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传毛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82557发布日期:2023-12-25 14:01阅读:41来源:国知局
热传毛细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编织毛细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适用于热管或均温板内的热传毛细结构。


背景技术:

1、现有的热管或均温板内,主要通过毛细结构作为其液态工作流体的传输所需。而一般的毛细结构,除了通过管体或板体内部以蚀刻等方式构成沟槽外,亦可藉由如粉末烧结、编织网或纤维等构成,并可另设为条状而配置于管体或板体内部,作为液态工作流体作快速回流所需。

2、然而,现有通过如编织网或纤维等材料构成的条状毛细组织,主要以金属丝或纤维束编织为网状后卷曲为条状、或是缠绕成一捆,以构成条状。故其所产生的毛细传输路径,也会随着金属丝或纤维束的编织或缠绕而形成交错或螺旋的路径方向,因此,液态工作流体在传输的路径长度上也会较长。而为了提供较短的传输路径(如依其呈条状的直线路径),现有的作法是在上述条状毛细组织内部设有多个细长条状的金属丝或纤维束、外围则以上述编织或缠绕的结构包覆而成;但这样的做法必须维持其内部金属丝或纤维束间的紧密度,否则若过于松散会影响毛细传输力,同时也因其内部包覆有多个细长条状金属丝或纤维束而难以压平,以致在应用于薄化的空间下多受限制。

3、有鉴于此,本申请发明人为改善并解决上述的缺失,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发明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热传毛细结构,其可提供直线的传输路径,以缩短传输距离,提高传输速度与效率。

2、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热传毛细结构,其可在上述主要目的下,进一步提供更佳稳固的毛细结构,使其不致松散而影响毛细传输力,以便于应用在不同的型态与场合上,例如薄化的需求中。

3、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传毛细结构,包括多个第一编织束、多个第二编织束、以及多个直向编织束;第一编织束以第一斜向沿轴向作螺旋环绕,而第二编织束以第二斜向沿轴向作螺旋环绕,且第二斜向与第一斜向相交,以使第二编织束与第一编织束相互交织,而直向编织束则以轴向分别穿入各第一编织束与第二编织束相互交织处;借以构成热传毛细结构。

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编织束彼此间预留有间距,而多个第二编织束彼此间亦预留有间距。

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第一编织束为单一编织线、或由多个编织线集合而成。

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编织线由金属丝或纤维束所构成。

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第二编织束为单一编织线、或由多个编织线集合而成。

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编织线由金属丝或纤维束所构成。

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各直向编织束为单一编织线、或由多个编织线集合而成。

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编织线由金属丝或纤维束所构成。

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热传毛细结构配置于管体内,且直向编织束随管体的长度方向作延伸。

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热传毛细结构置于板体内并呈扁平状。



技术特征:

1.一种热传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编织束彼此间预留有间距,而所述多个第二编织束彼此间亦预留有间距。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传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编织束为单一编织线、或由多个编织线集合而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传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线由金属丝或纤维束所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传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编织束为单一编织线、或由多个编织线集合而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传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线由金属丝或纤维束所构成。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传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直向编织束为单一编织线、或由多个编织线集合而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传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线由金属丝或纤维束所构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毛细结构配置于管体内,且所述直向编织束随所述管体的长度方向作延伸。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毛细结构置于板体内并呈扁平状。


技术总结
一种热传毛细结构,包括多个第一编织束、多个第二编织束、以及多个直向编织束;第一编织束以第一斜向沿轴向作螺旋环绕,而第二编织束以第二斜向沿所述轴向作螺旋环绕,且第二斜向与第一斜向相交,以使第二编织束与第一编织束相互交织,而直向编织束则以所述轴向分别穿入各第一编织束与第二编织束相互交织处;借以构成所述热传毛细结构。

技术研发人员:姚汉长,李钲哗,褚明学,王证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尼得科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