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转换螺旋冷却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64035发布日期:2023-04-18 18:55阅读:34来源:国知局
内转换螺旋冷却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冷却器,具体为内转换螺旋冷却器装置。


背景技术:

1、冷却器是换热设备中的一种,用以冷却流体。通常用水或空气为冷却剂以除去热量。冷却器是冶金、化工、能源、交通、轻工、食品等工业部门普遍采用的热交换装置。冷却器主要可以分为列管式冷却器、板式冷却器和风冷式冷却器,在门类众多的冷却器中,管式换热器居于重要位置,为了增加换热面积,现冷却器冷却管通常设置为螺旋状结构,然而,现有的冷却器冷却液是从从一个方向进行流动,导致对冷却器内部一端换热效果较好,而对另一端换热效果较弱,出现换热不均匀的现象,为此,我们提出内转换螺旋冷却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内转换螺旋冷却器装置,换热均匀,提高了换热效率,减少冷却液的冷量流失,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内转换螺旋冷却器装置,包括底板和切换组件;

3、底板:其上表面通过固定座固定连接有外筒体,外筒体的前端设有进料管,外筒体的后端设有出料管,外筒体的后侧板右端设有螺旋管组件;

4、切换组件:设置于底板的上表面后端,切换组件与螺旋管组件固定连接,从不同的方向对物料进行均匀换热,避免冷却液从单一的方向流动导致而换热不均匀,而且能够对冷却液进行分散,提高换热效率,减少冷却液的冷量流失。

5、进一步的,所述螺旋管组件包括内管体和外管体,所述外管体固定连接于外筒体的后侧板右端,所述内管体固定连接于切换组件的前端中部,内管体延伸至外管体的内部前端,内管体的前端为开口结构,外管体的前后端均为封闭结构,内管体的后端穿出外管体的后壁,内管体和外管体采用套接的方式使内管体能够对冷却液进行分散,提高换热效率。

6、进一步的,所述内管体为氧化铝纳米微孔内管体,隔热效果好,减少冷却液通过内管体进行热交换。

7、进一步的,所述切换组件包括滑筒、进液管、连杆、出液管、活塞和导管,所述滑筒固定连接于底板的上表面后端,所述连杆滑动连接于滑筒的右端内部,连杆的外弧面均匀设有三个活塞,活塞均与滑筒的内壁滑动连接,滑筒的后端内部分别设有进液管和出液管,滑筒的前端内部对称设有导管,导管远离滑筒的端头均与外管体的后端内部固定连接,内管体的后端穿过滑筒的前端中部且延伸至滑筒的内部,左右两端的活塞分别与相邻的导管配合设置,中部的活塞与内管体配合设置,对冷却液的流向进行切换。

8、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板和电动推杆,所述支撑板设置于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电动推杆设置于支撑板的上端内部,电动推杆的推杆左端与连杆的右端固定连接,电动推杆的输入端与底板上表面设置的单片机输出端电连接,单片机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自动控制连杆滑动,减少人工操作。

9、进一步的,还包括扰流板,所述扰流板纵向阵列设置于外筒体的内壁,扰流板的外沿均设有切口,相邻的两个扰流板的切口反方向设置,改变物料的流动方向,便于物料的充分换热。

10、进一步的,所述进料管位于外筒体的前端下方,所述出料管位于外筒体的外弧面右端上方,使物料从下方向上流动,便于其充分流动,提升换热效果。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内转换螺旋冷却器装置,具有以下好处:

12、将待冷却的物料从进料管注入外筒体的内部,物料在扰流板的导向作用下呈s型流动,将冷却液从进液管注入滑筒的内部,冷却液从内管体的后端进入内管体的内部,然后从内管体的前端进入外管体的内部,冷却液经过外管体与物料进行换热,通过单片机控制电动推杆工作,电动推杆的推杆收缩,电动推杆的推杆拉动连杆向右侧移动,连杆分别带动三个活塞向后侧移动,左右两侧的两个活塞分别移动至相邻的导管后侧端头右侧,中部的活塞移动至内管体的后端右侧,此时冷却液从后侧的导管进入外管体的内部并与外管体外部的物料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却液从内管体的前端进入内管体的内部,并从出液管向外部排出,单片机循环控制电动推杆伸展可收缩,从而控制冷却液不断在内管体和外管体之间进行切换,该内转换螺旋冷却器装置,从不同的方向对物料进行均匀换热,避免冷却液从单一的方向流动导致而换热不均匀,而且能够对冷却液进行分散,提高换热效率,减少冷却液的冷量流失。



技术特征:

1.内转换螺旋冷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和切换组件(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换螺旋冷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管组件(4)包括内管体(41)和外管体(42),所述外管体(42)固定连接于外筒体(3)的后侧板右端,所述内管体(41)固定连接于切换组件(6)的前端中部,内管体(41)延伸至外管体(42)的内部前端,内管体(41)的前端为开口结构,外管体(42)的前后端均为封闭结构,内管体(41)的后端穿出外管体(42)的后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转换螺旋冷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体(41)为氧化铝纳米微孔内管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转换螺旋冷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组件(6)包括滑筒(61)、进液管(62)、连杆(63)、出液管(64)、活塞(65)和导管(66),所述滑筒(61)固定连接于底板(1)的上表面后端,所述连杆(63)滑动连接于滑筒(61)的右端内部,连杆(63)的外弧面均匀设有三个活塞(65),活塞(65)均与滑筒(61)的内壁滑动连接,滑筒(61)的后端内部分别设有进液管(62)和出液管(64),滑筒(61)的前端内部对称设有导管(66),导管(66)远离滑筒(61)的端头均与外管体(42)的后端内部固定连接,内管体(41)的后端穿过滑筒(61)的前端中部且延伸至滑筒(61)的内部,左右两端的活塞(65)分别与相邻的导管(66)配合设置,中部的活塞(65)与内管体(41)配合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转换螺旋冷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板(7)和电动推杆(8),所述支撑板(7)设置于底板(1)的上表面,所述电动推杆(8)设置于支撑板(7)的上端内部,电动推杆(8)的推杆左端与连杆(63)的右端固定连接,电动推杆(8)的输入端与底板(1)上表面设置的单片机(2)输出端电连接,单片机(2)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换螺旋冷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扰流板(5),所述扰流板(5)纵向阵列设置于外筒体(3)的内壁,扰流板(5)的外沿均设有切口,相邻的两个扰流板(5)的切口反方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转换螺旋冷却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31)位于外筒体(3)的前端下方,所述出料管(32)位于外筒体(3)的外弧面右端上方。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内转换螺旋冷却器装置,包括底板和切换组件;底板:其上表面通过固定座固定连接有外筒体,外筒体的前端设有进料管,外筒体的后端设有出料管,外筒体的后侧板右端设有螺旋管组件;切换组件:设置于底板的上表面后端,切换组件与螺旋管组件固定连接,所述螺旋管组件包括内管体和外管体,所述外管体固定连接于外筒体的后侧板右端,所述内管体固定连接于切换组件的前端中部,内管体延伸至外管体的内部前端,内管体的前端为开口结构,该内转换螺旋冷却器装置,内管体和外管体采用套接的方式使内管体能够对冷却液进行分散,换热均匀,提高了换热效率,减少冷却液的冷量流失。

技术研发人员:杨建春,林嘉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信华印刷科技(泰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026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