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补水箱自动补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80719发布日期:2024-06-12 23:29阅读:12来源:国知局
一种补水箱自动补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钢铁厂能源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补水箱自动补水系统。


背景技术:

1、钢铁厂的换热站,其地理位置较为分散,为无人值守站所,而操作人员集中于统一的换热站主控室内。各换热站通过管网连接在一起,为全厂提供采暖水及冷却水。现有技术中,各换热站虽然实现了集中监控,但对于补水的具体过程仍然无法实现集中监控。使得在主控室的操作人员对变频补水装置等设备的运行状态无法掌握。

2、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对进补水箱的手动阀门置于全开状态。同时,为了保证补水系统的正常运行,根据补水箱液位显示,操作人员采用定时补水方式,定期到各换热站手动启/停变频补水泵等设备。这种操作方式无法精准的实现补水箱的补水过程,从而造成冷却水的浪费。另外,因为换热站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换热站的生产效率。严重时,如果补水不及时,会对补水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影响整座换热站的稳定运行,同时也会对各下游用户造成损失。由此为了满足钢铁厂换热站的生产需要,为了更高效的监测换热站补水系统设备运行状况,保证换热站系统的稳定运行,实现补水系统的智能自动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补水箱自动补水系统,至少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补水操作需要人工定时补水,容易导致补水不及时造成安全事故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补水操作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的技术效果。

2、第一方面,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补水箱自动补水系统,包括补水箱以及通过管道向上述补水箱供水的补水泵;该系统还包括:

4、设置于上述补水箱内液位计和设置于上述补水箱入口管道的压力变送器,上述液位计和上述压力变送器分别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连接;

5、上述补水泵通过变频补水装置与上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连接。

6、可选的,上述系统还包括与上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连接的阀门,上述阀门设置上述补水箱入口管道上。

7、可选的,上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过硬线分别与上述液位计、上述压力变送器和阀门连接。

8、可选的,上述系统还包括与上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连接的能源对时模块。

9、可选的,上述系统还包括与上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连接的控制终端。

10、可选的,上述控制终端、上述变频补水装置通过ntp输入端与上述能源对时模块的ntp输出端连接;上述液位计、上述压力变送器与上述能源对时模块的irig-b输出端连接。

11、可选的,上述控制终端通过ntp协议与上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连接。

12、可选的,上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过modbus协议与上述变频补水装置连接。

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4、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监测补水箱、补水泵、变频补水装置等设备的运行状态,自动对补水箱进行补水。满足钢铁厂换热站的生产需要,更为高效地监测换热站补水系统设备运行状况,保证了换热站系统的稳定运行,实现补水系统的智能自动运行,减轻操作人员的负担。



技术特征:

1.一种补水箱自动补水系统,包括补水箱以及通过管道向所述补水箱供水的补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连接的阀门,所述阀门设置所述补水箱入口管道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补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过硬线分别与所述液位计、所述压力变送器和阀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补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连接的能源对时模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补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连接的控制终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补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终端、所述变频补水装置通过ntp输入端与所述能源对时模块的ntp输出端连接;所述液位计、所述压力变送器与所述能源对时模块的irig-b输出端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补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终端通过ntp协议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过modbus协议与所述变频补水装置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补水箱自动补水系统,包括补水箱以及通过管道向补水箱供水的补水泵;还包括:设置于补水箱内液位计和设置于补水箱入口管道的压力变送器,液位计和压力变送器分别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连接;补水泵通过变频补水装置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连接。满足钢铁厂换热站的生产需要,更为高效地监测换热站补水系统设备运行状况,保证了换热站系统的稳定运行,实现补水系统的智能自动运行,减轻操作人员的负担。

技术研发人员:王延明,沈军,张海忠,徐力杰,刘永洁,张欢,薛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08
技术公布日:2024/6/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