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直通式太阳能集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311298发布日期:2023-09-02 16:03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直通式太阳能集热管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集热管,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直通式太阳能集热管。


背景技术:

1、随着太阳能采暖领域的应用推广,本行业技术人员已在原有单侧开口的太阳能集热管结构的基础上开发出双侧开口的直通式太阳能集热管,用于解决传统单侧口太阳能集热管在使用过程中因内外管温差大导致管壁结合处热应力过大而损坏的问题,并申请了专利保护,其申请号为:cn201921812057.6。

2、上述开发产品虽缓冲了一部分太阳能集热管在使用过程中的热膨胀应力,但因其结构膨胀量有限,在太阳能集热管经长期空晒后仍然出现破损现象;为提高产品使用运行可靠性,降低产品加工过程及使用过程中的破损率,本实用新型对产品进行结构再次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连续“ω”型膨胀缓冲结构的直通式太阳能集热管,其对太阳能集热管的膨胀节的结构进行了改进,解决了原有直通式太阳能集热管应力缓冲余量小,在空晒时容易出现破损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开发了:一种新型直通式太阳能集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通式太阳能集热管由玻璃内管、玻璃外管及内管支架构成;所述玻璃内管与玻璃外管之间为真空夹层,所述玻璃内管上设置有连续“ω”型膨胀节;所述玻璃内管与玻璃外管之间通过玻璃熔封连接为一体,所述玻璃内管连续“ω”型膨胀节的两端装配有内管支架用于保持所述玻璃外管与玻璃内管的同轴度。

3、所述“ω”型膨胀节具有较大的膨胀缓冲量,可以解决玻璃内管与玻璃外管之间温差较大时因内管的膨胀应力过大而导致的直通式太阳能集热管破损的问题。

4、所述玻璃内管上连续“ω”型膨胀节的间距为“ω”型内腔尺寸的2~3倍。

5、所述连续“ω”型膨胀节可位于所述玻璃内管的两端部位,也可已位于所述玻璃内管的中间部位,还可以分为2~5段均匀的分布于玻璃内管上。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直通式太阳能集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通式太阳能集热管由玻璃外管(1)、玻璃内管(2)与内管支架(4)构成,所述玻璃外管(1)与玻璃内管(2)之间为真空管夹层(3),所述玻璃内管(2)上设置有连续“ω”型膨胀节(5),所述玻璃外管(1)与玻璃内管(2)在两端处通过玻璃熔封连接为一体,所述连续“ω”型膨胀节(5)的两端装配有内管支架(4)用于保持所述玻璃外管与玻璃内管的同轴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直通式太阳能集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ω”型膨胀节(5)的每个“ω”型膨胀节的间距为l2,所述“ω”型膨胀节内腔尺寸为l1,所述每个“ω”型膨胀节的间距l2为2~3倍的“ω”型膨胀节内腔尺寸l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直通式太阳能集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ω”型膨胀节(5)设置于所述玻璃内管(2)的中间部位,或位于所述玻璃内管(2)的中两端部位,或均匀分布于所述玻璃内管(2)上。


技术总结
一种具有连续“Ω”型膨胀缓冲结构的新型直通式太阳能集热管由玻璃内管、玻璃外管及内管支架构成,其玻璃内管与玻璃外管之间为真空夹层,并且在玻璃内管上设置有连续“Ω”型膨胀节;玻璃内管与玻璃外管之间通过玻璃熔封连接为一体,玻璃内管连续“Ω”型膨胀节的两端装配有内管支架用于保持所述玻璃外管与玻璃内管的同轴度;该结构可以吸收玻璃内管与玻璃外管之间温差较大时内管产生的膨胀应力,解决内管的膨胀应力过大而导致的直通式太阳能集热管破损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韩荣涛,华玉石,苏万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盛拓科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18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