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湿条的排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25095发布日期:2022-04-27 11:28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湿条的排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能够有效提升除湿效果的除湿条的排气结构。


背景技术:

2.大部分除湿机中采用烘干除湿的方式进行除湿作业,烘干主要是对吸湿体进行有效烘干,所述吸湿体能够有效的吸附空气中水分,从而达到除湿效果。
3.现有的吸湿体包括架体及吸湿主体,所述吸湿主体装于所述架体之内,所述架体上开设吸湿孔,所述吸湿主体通过所述吸湿孔将空气中水分进行有效吸附,再进行烘干处理,在烘干过程中,吸湿孔也作为排湿孔进行使用,但这种结构,直接影响除湿效果,造成除湿效果不佳。
4.因此,如何能够在确保吸湿效率的同时,还能提升除湿效率的排水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升除湿效果的除湿条的排气结构。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除湿条的排气结构,所述除湿条包括至少两个除湿单体,相邻的所述除湿单体之间相连;
8.所述除湿条的排气结构包括散热排湿侧孔及散热排湿底孔,其中:
9.所述散热排湿侧孔开设于所述除湿单体的对接侧面上,所述散热排湿底孔开设于所述除湿单体的底部,形成多角度的排气结构。
10.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对接侧面为用于连接相邻除湿单体的侧面。
1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散热排湿侧孔的数量为多个。
1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散热排湿侧孔包括四个通孔,所述四个通孔呈矩形阵列;
13.所述通孔为贯通除湿单体内、外的贯通孔。
14.进一步优选的:多个所述散热排湿侧孔沿所述除湿单体轴向间隔排布。
15.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对接侧面包括沿所述除湿单体的中轴线对称分布的两个侧壁。
16.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散热排湿底孔位于所述底部的底面上,并与所述除湿单体的内腔连通;
17.所述底部的底面为靠近烘干源的端面或侧面。
18.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散热排湿底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排湿底孔呈扇形阵列分布。
19.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散热排湿底孔为条形孔。
20.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除湿单体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分布;所述除湿单体为半圆形柱体,两个所述除湿单体拼装形成圆柱状的除湿条。
2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22.本实用新型在对半设置的除湿单体的结构上开设散热排湿侧孔及散热排湿底孔,在烘干过程中,形成排湿通道,从而增加排气槽提高除湿剂二氧化硅的去湿效率,同时还能确保吸湿效率,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除湿条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除湿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除湿单体的结构主视图;
26.图4是图3所示结构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8.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实施例
30.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除湿条的排气结构,其为设计于除湿条100上的排湿气孔结构,所述排气结构包括散热排湿侧孔210及散热排湿底孔220。
31.所述除湿条100包括除湿单体110,所述除湿单体11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除湿单体110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分布,并通过卡扣等能够实现两个对称分布除湿单元之间相连的结构连接呈一整体结构;所述除湿单体110为半圆形的柱体,两个所述除湿单体110拼装形成圆柱状的除湿条100,所述除湿条100的底部卡置或放置于烘干底座之上或于烘干组件相连,从而实现烘干除湿的目的。
32.所述除湿单体110包括顶盖111、底盖114、弧形外壁112及弧形内架113,所述弧形外壁112包括一体相连的弧形主体及两个侧壁112-1,所述两个侧壁 112-1分别位于所述弧形主体的两端处,并沿所述弧形主体的中轴线对称分布,所述弧形外壁通过所述两个侧壁112-1与弧形内架113相互拼装形成所述的半圆形架体,半圆形架体内填充二氧化硅吸湿体,所述顶盖111及底盖114分别扣设于所述半圆形架体的顶端及底端。
33.所述散热排湿侧孔210开设于所述除湿单体110的对接侧面上,所述对接侧面为所述除湿单体110靠近另一所述除湿单体110的侧面,多个所述散热排湿侧孔210沿所述除湿单体轴向间隔排布;具体的说:所述除湿单体110的对接侧面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条形侧壁,所述两个条形侧壁为所述弧形外壁的两个侧壁112-1;所述散热排湿侧孔210的数量为多个,并呈两列多行的间隔分布;两列多行分布的多个散热排湿侧孔210是沿所述除湿单体
的轴向,且相邻行之间间隔分布,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散热排湿侧孔210呈两列十行排布,即:两个侧壁112-1上均设置有散热排湿侧孔210,所述侧壁112-1上具有呈一列十行的间隔排布的多个散热排湿侧孔210,也就是说,两列排布的多个散热排湿侧孔210分别置于所述两个侧壁112-1上;
34.所述散热排湿侧孔210包括四个通孔,所述四个通孔呈矩形阵列,所述通孔为贯通除湿单体110内、外的圆形状贯通孔。
35.所述散热排湿底孔220开设于所述除湿单体110的底部,即:所述散热排湿底孔220开设于所述底盖114的底面上,所述底面为靠近烘干源的端面或侧面,所述散热排湿底孔220为贯通所述底面的通孔,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排湿底孔220呈扇形阵列分布,所述散热排湿底孔220为条形孔;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所述散热排湿底孔220与除湿单体110同轴分布;
36.具体的说:所述底盖114呈半圆形状的盖体,多个所述散热排湿底孔220 与所述底盖114同轴分布,并呈扇形阵列。
37.设计散热排湿侧孔210及散热排湿底孔220均开设同一除湿单体110上,且所述散热排湿侧孔210及散热排湿底孔220分别与所述除湿单体110的内腔贯通,实现连通所述除湿单体110的内外空气,以朝向侧面及底面分别进行排气,形成多角度的排气结构,从而有效的提升排湿通气效果。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除湿条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条包括至少两个除湿单体,相邻的所述除湿单体之间相连;所述除湿条的排气结构包括散热排湿侧孔及散热排湿底孔,其中:所述散热排湿侧孔开设于所述除湿单体的对接侧面上,所述散热排湿底孔开设于所述除湿单体的底部,形成多角度的排气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条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侧面为用于连接相邻除湿单体的侧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湿条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排湿侧孔的数量为多个。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条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排湿侧孔包括四个通孔,所述四个通孔呈矩形阵列;所述通孔为贯通除湿单体内、外的贯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湿条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散热排湿侧孔沿所述除湿单体轴向间隔排布。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湿条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侧面包括沿所述除湿单体的中轴线对称分布的两个侧壁。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条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排湿底孔位于所述底部的底面上,并与所述除湿单体的内腔连通;所述底部的底面为靠近烘干源的端面或侧面。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除湿条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排湿底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排湿底孔呈扇形阵列分布。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湿条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排湿底孔为条形孔。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条的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单体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分布;所述除湿单体为半圆形柱体,两个所述除湿单体拼装形成圆柱状的除湿条。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湿条的排气结构,包括散热排湿侧孔及散热排湿底孔,所述散热排湿侧孔开设于所述除湿单体的对接侧面上,所述散热排湿底孔开设于所述除湿单体的底部,形成多角度的排气结构。本实用新型在对半设置的除湿单体的结构上开设散热排湿侧孔及散热排湿底孔,在烘干过程中,形成排湿通道,从而增加排气槽提高除湿剂二氧化硅的去湿效率,同时还能确保吸湿效率,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题。题。


技术研发人员:陈决源 吴长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欧兰普电子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11
技术公布日:2022/4/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