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热源朝下的均温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99030发布日期:2022-05-11 14:34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针对热源朝下的均温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板式的散热装置,是一种针对热源朝下的均温板结构。


背景技术:

2.散热装置是指机械设备、金属机柜、电路板等设备部件中用来将热量快速散出,从而保证设备部件正常工作的装置,包括散热风扇、散热板、冷却塔、冷凝液管等部件装置。目前,一些板式散热装置以结构化烧结芯毛细力为驱动,将液态工质由腔体下表面向上表面输运的均温板结构,但此类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结构化的烧结芯对制造工艺要求较高,批量化生产存在难度;2、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上述板式散热装置或为均温板,被广泛用在电子散热以及其他需求高效冷却的场合;一般均温板的工作条件热源朝上或一定程度上倾斜,依靠气液相的密度差实现蒸汽上升,冷凝液下降的内部气液循环。上述工质是指实现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媒介物质,依靠它在热机中的状态变化(如膨胀)才能获得功,而做功通过工质才能传递热。如中国专利文献中披露的申请号201911226795.7,申请公布日2020.02.11,发明名称“一种带毛细结构吹胀式铝均温板”;但上述产品和同类产品同样针对热源朝下的工况,一般的均温板无法应用,降温和散热效果、结构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向本领域提供一种针对热源朝下的均温板结构,使其解决现有同类产品较难用于热源朝下的工况,降温和散热效果、结构欠佳,内腔热循环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其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4.一种针对热源朝下的均温板结构,该均温板结构的本体中内腔设有填充的工质,本体的上接触面中间设有凸起的凸台,本体的底部为下接触面;其结构设计要点是所述本体的内腔设有向中心的顶斜面,顶斜面由内腔的外侧上边沿向中心下底部倾斜设置。上述工质无需填满本体的内腔,本体的上接触面与热源相接触,下接触面与冷源相接触的位置从而靠近热源处的内腔处上壁面2a比远离热源处的内腔处上壁面2b及2c处更低,热量在气液循环的过程中传导到了整个均温板,并最终从本体的下接触面处以相对更低的热流密度进入冷源。
5.所述本体的内腔中心设有等距阵列分布的中心支撑柱,中心支撑柱处的内腔顶部向内凸起,中心支撑柱替换所述内腔的顶斜面。从而该均温板结构的腔体内增加贯穿式的柱状结构,以增加均温板上下表面的均温性,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相同的热导效果。
6.所述本体的内腔内中心支撑柱外侧设有等距阵列分布的外侧支撑柱。从而进一步提高外侧的整体强度和换热,中心支撑柱和外侧支撑柱呈圆柱形或其他棱形结构。
7.所述本体呈圆形或方形,本体的内腔为中间两侧对称设置。
8.所述本体的方形内腔为单侧设置。
9.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降温和散热效果好,内腔热循环效果好,使用寿命长;其适合作为均温板结构使用,主要用于热源朝下的工况,及同类产品的进一步改进。
附图说明
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半剖结构示意图。
1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半剖结构示意图。
1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半剖结构示意图。
13.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半剖结构示意图。
14.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半剖结构示意图。
15.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六半剖结构示意图。
16.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七半剖结构示意图。
17.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八半剖结构示意图。
18.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九半剖结构示意图。
19.附图序号及名称:1、上接触面,2、内腔,3、工质,4、下接触面,5、中心支撑柱,6、外侧支撑柱,100、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20.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结构和使用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该均温板结构的本体100呈圆形,本体的内腔2设有填充的工质3,本体的上接触面1中间设有凸起的凸台,本体的底部为下接触面4,本体的内腔设有向中心的顶斜面,顶斜面由内腔的外侧上边沿向中心下底部倾斜设置。根据上述实施例一的结构特点,如图2所示实施例二,该均温板结构的本体呈长方形;或者如图3所示实施例三,本体为实施例二中一侧的一半,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一的结构相同。
21.根据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的结构特点,如图4至图6所示的实施例四至实施例六,本体的内腔中心设有等距阵列分布的中心支撑柱5,中心支撑柱处的内腔顶部向内凸起,中心支撑柱替换所述内腔的顶斜面。根据上述实施例四至实施例六的结构特点,进一步的,如图7至图9所示的实施例七至实施例九,本体的内腔内中心支撑柱外侧增加等距阵列分布的外侧支撑柱6。
22.上述本体的上接触面是该均温板结构与热源相接触的位置,一般地,为了减小该部分与热源之间的接触热阻,通常会在该位置涂敷导热材料;该均温板结构的内腔,特点是靠近热源处的上壁面2a比远离热源处的上壁面2b及2c更低;本体的内腔内的工质,一般地,在对内腔进行抽真空以后,根据该均温板结构的工作条件注入合适种类、合适质量的工质;本体的下接触面是该均温板结构与冷源相接触的位置,一般是自然对流换热或者强制对流换热的肋片以及翅片结构。
23.上述工质作为高热流密度的热量,高热流密度的热量从上接触面的凸台处进入该均温板结构,在内腔的顶斜面中心2a处工质发生相变,产生的蒸汽在质量力的作用下传送到空腔内,并在远离热源的2b处及2c处发生冷凝,冷凝后产生的液态工质最终在重力作用下回流到2a,热量在气液循环的过程中传导到了整个均温板。
24.综上所述,该均温板结构是一种应用于热源朝下工作条件的均温板结构,该结构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内腔的结构上,通过对内腔结构的优化,不需要烧结芯工艺就能实现均温板内的气液循环,能简单有效地实现均温板在水平方向上的均温性。


技术特征:
1.一种针对热源朝下的均温板结构,该均温板结构的本体(100)中内腔(2)设有填充的工质(3),本体的上接触面(1)中间设有凸起的凸台,本体的底部为下接触面(4);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0)的内腔(2)设有向中心的顶斜面,顶斜面由内腔的外侧上边沿向中心下底部倾斜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热源朝下的均温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0)的内腔(2)中心设有等距阵列分布的中心支撑柱(5),中心支撑柱处的内腔顶部向内凸起,中心支撑柱替换所述内腔的顶斜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对热源朝下的均温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0)的内腔(2)内中心支撑柱(5)外侧设有等距阵列分布的外侧支撑柱(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热源朝下的均温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0)呈圆形或方形,本体的内腔(2)为中间两侧对称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对热源朝下的均温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00)的方形内腔(2)为单侧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对热源朝下的均温板结构,是针对解决现有同类产品较难用于热源朝下的工况,降温和散热效果、结构欠佳,内腔热循环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而设计。该均温板结构的本体中内腔设有填充的工质,本体的上接触面中间设有凸起的凸台,本体的底部为下接触面;其要点是所述本体的内腔设有向中心的顶斜面,顶斜面由内腔的外侧上边沿向中心下底部倾斜设置;上述工质无需填满本体的内腔,本体的上接触面与热源相接触,下接触面与冷源相接触的位置从而靠近热源处的内腔处上壁面比远离热源处的内腔处上壁面及更低处,热量在气液循环的过程中传导到了整个均温板,并最终从本体的下接触面处以相对更低的热流密度进入冷源。下接触面处以相对更低的热流密度进入冷源。下接触面处以相对更低的热流密度进入冷源。


技术研发人员:姚春良 陈铁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生久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04
技术公布日:2022/5/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