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53290发布日期:2024-11-01 19:33阅读: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移动供热,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


背景技术:

1、工业余热资源主要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等,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率达60%,余热利用率提升空间大,节能潜力巨大。当前余热资源的特点是:由于工艺生产过程中存在周期性、间断性或生产波动,导致余热量不稳定;余热介质性质恶劣,如烟气中含尘量大或含有腐蚀性物质;余热利用装置受场地、生产状况等固有条件限制,因此工业余热资源利用系统或设备运行环境相对恶劣,要求设备具有适用能力强且稳定运行的特性,能适应多变的生产工艺要求,设备部件可靠性高,初期投入成本高,从经济性出发,需要结合工艺生产进行系统整体的设计布置,综合利用能量,以提高余热利用系统设备的效率。目前一些工业企业不在热力企业的管网覆盖范围内,通常采用自建燃煤、燃油以及燃气锅炉,这些锅炉的运行效率低,排放的污染物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也有部分企业采用清洁的电锅炉供热,但供热成本又较高。因此,采用移动蓄热的供热方式进行余热回收,然后提供给工业用户是解决工业用户用热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2、当前移动供热装置主要采用水和相变材料为蓄热介质,通过蓄热介质将工业企业的余热进行回收和利用。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常压运输100℃以内的热水的移动供热装置,该装置的主要优点是设备成本较低、蓄放热时间短,但缺点是蓄热能力小,运输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移动供热运输蒸汽方面,部分相变蓄热移动供热装置被应用,该装置的优点是蓄热能力大,常压运输安全性高,缺点是设备投资大,换热次数多导致蓄放热时间长,无法满足快速充放热的需求。

3、因此,如何在保证蓄热能力的同时,提高移动供热装置的充放速度,以为用户提供符合压力、温度要求的蒸汽和热水,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以在保证蓄热能力的同时,提高移动供热装置的充放速度。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包括:

4、蓄热主体,用于盛装高温蒸汽或热水;

5、第一余热收集管道,与所述蓄热主体连通,用于向所述蓄热主体内通入蒸汽或热水;

6、第二余热收集管道,设置于所述蓄热主体内,所述第二余热收集管道用于通入工业废热或废气,以与所述蓄热主体内的冷水换热;

7、充装移动供热装置,用于接收所述蓄热主体内的热水和/或蒸汽,并运输至需求地区。

8、可选地,在上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中,所述第一余热收集管道包括:

9、第一连接管段,第一端用于与主蒸汽输送管道或高温水输送管道连通;

10、分布管段,设置于所述蓄热主体内,且所述分布管段呈环状,并与所述第一连接管段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分布管段上均匀开设有喷洒孔,用于将蒸汽或热水喷洒至所述蓄热主体内。

11、可选地,在上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中,所述第一连接管段和所述分布管段通过多个连接支管连接,各个所述连接支管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连接管段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分布管段周向的不同位置。

12、可选地,在上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中,所述第二余热收集管道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主体换热管段,各个所述主体换热管段的长度相同或不同,且各个所述主体换热管段通过第二连接管段依次串联。

13、可选地,在上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中,所述第二余热收集管道的第一端连通有余热烟气输送管道和低温蒸汽输送管道,所述余热烟气输送管道用于输送余热烟气,所述低温蒸汽输送管道用于输送低温蒸汽;

14、所述余热烟气输送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

15、所述低温蒸汽输送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

16、可选地,在上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中,所述第二余热收集管道的第二端连通有低温蒸汽回收管道和排空管道;

17、所述低温蒸汽回收管道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

18、所述排空管道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

19、可选地,在上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中,所述蓄热主体连通有用于向所述充装移动供热装置输送热水的热水输出管道,以及用于向所述充装移动供热装置输送蒸汽的蒸汽输出管道。

20、可选地,在上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中,所述热水输出管道和所述蒸汽输出管道上均设置有减温减压阀;和/或,

21、所述热水输出管道或所述蒸汽输出管道上设置有输送泵,所述输送泵用于将所述充装移动供热装置内的水输送至所述蓄热主体内。

22、可选地,在上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中,所述第一余热收集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温度表;

23、所述余热烟气输送管道和所述低温蒸汽输送管道上均设置有第二温度表;

24、所述热水输出管道和所述蒸汽输出管道上均设置有第三温度表。

25、可选地,在上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中,所述充装移动供热装置包括蓄热部和运输部,所述蓄热部用于承装热水和/或蒸汽,所述蓄热部设置于所述运输部;和/或,

26、所述蓄热主体包括主体部、顶部和底部,所述第一余热收集管道和所述第二余热收集管道均设置于所述主体部,所述顶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所述底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二端。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包括蓄热主体、第一余热收集管道、第二余热收集管道和充装移动供热装置。蓄热主体用于盛放冷水,具体可以设置在电厂或垃圾焚烧厂等热源充装地点,第一余热收集管道与蓄热主体连通,用于向蓄热主体内通入高温蒸汽或热水,通过将高温蒸汽或热水与蓄热主体内的冷水混匀,可将冷水加热,制得高温蒸汽或热水,或第一余热收集管道向蓄热主体内通入的高温蒸汽或热水直接作为热源储备;第二余热收集管道设置于蓄热主体内,第二余热收集管道用于通入工业废热或废气,以与蓄热主体内的冷水进行热交换,并将蓄热主体内的冷水加热至高温,得到高温蒸汽或热水。充装移动供热装置用于接收蓄热主体内的热水和/或蒸汽,并运输至纺织、制药、养殖、学校、酒店、居民小区等需求地区的用热客户处,以提供热水或供暖。通过设置合理设置蓄热主体、第一余热收集管道、第二余热收集管道的体积可有效提高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的蓄热能力,并可同时对多个充装移动供热装置提供热水或饱和蒸汽,从而提高充放速度。

28、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通过第一余热收集管道和第二余热收集管道可分别实现对高温蒸汽或高温热水等洁净气体余热的直接利用,以及对余热烟气或低温蒸汽等气体余热的间接利用,蓄热主体内制得的热水可以直接加注到充装移动供热装置内,并由充装移动供热装置运输至需求地区,从而可取消现有充装移动供热装置内置的换热系统,进而大大提高了充装移动供热装置的运输量和储热容积,且换热过程与运输过程互不影响,加快了冲放热速度,提高了单次运营的经济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余热收集管道(200)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段(210)和所述分布管段(220)通过多个连接支管(230)连接,各个所述连接支管(230)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连接管段(210)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分布管段(220)周向的不同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余热收集管道(300)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主体换热管段(310),各个所述主体换热管段(310)的长度相同或不同,且各个所述主体换热管段(310)通过第二连接管段(311)依次串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余热收集管道(300)的第一端连通有余热烟气输送管道(320)和低温蒸汽输送管道(330),所述余热烟气输送管道(320)用于输送余热烟气,所述低温蒸汽输送管道(330)用于输送低温蒸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余热收集管道(300)的第二端连通有低温蒸汽回收管道(350)和排空管道(340);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主体(100)连通有用于向所述充装移动供热装置(400)输送热水的热水输出管道(120),以及用于向所述充装移动供热装置(400)输送蒸汽的蒸汽输出管道(11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输出管道(120)和所述蒸汽输出管道(110)上均设置有减温减压阀(130);和/或,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余热收集管道(200)上设置有第一温度表;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装移动供热装置(400)包括蓄热部和运输部,所述蓄热部用于承装热水和/或蒸汽,所述蓄热部设置于所述运输部;和/或,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涉及移动供热技术领域,包括蓄热主体、第一余热收集管道、第二余热收集管道和充装移动供热装置。蓄热主体用于盛放高温蒸汽或热水,第一余热收集管道与蓄热主体连通,用于向蓄热主体内通入高温蒸汽或热水,或在夜间用电低谷期通入冷水,第二余热收集管道设置于蓄热主体内,用于通入工业废热或废气,以在夜间与低谷期与蓄热主体内的冷水进行热交换,得到高温蒸汽或热水。充装移动供热装置用于接收蓄热主体内的热水和/或蒸汽,并运输至需求地区的用热客户处。本技术公开的移动供热蓄热充热装置通过换热系统外置大大提高了充装移动供热装置的运输量和储热容积,加快了冲放热速度,提高了单次运营的经济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吉生,龚越,黄一茹,白力,杜海亮,刘亚成,韩建国,沈咏烈,王琬丽,黄静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228
技术公布日:2024/10/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