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均温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43584发布日期:2022-09-27 19:18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均温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均温板,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均温板,属于均温板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现在的电子产品要求轻薄化以及高效能,故电子组件需在极小的体积范围以及短时间内产生高功率的运算,因此,现有电子产品在操作过程中高温通常集中在特定区域而产生热累积(heat accumulation)现象,而因均温板中填充有可蒸发凝结循环的流体而具有良好的导热效率,且均温板具有轻薄以及轻量化的特性,故均温板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的领域中以取代散热板。
3.在狭小空间的小功率器件散热上,采用的是超薄均温板或者超薄热管作为主要的传热或散热元件,而现有超薄均温板采用的是带有凹坑和凸点的上下盖板四周进行焊接密封,注液、抽真空和封口。而传统方案中的均温板,上下盖板间并没有导流结构,其内部流体循环速率低,结构强度也较差,亟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均温板。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均温板,包括四周焊接密封连接的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和下盖之间设置真空腔室,所述腔室内设置毛细吸液芯和液相工质(纯水等),所述腔室内的上盖下表面设置有密集的凸点,支撑柱结构支撑均温板,所述腔室内的下盖上表面纵向设置有毛细导向结构,与毛细吸液芯一起为液相工质提供回流毛细力,所述上盖下表面设置有导流条,所述下盖上表面设置有汇流槽,所述导流条和汇流槽皆呈鱼骨状布置,且两者布置方向相反,增加导流结构,热流密度传导更快,散热效率更高,提升均温板性能。
6.进一步,所述导流条包括第一导流条和第二导流条,所述第一导流条沿上盖长度方向布置,所述上盖中部间隙布置两根第一导流条,两根所述第一导流条的左右两侧分别倾斜阵列设置多根第二导流条,提升均温板内部腔室流体循环速率。此外,导流条还能够起到加强筋的作用,从而增强均温板的结构强度,提高产品的抗弯能力。
7.进一步,所述第二导流条向下倾斜设置,即其靠近第一导流条一端为上端,另一端为下端,将液相工质快速导至吸热端,尤其是吸热端中部。
8.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流条和第二导流条的横截面皆为等腰梯形结构,且小端一侧与上盖贴合,增加流体的流通通道。
9.更进一步,所述汇流槽包括第一汇流槽和第二汇流槽,所述第一汇流槽沿下盖长度方向布置,所述下盖中部间隙布置两条第一汇流槽,两条所述第一汇流槽的左右两侧分别倾斜阵列设置多条第二汇流槽,将毛细结构带回的液相工质打乱后再进行输送,避免部分毛细结构堵塞失去作用,保证均温板的高效运行,同时汇流槽还为气相工质的导向流通
提供便利。
10.更进一步,所述第二汇流槽向上倾斜设置,即其靠近第一汇流槽一端为下端,另一端为上端,便于将气相工质快速导至冷凝端释放热量,同时减小液相工质的流通阻力。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导流条和汇流槽为均温板真空腔室内的流体流通提供导向力,提高均温板的导流效果,平衡内部流体循环,增强内部结构强度。均温板内液体和气体与不同导流结构接触后,会顺着导流结构的延伸方向传递,能够有效提高均温板内部腔室流体循环速率,提高均温板的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上盖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盖示意图。
15.图中:1-上盖、2-下盖、3-第一导流条、4-第二导流条、5-第一汇流槽、6-第二汇流槽、7-热源区。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用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8.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若用到术语“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个”、“若干根”、“若干组”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用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用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9.实施例1
20.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均温板,包括四周密封连接的上盖1和下盖2,所述上盖1和下盖2之间设置腔室,腔室上部为热源区7(即吸热端,另一端为冷凝端),所
述腔室内设置吸液芯和工质(附图中未示出),所述腔室内的上盖1下表面设置有密集的凸点,所述腔室内的下盖2上表面纵向设置有毛细导向结构,所述上盖1下表面设置有导流条,所述下盖2上表面设置有汇流槽,所述导流条和汇流槽皆呈鱼骨状布置,且两者布置方向相反。
21.其中,所述导流条包括第一导流条3和第二导流条4,所述第一导流条3沿上盖1长度方向布置,所述上盖1中部间隙布置两根第一导流条3,两根所述第一导流条3的左右两侧分别倾斜阵列设置多根第二导流条4。所述第二导流条4向下倾斜设置,即其靠近第一导流条3一端为上端,另一端为下端。所述第一导流条3和第二导流条4的横截面皆为等腰梯形结构,且小端一侧与上盖1贴合。所述汇流槽包括第一汇流槽5和第二汇流槽6,所述第一汇流槽5沿下盖2长度方向布置,所述下盖2中部间隙布置两条第一汇流槽5,两条所述第一汇流槽5的左右两侧分别倾斜阵列设置多条第二汇流槽6。所述第二汇流槽6向上倾斜设置,即其靠近第一汇流槽5一端为下端,另一端为上端。
22.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均温板,包括四周密封连接的上盖(1)和下盖(2),所述上盖(1)和下盖(2)之间设置腔室,所述腔室内设置吸液芯和工质,所述腔室内的上盖(1)下表面设置有密集的凸点,所述腔室内的下盖(2)上表面纵向设置有毛细导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下表面设置有导流条,所述下盖(2)上表面设置有汇流槽,所述导流条和汇流槽皆呈鱼骨状布置,且两者布置方向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条包括第一导流条(3)和第二导流条(4),所述第一导流条(3)沿上盖(1)长度方向布置,所述上盖(1)中部间隙布置两根第一导流条(3),两根所述第一导流条(3)的左右两侧分别倾斜阵列设置多根第二导流条(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条(4)向下倾斜设置,即其靠近第一导流条(3)一端为上端,另一端为下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条(3)和第二导流条(4)的横截面皆为等腰梯形结构,且小端一侧与上盖(1)贴合。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槽包括第一汇流槽(5)和第二汇流槽(6),所述第一汇流槽(5)沿下盖(2)长度方向布置,所述下盖(2)中部间隙布置两条第一汇流槽(5),两条所述第一汇流槽(5)的左右两侧分别倾斜阵列设置多条第二汇流槽(6)。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汇流槽(6)向上倾斜设置,即其靠近第一汇流槽(5)一端为下端,另一端为上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均温板,属于均温板技术领域;包括四周密封连接的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和下盖之间设置腔室,所述腔室内设置吸液芯和工质,所述腔室内的上盖下表面设置有密集的凸点,所述腔室内的下盖上表面纵向设置有毛细导向结构,所述上盖下表面设置有导流条,所述下盖上表面设置有汇流槽,所述导流条和汇流槽皆呈鱼骨状布置,且两者布置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在下盖和上盖形成的密封腔内设计导流结构,提高均温板内部腔室流体循环速率,从而显著提高均温板的散热性能。能。能。


技术研发人员:丁幸强 谢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嵊州天脉导热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4.11
技术公布日:2022/9/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