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防裂节能陶土电炉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工器材类电热器材绝缘材料专业技术领域。
陶土电炉盘具有结构简单、售价便宜等特点,所以被广泛使用。目前市售的功率在2千瓦以下的陶土电炉盘其结构形状均为整体式圆形,只有放置电炉丝的置丝面分为圆平面型和圆凹面型两种。其构造通常是将电炉盘置于金属制作的底座上用螺钉穿过炉盘的中心通孔与金属底座联接而成。导线与电炉丝的联接通过瓷夹板和瓷接线座用螺钉压紧相接。为了缓解热胀冷缩对炉盘造成的破坏性影响,炉盘的厚度尺寸较小。通过长期使用1500瓦至2000瓦电炉,发现存在如下缺陷;(1)在使用3个月或一年后产生裂纹,最终破裂。对破裂现象的统计表明由炉盘中心处产生裂纹扩展至破裂和炉盘边缘处产生裂纹扩展至破裂的机率几乎各占百分之五十;通常破裂为两块或三块,破裂成四块以上的情况少见。(2)金属底座散热太快,不利于电炉盘的节能。(3)电炉盘断面的厚度尺寸较小,不利于保温节能和承受较大的被加热件重力;炉盘边缘高度尺寸亦太小,往往使炊具或其它被加热件与其在炉丝槽上表面部分接触,未能使它们接触加热时形成密闭的加热空间,致使热能从两者之间的缝隙中逸散,造成能量损失。(4)有三处用螺钉联接,即电炉盘与底座、瓷夹板与底座、导线与电炉丝的联接,在长期反复高热的情况下,螺钉氧化锈蚀而不易拧开,致使换件维修困难,或者联接导线的螺钉因锈蚀而难于拧紧,易产生导线接触不良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裂、节能、便于维修、降低制造和使用费用的分块装配式电炉盘,在保证原电炉盘一切优点的条件下达到克服上述四个缺陷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将目前普通陶土电炉盘的整体式结构改为结构形状完金相同的三只组装块式组合装配结构。此时,由于受热体体积和热应力面积的相对减小,有效地防止或缓解了热裂现象的发生。附
图1示出了该炉盘组装块的结构形状。其次是去掉了原炉盘中央带有螺钉通孔的薄壁部分,从而形成了附
图1中所示出的较大的空心圆柱面S。它克服了在制造坯体扎制通孔时留下的隐形或显形裂纹,亦减少了炉盘在冷缩时中央部位温度较高而产生的向外径向应力,此技术方案有效地克服了中央裂纹扩展至破裂的可能。第三是加高加厚了炉盘边缘,使炉盘外边缘体形成一个如附
图1所示的形高而壁厚的空心圆柱体V。它既可以承受置于其上的被加热件较大的重量压力,还可以当炊勺等尖底炊具置于其上时不是与附
图1中电炉丝槽上表面E接触,而可能与边缘P密封线接触,这可大大减少热损失。第四是该炉盘不用金属异体底座,而是在组装块的底部设计了两处附
图1中所示的扇形凸起底座N,用以支持炉体及被加热物。由于去掉了金属底座,不仅减少了金属导热损失,更使电炉的总成本降低了60%~90%。最后一点是该电炉盘去掉了所有螺钉联接,既便于拆卸换件维修,也降低了成本。
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附
图1为组装块结构形状图。外观形状为三分之一圆的扇形,共有六条环形置丝槽a、b、c、d、e、f。一只组装块的每条置丝槽均有炉丝盘出道。e、f两条置丝槽各开有两个通孔W,用以安装接线柱。1200瓦、1500瓦炉丝可在e置丝槽的两个通孔W处接线,1800瓦、2000瓦炉丝可在f置丝槽的两个通孔W处接线。在炉盘边缘体V的外表面开有小沟槽M,当把三只组装块组合在一起时,用金属丝绕在M内捆扎加固,以形成整体炉盘。扇形组装块的两个直线边分别设计成矩形凸体T和矩形凹槽G,在装配时三只组装块的T与G互相嵌入定位,再用金属丝捆扎成附图2所示的形状。
附图2为由三只组装块组合装配而成的完整的电炉盘结构图。相邻组装块接合部位留有适当的缝隙H,以消除热应力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附图3为两端有小通孔的铝合金接线柱。将它插入通孔W中,炉丝的端部穿过上孔并缠绕,靠接线柱的自重自然使两者有良好的接触,导线端穿过接线柱下端孔并缠绕。由于铝材不存在氧化皮导电性能差的原因,故保证导线与接线柱有良好的接触。
与现行整体式普通陶土电炉盘相比,此技术所提供的炉盘没有什么特殊的工艺要求,除了挤压模具不同外,其余完全相同,即经过制坯。烧结后经检验包装供货。
权利要求1.一种防裂节能的组装式陶土电炉盘,该炉盘由结构形状完全相同的三只组装块互相嵌入装配组合成整体,组装块的特征是外观形状为三分之一圆的扇形,中央部位是一个空心圆柱面S,外边缘是形高而壁厚的空心圆柱体V,组装块的底部有两处扇形凸起的底座N。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工器材类电热器材绝缘材料专业技术领域。该技术解决了现行陶土电炉盘热裂和热损失严重的问题,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其主要技术特征是分块式组装结构,结构尺寸合理,无金属底座,无联接用螺钉,故便于拆装维修和换件。组装块单件损坏时只需更换单件,故使用费用低、寿命长。
文档编号F24C15/24GK2289981SQ9421815
公开日1998年9月2日 申请日期1994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1994年8月26日
发明者蒋钧 申请人:蒋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