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05268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烘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汽车内饰(如顶棚,地毯等)大部分都是原材料(如无纺布,PU板,PVC板)经烘箱加热后放入成型模具经液压机压制成型,而原材料进出烘箱一般都是靠操作人员手动操作,烘烤时间也是靠操作人员凭经验控制或通过看时钟来操作,因此造成了产品的质量不稳定,同时,由于烘箱温度高,也给手动操作人员带来了烫伤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0003]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调整烘烤时间,保证产品质量,同时减少了操作人员的烫伤风险和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0004]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包括发热管、烘箱、齿轮、链条、齿条、变速箱、电机和工件托架;在所述的烘箱内的顶部设有发热管;在所述的烘箱内设有电机,电机通过变速箱与链条相连,链条与齿轮相连;所述的齿轮通过齿条与工件托架相连。
[0006]在所述的工件托架的下方设有滚轮。
[0007]所述的链条设置在烘箱的外侧,在链条的外周上设有保护罩。
[0008]所述的齿轮和齿条均设置在烘箱内。
[0009]在所述的烘箱内和烘箱外均分别设有对工件托架进行限位的限位块。
[0010]所述的限位块和工件托架在同一水平面上。
[0011]在所述的两个限位块之间设有行程开关。
[0012]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调整烘烤时间,保证产品质量,同时减少了操作人员的烫伤风险和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的主视图;
[0014]图2是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6]如图1-2所示,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发热管1、烘箱2、齿轮3、保护罩4、链条5、齿条
6、滚轮7、变速箱8、电机9、限位块1、工件托架11和行程开关12。
[0017]在烘箱2内的顶部设有发热管I。在烘箱2内设有电机9,电机9通过变速箱8与链条5相连,链条5与齿轮3相连。齿轮3通过齿条6与工件托架11相连。在工件托架11的下方设有滚轮7,便于工件托架11通过滚轮7滑动。
[0018]链条5设置在烘箱2的外侧,在链条5的外周上设有保护罩4。齿轮3和齿条6均设置在烘箱2内。在烘箱2内和烘箱2外均分别设有对工件托架11进行限位的限位块10。限位块10和工件托架11在同一水平面上。在两个限位块10之间设有行程开关12。
[0019]工作过程:根据产品工艺在电控箱内调整好时间继电器及产品出烘箱及进烘箱的时间间隔,其次,设定好烘箱的温度,当交流接触器动作,电机9通电后,电机9运转,通过变速箱8减速,通过链条5及链轮的传输,使得烘箱2内的齿轮3低速旋转,带动工件托架11上固定的齿条6直线运动,通过行程开关12控制工件托架11的行程,两个限位块10决定托架11在烘箱2内外的静止位置。
【主权项】
1.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管(I)、烘箱(2)、齿轮(3)、链条(5)、齿条(6)、变速箱(8)、电机(9)和工件托架(11);在所述的烘箱(2)内的顶部设有发热管(I);在所述的烘箱(2)内设有电机(9),电机(9)通过变速箱(8)与链条(5)相连,链条(5)与齿轮(3)相连;所述的齿轮(3)通过齿条(6)与工件托架(11)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工件托架(11)的下方设有滚轮(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链条(5)设置在烘箱(2)的外侧,在链条(5)的外周上设有保护罩(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轮(3)和齿条(6)均设置在烘箱(2)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烘箱(2)内和烘箱(2)外均分别设有对工件托架(11)进行限位的限位块(1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块(10)和工件托架(11)在同一水平面上。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两个限位块(10)之间设有行程开关(1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属于烘箱技术领域,其包括发热管、烘箱、齿轮、链条、齿条、变速箱、电机和工件托架;在烘箱内的顶部设有发热管;在烘箱内设有电机,电机通过变速箱与链条相连,链条与齿轮相连;齿轮通过齿条与工件托架相连。本实用新型的烘箱自动进出料装置,调整烘烤时间,保证产品质量,同时减少了操作人员的烫伤风险和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IPC分类】F26B11/02, F26B25/02
【公开号】CN205316847
【申请号】CN201620002733
【发明人】王永翔, 王瀚霖, 谭欣, 谭宏成
【申请人】江苏骁翔实业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15日
【申请日】2016年1月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