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处理装置、制冷装置及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65834发布日期:2024-03-01 12:06阅读:14来源:国知局
空气处理装置、制冷装置及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空气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制冷装置及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1、由于人们对室内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空气除湿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膜液体除湿因解决了传统液体除湿夹带液滴的问题,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该技术耦合了膜分离技术的选择性与液体除湿的高吸收性,通过选择性透过膜将高湿气体与液体干燥剂隔离开,水蒸气分子在膜两侧水蒸气分压力差的驱动下透过分离膜完成气体的除湿过程。

2、目前家用空调基本是内循环模式,由于空间密闭,房间的氧气含量和污染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新风空调研发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由于目前的新风空调直接把室外空气引入到房间内,增加了房间负荷,导致空调能效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制冷装置及制冷系统,以至少解决新风及空调能效下降的技术问题。

2、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膜溶液除湿系统和压缩式制冷系统,所述膜溶液除湿系统包括除湿膜组件和再生组件;所述除湿膜组件与再生组件之间构成除湿溶液循环回路;

3、所述除湿膜组件设置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新风进气端,用于对新风进行除湿;

4、所述压缩式制冷系统包括新风冷却盘管、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以及压缩机,所述新风冷却盘管、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以及压缩机通过制冷剂流体连通形成制冷循环回路;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运行除湿模式时,所述新风冷却盘管和第二热交换器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侧连通作为蒸发器,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侧连通作为冷凝器;其中

5、所述新风冷却盘管用于对经过所述除湿膜组件除湿后的新风进一步等湿冷却;

6、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用于吸收室内回风的热量对室内进行降温;

7、所述再生组件包括再生器,所述再生器设有除湿溶液通道、制冷剂通道以及空气通道,所述制冷剂通道被设计为由管路通入所述除湿溶液通道中,所述制冷剂在管路中流通,所述除湿溶液在所述除湿溶液通道中流通并与管路中的制冷剂换热,所述空气通道位于所述除湿溶液通道外侧;所述再生器的除湿溶液通道与所述除湿膜组件通过除湿溶液连通,所述再生器的制冷剂通道和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道连通,所述再生器利用流通其的制冷剂对流通其的除湿溶液进行加热脱水,以使除湿溶液中的水蒸气由所述空气通道得以脱离所述除湿溶液,进而使除湿溶液可以循环利用。

8、可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太阳能热量水循环利用系统,所述太阳能热量水循环利用系统形成一循环水回路,所述循环水回路上串联有太阳能集热器、第三换热器、水箱和水泵,其中:

9、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用于吸收太阳能热量加热循环水,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膜溶液除湿系统热耦合在一起且设置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压缩机排气口之间的制冷循环回路上以利用制冷剂的热量对循环水加热;

10、优选的,所述第三换热器为制冷剂-水换热器,其内部设有制冷剂通道,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通道与所述制冷循环回路连通;

11、优选的,所述第三换热器制冷剂进出口之间还连接有第一旁通支路、lab,所述第一旁通支路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制冷剂进口侧与所述制冷循环回路的连接点为连接点a,所述第一旁通支路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制冷剂出口侧与所述制冷循环回路的连接点为连接点b,在所述第三换热器进口与所述连接点a之间的制冷循环回路上设有第一阀门,在所述第一旁通支路lab上设有第一旁通阀;

12、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出口与所述连接点b之间的制冷循环回路上设有第二阀门。

13、可选地,所述制冷循环回路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从进出口两侧设有第二旁通支路,所述再生器的制冷剂通道统一与所述第二旁通支路连通;

14、优选的,所述再生组件还包括溶液槽、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一循环泵;所述溶液槽和第一循环泵设置在位于除湿膜组件和再生器之间的除湿溶液循环回路上;

15、优选的,在位于所述压缩机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的所述制冷循环回路上有气液分离器,所述压缩制冷系统设有第三旁通支路,所述第三旁通支路一端连接在所述气液分离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之间,所述第三旁通支路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之间,所述溶液槽内设有第四换热器,所述除湿溶液回路与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还通过所述第四热交换器热耦合在一起;所述第四换热器形成有制冷剂通道,所述制冷剂通道的进口端设置有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后为低温低压的两相态冷媒,以利用所述第四换热器将所述制冷循环回路的制冷剂冷量释放給所述溶液槽内的除湿溶液对除湿溶液进行降温;所述溶液槽的除湿溶液进、出口与再生器的除湿溶液通道串联在除湿溶液循环回路上。

16、可选地,所述新风冷却盘管设置在所述新风进气端且靠近所述除湿膜组件设置并位于所述除湿膜组件的下游,以用于对经过所述除湿膜组件除湿后的新风等湿冷却。

17、可选地,所述第三换热器设有水通道,所述太阳能集热器设有水通道,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水通道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水通道串联,所述水箱、水泵、太阳能集热器和第三换热器依次连接形成所述循环水回路,所述水箱中的水在水泵的作用下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第三换热器与水箱中循环流动,以吸收所述太阳能集热器以及第三换热器中的热量。

18、可选地,所述旁通阀开启,第一阀门关闭时,所述压缩机中的制冷剂经过旁通阀流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中;所述旁通阀关闭,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均开启时,所述压缩机中的制冷剂经过第三换热器后流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中。

19、可选地,所述水箱中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水箱中的水温,当所述水温超过预设的水温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关闭,所述旁通阀开启。

20、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

21、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上述所述的制冷装置。

22、可选地,所述制冷系统为新风空调。

2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湿膜组件设置在新风进气端且能够对新风进行除湿,使得进入空气处理装置的新风在经过压缩式制冷系统之前,已经得到了除湿,从而保证压缩式制冷系统对回风的处理能效不易受到新风的影响,保证了空调能效。同时,设置的再生组件能够对除湿溶液进行干燥,使得经过干燥后的除湿溶液具有较高的初始能力,从而保证对新风的持续除湿,提高了新风能效。



技术特征: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膜溶液除湿系统和压缩式制冷系统,所述膜溶液除湿系统包括除湿膜组件(1)和再生组件;所述除湿膜组件(1)与再生组件之间构成除湿溶液循环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循环回路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的制冷剂从进出口两侧设有第二旁通支路,所述再生器(10)的制冷剂通道统一与所述第二旁通支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冷却盘管(2)设置在所述新风进气端且靠近所述除湿膜组件(1)设置并位于所述除湿膜组件(1)的下游,以用于对经过所述除湿膜组件(1)除湿后的新风等湿冷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器(8)设有水通道,所述太阳能集热器(12)设有水通道,所述第三换热器(8)的水通道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12)的水通道串联,所述水箱(11)、水泵、太阳能集热器(12)和第三换热器(8)依次连接形成所述循环水回路,所述水箱(11)中的水在水泵的作用下从所述太阳能集热器(12)、第三换热器(8)与水箱(11)中循环流动,以吸收所述太阳能集热器(12)以及第三换热器(8)中的热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阀(7)开启,第一阀门(81)关闭时,所述压缩机(5)中的制冷剂经过旁通阀(7)流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中;所述旁通阀(7)关闭,第一阀门(81)和第二阀门(82)均开启时,所述压缩机(5)中的制冷剂经过第三换热器(8)后流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9)中。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11)中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11),所述温度传感器(111)用于检测所述水箱(11)中的水温,当所述水温超过预设的水温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阀门(81)和第二阀门(82)关闭,所述旁通阀(7)开启。

8.一种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

9.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为新风空调。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空气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制冷装置及制冷系统,其装置包括膜溶液除湿系统和压缩式制冷系统,膜溶液除湿系统包括除湿膜组件和再生组件,除湿膜组件与再生组件之间构成除湿溶液循环回路,使除湿溶液可以循环利用。除湿膜组件设置在新风进气端且能够对新风进行除湿,使得进入空气处理装置的新风在经过压缩式制冷系统之前,已经得到了除湿,从而使压缩式制冷系统对回风的处理即蒸发温度较高,保证了空调能效。

技术研发人员:王梦茹,尹东,邹建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