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炉热回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620541发布日期:2024-04-18 17:35阅读: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炉热回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加热炉,具体是一种电炉热回收结构。


背景技术:

1、中国专利号为cn201921763034.0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体加热装置、中国专利号为cn202121844537.8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风冷功能的液体加热器、以及中国专利号为cn201821511325.6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体加热器。

2、上述公开的专利均利用风扇将液体加热器内部的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往外吹出,从而达到液体加热器内部降温散热效果,然而热量直接被风扇吹出会造成能量浪费,而且装有液体的容器在受热后,其自身也会向四周散热,其热损失高,影响加热效率。

3、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电炉热回收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2、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电炉热回收结构,包括炉体和发热组件,所述炉体外设置有热回收罩,所述热回收罩内设置有热回收腔,并部分罩设在所述发热组件上、或全部罩设在所述炉体上;所述热回收罩通过所述热回收腔将所述发热组件产生的废弃热量进行回收。

3、所述炉体上放置有通过所述发热组件进行加热的受热容器,所述受热容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热回收腔内;所述热回收罩通过所述热回收腔对所述受热容器至少部分向外辐射的热量进行回收。

4、所述热回收罩上下端分别设置有上开口和下开口;所述热回收罩通过所述下开口罩设在所述炉体上,所述热回收罩通过所述上开口与所述受热容器侧壁定位配合。

5、所述炉体内设置有风道;所述下开口与所述风道的出风端连通;所述上开口与所述受热容器侧壁相互依靠或间隔配合。

6、所述热回收罩侧壁、所述热回收罩上端、所述上开口与所述受热容器侧壁之间、或者所述下开口与所述炉体之间形成热回收泄压口。

7、所述炉体包括外壳和面壳;所述面壳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上、且其上端设置有定位部和缺口;所述热回收罩通过所述下开口定位在所述定位部上;所述下开口与所述缺口连通;所述发热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和所述面壳之间、且其发热端面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缺口的投影范围内。

8、所述外壳上设置有风机围板,所述风机围板内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将所述发热组件产生的废弃热量通过所述风道朝所述热回收罩的热回收腔吹导回收。

9、所述风机围板上方设置有围板开口;所述发热组件位于所述围板开口上、且其上还设置有发热通风部;所述缺口上还设置有缺口通风部;所述风机围板、所述围板开口、所述发热通风部、所述缺口通风部之间形成所述风道。

10、所述外壳底部对应所述风机设置有底进风孔,所述底进风孔位于所述风机围板内;所述外壳与所述面壳还设置有控制器。

11、所述发热组件包括连接盘、电陶发热件和导热板;所述电陶发热件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盘内;所述导热板盖设在所述电陶发热件上、且固定设置在连接盘顶部;所述连接盘上设置有连接盘通风口;所述连接盘通风口、以及所述连接盘、所述电陶发热件、所述导热板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发热通风部。

12、或者,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导磁发热板、连接支架、线圈、磁条;所述导磁发热板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支架顶部;所述线圈设置在所述连接支架底部,所述磁条位于所述线圈底部,并与所述连接支架固定连接,以实现所述线圈、所述磁条、所述连接支架之间的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支架上设置有支架通风口;所述支架通风口、以及所述导磁发热板、所述连接支架、所述线圈、所述磁条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发热通风部。

13、本实用新型利用热回收罩将发热组件的部分位置、或整个炉体进行遮盖,再利用热量自然向上传递的特点,使得热回收罩能够通过热回收腔将发热组件在工作时产生的废弃热量进行自动的收集及回收,再将回收的热量聚集在受热容器外壁、且进行热传递,以使受热容器外壁四周的温度能够快速升温,同时还能减少受热容器外壁四周的空气流动,即降低受热容器外壁四周向外热传递所造成的热损失,从而有效地提高电炉加热效率。

14、而且,由于热回收罩内的回收热量聚集在受热容器外壁四周,因此能够使得热量能够充分地与受热容器外壁四周完成热传递,从而让受热容器侧壁各个位置的受热相对更加均匀。



技术特征:

1.一种电炉热回收结构,包括炉体和发热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外设置有热回收罩(3),所述热回收罩(3)内设置有热回收腔(30),并部分罩设在所述发热组件(1)上、或全部罩设在所述炉体上;所述热回收罩(3)通过所述热回收腔(30)将所述发热组件(1)产生的废弃热量进行回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炉热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上放置有通过所述发热组件(1)进行加热的受热容器(4),所述受热容器(4)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热回收腔(30)内;所述热回收罩(3)通过所述热回收腔(30)对所述受热容器(4)至少部分向外辐射的热量进行回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炉热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回收罩(3)上下端分别设置有上开口(5)和下开口(6);所述热回收罩(3)通过所述下开口(6)罩设在所述炉体上,所述热回收罩(3)通过所述上开口(5)与所述受热容器(4)侧壁定位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电炉热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内设置有风道;所述下开口(6)与所述风道的出风端连通;所述上开口(5)与所述受热容器(4)侧壁相互依靠或间隔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电炉热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回收罩(3)侧壁、所述热回收罩(3)上端、所述上开口(5)与所述受热容器(4)侧壁之间、或者所述下开口(6)与所述炉体之间形成热回收泄压口(7)。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电炉热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包括外壳(8)和面壳(9);所述面壳(9)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8)上、且其上端设置有定位部(10)和缺口(11);所述热回收罩(3)通过所述下开口(6)定位在所述定位部(10)上;所述下开口(6)与所述缺口(11)连通;所述发热组件(1)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8)和所述面壳(9)之间、且其发热端面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缺口(11)的投影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电炉热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8)上设置有风机围板(12),所述风机围板(12)内设置有风机(2),所述风机(2)将所述发热组件(1)产生的废弃热量通过所述风道朝所述热回收罩(3)的热回收腔(30)吹导回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电炉热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围板(12)上方设置有围板开口(13);所述发热组件(1)位于所述围板开口(13)上、且其上还设置有发热通风部(14);所述缺口(11)上还设置有缺口通风部(15);所述风机围板(12)、所述围板开口(13)、所述发热通风部(14)、所述缺口通风部(15)之间形成所述风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炉热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8)底部对应所述风机(2)设置有底进风孔(17),所述底进风孔(17)位于所述风机围板(12)内;所述外壳(8)与所述面壳(9)还设置有控制器(18)。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电炉热回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1)包括连接盘(24)、电陶发热件(25)和导热板(26);所述电陶发热件(25)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盘(24)内;所述导热板(26)盖设在所述电陶发热件(25)上、且固定设置在连接盘(24)顶部;所述连接盘(24)上设置有连接盘通风口(27);所述连接盘通风口(27)、以及所述连接盘(24)、所述电陶发热件(25)、所述导热板(26)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发热通风部(14);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电炉热回收结构,其属于电加热炉技术领域,包括炉体和发热组件,炉体外设有热回收罩,热回收罩内设有热回收腔,并部分罩设在发热组件上、或全部罩设在炉体上;热回收罩通过热回收腔将发热组件产生的废弃热量进行回收。本结构的热回收罩能够通过热回收腔将发热组件在工作时产生的废弃热量进行自动的收集及回收,再将回收的热量聚集在受热容器外壁、且进行热传递,使热回收腔内的受热容器外壁四周的温度能够快速升温,同时还能减少受热容器外壁四周的空气流动,即降低受热容器外壁四周向外热传递所造成的热损失,从而有效地提高电炉加热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黎伟文,岑友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山市顺德区普发特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24
技术公布日:2024/4/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