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法

文档序号:36315066发布日期:2023-12-07 23:15阅读:77来源:国知局
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法

本发明属于热源控制,具体涉及一种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1、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2、目前供热系统的热源配置容量主要根据各末端建筑的设计负荷进行累加确定;热源的运行调节主要采用稳态供热方式,即通过监测室外实时温度,估算各换热站热负荷,并进行累加,得到热源实时供热量。

3、然而,热源供热量传输至各换热站存在着不同的输配延迟时间和散热损失;而且,由于建筑存在热惰性,导致建筑热负荷变化相较于室外温度变化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按照常规的热源配置方法会导致热源的配置容量偏大;稳态的运行调节方式也将导致末端用户的供需不匹配,造成能源浪费和供热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法,本发明考虑热源供热量在管网中传输的延迟时间和散热损失,同时考虑建筑热负荷的滞后性,提出换热站负荷综合延迟时间的概念(以下简称“综合延迟时间”),基于综合延迟时间,对热负荷进行推移,而热源供热量满足各综合延迟时间推移后的热负荷之和,以达到供需平衡的目的。本发明实现了各换热站的热负荷错峰,可降低了热源的配置容量,提高系统的运行质量。

2、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计算输配延迟时间与建筑负荷滞后时间,综合两者,得到综合延迟时间;

5、基于所述综合延迟时间,对供热曲线进行修正;

6、按照修正后的供热曲线,进行热源容量配置和换热站运行控制。

7、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所述综合延迟时间为热量从热源到对应换热站的输配延迟时间,与该换热站内建筑负荷滞后时间的差值。

8、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对供热曲线进行修正的过程包括,考虑各换热站综合延迟时间,对根据室外参数、未考虑建筑热惯性计算得到的各换热站逐时热负荷曲线进行相对应的平移。

9、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对供热曲线进行修正的过程还包括,根据各个平移后的各换热站逐时热负荷曲线,得到最终的供热量曲线。

10、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考虑综合延迟时间的影响,热源逐时供热量应满足各换热站综合延迟时间后逐时热负荷之和。

11、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最终的供热量曲线在确定热源供热峰值时,根据考虑各换热站综合延迟时间后逐时热负荷之和的最大值确定得到。

12、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对供热曲线进行修正的过程中,当考虑管网的散热损失后,热源的供热量在散热损失的基础上,有一定的上移,上移幅度取决于散热损失的大小。

13、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对供热曲线进行修正的过程根据每个调节周期的综合延迟时间进行偏移。

14、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进行热源容量配置和换热站运行控制的具体过程包括:根据检测的二次网供回水温度以及流量,计算换热站的取热量,当换热站的取热量大于建筑热负荷时,减小进入换热站的供水流量,以减少换热站的取热量;当换热站的取热量小于建筑热负荷时,增加换热站的取热量,以保证实现供需平衡。

15、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当供热系统为直接连接系统时,将所述方法中的换热站替换为建筑物。

16、一种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系统,包括:

17、综合延迟时间计算模块,被配置为计算输配延迟时间与建筑负荷滞后时间,综合两者,得到综合延迟时间;

18、供热曲线优化模块,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综合延迟时间,对供热曲线进行修正;

19、运行调节模块,被配置为按照修正后的供热曲线,进行热源容量配置和换热站运行控制。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21、本发明考虑热源供热量在管网中传输的延迟时间和散热损失,同时考虑建筑热负荷的滞后性,提出综合延迟时间的概念,建立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法,基于综合延迟时间,对热负荷进行推移,而热源供热量满足各换热站综合延迟时间推移后的热负荷之和,以达到供需平衡的目的。本发明可以实现各换热站的热负荷错峰,可降低热源的配置容量,提高系统的运行质量;有利于减少能源的浪费以及绿色能源的推行。

22、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技术特征:

1.一种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综合延迟时间为热量从热源到对应换热站的输配延迟时间,与该换热站内建筑负荷滞后时间的差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法,其特征是,对供热曲线进行修正的过程包括,考虑各综合延迟时间,对根据室外参数、未考虑建筑热惯性计算得到的各换热站逐时热负荷曲线进行相对应的平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法,其特征是,对供热曲线进行修正的过程还包括,根据各个平移后的各换热站逐时热负荷曲线,得到最终的热源供热量曲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法,其特征是,考虑综合延迟时间的影响,热源逐时供热量应满足各换热站综合延迟时间后逐时热负荷之和;

6.如权利要求1、4或5所述的一种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法,其特征是,对供热曲线进行修正的过程中,当考虑管网的散热损失后,热源的供热量在散热损失的基础上,有一定的上移,上移幅度取决于散热损失的大小。

7.如权利要求1、4或5所述的一种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法,其特征是,对供热曲线进行修正的过程根据每个调节周期的综合延迟时间进行偏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法,其特征是,进行热源容量配置和换热站运行控制的具体过程包括:根据检测的二次网供回水温度以及流量,计算换热站的取热量,当换热站的取热量大于建筑热负荷时,减小进入换热站的供水流量,以减少换热站的取热量;当换热站的取热量小于建筑热负荷时,增加换热站的取热量,以保证实现供需平衡。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法,其特征是,当供热系统为直接连接系统时,将所述方法中的换热站替换为建筑物。

10.一种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系统,其特征是,包括: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考虑热量动态传递特性的热源配置和运行调节方法,本发明考虑热源供热量在管网中传输的延迟时间和散热损失,同时考虑建筑热负荷的滞后性,提出综合延迟时间的概念,基于综合延迟时间,对热负荷进行推移,而热源供热量满足各换热站综合延迟时间推移后的热负荷之和,以达到供需平衡的目的。本发明实现了各换热站的热负荷错峰,可降低了热源的配置容量,提高系统的运行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郑进福,蒋顾局,胡松涛,季永明,梁士民,朱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