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机组循环风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36921发布日期:2023-07-28 10:28阅读:28来源:国知局
储能机组循环风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物理储能,涉及一种物理储热空调,具体涉及储能机组循环风道结构。


背景技术:

1、常用的室内取暖设备为电加热或水热供暖,其中水热供暖在北方城区使用较多,必须采取集中供暖才具有经济性。对于无集中供暖设施的地区,电加热设备为室内使用较多的设备,如空调、电热取暖器等。但这类电加热设备需要持续通电,在取暖高峰期往往造成电网高负荷,导致用电紧张。另一方面,在不能稳定供电的场所,如不定时停电地区、户外寒冷地区,电加热设备也不能正常工作,不能满足使用需求。虽然近年来大容量移动电源产品为户外供电提供了选择,但往往难以满足大功率电加热设备的使用要求,并且电能先经过充电存储,再输出转化为热能,能量转化效率较低。基于相变储能技术的物理储能设备在民用取暖领域得到发展。相变储热技术涉及热量的存储和在使用场景下的释放。一些储能设备的储热芯先在外部加热升温,然后安装到储能设备中,但使用不方便。在储能设备内部设置电加热装置对储能芯进行升温储热是一种更易用的方式。合理设计储能设备内部的加热风道结构,才能提高加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能机组循环风道结构。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储能机组循环风道结构,包括外壳,其关键在于,所述外壳内腔设有储热模块室,该储热模块室下方的所述外壳内腔内设有电加热室;

4、所述电加热室上分隔开设有热气出口和回风口,其中所述热气出口位于所述电加热室中部,所述热气出口竖向朝向上方的所述储热模块室,在所述热气出口的周围设有所述回风口。

5、作为优选,上述回风口也竖向向上,所述回风口与所述热气出口之间的流道上设置有内循环风机。

6、作为优选,上述热气出口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回风口,两个所述回风口分别靠近所述外壳的两侧侧壁。

7、作为优选,上述电加热室包括长方体形的加热腔体,该加热腔体顶壁上连接有热风管,该热风管竖向设置并将所述加热腔体与所述储热模块室连通,该热风管的上部开口形成所述热气出口;

8、所述加热腔体的两侧壁上分别连接有回风管,该回风管的一端与所述储热模块室侧壁连接,该回风管向外并弯曲向上延伸,该回风管的上端延伸超过所述热气出口位置,该回风管的上端开口形成所述回风口。

9、作为优选,上述回风管的上端开口的端面为斜面,所述回风管上端内侧管壁高于外侧管壁。

10、作为优选,上述电加热室内靠近两个所述热风管分别设置有内部导流板,所述内部导流板的一端靠近所述回风管的下端下部,另一端向所述电加热室中心延伸的同时向上延伸,以引导气流流向所述热气出口。

11、作为优选,上述电加热室顶部设置有一组热风管,所述热风管平行排布,每个所述热风管内分别设置有电加热装置。

12、作为优选,上述内循环风机设置在所述回风管内,并位于所述回风管的弯曲处。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减少紊流,箱体内空气热交换效率最高,储热模块升温速率快;结构简洁,符合空气流体力学特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储能机组循环风道结构,包括外壳(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0)内腔设有储热模块室(120),该储热模块室(120)下方的所述外壳(100)内腔内设有电加热室(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机组循环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口(112a)也竖向向上,所述回风口(112a)与所述热气出口(111a)之间的流道上设置有内循环风机(1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机组循环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气出口(111a)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回风口(112a),两个所述回风口(112a)分别靠近所述外壳(100)的两侧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机组循环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室(110)包括长方体形的加热腔体,该加热腔体顶壁上连接有热风管(111),该热风管(111)竖向设置并将所述加热腔体与所述储热模块室(120)连通,该热风管(111)的上部开口形成所述热气出口(111a);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机组循环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管(112)的上端开口的端面为斜面,所述回风管(112)上端内侧管壁高于外侧管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机组循环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室(110)内靠近两个所述热风管(111)分别设置有内部导流板(114),所述内部导流板(114)的一端靠近所述回风管(112)的下端下部,另一端向所述电加热室(110)中心延伸的同时向上延伸,以引导气流流向所述热气出口(111a)。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机组循环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室(110)顶部设置有一组热风管(111),所述热风管(111)平行排布,每个所述热风管(111)内分别设置有电加热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机组循环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风机(113)设置在所述回风管(112)内,并位于所述回风管(112)的弯曲处。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储能机组循环风道结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腔设有储热模块室,该储热模块室下方的所述外壳内腔内设有电加热室;所述电加热室上分隔开设有热气出口和回风口,其中所述热气出口位于所述电加热室中部,所述热气出口竖向朝向上方的所述储热模块室,在所述热气出口的周围设有所述回风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箱体内空气热交换效率高,储热模块升温速率快。

技术研发人员:刘琪,李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碳合时代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4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