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壳式换热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430117发布日期:2023-09-13 19:16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壳式换热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换热,尤其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机构。


背景技术:

1、目前,在部分换热器利用制冷剂对载冷剂进行降温的过程中,载冷剂快速通过盛有制冷剂的换热直管之后流出,由于载冷剂与不同的换热直管接触不均匀,而且载冷剂与换热直管接触时间短,导致传热温差的变化幅度大且变化不均匀,如载冷剂与位于顶部的换热直管接触较少,该部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差。此外,部分换热器在换热时仅采用单一制冷剂,换热效率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管壳式换热机构。

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管壳式换热机构,包括:水平布置的壳体、螺旋折流板、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

3、壳体自其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包括依次布置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第一腔室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内腔室和第一外腔室,第二腔室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二内腔室和第二外腔室,第三腔室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三内腔室和第三外腔室;壳体开设有与第一内腔室连通的第一进口、与第三内腔室连通的第一出口、与第一外腔室连通的第二进口、与第三外腔室连通的第二出口以及与第二外腔室连通的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第二内腔室开设有用于连通第二外腔室和第二内腔室的第四进口和用于连通第二内腔室和第三出口的第四出口;

4、螺旋折流板固定在第二外腔室内且将第二外腔室隔成螺旋流道,螺旋流道的一端与第三进口连通,另一端与第四进口连通;第一换热管固定在第一内腔室内,第一换热管一端与第一外腔室连通,另一端贯穿螺旋折流板并与第三外腔室连通;第二换热管固定在第二内腔室内,且两端分别与第一内腔室和第三内腔室连通。

5、优选地,第一换热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管部、第一螺旋管部和第二直管部;第一螺旋管部位于螺旋流道内,且第一直管部贯穿螺旋折流板并与第一外腔室连通,第二直管部贯穿螺旋折流板并与第三外腔室连通。

6、优选地,第一螺旋管部与螺旋流道的圆心相同。

7、优选地,还包括螺旋管,螺旋管固定在第二内腔室内,且螺旋管一端与第四进口连通,另一端与第四出口连通;

8、第二换热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直管部、第二螺旋管部和第四直管部,第二螺旋管部位于螺旋管内,且第三直管部伸出螺旋管并与第一内腔室连通,第四直管部伸出螺旋管并与第三内腔室连通。

9、优选地,第二螺旋管部的圆心与螺旋管的圆心一致。

10、优选地,第一换热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换热管沿周向均匀布置。

11、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圆形隔板和第二圆形隔板,第一圆形隔板和第二圆形隔板沿壳体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依次间隔布置在壳体内,并将壳体内部隔成密闭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

12、优选地,第一腔室内同轴设有第一环形隔板,第一环形隔板将第一腔室隔成密闭的第一内腔室和第一外腔室;第二腔室内同轴设有第二环形隔板,第二环形隔板将第二腔室隔成密闭的第二内腔室和第二外腔室;第三腔室内同轴设有第三环形隔板,第三环形隔板将第三腔室隔成密闭的第三内腔室和第三外腔室。

13、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压缩机构和第二压缩机构,第一压缩机机构与第一出口连通,第二压缩机构与第二出口连通。

14、优选地,第四进口和第四出口分别位于第二腔室的两端,且第四进口位于第二腔室的上方,第四出口位于第二腔室的下方。

15、优选地,壳体、第一圆形隔板、第二圆形隔板、第一环形隔板、第二环形隔板、第三环形隔板和螺旋折流板均采用保冷材质制成。

16、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出的管壳式换热机构,可在同一换热装置内实现载冷剂与不同温度的制冷剂同时参与换热的过程,载冷剂经过高制冷剂、低温制冷剂的主次降温,使得载冷剂在降温过程中传热温差的变化幅度更小,传热温差变化地更加均匀;而且通过螺旋折流板形成的螺旋流道可使高温制冷剂与载冷剂接触地更加均匀,进一步降低了传热温差的变化幅度,且极大地提高了传热温差变化的均匀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管壳式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布置的壳体(1)、螺旋折流板(7)、第一换热管(8)和第二换热管(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换热管(8)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管部、第一螺旋管部和第二直管部;第一螺旋管部位于螺旋流道内,且第一直管部贯穿螺旋折流板(7)并与第一外腔室连通,第二直管部贯穿螺旋折流板(7)并与第三外腔室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壳式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螺旋管部与螺旋流道的圆心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壳式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旋管(9),螺旋管(9)固定在第二内腔室内,且螺旋管(9)一端与第四进口(51)连通,另一端与第四出口(52)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壳式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二螺旋管部的圆心与螺旋管(9)的圆心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压缩机构和第二压缩机构,第一压缩机机构与第一出口(12)连通,第二压缩机构与第二出口(14)连通。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管壳式换热机构,包括:壳体、螺旋折流板、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壳体包括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第一腔室包括第一内腔室和第一外腔室;第二腔室包括为第二内腔室和第二外腔室;第三腔室包括第三内腔室和第三外腔室;第一内腔室和第一外腔室均设有进口,第三内腔室和第三外腔室均设有出口;螺旋折流板将第二外腔室隔成螺旋流道,螺旋流道一端连接至第二外腔室外,另一端与第二内腔室连通;第一换热管位于螺旋流道内且两端分别伸出螺旋流道并与第一外腔室和第三外腔室连通;第二换热管两端分别与第一内腔室和第三内腔室连通。本技术使得载冷剂在降温过程中传热温差的变化幅度更小,传热温差变化地更加均匀。

技术研发人员:王正平,李海文,魏允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荣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28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
专利分类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