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实验室的热电联供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08313发布日期:2023-06-08 15:40阅读:34来源:国知局
用于实验室的热电联供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燃料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实验室的热电联供系统。


背景技术:

1、燃料电池是由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生产水和电的一种装置。在燃料电池发电的大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热产生,这是基本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目前市面上热电联供的项目一般采用回收冷却液回路的热量,给居民楼提供热量。一般这种项目都需要非常大的资金投入,不适用于小型的实验室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实验室的热电联供系统,该系统可以回收实验室内燃料电池多余的热能,实现对实验室的自给自足的热电联供。

2、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实验室的热电联供系统,包括:多个燃料电池(1)、多个换热器(2)、第一恒温水池(3)以及散热器(4);

3、所述燃料电池(1)与换热器(2)之间构成第一循环系统,所述换热器(2)与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之间构成第二循环系统,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与所述散热器(4)之间构成第三循环系统;

4、所述第一循环系统被配置为使所述燃料电池(1)内的冷却液流入所述换热器(2)进行热量交换后流回所述燃料电池(1);

5、所述第二循环系统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内的水流入所述换热器(2)进行热量交换后流回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

6、所述第三循环系统被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的温度超过预定值时启动所述散热器(4)并使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的温度降低至预定值以下。

7、在一个优选例中,还包括第二恒温水池(5),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与所述第二恒温水池(5)之间构成第四循环系统;

8、所述第四循环系统使所述第二恒温水池(5)内的水与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内的水进行热量交换后流回所述第二恒温水池(5)。

9、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第二循环系统包括输水泵p2以及阀门v2;

10、所述输水泵p2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内的水是否通过输水软管泵入所述换热器(2)内;

11、所述阀门v2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换热器(2)内的水是否向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内流通。

12、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第三循环系统包括输水泵p3以及阀门v3;

13、所述输水泵p3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内的水是否通过输水软管泵入所述散热器(4)内;

14、所述阀门v3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散热器(4)内的水是否向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内流通。

15、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第四循环系统包括输水泵p4以及阀门v4;

16、所述输水泵p4被配置为控制所述第二恒温水池(5)内的水是否通过输水软管泵入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内;

17、所述阀门v4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散热器(4)内的水是否向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内流通,当所述第二恒温水池(5)内水的温度达到预定值以后所述阀门v4断开。

18、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散热器(4)内设有温度采样控制器;

19、所述温度采样控制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内水的温度,以及当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内水的温度高于预定值时启动所述散热器(4)。

20、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内容纳2m3-10m3的水。

21、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第二恒温水池(5)内容纳2m3-10m3的水。

22、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第二恒温水池(5)上还设有供水出口;

23、所述供水出口被配置为与供水软管连接,达到预定值温度的水经所述供水软管从所述恒温水池内流出,供实验室日常使用。

24、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上还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25、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燃料电池(1)、所述换热器(2)、所述输水泵p2以及阀门v2位于实验室内的测试间内;

26、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所述第二恒温水池(5)、所述散热器(4)、所述输水泵p3、所述阀门v3、所述输水泵p4以及所述阀门v4位于实验室内的测试间外。

27、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燃料电池与换热器连通,换热器与第一恒温水池连通,使燃料电池多余的热能可以通过冷却液进入换热器中,从而使第一恒温水池进入换热器中的水和冷却液可以进行热量交换,使得第一恒温水池中的水温提升。

28、采用了散热器,可以根据第一恒温水池的水温高低来启动或停止,从而使第一恒温水池中的水稳定在适宜的温度。

29、采用了阀门和输水泵,可以灵活地根据第一恒温水池的水温高低来控制水是否流动,从而控制第一恒温水池中的水温。

30、本申请的说明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技术特征,分布在各个技术方案中,如果要罗列出本申请所有可能的技术特征的组合(即技术方案)的话,会使得说明书过于冗长。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本申请上述
技术实现要素:
中公开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下文各个实施方式和例子中公开的各技术特征、以及附图中公开的各个技术特征,都可以自由地互相组合,从而构成各种新的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均因视为在本说明书中已经记载),除非这种技术特征的组合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例如,在一个例子中公开了特征a+b+c,在另一个例子中公开了特征a+b+d+e,而特征c和d是起到相同作用的等同技术手段,技术上只要择一使用即可,不可能同时采用,特征e技术上可以与特征c相组合,则,a+b+c+d的方案因技术不可行而应当不被视为已经记载,而a+b+c+e的方案应当视为已经被记载。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实验室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燃料电池(1)、多个换热器(2)、第一恒温水池(3)以及散热器(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实验室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恒温水池(5),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与所述第二恒温水池(5)之间构成第四循环系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实验室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系统包括输水泵p2以及阀门v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实验室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循环系统包括输水泵p3以及阀门v3;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实验室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循环系统包括输水泵p4以及阀门v4;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实验室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4)内设有温度采样控制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实验室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恒温水池(3)内容纳2m3-10m3的水。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实验室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恒温水池(5)内容纳2m3-10m3的水。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实验室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恒温水池(5)上还设有供水出口;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实验室的热电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1)、所述换热器(2)、所述输水泵p2以及阀门v2位于实验室内的测试间内;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燃料电池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实验室的热电联供系统,可以回收实验室内燃料电池多余的热能,实现对实验室的自给自足的热电联供。该系统包括多个燃料电池、多个换热器、第一恒温水池以及散热器。燃料电池与换热器之间构成第一循环系统,换热器与第一恒温水池之间构成第二循环系统,第一恒温水池与散热器之间构成第三循环系统。第一循环系统被配置为使燃料电池内的冷却液流入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后流回燃料电池。第二循环系统被配置为使第一恒温水池内的水流入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后流回第一恒温水池。第三循环系统被配置为当第一恒温水池的温度超过预定值时启动散热器并使第一恒温水池的温度降低至预定值以下。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清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09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