后连接所述液管,其第一端连接室外机的气管。
10.进一步的,所述再热换热器设有1-2排换热管,每排为3-12根;每排的换热管之间为一进一出的顺序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除湿换热器的每个侧边上分别设有为2-3排换热管,每排为3-12根;各排之间的换热管为交叉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为长u管。
13.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的大小与所述出风口相当。
14.进一步的,还包括风机;该风机位于所述除湿换热器的后方。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室内环境冷热负荷、湿负荷等需求进行除湿降温模式、除湿再热模式和制热模式转换,并且通过两管与室外机相连,简化了结构,更易于控制。同时,通过
改进换热器的形状,进一步提高了用户在梅雨季节所需求的除湿不降温效果,使舒适性更佳,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
18.图2是换热器的端面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管连接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冷媒管路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媒管路示意图。
21.其中,1-壳体;2-换热器;3-风机;4-控制盒;5-除湿节流机构;6-第一再热节流机构;7-换热管; 21-再热换热器;22-除湿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23.一种具有除湿再热功能的空调内机系统,包括壳体1,其内部设有换热器2和风机3。
24.所述壳体1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换热器2为直条状,其大小与所述出风口相当,能够完全置于所述出风口上,充分满足出风的换热需求。所述风机3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后方,可促进空气流动,提高换热效率。所述壳体1上还设有控制盒4,可对风机电机等进行控制。
25.所述换热器2包括再热换热器21和除湿换热器22。其中,所述再热换热器21为竖置,所述除湿换热器22为v形横置,且尖端指向所述再热换热器21的中部,使所述换热器2的横端面为k字形。而且,所述再热换热器21位于外侧,所述除湿换热器22位于内侧,且开口向内,可以使空气经过除湿换热器22充分除湿后,再进行再热,提高除湿后空气的温度,更好的满足使用需求。
26.所述再热换热器21和除湿换热器22分别由多排换热管7构成。所述换热管7为长u管,高效耐用。其中,所述再热换热器21设有1-2排换热管,每排为3-12根,且每排的换热管之间为一进一出的顺序连接,可增大过冷度,并可降低再热换热器21对除湿换热器所带来的复热损失,提高再热量。所述除湿换热器22的每个侧边上分别设有为2-3排换热管,每排为3-12根,且各排之间的换热管为交叉连接,可以使每一流路既经过风量大的地方,也经过风量小的地方,达到整个流路换热均匀充分的效果。
27.本实用新型的冷媒管路包括以下连接:所述再热换热器21的第一端经过再热节流机构6后连接到所述除湿换热器22的第二端;所述再热换热器21的第二端连接室外机的液管;所述除湿换热器22的第二端经过除湿节流机构5后连接所述液管,其第一端连接室外机的气管。所述除湿节流机构和再热节流机构均为电子膨胀阀。
28.本实施例中所涉的室外机包括由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电子膨胀阀和气液分离器等构成的冷媒管路,并与内机共同构成冷媒循环回路。
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30.①
除湿降温模式,机组设定制冷模式,常见于夏季高温。此时,室外机中冷凝后的中温高压冷媒通过液管流入除湿节流机构降温降压,节流后的低温低压湿蒸汽进入除湿换
热器进行蒸发快速除湿降温,蒸发为低温气态的冷媒通过气管流进室外机,完成除湿降温循环。此模式下再热节流机构处于关闭状态,使再热换热器不参与运行。
31.②
除湿再热模式,机组设定制冷/除湿模式,常见于春夏交际梅雨季。此时,室外机中冷凝后的中温高压冷媒先通过再热换热器进行过冷,然后流经再热节流机构降温降压,节流后的低温低压湿蒸汽进入除湿换热器进行蒸发,实现快速除湿降温。蒸发后的低温气态的冷媒通过气管流进室外机,完成除湿再热循环。此模式下,除湿节流机构处于关闭状态。
32.③
制热模式,机组设定为制热模式,常见于冬季寒冷环境。室外机的高温高压冷媒气体,通过气管流入除湿换热器进行冷凝散热,实现室内升温。冷凝后的中温高压冷媒气体通过除湿节流机构流通,再通过液管流入室外机进行节流和蒸发动作,完成制热循环。此模式下,再热节流机构处于关闭状态, 除湿节流机构处于全开状态,无节流降温降压作用,主要起导通作用。
33.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室内环境冷热负荷、湿负荷等需求进行除湿降温模式、除湿再热模式和制热模式转换,并且通过两管与室外机相连,简化了结构,更易于控制。同时,k字形的换热器设计可以提升整个流路的换热均匀性,并可降低再热换热器对除湿换热器所带来的复热损失,提高再热量,改善了用户梅雨季节所需求的除湿不降温效果,使舒适性更佳,从而,进一步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率。
34.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除湿再热功能的空调内机系统,包括壳体,该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该出风口上设有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换热器为直条状,包括竖置的再热换热器和v形横置的除湿换热器,使其横端面为k字形;所述再热换热器位于外侧;所述除湿换热器位于内侧,且开口向内;所述再热换热器和除湿换热器分别由换热管构成;所述再热换热器的第一端经过再热节流机构后连接到所述除湿换热器的第二端;所述再热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室外机的液管;所述除湿换热器的第二端经过除湿节流机构后连接所述液管,其第一端连接室外机的气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除湿再热功能的空调内机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再热换热器设有1-2排换热管,每排为3-12根;每排换热管之间为一进一出的顺序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除湿再热功能的空调内机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除湿换热器的每个侧边上分别设有为2-3排换热管,每排为3-12根;各排之间的换热管为交叉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除湿再热功能的空调内机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换热管为长u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除湿再热功能的空调内机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换热器的大小与所述出风口相当。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除湿再热功能的空调内机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风机;该风机位于所述除湿换热器的后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除湿再热功能的空调内机系统,包括壳体,该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该出风口上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为直条状,包括竖置的再热换热器和V形横置的除湿换热器,使其横端面为K字形;所述再热换热器位于外侧;所述除湿换热器位于内侧,且开口向内;所述再热换热器和除湿换热器分别由换热管构成;所述再热换热器的第一端经过再热节流机构后连接到所述除湿换热器的第二端;所述再热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室外机的液管;所述除湿换热器的第二端经过除湿节流机构后连接所述液管,其第一端连接室外机的气管。本实用新型可提高用户在梅雨季节所需求的除湿不降温效果,使舒适性更佳,值得推广。值得推广。值得推广。


技术研发人员:刘聪 徐来福 刘宝山 王之鹏 董涛 李素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30
技术公布日:2023/2/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