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型新风系统及其新风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658833发布日期:2022-09-27 22:44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型新风系统及其新风处理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风系统及其新风处理方法,尤其是一种节能型新风系统及其新风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的新风系统通常是由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组成的一套独立空气处理系统,它分为管道式新风系统和无管道新风系统两种。管道式新风系统由新风机和管道配件组成,通过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导入室内,通过管道将室内空气排出;无管道新风系统由新风机组成,同样由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导入室内。
3.随着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空调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风的需求,所以,新风系统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在北方空气质量较差的地区更为明显。
4.在过渡季节新风系统的使用率最高,但是传统的新风系统只能对室外空气进行简单的净化处理,当室内外温差较大时,从室外输入的新风会对室内温度造成影响。例如:在冬天,室外低温空气被新风系统净化后输入室内,室内温度始终无法达到用户设定的目标温度,空调持续加热。反之,在夏天,室内高温空气被新风系统输入室内,室内温度同样始终无法达到用户设定的目标温度,空调持续制冷。显然,使用现有新风系统时不仅增加了空调负荷,造成了能源浪费,而且室内实际环境温度无法达到用户预期,致使用户体验欠佳。
5.因此,有必要设计出一种节能型新风系统及其新风处理方法,能够根据室、内外的环境情况来对新风系统进行控制,从而有效控制新风系统的工作能耗。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目的:提供一种节能型新风系统及其新风处理方法,能够根据室、内外的环境情况来对新风系统进行控制,从而有效控制新风系统的工作能耗。
7.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节能型新风系统,包括控制柜、送风装置、排风装置、室外采集终端以及多个室内采集终端;送风装置包括入口过滤机构、送风机构、湿度调节机构、温度调节机构、送风管道机构以及两个横移驱动机构;排风装置包括排风管道机构以及风口清扫机构;
8.入口过滤机构安装在送风机构的入口处,用于对吸入的新风进行过滤;湿度调节机构以及温度调节机构均活动式安装在送风机构上,且湿度调节机构位于温度调节机构的气流前侧,湿度调节机构用于对过滤后的新风进行加湿或除湿,温度调节机构用于对湿度调节后的新风进行升温或降温;湿度调节机构以及温度调节机构分别安装在两个横移驱动机构上,用于分别对湿度调节机构以及温度调节机构进行横向位置调节满足功能切换需要;送风管道机构连接在温度调节机构的气流后侧,用于将温度调节后的气流输送至室内各个出风口处;排风管道机构与室内各个排风口处相连通,用于抽吸室内气流至室外排放;风口清扫机构设置在排风管道机构的室外出口处,用于对入口过滤机构进行清扫;室外采
集终端安装在室外,用于对室外温度和湿度进行检测;各个室内采集终端分别安装在各个出风口处,用于检测室内各个出风口处的温度、湿度以及人员活动信息;
9.在控制柜内设置有主控制器,用于对室外采集终端、各个室内采集终端、送风机构、湿度调节机构、温度调节机构、排风管道机构以及两个横移驱动机构进行协调控制。
10.作为新风系统的进一步限定方案,送风机构包括外机壳体以及送风风机;在外机壳体的前端面上设置有进风窗口,在外机壳体的后端面上设置有出风窗口,在外机壳体的后部横向设置有两个切换通道,并在前后两个切换通道之间纵向连通设置有纵向连接通道;送风风机安装在外机壳体的内部前端,用于在进风窗口和出风窗口之间形成纵向气流;湿度调节机构以及温度调节机构分别安装在前后两个切换通道处;入口过滤机构设置在外机壳体的前端面的进风窗口处;出风窗口与送风管道机构相连通。
11.作为新风系统的进一步限定方案,湿度调节机构包括湿度调节箱、加湿单元以及除湿单元;在湿度调节箱的左右两侧均纵向贯通设置有气流窗口;加湿单元和除湿单元均安装在湿度调节箱内,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气流窗口处,并在加湿单元与除湿单元之间设置有中间防水隔板,用于将湿度调节箱内部分隔为加湿空腔和除湿空腔;横移驱动机构安装在湿度调节箱的底部,用于驱动湿度调节箱贯穿前侧的切换通道横向移动,使得左右两个气流窗口切换对准进风窗口。
12.作为新风系统的进一步限定方案,加湿单元包括循环水泵、喷淋管、补水管、抽水管、前侧隔板、下侧隔板以及后侧隔板;前侧隔板倾斜设置在加湿空腔的顶部前侧,并在前侧隔板的前侧面上设置有各个条形孔板;在条形孔板的前侧面上设置有层叠丝网层;喷淋管横向设置在加湿空腔的顶部前侧,并在喷淋管上间隔设置有各个雾化喷嘴,用于对层叠丝网层进行喷雾加湿;在前侧隔板的下侧边向下延伸至设置有竖向挡风板,且竖向挡风板的下侧边低于气流窗口的下侧边;后侧隔板竖向固定在加湿空腔的顶部后侧,下侧隔板竖向固定安装在加湿空腔的底部中部,并在下侧隔板的下侧边处设置有底部连通孔;在竖向挡风板与下侧隔板之间以及下侧隔板与后侧隔板之间均设置有v形挡水网板;抽水管的上端与喷淋管相连通,喷淋管的下端连通至加湿空腔的底部,循环水泵串接在抽水管上;补水管一端通过软管与水源相连通,另一端伸入至加湿空腔的底部,并在补水管上串接有电磁水阀;在控制柜内设置有水泵驱动电路,水泵驱动电路与循环水泵电连接,主控制器分别与电磁水阀以及水泵驱动电路电连接。
13.作为新风系统的进一步限定方案,除湿单元包括除湿转盘、旋转驱动电机、除湿回风管道、后端支撑板以及电加热器;在除湿空腔内水平设置有支撑隔板,在支撑隔板上竖向设置有两块端面密封隔板;除湿转盘的前后端面分别贯穿两块端面密封隔板,且除湿转盘的前后端面分别正对前后侧的两个气流窗口;在除湿转盘的前后端面之间贯穿式设置有各个气流吸湿孔,并在气流吸湿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吸湿涂层;除湿回风管道横向固定安装在除湿空腔的前侧内壁上,后端支撑板横向固定安装在除湿空腔的后侧内壁上,除湿转盘的前后端面分别旋转式安装在除湿回风管道以及后端支撑板上;在除湿回风管道的两端管壁上均设置有一个贴近除湿转盘前端面的回风矩形口;电加热器安装在后端支撑板上,并在电加热器的气流入口处连接设置有一根弯管;在弯管的管口处设置有贴近除湿转盘后端面的收风罩;电加热器的气流出口贴近除湿转盘后端面,且与一个回风矩形口相对;在后端支撑板上还设置有一个出风收集罩,出风收集罩的罩口与另一个回风矩形口相对;在出风收
集罩的侧边上连通设置有一个湿气排放管;在除湿转盘的圆周上设置有转盘齿圈,旋转驱动电机通过旋转驱动链条驱动转盘齿圈旋转;在控制柜内设置有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的旋转驱动电路以及电控开关,旋转驱动电路与旋转驱动电机电连接,电控开关串接在电加热器的供电线路上。
14.作为新风系统的进一步限定方案,温度调节机构包括温度调节箱、压缩机、两套换热组件、节流装置以及两个气流导向机构;在温度调节箱的左右两侧均纵向贯通设置有气流窗口,两套换热组件均安装在温度调节箱内,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气流窗口处,并在两套换热组件之间设置有中间保温隔板,用于将温度调节箱内部分隔为两个温度调节空腔;在温度调节箱的底部且位于两套换热组件的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换热气流窗口;压缩机以及节流装置均安装在温度调节箱的内底部上,由压缩机、两套换热组件以及节流装置构成制冷和制热系统;两个气流导向机构分别安装在两个温度调节空腔内,用于分别对两套换热组件的气流方向进行导向;横移驱动机构安装在温度调节箱的底部,用于驱动温度调节箱贯穿后侧的切换通道横向移动,使得温度调节箱上的一个气流窗口切换对准湿度调节机构的气流输出口;主控制器分别对压缩机、两套换热组件、节流装置以及两个气流导向机构进行驱动控制。
15.作为新风系统的进一步限定方案,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管、两块端面挡板以及鼓风机;气流导向机构包括导向驱动电机、导向驱动螺杆、驱动连杆、水平封闭隔板、弯折驱动杆、两块弹性导流挡板以及各个条形封闭板;两块端面挡板分别封闭式竖向安装在温度调节空腔的左右两侧,换热管回转弯折式安装在两块端面挡板上,且换热管串接在制冷和制热系统中;在换热管管段外壁上设置有环形散热片;水平封闭隔板水平安装在温度调节空腔内,且水平封闭隔板位于换热管的下方;在水平封闭隔板上平行设置有各个条形通风孔,鼓风机安装在水平封闭隔板的下方;各个条形封闭板分别摆动式铰接安装在各个条形通风孔中,用于对条形通风孔进行可控封闭;在条形封闭板的侧边上设置有驱动摆臂;驱动连杆纵向安装在温度调节空腔内;导向驱动螺杆竖向旋转式安装在温度调节空腔内,导向驱动电机用于驱动导向驱动螺杆旋转;在驱动连杆的中部设置有升降驱动座,导向驱动螺杆贯穿式螺纹旋合安装在升降驱动座上;在驱动连杆上间隔设置有各个条形驱动孔,在各个驱动摆臂的端部上均设置有一个滑动式嵌入对应位置处的条形驱动孔内的驱动圆柱;在温度调节空腔的顶部上设置有两个扁平挡板盒,两块弹性导流挡板的一侧边分别插装在两个扁平挡板盒内;两块弹性导流挡板的另一侧边均铰接安装在弯折驱动杆上;弯折驱动杆的一端横向贯穿端面挡板,并在贯穿端部上设置有弯折驱动座;导向驱动螺杆贯穿式螺纹旋合安装在弯折驱动座上;在控制柜内设置有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的导向驱动电路以及鼓风驱动电路;导向驱动电路与导向驱动电机电连接,鼓风驱动电路与鼓风机电连接。
16.作为新风系统的进一步限定方案,室外采集终端包括室外盒体、室外温度传感器以及室外湿度传感器;室外盒体安装在控制柜的顶部,室外温度传感器和室外湿度传感器均安装在室外盒体上;主控制器与室外温度传感器和室外湿度传感器电连接;送风管道机构包括送风主管、各个可调送风单元以及各个悬吊单元;送风主管与出风锥形罩相连通,送风主管通过各个悬吊单元悬吊式安装;各个可调送风单元悬吊式安装在送风主管上,用于开合可调式输送新风;室内采集终端包括终端控制盒、人体红外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以及室内湿度传感器,在终端控制盒内设置有从控制器以及从无线通信模块;终端控制盒悬
吊安装在送风箱的下侧;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室内湿度传感器设置在终端控制盒的侧边上;人体红外传感器设置在终端控制盒的底部;从控制器分别与人体红外传感器、从无线通信模块、室内温度传感器以及室内湿度传感器电连接;在控制柜内设置有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的主无线通信模块,主无线通信模块与从无线通信模块无线组网通信;从控制器用于对可调送风单元进行驱动控制。
17.作为新风系统的进一步限定方案,入口过滤机构包括条形箱体、两根支撑辊轴、钢网支撑带以及空气滤网;条形箱体竖向固定安装在外机壳体的前端面上,在条形箱体的前后侧面下部贯通式设置有室外风窗口;两根支撑辊轴旋转式横向安装在条形箱体的上下两端内;钢网支撑带围绕设置在两根支撑辊轴上,空气滤网覆盖在钢网支撑带的外围,且空气滤网位于室外风窗口与收风锥形罩之间;风口清扫机构包括驱动叶轮、清扫轴、传动同步带、传动从动带轮、传动主动带轮、传动小齿轮以及传动大齿轮;在条形箱体的前后侧面上部贯通式设置有外排风窗口,驱动叶轮旋转式安装在后侧的外排风窗口处,并在叶轮转轴上固定设置有驱动伞齿轮;清扫轴旋转式横向安装在条形箱体上,并在清扫轴上分布设置有贴紧空气滤网的清扫刷毛;传动从动带轮以及传动小齿轮固定安装在清扫轴的端部上,传动大齿轮固定设置在支撑辊轴的端部上,且传动大齿轮与传动小齿轮相啮合;在条形箱体上旋转式安装有一根叶轮传动轴;传动主动带轮固定安装在叶轮传动轴的一端部上,并通过传动同步带驱动传动从动带轮旋转;在叶轮传动轴的另一端部上固定设置有与驱动伞齿轮相啮合的从动伞齿轮。
18.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节能型新风系统的新风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9.步骤1,由室外采集终端以及各个室内采集终端实时采集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室内采集终端还实时采集室内各个出风口处是否有人员活动;
20.步骤2,由主控制器根据采集的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外温度、室外湿度以及人员活动信息对送风机构、湿度调节机构、温度调节机构、排风管道机构以及两个横移驱动机构进行如下协调控制:
21.若主控制器未获取到当前出风口处的人员活动信息,表明当前出风口处没有人员活动,则主控制器对送风管道机构上当前出风口处的可调送风单元进行控制,使得当前出风口保持关闭状态;
22.若主控制器获取到当前出风口处的人员活动信息,表明当前出风口处有人员活动,则主控制器对送风管道机构上当前出风口处的可调送风单元进行控制,使得当前出风口保持开启状态,并进一步对室内当前出风口处的湿度和温度进行如下判断:
23.若当前出风口处的室内湿度高于设定的湿度阈值范围,则主控制器通过前侧的横移驱动机构对湿度调节机构进行横移驱动,使得除湿单元移动至送风机构的送风风机的后侧,并由主控制器对除湿单元进行驱动控制;
24.若当前出风口处的室内湿度低于设定的湿度阈值范围,则主控制器通过前侧的横移驱动机构对湿度调节机构进行横移驱动,使得加湿单元移动至送风机构的送风风机的后侧,并由主控制器对加湿单元进行驱动控制;
25.若当前出风口处的室内湿度位于设定的湿度阈值范围内,则主控制器停止对加湿单元进行驱动控制;
26.若当前出风口处的室内温度高于设定的温度阈值范围,则主控制器通过后侧的横
移驱动机构对温度调节机构进行横移驱动,使得温度调节机构中制冷用的换热管位于纵向气流的后侧,并由主控制器对压缩机、节流装置以及两个气流导向机构进行驱动控制;
27.若当前出风口处的室内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范围,则主控制器通过后侧的横移驱动机构对温度调节机构进行横移驱动,使得温度调节机构中加热用的换热管位于纵向气流的后侧,并由主控制器对压缩机、节流装置以及两个气流导向机构进行驱动控制;
28.若当前出风口处的室内温度位于设定的温度阈值范围内,则主控制器停止对温度调节机构进行驱动控制。
29.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利用室内采集终端对人员活动信息进行采集,从而只有在检测到有人员活动时才打开出风口进行新风处理,便于主控制器对送风机构进行功率控制,从而有效降低系统能耗;利用室外采集终端以及多个室内采集终端进行湿度和温度采集,从而由主控制器根据湿度差和温度差对送风机构、湿度调节机构以及温度调节机构进行协调控制,在室内进行新风处理的同时对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增强新风条件下室内的舒适性;利用两个横移驱动机构能够分别对湿度调节机构和温度调节机构进行切换控制,从而满足加湿、除湿、加热、制冷四个状态的切换控制;利用排风装置能够及时排出室内废气,并对入口过滤机构进行清扫,确保进气过滤效果。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发明的湿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发明的除湿单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发明的加湿单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发明的除湿单元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36.图7为本发明的温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7.图8为本发明的气流导向机构安装结构示意图;
38.图9为本发明的风口清扫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0为本发明的可调送风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1为本发明的系统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42.实施例1:
43.如图1-11所示,本发明公开的节能型新风系统包括:控制柜121、送风装置、排风装置、室外采集终端以及多个室内采集终端;送风装置包括入口过滤机构、送风机构、湿度调节机构、温度调节机构、送风管道机构以及两个横移驱动机构;排风装置包括排风管道机构以及风口清扫机构;入口过滤机构安装在送风机构的入口处,用于对吸入的新风进行过滤;湿度调节机构以及温度调节机构均活动式安装在送风机构上,且湿度调节机构位于温度调节机构的气流前侧,湿度调节机构用于对过滤后的新风进行加湿或除湿,温度调节机构用
于对湿度调节后的新风进行升温或降温;湿度调节机构以及温度调节机构分别安装在两个横移驱动机构上,用于分别对湿度调节机构以及温度调节机构进行横向位置调节满足功能切换需要;送风管道机构连接在温度调节机构的气流后侧,用于将温度调节后的气流输送至室内各个出风口处;排风管道机构与室内各个排风口处相连通,用于抽吸室内气流至室外排放;风口清扫机构设置在排风管道机构的室外出口处,用于对入口过滤机构进行清扫;室外采集终端安装在室外,用于对室外温度和湿度进行检测;各个室内采集终端分别安装在各个出风口处,用于检测室内各个出风口处的温度、湿度以及人员活动信息;在控制柜121内设置有主控制器,用于对室外采集终端、各个室内采集终端、送风机构、湿度调节机构、温度调节机构、排风管道机构以及两个横移驱动机构进行协调控制。
44.利用室内采集终端对人员活动信息进行采集,从而只有在检测到有人员活动时才打开出风口进行新风处理,便于主控制器对送风机构进行功率控制,从而有效降低系统能耗;利用室外采集终端以及多个室内采集终端进行湿度和温度采集,从而由主控制器根据湿度差和温度差对送风机构、湿度调节机构以及温度调节机构进行协调控制,在室内进行新风处理的同时对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增强新风条件下室内的舒适性;利用两个横移驱动机构能够分别对湿度调节机构和温度调节机构进行切换控制,从而满足加湿、除湿、加热、制冷四个状态的切换控制;利用排风装置能够及时排出室内废气,并对入口过滤机构进行清扫,确保进气过滤效果。
45.进一步的,送风机构包括外机壳体1以及送风风机21;在外机壳体1的前端面上设置有进风窗口,在外机壳体1的后端面上设置有出风窗口,在外机壳体1的后部横向设置有两个切换通道5,并在前后两个切换通道5之间纵向连通设置有纵向连接通道6;送风风机21安装在外机壳体1的内部前端,并在送风风机21的进风侧和出风侧分别设置有进风锥形罩22以及出风锥形罩29,且进风锥形罩22与进风窗口相对接;湿度调节机构以及温度调节机构分别安装在前后两个切换通道5处;入口过滤机构设置在外机壳体1的前端面的进风窗口处;在出风窗口处设置有出风锥形罩7,送风管道机构连接在出风锥形罩7上;在控制柜121内设置有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的送风驱动电路,送风驱动电路与送风风机21电连接。利用纵向连接通道6能够实现前后两个切换通道5之间的纵向连通;利用进风锥形罩22以及出风锥形罩29能够便于送风风机21进出风侧连接。
46.进一步的,在外机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各个壳体支撑单元;壳体支撑单元包括壳体安装管26、壳体支撑螺柱28以及壳体支撑底板27;壳体安装管26竖向固定安装在外机壳体1的底部上,并在壳体安装管26内设置有支撑调节内螺纹;壳体支撑螺柱28的上端螺纹旋合安装在支撑调节内螺纹中,下端固定安装在壳体支撑底板27上。利用各个壳体支撑单元能够对外机壳体1的底部进行支撑,还能够根据现场安装需要进行高度调节。
47.进一步的,湿度调节机构包括湿度调节箱3、加湿单元以及除湿单元;在湿度调节箱3的左右两侧均纵向贯通设置有气流窗口36;加湿单元和除湿单元均安装在湿度调节箱3内,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气流窗口36处,并在加湿单元与除湿单元之间设置有中间防水隔板,用于将湿度调节箱3内部分隔为加湿空腔和除湿空腔;横移驱动机构安装在湿度调节箱3的底部,用于驱动湿度调节箱3贯穿前侧的切换通道5横向移动,使得左右两个气流窗口36切换对准进风窗口;在气流窗口36的侧边上设置有气流密封圈37。利用气流密封圈37能够实现气流窗口36对接边缘处的密封,防止气流外泄。
48.进一步的,加湿单元包括循环水泵33、喷淋管31、补水管38、抽水管30、液位传感器40、前侧隔板67、下侧隔板65以及后侧隔板68;前侧隔板67倾斜设置在加湿空腔的顶部前侧,并在前侧隔板67的前侧面上设置有各个条形孔板41;在条形孔板41的前侧面上设置有层叠丝网层42;喷淋管31横向设置在加湿空腔的顶部前侧,并在喷淋管31上间隔设置有各个雾化喷嘴32,用于对层叠丝网层42进行喷雾加湿;在前侧隔板67的下侧边向下延伸至设置有竖向挡风板35,且竖向挡风板35的下侧边低于气流窗口36的下侧边;后侧隔板68竖向固定在加湿空腔的顶部后侧,下侧隔板65竖向固定安装在加湿空腔的底部中部,并在下侧隔板65的下侧边处设置有底部连通孔66;在竖向挡风板35与下侧隔板65之间以及下侧隔板65与后侧隔板68之间均设置有v形挡水网板34;液位传感器40设置在加湿空腔的底部;抽水管30的上端与喷淋管31相连通,喷淋管31的下端连通至加湿空腔的底部,循环水泵33串接在抽水管30上;在抽水管30的下端管口处设置有滤网罩39;补水管38一端通过软管与水源相连通,另一端伸入至加湿空腔的底部,并在补水管38上串接有电磁水阀122;在控制柜121内设置有水泵驱动电路,水泵驱动电路与循环水泵33电连接,主控制器分别与液位传感器40、电磁水阀122以及水泵驱动电路电连接。利用雾化喷嘴32以及层叠丝网层42的配合,能够增强气流的加湿性能,同时通过v形挡水网板34能够阻止雾化水珠被气流吹送至湿度调节箱3外;利用液位传感器40、补水管38和电磁水阀122的配合,能够在加湿空腔内的水位不足时及时进行补水;利用倾斜设置的前侧隔板67能够使得气流向下导流,从而与层叠丝网层42充分接触,实现对气流的充分加湿。
49.进一步的,除湿单元包括除湿转盘43、旋转驱动电机48、除湿回风管道47、后端支撑板71以及电加热器49;在除湿空腔内水平设置有支撑隔板51,在支撑隔板51的上侧面上竖向设置有两块端面密封隔板44;除湿转盘43的前后端面分别贯穿两块端面密封隔板44上的圆形窗口63,且除湿转盘43的前后端面分别正对前后侧的两个气流窗口36;在除湿转盘43的前后端面之间贯穿式设置有各个气流吸湿孔64,并在气流吸湿孔64的内壁上设置有吸湿涂层;除湿回风管道47通过侧边支撑座61横向固定安装在除湿空腔的前侧内壁上,后端支撑板71横向固定安装在除湿空腔的后侧内壁上,除湿转盘43的前后端面分别旋转式安装在除湿回风管道47以及后端支撑板71上;在除湿回风管道47的两端管壁上均设置有一个贴近除湿转盘43前端面的回风矩形口;电加热器49安装在后端支撑板71上,并在电加热器49的气流入口处连接设置有一根弯管69;在弯管69的管口处设置有贴近除湿转盘43后端面的收风罩70;电加热器49的气流出口贴近除湿转盘43后端面,且与一个回风矩形口相对;在后端支撑板71上还设置有一个出风收集罩72,出风收集罩72的罩口贴近除湿转盘43后端面,且与另一个回风矩形口相对;在出风收集罩72的侧边上连通设置有一个伸出湿度调节箱3外的湿气排放管62;旋转驱动电机48安装在支撑隔板51上,在除湿转盘43的圆周上设置有转盘齿圈45,旋转驱动电机48通过旋转驱动链条46驱动转盘齿圈45旋转;在控制柜121内设置有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的旋转驱动电路以及电控开关,旋转驱动电路与旋转驱动电机48电连接,电控开关串接在电加热器49的供电线路上。利用收风罩70、弯管69、电加热器49、除湿回风管道47、出风收集罩72以及湿气排放管62的配合设置,能够对两个回风矩形口处正对的各个气流吸湿孔64进行烘干恢复吸湿性能,从而在除湿转盘43旋转时始终保持除湿效果;利用两块端面密封隔板44能够使得除湿转盘43的前后端面处保持封闭状态,防止新风气流外泄。
50.进一步的,当需要对新风气流进行加湿时,由主控制器控制湿度调节箱3向左侧移动,使得层叠丝网层42移动至纵向气流方向上,再启动循环水泵33工作,使得雾化喷嘴32向层叠丝网层42喷雾,气流经过后进行加湿,并向下移动,再经过两个v形挡水网板34挡水后,加湿后的气流继续纵向输送,同时液位传感器40实时检测液位,并在主控制器判断液位低于设定阈值时,则控制电磁水阀122进行补水,在补水完成后,控制电磁水阀122停止补水。
51.进一步的,当需要对新风气流进行除湿时,由主控制器控制湿度调节箱3向右侧移动,使得除湿转盘43前端面移动至纵向气流方向上,再启动旋转驱动电机48驱动除湿转盘43旋转,同时启动电加热器49开始工作,利用气流吸湿孔64内壁上的吸湿涂层对通过的气流进行吸湿,同时电加热器49加热后的气流对吸湿后的吸湿涂层进行烘干恢复吸湿性能。
52.进一步的,温度调节机构包括温度调节箱4、压缩机、两套换热组件、节流装置以及两个气流导向机构;在温度调节箱4的左右两侧均纵向贯通设置有气流窗口36,两套换热组件均安装在温度调节箱4内,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气流窗口36处,并在两套换热组件之间设置有中间保温隔板,用于将温度调节箱4内部分隔为两个温度调节空腔;在温度调节箱4的底部且位于两套换热组件的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换热气流窗口89,并在换热气流窗口89上设置有窗口空气滤网90;压缩机以及节流装置均安装在温度调节箱4的内底部上,由压缩机、两套换热组件以及节流装置构成制冷和制热系统;两个气流导向机构分别安装在两个温度调节空腔内,用于分别对两套换热组件的气流方向进行导向;横移驱动机构安装在温度调节箱4的底部,用于驱动温度调节箱4贯穿后侧的切换通道5横向移动,使得温度调节箱4上的一个气流窗口36切换对准湿度调节机构的气流输出口;主控制器分别对压缩机、两套换热组件、节流装置以及两个气流导向机构进行驱动控制。利用压缩机、两套换热组件以及节流装置能够构成空调系统,能够实现新风气流的升温或降温控制;利用换热气流窗口89能够便于换热气流的吸入,从而与换热组件进行换热;利用窗口空气滤网90能够实现换热气流窗口89处的气流过滤,减少灰尘附着在换热组件上;利用中间保温隔板能够实现两个温度调节空腔之间的温度隔离。
53.进一步的,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管87、两块端面挡板82以及鼓风机88;气流导向机构包括导向驱动电机74、导向驱动螺杆75、驱动连杆77、水平封闭隔板16、弯折驱动杆85、两块弹性导流挡板84以及各个条形封闭板76;两块端面挡板82分别封闭式竖向安装在温度调节空腔的左右两侧,换热管87回转弯折式安装在两块端面挡板82上,且换热管87串接在制冷和制热系统中;气流窗口36位于两块端面挡板82之间;换热管87位于两块端面挡板82之间的管段为横向设置,并在横向设置的管段外壁上设置有环形散热片73;水平封闭隔板16水平安装在温度调节空腔内,且水平封闭隔板16位于换热管87的下方;在水平封闭隔板16上平行设置有各个条形通风孔,鼓风机88安装在水平封闭隔板16的下方;各个条形封闭板76的长度侧边通过铰接轴分别摆动式铰接安装在各个条形通风孔中,用于对条形通风孔进行可控封闭;铰接轴的端部贯穿端面挡板82,并在贯穿端上垂直设置有驱动摆臂80;驱动连杆77纵向安装在温度调节空腔内,在温度调节空腔的前后侧内壁上竖向设置有导向滑槽81,且驱动连杆77的前后两端分别滑动式安装在导向滑槽81内;导向驱动螺杆75竖向旋转式安装在温度调节空腔内,导向驱动电机74用于驱动导向驱动螺杆75旋转;在驱动连杆77的中部设置有升降驱动座,导向驱动螺杆75贯穿式螺纹旋合安装在升降驱动座上;在驱动连杆77上间隔设置有各个条形驱动孔78,在各个驱动摆臂80的端部上均设置有一个滑动式嵌入
对应位置处的条形驱动孔78内的驱动圆柱79;在温度调节空腔的顶部上设置有两个扁平挡板盒83,两块弹性导流挡板84的一侧边分别插装在两个扁平挡板盒83内;两块弹性导流挡板84的另一侧边均铰接安装在弯折驱动杆85上;在端面挡板82的上侧中部竖向设置有一个条形贯穿孔86,弯折驱动杆85的一端横向贯穿条形贯穿孔86,并在贯穿端部上设置有弯折驱动座;导向驱动螺杆75贯穿式螺纹旋合安装在弯折驱动座上;在控制柜121内设置有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的导向驱动电路以及鼓风驱动电路;导向驱动电路与导向驱动电机74电连接,鼓风驱动电路与鼓风机88电连接。利用导向驱动螺杆75能够驱动弯折驱动杆85上下移动,从而实现两块弹性导流挡板84的内侧边向下移动实现弯折,使得鼓风机88向上吹送的气流能够在两块弹性导流挡板84的作用下向前后两侧的气流窗口36流动,使得换热管87能够快速地进行热传递;利用水平封闭隔板16、驱动连杆77、水平封闭隔板16以及驱动摆臂80的配合,能够实现换热气流窗口89处的封闭或开启控制,避免将外部未处理气流直接吸入送入室内,也能够阻止处理后的新风从机构底部泄露;导向驱动螺杆75上下两端的螺纹旋向以及螺距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制,从而满足上下两侧的驱动控制要求。
54.进一步的,左侧的换热组件是作为冷凝器使用的,右侧的换热组件是作为蒸发器使用的,主控制器对压缩机和节流装置进行协调控制。
55.当需要对新风气流进行降温时,由主控制器控制左侧的换热组件移动外机壳体1外、右侧的换热组件移动至切换通道5内,再由主控制器对左侧的导向驱动电机74以及鼓风机88进行控制,使得各个条形封闭板76打开,鼓风机88向上吹送气流,同时弯折驱动杆85向下移动使得两块弹性导流挡板84弯折导流,将换热气流从前后侧的气流窗口36排出,同时主控制器对右侧的导向驱动电机74以及鼓风机88进行控制,使得各个条形封闭板76关闭,鼓风机88停止工作,同时弯折驱动杆85向上移动使得两块弹性导流挡板84贴近顶部,为新风气流提供顺畅的纵向气流通路;
56.当需要对新风气流进行升温时,由主控制器控制左侧的换热组件移动外机壳体1内、右侧的换热组件移动至切换通道5外,再由主控制器对右侧的导向驱动电机74以及鼓风机88进行控制,使得各个条形封闭板76打开,鼓风机88向上吹送气流,同时弯折驱动杆85向下移动使得两块弹性导流挡板84弯折导流,将换热气流从前后侧的气流窗口36排出,同时主控制器对左侧的导向驱动电机74以及鼓风机88进行控制,使得各个条形封闭板76关闭,鼓风机88停止工作,同时弯折驱动杆85向上移动使得两块弹性导流挡板84贴近顶部,为新风气流提供顺畅的纵向气流通路。
57.进一步的,横移驱动机构包括横移驱动电机60、横移驱动轴52以及两根横移轨道53;两根横移轨道53横向平行贯穿式设置在切换通道5处,并在两根横移轨道53的相对侧面上均横向设置有一个滚轮支撑槽54;在湿度调节机构以及温度调节机构的底部侧边处设置有多个滚轮支座50,并在滚轮支座50上旋转式安装有支撑行走在滚轮支撑槽54下侧槽边上的支撑滚轮57;在滚轮支撑槽54的上侧槽边上横向固定设置有横移驱动齿条55;横移驱动轴52纵向旋转式安装在滚轮支座50上,并在横向驱动轴52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一个与对应侧横移驱动齿条55相啮合的横移驱动齿轮56;在横向驱动轴52上固定设置有一个横移传动齿轮58,横移驱动电机60通过横移驱动链条59驱动横移传动齿轮58旋转;在控制柜121内设置有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的横移驱动电路,横移驱动电路与横移驱动电机60电连接。利用滚轮支撑槽54与支撑滚轮57的配合,能够实现湿度调节机构以及温度调节机构的横移行走支
撑;利用横移传动齿轮58与横移驱动齿条55的配合,能够实现横移驱动。
58.进一步的,室外采集终端包括室外盒体17、室外温度传感器20以及室外湿度传感器19;送风管道机构包括送风主管8、各个可调送风单元以及各个悬吊单元;送风主管8与出风锥形罩7相连通,送风主管8通过各个悬吊单元悬吊式安装;
59.悬吊单元包括悬吊套管105、定位螺栓107以及悬吊杆106,悬吊杆106的下端通过悬吊铰接座109铰接安装在送风主管8的上侧面上;悬吊杆106的上端插装在悬吊套管105的下端上,并在悬吊杆106上间隔设置有各个定位安装孔108;定位螺栓107螺纹旋合安装在悬吊套管105的下端管壁上,且定位螺栓107的端部插入其中一个定位安装孔108内;在悬吊套管105的上端设置有悬吊安装板104;各个可调送风单元悬吊式安装在送风主管8上,用于开合可调式输送新风;
60.可调送风单元包括上侧连接管9、下侧连接管10、送风箱115、窗口密封板117以及开关驱动轴113,室内采集终端包括终端控制盒11、人体红外传感器111、室内温度传感器112以及室内湿度传感器110,在终端控制盒11内设置有从控制器、封闭驱动电机、封闭驱动电路以及从无线通信模块;上侧连接管9的上端与送风主管8相连通,上侧连接管9的下端插装在下侧连接管10的上端管口内,下侧连接管10的下端与送风箱115的顶部中心相连通;在上侧连接管9的侧边上竖向设置有悬吊调节螺杆118,且悬吊调节螺杆118的下端贯穿下侧连接管10侧边上的悬吊支座,并在悬吊调节螺杆118的下端上螺纹旋合安装有悬吊调节螺母119;终端控制盒11通过斜拉杆114悬吊安装在送风箱115的下侧;室内温度传感器112和室内湿度传感器110设置在终端控制盒11的侧边上;人体红外传感器111设置在终端控制盒11的底部;开关驱动轴113的下端与封闭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端部竖向对接,开关驱动轴113的上端贯穿伸入送风箱115的底部中心;窗口密封板117的下侧面中心处固定安装在开关驱动轴113的上端部上,且窗口密封板117贴近送风箱115的底部;在窗口密封板117以及送风箱115的底部上对应设置有扇形通风口116,且在窗口密封板117旋转后上下侧的扇形通风窗口116相互错开实现封闭;从控制器分别与人体红外传感器111、从无线通信模块、封闭驱动电路、室内温度传感器112以及室内湿度传感器110电连接;在控制柜121内设置有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的主无线通信模块,主无线通信模块与从无线通信模块无线组网通信;封闭驱动电机与封闭驱动电路电连接。利用悬吊单元能够对送风主管8实现悬吊式安装,且能够根据现场安装需要调节悬吊高度;利用悬吊调节螺杆118与悬吊调节螺母119的配合,能够实现送风箱115的悬吊高度调节,从而满足现场对于不同高度出风要求;利用窗口密封板117以及送风箱115上的扇形通风窗口116进行相互配合,能够实现扇形通风窗口116的打开和关闭,从而在没有人员活动时及时关闭对应的新风窗口,有效控制系统能耗;利用人体红外传感器111能够实时检测是否有人员活动,从而有从控制器对新风窗口进行开合控制调节。
61.进一步的,室外盒体17安装在控制柜121的顶部,室外温度传感器20和室外湿度传感器19均安装在室外盒体17上,并在室外盒体17的顶部设置有遮挡盖板18;主控制器与室外温度传感器20和室外湿度传感器19电连接。利用遮挡盖板18能够实现雨水及阳光的遮挡,确保室外温度传感器20和室外湿度传感器19的检测可靠性。
62.进一步的,入口过滤机构包括条形箱体103、两根支撑辊轴23、钢网支撑带24以及空气滤网25;条形箱体103竖向固定安装在外机壳体1的前端面上,在条形箱体103的前后侧面下部贯通式设置有室外风窗口,并在前侧的室外风窗口上设置有收风锥形罩2;两根支撑
辊轴23旋转式横向安装在条形箱体103的上下两端内;钢网支撑带24围绕设置在两根支撑辊轴23上,空气滤网25覆盖在钢网支撑带24的外围,且空气滤网25位于室外风窗口与收风锥形罩2之间。利用循环运行的空气滤网25能够实现室外风窗口处的空气高效过滤。
63.进一步的,风口清扫机构包括驱动叶轮94、清扫轴92、传动同步带99、传动从动带轮102、传动主动带轮12、传动小齿轮101以及传动大齿轮100;在条形箱体103的前后侧面上部贯通式设置有外排风窗口97,并在后侧的外排风窗口97处设置有叶轮支架93;驱动叶轮94旋转式安装在叶轮支架93上,并在驱动叶轮94的叶轮转轴上固定设置有驱动伞齿轮95;清扫轴92旋转式横向安装在条形箱体103上且靠近支撑辊轴23处,并在清扫轴92上分布设置有贴紧空气滤网25的清扫刷毛91;传动从动带轮102以及传动小齿轮101固定安装在清扫轴91的端部上,传动大齿轮100固定设置在靠近清扫轴92的支撑辊轴23的端部上,且传动大齿轮100与传动小齿轮101相啮合;在条形箱体103上旋转式安装有一根叶轮传动轴98;传动主动带轮12固定安装在叶轮传动轴98的一端部上,并通过传动同步带99驱动传动从动带轮102旋转;在叶轮传动轴98的另一端部上固定设置有与驱动伞齿轮95相啮合的从动伞齿轮96;在后侧的外排风窗口97处罩设有一个防护网13。利用驱动叶轮94的旋转式安装,从而能够形成旋转驱动力,无需额外提供动力源,能够有效降低系统能耗,实现对清扫轴92的旋转驱动,通过清扫刷毛91对空气滤网25表面进行清扫,同时在外排风窗口97处的气流能够及时将清扫下来的灰尘吹送出去,确保清扫后的空气滤网25具有较好的过滤效果。
64.进一步的,排风管道机构包括排风主管15、排风风机120以及排风锥形罩14;排风锥形罩14固定安装在前侧的外排风窗口97处,排风主管15的一端与排风锥形罩14相连通,排风风机120串接在排风主管15上,排风主管15的另一端与室内各个排风口处相连通;在控制柜121内设置有与主控制器电连接的排风驱动电路,排风驱动电路与排风风机120电连接。利用排风驱动电路能够满足主控制器对排风风机120进行功率控制,满足节能现有。
65.本发明公开的节能型新风系统及其新风处理方法中,主控制器和从控制器均采用现有的单片机控制模块,用于实现系统的协调控制;主无线通信模块和从无线通信模块均采用现有的无线通信模块,例如zigbee无线通信模块,能够实现无线组网通信;室外温度传感器20和室内温度传感器112均采用现有的数字式温度传感器;室外湿度传感器19和室内湿度传感器110均采用现有的数字式湿度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111采用现有的人体红外传感器,用于采集人体红外信号,从而便于判断是否有人员活动;电磁水阀122采用现有的电磁水阀;液位传感器40采用现有的非接触式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加湿空腔内的水位;压缩机、节流装置以及两套换热组件共同构成空调系统,两套换热组件可以分别采用现有的冷凝器管和蒸发器管构成;送风驱动电路、水泵驱动电路、旋转驱动电路、鼓风驱动电路、导向驱动电路、横移驱动电路、排风驱动电路以及封闭驱动电路均采用现有的电机驱动电路,用于分别对送风风机21、循环水泵33、旋转驱动电机48、鼓风机88、导向驱动电机74、横移驱动电机60、排风风机120以及封闭驱动电机进行驱动控制。
66.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节能型新风系统的新风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7.步骤1,由室外采集终端以及各个室内采集终端实时采集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室内采集终端还实时采集室内各个出风口处是否有人员活动;
68.步骤2,由主控制器根据采集的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外温度、室外湿度以及人员活动信息对送风机构、湿度调节机构、温度调节机构、排风管道机构以及两个横移驱动机构
进行如下协调控制:
69.若主控制器未获取到当前出风口处的人员活动信息,表明当前出风口处没有人员活动,则主控制器对送风管道机构上当前出风口处的可调送风单元进行控制,使得当前出风口保持关闭状态;
70.若主控制器获取到当前出风口处的人员活动信息,表明当前出风口处有人员活动,则主控制器对送风管道机构上当前出风口处的可调送风单元进行控制,使得当前出风口保持开启状态,并进一步对室内当前出风口处的湿度和温度进行如下判断:
71.若当前出风口处的室内湿度高于设定的湿度阈值范围,则主控制器通过前侧的横移驱动机构对湿度调节机构进行横移驱动,使得除湿单元移动至出风锥形罩29的后侧,并由主控制器对除湿单元进行驱动控制;
72.若当前出风口处的室内湿度低于设定的湿度阈值范围,则主控制器通过前侧的横移驱动机构对湿度调节机构进行横移驱动,使得加湿单元移动至出风锥形罩29的后侧,并由主控制器对加湿单元进行驱动控制;
73.若当前出风口处的室内湿度位于设定的湿度阈值范围内,则主控制器停止对加湿单元进行驱动控制;
74.若当前出风口处的室内温度高于设定的温度阈值范围,则主控制器通过后侧的横移驱动机构对温度调节机构进行横移驱动,使得制冷用的换热管87位于纵向连接通道6的后侧,并由主控制器对压缩机、节流装置以及两个气流导向机构进行驱动控制;
75.若当前出风口处的室内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范围,则主控制器通过后侧的横移驱动机构对温度调节机构进行横移驱动,使得加热用的换热管87位于纵向连接通道6的后侧,并由主控制器对压缩机、节流装置以及两个气流导向机构进行驱动控制;
76.若当前出风口处的室内温度位于设定的温度阈值范围内,则主控制器停止对温度调节机构进行驱动控制。
77.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发明,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发明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