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送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39399发布日期:2023-11-06 17:21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中庭送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建筑的构造形式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中庭送风结构。


背景技术:

1、对于高大中庭建筑物,在热压和风压的作用下,造成顶部温度过高,热空气渗出,室外冷空气从底部外门窗进入,造成中庭底部过冷,增加了冷风渗透耗热量,并使温度梯度增加。

2、为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相关对策(2008年8月的期刊“煤气与热力”第a27~a28页公开了“公共建筑高大中庭供暖顶部过热底部过冷对策”),在高大中庭顶部设置室外新风机,沿高大中庭顶部以贴附射流形式送进高大中庭顶部,与高温区热空气充分混合,随着送风量增加,室内空气压力增加,当高大中庭底部空气压力大于室外空气压力时,将有效阻止高大中庭底部冷风进入。

3、但该方案需要增加新的室外新风机,会大幅增加成本,不利于实施。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庭送风结构。

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中庭送风结构,包括中庭结构和送风结构;

3、所述中庭结构包括内部空间和设备安装间,所述设备安装间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外侧,所述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通过屋顶结构相互隔离;

4、所述内部空间中安装有空调或暖气;

5、所述送风结构包括双速风机、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底部送风口、送风井、第一风道以及第二风道;所述双速风机为送风结构送风及消防补风两用风机;

6、所述双速风机设置在设备安装间内,所述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相互并联,且均与所述双速风机相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端部穿过所述屋顶结构延伸至内部空间中;

7、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风道以及第二风道上;

8、所述送风井的一端位于所述设备安装间内,另一端位于内部空间的底部;所述送风井上开设有顶部通风口与底部通风口,所述顶部通风口与所述双速风机相连通,底部通风口与所述内部空间的底部相连通。

9、优选的,所述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均为电动阀。

10、优选的,还包括中部送风口,内部空间为多层结构,所述送风井上开设有多个中部送风口;

11、内部空间中的每一层均通过中部送风口与所述送风井相连通。

12、优选的,所述中部送风口与底部送风口均为百叶送风口。

13、优选的,所述第二风道与中庭送风结构的外部环境相连通。

14、优选的,中部送风口与所在层的地面距离为0.2-0.3米;底部送风口与所在层的地面距离为0.2-0.3米。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高大中庭建筑物原本就必须有的消防补风作为送风结构送风即消防补风两用风机,结合阀门、风道等设计实现了减小中庭建筑物高度方向温度梯度的目的,并且本实用新型未引入新的新风机等高成本设备,解决温度梯度问题的同时,控制了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中庭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庭结构和送风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庭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2)、第二阀门(3)均为电动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庭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部送风口(4),内部空间(10)为多层结构,所述送风井(6)上开设有多个中部送风口(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庭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送风口(4)与底部送风口(5)均为百叶送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庭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8)与中庭送风结构的外部环境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庭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中部送风口(4)与所在层的地面距离为0.2-0.3米;底部送风口(5)与所在层的地面距离为0.2-0.3米。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庭送风结构,中庭结构和送风结构;所述中庭结构包括内部空间和设备安装间,所述设备安装间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外侧,所述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通过屋顶结构相互隔离;所述内部空间中安装有空调或暖气;所述送风结构包括双速风机、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底部送风口、送风井、第一风道以及第二风道;所述双速风机为送风结构送风及消防补风两用风机;本技术通过将高大中庭建筑物原本就必须有的消防补风作为送风结构送风即消防补风两用风机,结合阀门、风道等设计实现了减小中庭建筑物高度方向温度梯度的目的,并且本技术未引入新的新风机等高成本设备,解决温度梯度问题的同时,控制了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张颜梅,徐小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联创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30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