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25311发布日期:2023-11-30 12:29阅读:38来源:国知局
冷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换热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1、热交换,就是由于温差而引起的两个物体或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热交换一般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完成。

2、现有的换热装置有水冷塔、冰水机、冷却器等。其中冷却器大致分为管式冷却器、板式冷却器和风冷式冷却器。在板式冷却器中,通过将多个传热波纹板片层叠,使得任意两个的传热波纹板片之间都形成一个介质通道,如此,通过将具有温差的两股流体介质交替通入介质通道,就能够使得两股流体介质之间完成热交换。

3、板式冷却器是通过增加传热波纹板片的表面积,亦即增加流体介质的热传递面积来提高冷却效果的。然而,仅仅增加流体介质的传递面积,但是流体介质的流程增量并不明显,导致冷却效果提升并不理想,因此,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提出了本申请的冷热交换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通过增加流体介质的流程以提高流体介质的热传递效率,从而提高冷却效果的冷热交换装置。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3、一种冷热交换装置,包括:

4、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冷却架、多个冷却片、多个第一密封圈及多个第二密封圈,各所述冷却片依次叠置于所述冷却架内,每一所述冷却片的两侧面上交错地设置有多个凸台,在任意相邻的三个所述冷却片中,其中的两个相邻所述冷却片之间设置一所述第一密封圈以形成第一流道,另外的两个相邻所述冷却片之间设置一所述第二密封圈以形成第二流道,且各所述第一流道相互连通,各所述第二流道相互连通。

5、可选地,所述冷热交换装置还包括机架、两个入水管及两个出水管,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架内,其中的一个所述入水管及其中的一个所述出水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另一个所述入水管及另一个所述出水管分别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6、可选地,其中的一个所述入水管上设置有电动阀,另一个所述入水管上设置有主用水泵。

7、可选地,设置有所述电动阀的所述入水管上还设置有截止阀,且所述截止阀与所述电动阀相并接连通。

8、可选地,设置有主用水泵的所述入水管上还设置有备用水泵,且所述备用水泵与所述主用水泵相并接连通。

9、可选地,所述冷却架包括支板、底梁、顶梁、支柱及压夹板,所述底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板的底端及所述支柱的底端连接,所述顶梁分别与所述支板的顶端及所述支柱的顶端连接,所述压夹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梁及所述底梁连接,各所述冷却片均位于所述支板及所述压夹板之间。

10、可选地,所述冷却架还包括多个螺柱及多个螺帽,各所述螺柱均穿设于所述支板及所述压夹板,各所述螺帽分别与各所述螺柱螺接,且各所述螺帽均与所述压夹板相抵接,以使所述压夹板与所述支板共同夹紧各所述冷却片。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圈的结构与所述第二密封圈的结构等同。

12、可选地,所述冷却片上开设有四个通孔,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用于围绕任意对角分布的两个所述通孔。

13、可选地,所述冷却片的侧面上还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限位槽内。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5、本实用新型的冷热交换装置,包括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冷却架、多个冷却片、多个第一密封圈及多个第二密封圈,各冷却片依次叠置于冷却架内,每一冷却片的两侧面上交错地设置有多个凸台,在任意相邻的三个冷却片中,其中的两个相邻冷却片之间设置一第一密封圈以形成第一流道,另外的两个相邻冷却片之间设置一第二密封圈以形成第二流道,且各第一流道相互连通,各第二流道相互连通。如此,通过设置的凸台,增加第一流道的流程与第二流道的流程,从而提高流体介质与冷却片之间的热传递效率,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热交换装置还包括机架、两个入水管及两个出水管,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架内,其中的一个所述入水管及其中的一个所述出水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另一个所述入水管及另一个所述出水管分别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的一个所述入水管上设置有电动阀,另一个所述入水管上设置有主用水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所述电动阀的所述入水管上还设置有截止阀,且所述截止阀与所述电动阀相并接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主用水泵的所述入水管上还设置有备用水泵,且所述备用水泵与所述主用水泵相并接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架包括支板、底梁、顶梁、支柱及压夹板,所述底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板的底端及所述支柱的底端连接,所述顶梁分别与所述支板的顶端及所述支柱的顶端连接,所述压夹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梁及所述底梁连接,各所述冷却片均位于所述支板及所述压夹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架还包括多个螺柱及多个螺帽,各所述螺柱均穿设于所述支板及所述压夹板,各所述螺帽分别与各所述螺柱螺接,且各所述螺帽均与所述压夹板相抵接,以使所述压夹板与所述支板共同夹紧各所述冷却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的结构与所述第二密封圈的结构等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片上开设有四个通孔,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用于围绕任意对角分布的两个所述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片的侧面上还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限位槽内。


技术总结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冷热交换装置,其包括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冷却架、多个冷却片、多个第一密封圈及多个第二密封圈,各冷却片依次叠置于冷却架内,每一冷却片的两侧面上交错地设置有多个凸台,在任意相邻的三个冷却片中,其中的两个相邻冷却片之间设置一第一密封圈以形成第一流道,另外的两个相邻冷却片之间设置一第二密封圈以形成第二流道,且各第一流道相互连通,各第二流道相互连通。如此,通过设置的凸台,增加第一流道的流程与第二流道的流程,从而提高流体介质与冷却片之间的热传递效率,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张祥,张煌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州市深惠源机电制冷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7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