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电磁制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制冷装置。
二、技术背景目前国内、国外广泛使用制冷技术有氟里昂、氨化学物品制冷法,还有采用化学制冷法,前者氟里昂制冷污染环境,氨制冷只能用于大型制冷设备上,它造价高,功率大,化学制冷法、电磁制冷法只能在实验室中应用,不能用于产品中使用。目前较先进的制冷方法为无氟制冷法,该方法虽克服了氟里昂不足,但它又存在化学制剂昂贵,结构复杂,造价高的缺陷。
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制冷技术存在的不足而设计一种新型的电磁制冷装置。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省电,安装使用方便,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技术方案是该电磁制冷装置的特征是它由壳体、电磁制冷部分、保温绝热板、散热部分四部分组成,电磁制冷部分由电磁吸热点和电磁放热点、电源及变压整流控制器三部分组成,壳体内用保温绝热板隔有冷冻室,冷冻室外部的壳体上还设有保温绝热板、电磁吸热点与冷冻室相连,电磁放热点与散热部分相连,电源及变压整流控制器部分与电磁制冷部分相连。壳体是设置冷冻室和固装各种零部件的器件,壳体上可设置能开、关的门。电磁制冷部分是本技术的核心,其制冷原理是利用两磁场的强弱实现热量的转移,磁场弱的部分为电磁吸热点,磁场强的部分为电磁放热点,热量从电磁吸热点吸收转移到电磁放热点放热,再经散热部分将其热量释放,以此方法电磁吸热点会源源不断地将冷冻室内的热量吸收带出,从而实现制冷的目的。电磁放热点的磁场强度最佳为电磁吸热点磁场强度的2-500倍,若小于2倍吸热效果差,大于500倍则吸热量不易散发并回流,并浪费电源。电磁吸热点和电磁放热点由电源及变压整流控制器供电或控制。保温绝热板是保证冷冻室四周不进入热量起绝热作用的物体,它可用各种具有隔热保温效果的材料制造。散热部分是将电磁放热点的热量迅速带走的部件,可用具有传热效果较好的金属板代替。电源及变压整流控制器由电源和变电整流控制器两部分构成。电源为家用的交流电源,变压整流控制器是将家用电源变压整流为2-150V直流电的部件,并根据温度高低提供多个档次直流电,供电磁吸热点和电磁放热点使用。每个电磁制冷装置至少使用一组电磁吸热点和电磁放热点,可使用多组电磁吸热点和电磁放热点。每一组电磁吸热点和电磁放热点的功率仅为1-15瓦左右,故十分省电。使用中电源由变压整流控制器变压整流为低压的直流电后,送到电磁吸热点和电磁放热点使其维持磁场,此时电磁吸热点就会将周围的热量吸收聚集,并向电磁放热点转移,这样电磁吸热点就源源不断地将其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冷冻室制冷的目标。电磁吸热点和电磁放热点越多,则制冷量随之增加。
由于此装置不需结构复杂的压缩机和散热管,也不使用传热介质,故它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不污染环境,使用费低,使用和维护十分方便等优点。
四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磁制冷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中1、壳体;2电源及变压整流控制器;3电磁放热点;4电磁吸热点;5保温绝热板,起保温隔热作用;6冷冻室,由保温绝热板(5)隔成;7散热板孔;8散热竖板;9散热横板;10壳体散热孔。散热部分包括有散热竖板8、散热横板9、散热板孔7、壳体散热孔10,它们都起散热作用。
五具体实施方式
图1可作为本实用新型电磁制冷装置的实施例主视结构示意图。它共设有两组电磁放热点3和电磁吸热点4,电磁放热点3的磁场强度为电磁吸热点4磁场强度的50倍,电磁吸热点4被固装在保温绝热板5上并将冷冻室6密封,电磁放热点3和电磁吸热点4均用软磁铁和线圈构成,使之产生电磁场,使用中若断电后,其软磁铁仍带磁性并产生磁场,仍可维持制冷状态,其节电效果明显。根据温控要求,电源和变压整流控制器的变压整流后的直流电压设有4个档次,它为2V、3V、4V、6V,经测试3V直流电带两组电磁吸热点4和电磁放热点3,可使0.4立方米的冷冻室在24小时内温度下降10℃左右,其制冷效果明显。
权利要求1.一种电磁制冷装置,其特征是它由壳体、电磁制冷部分、保温绝热板、散热部分四部分组成,电磁制冷部分由电磁吸热点和电磁放热点、电源及变压整流控制器三部分组成,壳体内用保温绝热板隔有冷冻室,冷冻室外部的壳体上还设有保温绝热板,电磁吸热点与冷冻室相连,电磁放热点与散热部分相连,电源及变压速流控制器部分与电磁制冷部分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制冷装置,其特征是电磁放热点的磁场强度为电磁吸热点磁场强度的2-500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制冷装置。该装置的特征是它由壳体、电磁制冷部分、保温绝热板、散热部分四部分组成,电磁制冷部分由电磁吸热点和电磁放热点,电源及变压速流控制器三部分组成,壳体内用保温绝热板隔有冷冻室,电磁吸热点与冷冻室相连,电磁放热点与散热部分相连,电源及变压速流控制器与电磁制冷部分相连。此装置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不污染环境,使用费低,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
文档编号F25B21/00GK2534533SQ0220822
公开日2003年2月5日 申请日期2002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15日
发明者张立生 申请人:张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