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余热的节能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27261阅读:6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利用余热的节能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利用余热的节能灶。
现有煤气、液化气、沼气灶,由于结构不合理,整个燃烧产生的火和给锅受热的火,有的暴露在空气中燃烧,不断地被外围循环的空气降低了温度。或者,燃烧的火,从锅底的一方跑向拉风口(或烟囱口),热能流失多,给锅受热能力弱;加之燃烧时,助燃空气又不是从下而上垂直地进行通风,火给锅底的冲击力也小。同时,燃烧的温度又向下面扩散出去;再一方面,当室内空气流通时,燃烧火的热能,又有流失。同时,又未利用余热。因此,做饭菜和烧开水,热效率低,烧火时间长,多烧煤气、液化气、沼气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利用余热的节能灶,它可以烧煤气、液化气、沼气(以下简称煤气),节省用气18%,做饭、菜快,有利于节约能源和缩短做饭菜时间。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由灶的外壳、通风门、点火门(又为视火和蒸饭时放进蒸饭垫门)、予热风罩、下喇叭形通风洞、上喇叭形通风洞、最小喇叭口中间风板、煤气燃烧器、喇叭形燃烧室、喇叭形托火锅膛、园形通风槽、园形予热水管、排气口、予热器、予热水箱、出气口、烟囱(排二氧化碳和拉风)等部件组装而成。该节能灶可分为用铁板做外壳的成品灶和用砖砌灶壁的两种。其组装的部件是用泥料做坯烧制和用铁板、铝板制作及生铁铸造而成。铁板做外壳的成品灶,由于体积小,重量轻,可以搬运,买回去接通煤气使用。蒸饭垫,为园形铁板,直径为8-20公分,烟囱是用铁皮管或砖砌成。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利用余热节能灶侧剖面图。
图2是利用余热节能灶截面图。
参照
图1、图2,本实用新型节能灶的通风门(2)、点火门(12)是在灶外壳(1)的一方下部和上部各开一个门,排气口(19)是在另一方上部开一个口,其灶内部装置由下而上是下喇叭形通风洞(3)大口向下,小口向上和上喇叭形通风洞(6)下端小口(5)连接,其最小喇叭口(5)直径为4--20公分,其最小喇叭口中间风板(4)直径为2-18公分,并连接在最小喇叭口(5)壁,上喇叭形通风洞(6)上端大口又和喇叭形燃烧室(9)下端大口连接,煤气燃烧器(7)装在喇叭形燃烧室(9)内,喇叭形燃烧室(9)上端小口(10)又和喇叭形托火锅膛(15)下端小口(10)连接,喇叭形托火锅膛上口(16)四周壁与铁锅(18)口四周壁距离为0.1-10公分,并与灶外壳(1)上部四周壁距离为1-12公分,形成了园形通风糟(14),园形通风槽(14)连接排气口(19),煤气燃烧器(7)为一个进气主管串通两个园管,园管上有点火管(8),内园管上的点火管为垂直的,外园管上的点火管(8)为向内倾斜的。整个部件是装置在灶外园管上的点火管为垂直的,外园管上的点火管(8)为向内倾斜的。整个部件是装置在灶外壳(1)内部的中部和上部位置,并成一体,固定在灶外壳(1)的内壁或底上。灶型装置程序自下而上是由大口--小口--大口--小口--大口。
参照1、图2,本实用新型节能灶利用余热是,予热风罩(25),是罩在灶外壳(1)上部的周围,予热风罩(25)上口周围壁与灶外壳(1)周围壁连接,并在其一处开一个热风口(26),下口周围壁与灶外壳(1)周围壁距离为0.1-15公分,燃烧通风时,用一根通风管把热风口(26)和通风门(2)连接起来,热风进入灶内燃烧;园形通风槽(14)内有园形予热水管(13),水管两头接入予热水箱(21)内;排气口(19)连接予热器(20),予热器垛在台架上,予热器里有予热水箱(21),予热器(20)又连接出气口(23),出气口连接烟囱(24),燃烧排出二氧化碳热能时,先予热园形予热水管(13)里的水,后予热予热水箱(21)里的水,其予热器(20)装置程序是由小口-大口-小口。
本实用新型由于1、灶型的下部包括通风门(2)、下喇叭形通风洞(3)、上喇叭形通风洞(6)、中部包括喇叭形燃烧室(9)、喇叭形托火锅膛(15)、上部包括园形通风槽(14)、排气口(19)都得到了改进,使整个燃烧符合燃烧原里和燃烧原理间的制约关系。即打开煤气管阀门,煤气管(11)进煤气燃烧时,燃烧的通风由于通过下喇叭形通风洞(3),首先成为垂直风力上升,经过最小喇叭口(5),又高度集中,流速加快,增强对喇叭形燃烧室(9)的冲击力,加大锅(18)底的受热能力。再一方面,燃烧的温度,不会从最小喇叭口(5)反射出去。上喇叭形通风洞(6),使风先集中,后扩散(和起予热空气助燃,提高温度),由于最小喇叭口中间风板(4)档住进风的去向,使风从风板四周上升,并直冲煤气燃烧器(7)的四周外园管上的点火管(8),中间又有余风扩散,由于煤气燃烧器(7)外园管上的点火管(8)多,出气多,内园管上的点火管(8)少,出气少,这样使煤气燃烧器(7)放出的煤气多,进风多,煤气少,进风少,使进风量和煤气燃烧时所需要的助燃空气量基本相等,提高了燃烧温度,增强了锅的受热能力,避免了因进风过多,降低温度,耗费煤气。再通过喇叭形燃烧室上口(10)和由于外园管上的点火管(8)向内倾斜,火力形成焦点,又高度集中,流速加快,增强对锅(18)底的冲击力,首先使锅底受热能力强,并增长火力流程。再通过喇叭形托火锅膛(15),由于喇叭形托火锅膛似铁锅形状,铁锅(18)悬空在其上方,挡住火的去向,火冲击锅(18)底后开花,由于喇叭形托火锅膛(15)是缝隙和园形通风槽(14)拉喇叭形托火锅膛上口(16)四周的风,使火从喇叭形托火锅膛(15)四周挤过,分布呈“火伞”,包着铁锅燃烧,一直烧到铁锅口沿,这种火,火力流程长(从锅底到锅口),给锅壁的附贴力也强,充分利用热能,使锅受热作用大。如果火力流程短和对锅壁没有附贴力(即火力离开锅壁),其受热作用是小的。蒸饭时,把火调到适量,蒸饭垫挡在喇叭形燃烧室上口(10)上,使中心火力分散开,饭不焦;2、利用余热予热风罩(25),是使助燃的冷空气,从予热风罩下口进,通过灶壁上部周围的散热处,予热成热空气上升,从热风口(26)用一根通风管接入通风门(2),这样就成了热风燃烧,提高燃烧温度;燃烧的火力,给锅受热后,从锅口沿排到园形通风槽(14)的二氧化碳的热能,园形通风槽(14)里的园形予热水管(13)里的冷水受热,由于热水上升,流进予热水箱(21)上层,予热水箱(21)底层的冷水,又流进园形予热水管(13),这样予热水箱(21)里的水就不断地循环予热。再一方面,从排气口(19),进入予热器(20)里的二氧化碳的余热,由于予热水箱(21)四周壁和底壁,均悬空在予热器(20)里,又给予热水箱(21)的四边和底部的水受热,为第二次利用余热,予热热水。由于两次利用余热,予热水的面积大,冷水就很快受热成热水,最后通过出气口(23),排入烟囱(24),由于烟囱拉风,使整个燃烧气流循环正常进行。
本实用新型,由于灶型结构符合燃烧原理和予热热风燃烧,燃烧时,放出的煤气少,火力强,温度高,给锅受热作用大,节省煤气。再者,两次利用余热,予热热水做饭、菜,速度快,由于缩短了烧火时间,又节省煤气。
权利要求1.利用余热节能灶,由灶外壳(1)、予热风罩(25)、热风口(26)、通风门(2)、排气口(19)、下喇叭形通风洞(3)、上喇叭形通风洞(6)、煤气燃烧器(7)、喇叭形燃烧室(9)、喇叭形托火锅膛(15)、园形通风槽(14)、园形予热水管(13)、予热器(20)、予热水箱(21)、出气口(23)和烟囱(24)组成,其特征是予热风罩(25)是罩在灶外壳(1)上部的周围,其上口周围壁与灶外壳(1)周围壁连接,下喇叭形通风洞(3)大口向下,小口向上和上喇叭形通风洞(6)下端小口(5)连接,上喇叭形通风洞(6)上端大口又和喇叭形燃烧室(9)下端大口连接,喇叭形燃烧室(9)上端小口(10)又和喇叭形托火锅膛(15)下端小口(10)连接,园形予热水管(13),在园形通风槽(14)里,水管两头接入予热水箱(21),予热水箱(21),在予热器(20)里,整个部件是装置成一体,其灶型装置程序自下而上是由大口-小口-大口-小口-大口,其予热器(20)装置程序是由小口-大口-小口,利用余热节能灶,可用铁板做外壳(1)的成品灶和用砖砌灶壁的两种。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余热节能灶,其特征是予热风罩(25)下口周围壁与灶外壳(1)周围壁距离为0.1-15公分,下喇叭形通风洞(3)和上喇叭形通风洞(6)连接处的最小喇叭口(5),其口径为4-20公分,喇叭形托火锅膛上口(16)四周壁与铁锅(18)口四周壁距离为0.1-10公分,蒸饭垫,为园形铁板,其直径为8-20公分,喇叭形托火锅膛(15),似铁锅形状。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余热节能灶,其特征是喇叭形托火锅膛上口(16)外围,有园形通风槽(14),园形通风槽(14)外方一处有排气口(19)接入予热器(20),再通过出气口(23)接入烟囱(24),这样烟囱(24)通过出气口(23)、排气口(19),拉园形通风槽(14)的风,园形通风槽(14)又拉喇叭形托火锅膛上口(16)四周的风,再通过通风门(2),拉予热风罩(25)的热风口(26)的热风燃烧,整个燃烧气流是系统的循环。
专利摘要一种利用余热节能灶,是由铁板和砖砌外壳、预热风罩、下喇叭形通风洞、喇叭形燃烧室、圆形预热水管、预热水箱等部件,经煤气用具工厂用泥料、铁板、铝板制作及生铁铸造,组装而成,可以烧煤气、液化气、沼气,供应食堂做饭、菜、节省用气18%,做饭、菜快。该灶燃烧时,由于通风高度集中,又使火力高度集中,冲击铁锅底开花,成为“火伞”,包着铁锅壁燃烧,温度高;预热风罩,是预热热风燃烧,提高燃烧温度;圆形预热水管和预热水箱的水,是吸排出的二氧化碳热能,预热热水做饭、菜,节省用气。
文档编号F24C3/08GK2120280SQ9121848
公开日1992年10月28日 申请日期1991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1991年7月15日
发明者姚俊, 孙芳琳 申请人:姚俊, 孙芳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