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节能减排,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内污水源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城镇建筑面积的逐年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热水供应普及率和每户的热水使用量随之增加,使得热水供应负荷和生活热水能耗增加,碳排放势必更大。建筑运行中生活热水系统的碳排放在建筑碳排放中占比很大,因此建筑热水系统的碳减排不容忽视。
2、建筑排放的污水含有余温余热,本质上是一种未完全开发利用的资源,目前有污水源热泵等将污水的热能提取利用建筑热水系统或者采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方式一般是在一个片区内设置污水源热泵,集中建设,集中管理,不适用于单户及较小单位的污水热源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建筑内污水源热回收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污水热源的利用限于集中管理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内污水源热回收装置,能够可拆卸设置于建筑的给排水体系中,包括:
3、排水管,与所述建筑的排水系统连通;
4、换热管,与所述建筑的供水系统连通;所述换热管缠绕于所述排水管外侧,以备将所述排水管内流体的热量交换至所述换热管的流体,为建筑内至少部分供水提供热能。
5、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包括两根以上换热分管;
6、所述换热分管并行缠绕于所述排水管外侧。
7、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包括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
8、所有换热分管的进水端与所述进水接口连通;
9、所有换热分管的出水端与所述出水接口连通。
10、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分管的数量为3~6根;
11、所述排水管的长度为0.5~1.2m。
12、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分管的直径小于所述排水管的直径;
13、所述排水管的直径为dn50、dn75、dn100和dn150中的一种;
14、所述换热分管的直径为dn20、dn25、dn32中的一种。
15、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可拆卸替换或作为所述建筑的淋浴间部分排污立管;
16、所述换热管可拆卸替换或作为所述淋浴间中热水器的部分供水管道。
17、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的两端设有法兰。
18、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内液体流动方向与所述排水管内液体流动方向相逆。
19、进一步地,所述建筑内污水源热回收装置还包括保温层和隔音层;
20、所述保温层包裹于所述换热管外侧,所述保温层至少能够完全覆盖所述换热管;
21、所述隔音层包裹于所述保温层的外侧。
22、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管和所述换热管的材质为铜。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可实现的有益效果之一:旨在提供一种分散式的建筑内污水源热回收解决方案,所述回收装置能够可拆卸设置于建筑的给排水体系中,通过换热的方式利用污水的余热为至少部分供水加热,不仅能够简便快捷地回收污水热能,而且减少建筑水系统的碳排,并降低热水使用成本。
24、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1.一种建筑内污水源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能够可拆卸设置于建筑的给排水体系中,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内污水源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两根以上换热分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内污水源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进水接口和出水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内污水源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分管的数量为3~6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内污水源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分管的直径小于所述排水管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内污水源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可拆卸替换或作为所述建筑的淋浴间部分排污立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内污水源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的两端设有法兰。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建筑内污水源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内液体流动方向与所述排水管内液体流动方向相逆。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建筑内污水源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温层和隔音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内污水源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和所述换热管的材质为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