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25721发布日期:2023-11-30 12:37阅读:23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空气处理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1、换热器是空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对空调能效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换热器的换热流路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现有的换热器的换热流路不合理导致换热不均衡,从而降低了换热器的能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的换热管路更为合理,有效提高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率,降低换热器组件的能耗、提高换热器组件的能效。

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的传动换热器组件。

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包括:主换热器,所述主换热器包括前换热器、中换热器和后换热器,所述前换热器、所述中换热器和所述后换热器依次拼接,所述前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管,所述中换热器具有第二换热管,所述后换热器具有第三换热管;背管换热器,所述背管换热器设在所述主换热器的迎风侧,所述背管换热器具有第四换热管;所述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流路包括输入流路、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所述输入流路流经所述背管换热器的所述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一流路流经所述前换热器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中换热器的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流路流经所述中换热器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三流路流经所述后换热器的所述第三换热管,在所述换热器组件制冷时,冷媒流经所述输入流路之后同时分流进入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和所述第三流路。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主换热器包括前换热器、中换热器和后换热器,前换热器、中换热器和后换热器依次拼接,前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管,中换热器具有第二换热管,后换热器具有第三换热管,背管换热器设在主换热器的迎风侧,背管换热器具有第四换热管,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流路包括输入流路、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输入流路流经背管换热器的第四换热管,第一流路流经前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和中换热器的部分第二换热管,第二流路流经中换热器的其余部分第二换热管,第三流路流经后换热器的第三换热管,通过在换热器组件制冷时,冷媒流经输入流路之后同时分流进入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以使换热器组件的换热管路更为合理,从而有效提高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率,降低换热器组件的能耗、提高换热器组件的能效。同时,通过输入流路管流出的冷媒分流成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从而有效降低冷媒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组件的高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且简化换热器组件流路的设计,降低主换热器的生产难度。

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输入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和所述第三流路通过分配器连接。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换热管包括迎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和背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三流路自所述后换热器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流向所述后换热器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迎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和背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中换热器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迎风侧的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和背风侧的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区域包括迎风侧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和背风侧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流路流经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前换热器的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流路流经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第二换热管。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迎风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和背风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流路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区域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前换热器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前换热器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一区域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流路自所述第二区域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流向所述第二区域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靠近所述前换热器的一侧。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三流路的换热管的数量相同且大于所述第二流路的换热管的数量。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背管换热器设于所述中换热器的迎风侧。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四换热管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的孔径,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的孔径相同。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四换热管的孔径为7mm,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的孔径为5mm。

1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

1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设置换热器组件,主换热器包括前换热器、中换热器和后换热器,前换热器、中换热器和后换热器依次拼接,前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管,中换热器具有第二换热管,后换热器具有第三换热管,背管换热器设在主换热器的迎风侧,背管换热器具有第四换热管,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流路包括输入流路、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输入流路流经背管换热器的第四换热管,第一流路流经前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和中换热器的部分第二换热管,第二流路流经中换热器的其余部分第二换热管,第三流路流经后换热器的第三换热管,通过在换热器组件制冷时,冷媒流经输入流路之后同时分流进入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以使换热器组件的换热管路更为合理,从而有效提高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率,降低空调室内机的能耗、提高空调室内机的能效。同时,通过输入流路管流出的冷媒分流成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从而有效降低冷媒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进一步提高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和所述第三流路通过分配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管包括迎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和背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三流路自所述后换热器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流向所述后换热器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迎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和背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中换热器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迎风侧的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和背风侧的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区域包括迎风侧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和背风侧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迎风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和背风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流路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区域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前换热器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前换热器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一区域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自所述第二区域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流向所述第二区域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靠近所述前换热器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三流路的换热管的数量相同且大于所述第二流路的换热管的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管换热器设于所述中换热器的迎风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换热管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的孔径,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的孔径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换热管的孔径为7mm,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的孔径为5mm。

12.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主换热器,主换热器的前换热器、中换热器和后换热器依次拼接,前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管,中换热器具有第二换热管,后换热器具有第三换热管;背管换热器,背管换热器具有第四换热管;输入流路流经背管换热器的第四换热管,第一流路流经前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和中换热器的部分第二换热管,第二流路流经中换热器的其余部分第二换热管,第三流路流经后换热器的第三换热管,在换热器组件制冷时,冷媒流经输入流路之后同时分流进入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根据本技术的换热器组件,有效提高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率,降低换热器组件的能耗、提高换热器组件的能效。

技术研发人员:宋分平,陈锦敏,曾玲玲,谢李高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30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