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余热回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分时差异化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1、余热回收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使用过程中排向外界的大量废热回收再利用,作为最终热源或初级热源的一种环保能源循环利用方式,在大型生产生活区域,通常供暖、生活用水加热的管道和空调管道是整体互通的,但是热量需要单独进行控制,通常自来水通过离子交换器软化后成为软化水,存储于软水箱,通过除氧泵一部分软水经过水-水换热器、二级节能器换热后返回软水箱,一部分软水经过乏气装置换热后返回软水箱,一部分软水经过水-水换热器、二级节能器换热后进入除氧器。换热回流后软水箱软水温度较高,而在一年当中,浴室热水箱加温均采用蒸汽加温的模式;当冬季来临,车间辅房的供暖采用蒸汽板换加温的模式。因此会造成热量的流失和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分时差异化余热利用装置的新技术方案,通过在软水箱和热水箱之间设置空调板式换热器和浴室板式换热器,在空调间和浴室实现软水箱和热水箱之间的热量交换,改变空调间和浴室的温度,进而实现供暖产生蒸汽和热量的循环利用,从而降低了能耗。
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分时差异化余热利用装置,包括:
3、软水箱;
4、除氧乏气回收装置,其一端连通所述软水箱,以滤除所述软水箱内流出的软水中含有的气体;
5、空调板式换热器,其热介质进口可选择式连通所述除氧乏气回收装置另一端,所述空调板式换热器的热介质出口连通所述软水箱;
6、浴室板式换热器,其冷介质进口连通所述软水箱,热介质进口可选择式连通所述除氧乏气回收装置另一端,热介质出口连通所述软水箱;
7、热水箱,其连通所述浴室板式换热器的冷介质出口。
8、可选地,所述除氧乏气回收装置包括:
9、除氧泵,其设置在所述软水箱一端,且一端与所述软水箱连通;
10、第一管路,其一端连通所述除氧泵另一端;
11、第二管路,其一端连通所述第一管路另一端;
12、乏气装置,其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另一端,所述乏气装置的排汽口与大气连通;
13、第三管路,其一端连通所述乏气装置出水口,另一端连通所述热水箱;
14、所述软水箱、除氧泵和所述乏气装置,形成水循环回路。
15、可选地,还包括:
16、第一管道阀,其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
17、第二管道阀,其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
18、可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除氧器,其与所述乏气装置的进气端口连通。
19、可选地,还包括:
20、第四管路,其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和所述浴室板式换热器的冷介质进口之间;
21、第三管道阀,其设置在所述第四管路上;
22、第五管路,其设置在所述第四管路和所述空调板式换热器的热介质入口;
23、第四管道阀,其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上。
24、可选地,还包括:水泵,其设置在所述热水箱和所述浴室板式换热器的热介质进口之间。
25、可选地,所述第一管道阀和所述第二管道阀均为电动阀。
26、可选地,所述热水箱上设置有汽动阀。
27、可选地,所述第三管道阀和所述第四管道阀均为电动阀。
28、可选地,还包括:
29、第一温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软水箱上,以检测所述软水箱的温度;
30、第二温度传感器,其设置在室外,以检测环境温度;
31、第三温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空调板式换热器的冷介质出口上,以检测所述空调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温度;
32、第四温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热水箱上,以检测所述热水箱内液体的温度。
33、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分时差异化余热利用装置的新技术方案,通过在软水箱和热水箱之间设置空调板式换热器和浴室板式换热器,在空调间和浴室实现软水箱和热水箱之间的热量交换,改变空调间和浴室的温度,进而实现供暖产生蒸汽和热量的循环利用,从而降低了能耗。
34、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1.一种分时差异化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时差异化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氧乏气回收装置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时差异化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时差异化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除氧器,其与所述乏气装置的进气端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时差异化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时差异化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泵,其设置在所述热水箱和所述浴室板式换热器的热介质进口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时差异化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阀和所述第二管道阀均为电动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时差异化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箱上设置有汽动阀。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分时差异化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道阀和所述第四管道阀均为电动阀。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时差异化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