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空调器的可变储液罐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空调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给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更加有效的分离和提供制冷剂的空调器的可变储液罐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空调器是反复的吸取室内的高温空气后,使其与低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然后再输出到室内环境,由此对于室内环境进行降温或者利用相反的作用,对于室内环境进行升温的冷/暖系统,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构成。而最近推出的空调器除了冷暖功能外还具备了吸取室内的被污染的空气,经过过滤净化后再输出的空气净化功能和将湿度较大的空气变成干爽的空气,输出到室内环境的除湿功能等的各种附加功能。同时,空调器分为分别设置室内机和室外机的分体式空调器和将室内机和室外机设置在一起的整体式空调器。最近,在同一个家庭设置2台以上的空调器或者在写字楼等具备了若干个办公室的建筑物中的各个房间设置空调器时,一般设置一拖多式空调器。这种一拖多式空调器是在一个室外机上连接了若干个室内机,与设置了若干个分体式空调器具有同样的效果。
如图1、2所示,室外机1大致由压缩机10、储液罐20和室外热交换器30构成。而室内机50由室内热交换器60和膨胀阀70构成。在一拖多式空调器的一台室外机1上连接了若干个室内机50,在室外机1和室内机50之间设置了具有很高的压力的高压管80和具有较低压力的低压管90。空调器在进行制冷时,室外机1的室外热交换器30对于压缩机10传送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进行冷凝的冷凝器的作用。经过冷凝的制冷剂在通过膨胀阀70的过程中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60。流入室内热交换器60的制冷剂在与室内空气换热时,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构成的2相制冷剂。这种制冷剂分别通过储液罐20之后,再次送到各自的压缩机10中,构成一个循环。空调器在进行制暖时,制冷剂的流动和热交换器的作用正好与上述制冷过程相反。即室内热交换器60具有使高温高压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的冷凝器的作用,而室外热交换器30起到使其内部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换热的蒸发器的作用。
如图3-6所示,室外机1的下部设置了上面安装各种元器件的底盘2,在底盘2的前面设置了构成前面外观的前面板4。前面板4由设置在上侧的前面上部面板4’和设置在下侧的前面下部面板4”构成。前面下部面板4”上还设置导管托架4”a。即前面下部面板4”下端的一定部分被切开,而被切开的部分由导管托架4”a封闭,而导管托架4”a引导高压管80和低压管90与室内机50相通。在前面上部面板4’和前面下部面板4”之间设置了中央支架,用于引导安装。同时,在前面上部面板4’的上端还设置了上部托架6’,在上部托架6’的上面设置电机机座48’。前面板4的左右端,即在底盘2的前端左右侧棱角处设置了前方支架8,前方支架8的结构上下较长,支撑前面板4和侧面格栅34。在底盘2上设置了压缩机10,压缩机用于压缩制冷剂,使其变成高温高压状态,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侧。即在右侧上设置匀速运转的匀速压缩机10’,在左侧设置了变频压缩机10”。
在压缩机10的侧面设置了油分离器12,油分离器12从压缩机10排除的制冷剂中分离出油,将其回收到压缩机10中。在底盘2的中央部位,即在匀速压缩机10’和变频压缩机10”之间设置了分别与匀速压缩机10’和变频压缩机10”相通的储液罐20。储液罐20从制冷剂中分离出液态制冷剂后储存,再使气态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0的内部。
如图5所示,变频压缩机10”分为给变频压缩机10”提供制冷剂的变频压缩机用储液罐20”和给匀速压缩机用压缩机10’提供制冷剂的匀速压缩机用储液罐20’。在变频压缩机用储液罐20”的上部设置了变频压缩机输出管20”a,将变频压缩机用储液罐20″内部的气态制冷剂输出给变频压缩机10”。在匀速压缩机用储液罐20’的上部设置了匀速压缩机输出管20’a,将匀速压缩机用储液罐20”内部的气态制冷剂输出给匀速压缩机10’。变频压缩机用储液罐20”和匀速压缩机用储液罐20’的上方设置了使两个器件相通的气体均压管20a,使气态制冷剂相互移动后,在各自的储液罐20内维持制冷剂的均衡;而在下方设置了使两个器件相通的液体均压管20b,使液态制冷剂相互移动后,在储液罐20内部维持均衡。在各自的储液罐20的上部设置了给变频压缩机用储液罐20”和匀速压缩机用储液罐20’提供气态和液态的2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剂吸入管20c。由于在各个压缩机10上分别设置了储液罐20,因此在使用若干个压缩机时,也可以保证充分的制冷剂量,并根据压缩机10的运转,气态制冷剂通过分别设置在储液罐上/下方的变频压缩机输出管20”a和匀速压缩机输出管20’a提供到匀速压缩机10’和变频压缩机10”内部。
在压缩机10的上方设置了控制盒22。控制盒22的内部具备了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变压器、电容器等的控制元件和电路板。控制盒22采用前面开放的四方盒形结构,在前面还设置了控制盖22’,封闭内部。在底盘2的侧端和后端上设置了室外热交换器30。室外热交换器30使内部的制冷剂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换热,并在左右两侧成对按装。即在左侧设置了“”型(从上方看)的左侧室外热交换器30’,在右侧设置了“”型(从上方看)的右侧热交换器30”。在室外热交换器30的入口附近设置了引导制冷剂流入管道组件32,而在出口附近设置了储气罐33。
在底盘2的左侧端和右侧端设置了侧面格栅34,后端设置了后面格栅36。后面格栅36成对安装并与室外热交换器30相对应。即由设置在左侧室外热交换器30’后方的左侧后面格栅36’和设置在右侧热交换器30”后方的右侧后面格栅36”构成。在左侧后面格栅36’和右侧后面格栅36”之间设置了固定的后面格栅36的后面支架38,而在底盘2的后端左右侧边缘处设置了后方支架38’。上面板40构成室外机1的上面外观,上面板40采用与底盘2对应的四角平板,在中央的左右两侧设置了一对通气孔40’。在通气孔40’的上面设置了环罩42。环罩42采用向上突出的圆桶型结构,将空气引导至送风扇46中排出到外部。在环罩42的上端设置了排出格栅44。在环罩42内部设置了送风扇46。送风扇46在设置于其下部的风扇电机48的驱动下转动,具有排出内部空气的作用。风扇电机48设置在电机机座48’的上面。
但是,如上的现有技术设计的空调器储液罐中,储液罐20内部的导管结构非常复杂,由此导致成本上升,而分别使用变频压缩机10”和匀速压缩机10’,会发生变频压缩机用储液罐20”和匀速压缩机用储液罐20’之间存在压力不均衡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其目的是解决储液罐之间压力不均衡的问题,提高储液罐的性能。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使储液罐的结构简单化,降低制造成本。本发明的空调器可变储液罐包括吸取制冷剂后保存的辅助储液罐和分离制冷剂后排出气态制冷剂的主储液罐。辅助储液罐上具备了吸取制冷剂的制冷剂吸入管,在主储液罐和辅助储液罐之间设置了使两个储液罐相通的连接管。在主储液罐上设置了输出主储液罐中分离的气态制冷剂的制冷剂输出管,制冷剂输出管的入口设置在主储液罐内部的一定高度上。制冷剂输出管在主储液罐的外部分支后分别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相通。本发明的空调器可变储液罐,解决了储液罐之间的压力不均衡问题,提高了储液罐的性能和效率,并且使内部的结构更加简单化,制造更加容易、降低了制造成本。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拖多式空调器的安装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一拖多式空调器的构成和制冷剂流动的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室外机外观斜视图;图4是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室外机结构的分解斜视图;图5是现有技术的储液罐结构断面简图;图6是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室外机拆掉前面板后的内部结构的正面图;图7是本发明的一拖多式空调器的设置状态图;图8是本发明的空调器组成以及制冷剂流动过程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外机的详细构成图;图10是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外机外观的斜视图;图11是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外机内部结构的分解斜视图;图12是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储液罐断面结构简图;图13是本发明的一拖多式空调器室外机拆掉前面板后的内部结构的正面图。
其中
100室外机102室外电磁阀110底盘 112前面板114前面格栅 116前面上部托架120压缩机120’匀速压缩机120”变频压缩机 120’均油管温度传感器121均油管123油回收管124四通阀126阀门支撑座128辅助阀130过冷却器130”逆向传送管 132”主储液罐132”辅助储液罐 132a制冷剂吸入管132b连接管 132c制冷剂输出管134、134”前部支架 136中央支架140左侧控制盒140”右侧控制盒142变压器144电容器146散热板146”散热装置148散热风扇 150隔板152导气孔154导气盖160上面板162通气孔164环罩 166输出阀门170送风风扇 172风扇电机174电机机座 180室外热交换器182前面热交换器 184后面热交换器186排水盘188侧面板190后面格栅 192后面板194后面上部托架 196后部支架200室内机202室内热交换器204膨胀阀206室内电磁阀210共用液体管210”分支液体管210”室外液体管 212共同气体管212”分支气体管 212”室外气体管214高低压共用管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可变储液罐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如图7、8所示,室外机100包括匀速压缩机120’、变频压缩机120”、储液罐132、室外热交换器180和室外电磁阀102等。室内机200包括室内热交换器202、膨胀阀204等。一拖多式空调器中,在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室外机100中连接了若干个室内机200,在室外机100和室内机200之间设置了内部传送液态制冷剂的液体通用管210和内部传送气态制冷剂的气体通用管212。在两个以上的室外机100之间设置了维持制冷剂平衡的高低压共用管214。
高低压共用管214与室外机100上的室外热交换器180的入口相通,以使室外机100之间的制冷剂维持平衡。同时,使制冷剂流入多数的室外机100中的不使用的室外机100的室外热交换器180中,由此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换热效率。而且,高低压共用管214根据空调器进行制冷或者供暖,传送高压或者低压的制冷剂。在室内机200上设置了内部传送液态制冷剂的分支液体管210’和传送气态制冷剂的分支气体管212’,而这种分支液体管210’和分支气体管212’分别与共用液体管210和共用气体管212相通。
若干个分支液体管210’和分支气体管212’根据连接的室内机200的容积,所采用的直径也有所不同。在室外机100上设置了内部传送液态制冷剂的室外液体管210”和内部传送气态制冷剂的室外气体管212”,室外液体管210”和室外气体管212”与共同液体管210和共同气体管212相通。
如图9-13所示,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外机包括构成底部的底盘110设置在最下端,支撑大部分的器件,底盘110的前面设置了构成前面下部外观的前面板112。在前面板112的上侧设置了前面格栅114。通过前面格栅114吸取外部空气后,使其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80。在前面格栅114的上侧还设置了前面上部托架116,前面上部托架116上设置在电机机座174前端部。在底盘110的上面设置了压缩机120’、120”,压缩机120’、120”具有压缩制冷剂、并使其变成高温高压状态的作用,分别设置在底盘110的左右两侧。即相对右侧上设置匀速压缩机120’,左侧设置变频压缩机120″,变频压缩机是可变频热泵。
在压缩机120入口侧设置了冷剂喷射器120a。冷剂喷射器120a根据压缩机120的运转情况,当压缩机达到过热状态时,喷射冷剂进行冷却,防止压缩机受损,而这时使用的制冷剂最好是下述的室外热交换器180排出的制冷剂。在均速压缩机120’和变频压缩机120”之间设置均油管121,以接通均速压缩机120’和变频压缩机120”。如果某一侧压缩机供油出现不足时,从其他的压缩机补充,防止油量不足的压缩机120的损坏。压缩机采用噪声小、效率高的涡旋式压缩机,特别是变频压缩机120”采用根据负荷容量调整转数的变频涡旋式压缩机。在使用少量的室内机200而导致负载容量不足时,首先启动变频压缩机120”,然后逐渐增加负载量,当变频压缩机120”无法承受时,启动匀速压缩机120’。
在匀速压缩机120’和变频压缩机120”的出口处设置了检测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的压缩机温度传感器(120′b、120”b)以及油分离器122。油分离器122从压缩机120排出的制冷剂中分离出油,回收至压缩机120中。在油分离器122的出口处增加设置了止逆阀122’,防止制冷剂的逆流。即匀速压缩机120’或者变频压缩机120”中,只有某一个压缩机启动时,防止制冷剂流入停止运转的压缩机120的内部。油分离器122利用导管连接在四通阀124上,四通阀124在空调器进行制冷或者供暖时,切换制冷剂流动方向,各个端口与压缩机120的出口(或者油分离器),压缩机120的入口(或者储液罐)、室外热交换器180以及室内机200连接。匀速压缩机120’和变频压缩机120”输出的制冷剂在聚集到一起之后,流入四通阀124中,四通阀124的入口上设置了检测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的压力的高压传感器124’。横贯四通阀124设置有热气管125,热气管125作用是从油分离器122流入四通阀124的一部分制冷剂直接流入储液罐132。热气管125在压缩机运转过程中,有必要提高流入储液罐132的低压制冷剂的压力时,使压缩机出口侧的高压制冷剂直接供应到压缩机120入口,在热气管125上设置具有旁通阀门作用的热气阀125’开闭导管。
在底盘110上面的前半部中央位置上设置了阀门支撑座126。阀门支撑座126具有支撑和引导室外液体管210”、室外气体管212”、高低压共用管214的作用,而辅助阀128同样设置在这里。由阀门支撑座126支撑的导管210、212、214通过侧面板188的导管出入口188’引出后连接在室外机100上。在底盘110上面左侧后端上设置了过冷却器130。过冷却器130具有进一步冷却室外热交换器180中进行了换热的制冷剂的作用,设置在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80出口侧的室外液体管210”的任意位置上。过冷却器130采用双重管结构,即室外液体管210”设置在内侧,逆向传送管130’设置在外测。从过冷却器130的出口逆向传送管130’开始分支,而这种逆向传送管130’上设置了通过膨胀制冷剂,对其进行冷却的过冷却膨胀阀130’a。
过冷却器130排出的一部分制冷剂流入逆向传送管130’内,经过过冷却膨胀阀130’a的过程中进行冷却,而冷却后的制冷剂在过冷却器130上进行逆流,进一步冷却内侧的制冷剂。从过冷却器130输出的逆流制冷剂再次流入储液罐132内部进行循环。在过冷却器130的出口上设置了检测室外机100输出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液体管温度传感器130a,在过冷却膨胀阀130’a的出口上设置过冷却入口传感器130’b,用于检测流入过冷却器130的逆流制冷剂的温度。传送过冷却器130排出的逆流制冷剂的逆向传送管130’内部设置过冷却出口传感器130’c。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80的制冷剂在中央部位流动,而在其外部则向反方向传送由膨胀阀(未图示)膨胀后的低温制冷剂,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制冷剂的温度。在过冷却器130的侧面,即室外热交换器180输出的制冷剂引导至室内机200内部的室外液体管210”的侧面设置了干燥器131,干燥器131具有清除室外液体管210″内部的制冷剂中包含的水分的作用。底盘110的中央部位,即在匀速压缩机120’和变频压缩机120”之间设置了储液罐132。储液罐132包括储存制冷剂的辅助储液罐132”和对于储存的制冷剂进行吸取/分离后只给压缩机提供气态制冷剂的主储液罐132’。在辅助储液罐132”的上部插入用于吸取由液态和气态制冷剂组成的2相制冷剂的制冷剂吸入管132a,而接通主储液罐132’和辅助储液罐132”的连接管132b设置在储液罐132的上部。
在主储液罐132’的上部,制冷剂输出管132c插入到了主储液罐132c内部的一定高度上。制冷剂输出管132c具有吸取主储液罐132’内部分离的气态制冷剂,将其提供给压缩机。制冷剂输出管132c在主储液罐132’的外部分支后,给匀速压缩机120’和变频压缩机120”提供制冷剂。各个储液罐132过滤出液态制冷剂后,将气态制冷剂输出给压缩机,而从室内机200流入的制冷剂中没有蒸发为气态的液态制冷剂,如果气态制冷剂直接流入压缩机120内部,则会增加将制冷剂变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压缩机120的负载,最终损坏压缩机120。流入储液罐132内部的制冷剂中,没有蒸发而继续处于液态的制冷剂由于相对气态制冷剂更重,因此储存于储液罐132的下部,而只有上部的气态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20内部。在储液罐132的入口侧设置了检测吸入的制冷剂温度的吸入导管温度传感器132d和检测制冷剂压力的低压传感器132”。
在底盘110的前端两侧上分别设置了前方支架134,134’。前方支架134,134’在底盘110的前端,其结构上下较长,分为设置在左侧的前方左侧支架134和设置在右侧端的前方右侧支架134’。前方支架134,134’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前面上部托架116、前面格栅114和控制盒140、140’。在前方左侧支架134和前方右侧支架134’的中央部位上向左右方向设置中央支架136。在中央支架136的下方设置了控制盒140,140’。控制盒设置在左右侧上构成一对。即分为设置在左侧的左侧控制盒140和设置在右侧的右侧控制盒140’。左侧控制盒140利用铰链140a固定在前方左侧支架134上,而右侧控制盒140’利用铰链140’a固定在前方右侧支架134’上。
控制盒140,140’采用前方开口的四方型盒结构,前方由前面板112封闭。在左侧控制盒140上设置变压器142、电容器144等控制元件和散热板146。在散热板146的后面形成了由散热片构成的散热部146’。在左侧控制盒140的后面上端设置了散热风扇148,散热风扇148一般采用横流风扇。散热风扇148吸取空气后向上排出时,促进了散热部146’的换热,从而冷却散热板146。控制盒140,140’的侧端由于利用铰链140a,140’a设置在前方支架134,134’上,因此以铰链140a,140’a为轴向前转动。由此,在内部元件需要进行售后服务时,可以向前转动控制盒140,140’,进行作业。
在中央支架136上设置挡板150。挡板150将室外机100的内部分为上侧空间和下侧空间。即,划分设置压缩机120和控制器140,140’的下侧和设置室外热交换器180的上侧。隔板150与控制盒140,140’一样分别设置在中央支架136的左右两侧。隔板150由从中央支架136向后而成的水平部150’和从水平部150’的后端向下倾斜一定角度的倾斜部150”构成。在隔板150中,左侧挡板150的水平部150’上形成了导气孔152,在导气孔152的上侧设置了导气盖154。导气盖154的前方和上方封闭,后方开口,将设置在下方的散热风扇强制送出的空气引导至后方。
上面板160构成室外机100的顶部外观。上面板160采用四边形结构,其左右两侧成对设置。在上面板160上形成了通气孔162,通气孔162的外围向下延伸后形成圆筒型的环罩164。环罩164与上面板160组成整体形成,最好是采用塑料制作。环罩164采用圆筒型结构,将送风扇170强制送出的空气引向外部。在环罩164的上侧,即通气孔162上设置了与通气孔162对应的圆形的输出格栅166。在环罩164内侧设置了送风扇170。送风扇170在设置于其下方的风扇电机172的驱动下旋转,将内部的空气向上排出。即风扇电机172在外部电源的作用下发生旋转,固定在转轴上的送风扇170开始旋转,向上排出空气。风扇电机172固定在电机座174上。电机座174由四方形的固定板174’和支撑固定板174’的支撑架174”构成。支撑架174”设置在左右侧,形成一对,而这一对支撑架174”的中央部位安装了固定板174’。支撑架174”的前端和后端向上弯曲,分别固定在前面上部托架116和后面上部托架194上。
在上面板160的下部设置了室外热交换器180,室外热交换器180的作用是使其内部的制冷剂和外部空气进行换热,设置在前后侧,构成一对。即,分为设置在上面板160前端下侧的前面热交换器182和设置在上面板160后端下侧的后面热交换器184。前面热交换器182的下半部向后弯曲。即,前面热交换器182的下半部由从前面板112的前端向下延伸一定的长度而成的垂直部182’和从垂直部182’的下端向后倾斜一定的角度延伸的倾斜部182”构成。倾斜部182”的下端和后面热交换器184的下端相互靠近,而室外热交换器180的下端与底盘110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室外热交换器180的侧面还设置了将压缩机120提供的制冷剂分配给各个部分的管道组件180’。
在室外热交换器180的内部设置了检测热交换器的温度的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180a,在外侧上设置了检测外部温度的室外温度传感器180b。在室外热交换器180的下端下侧设置排水盘186。排水盘186的结构左右较长,收集室外热交换器180上生成的冷凝水后,向侧面排出。在底盘110上面的左侧端和右侧端上设置了侧面板188。侧面板188构成了室外机100的侧面外观,下端的前后方向上分别设置了导管出入孔188’。在底盘100的后端设置了后面格栅190。后面格栅190的大小与后面热交换器184对应,在后面格栅190的下侧设置了后面板192。在后面格栅190的上端设置了左右较长的后面上部托架194。后面上部托架194设置在后面格栅190的上端前面,支撑电机座174的支撑架174”的后端。在底盘110后端角上设置了后方支架196,后方支架196的结构上下较长,支撑后面格栅190、后面板192和上面板160。
下面,参照附图8-13对本发明的一拖多空调器的工作过程和作用进行说明在本发明设计的空调器中,一个室外机100上设置了多个室内机200,根据使用者的选择,一部分或者所有的室内机200同时启动。空调器启动(制冷运转)后,室外电磁阀102打开,制冷剂在室外机100和室内机200之间流动。首先,室内机100中的制冷剂流动过程如下从室内机200流入的气态制冷剂经过四通阀124之后,通过制冷剂吸入管132a流入辅助储液罐132″内部,在充满辅助储液罐132”后,通过连接管132b移动到主储液罐132’中。
压缩机120启动后,吸取主储液罐132’内的制冷剂,而这时主储液罐132内部的气态制冷剂通过制冷剂输出管132c流入压缩机120内部。当提供给压缩机120的制冷剂不足或者压缩机120发生过热现象时,制冷剂喷射器120a提供制冷剂。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通过排出口排出后经过油分离器122。在油分离器122中分离出制冷剂中的润滑油,通过油回收管123回收到压缩机120中。压缩机120压缩制冷剂时,润滑油就会包含在制冷剂中,润滑油是液态,而制冷剂是气体,因此在进行气液分离的油分离器122上进行分离。在连接匀速压缩机120’和变频压缩机120”的均油管121的作用下,两侧压缩机120内部的润滑油维持均衡。通过了油分离器122的制冷剂经过了四通阀124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80中。由于室外热交换器180此时起到冷凝器(制冷模式)的作用,因此制冷剂通过与外部空气的换热变成液态。经过了室外热交换器180的制冷剂在经过过冷却器130之后进一步冷却。经过了过冷却器130的制冷剂在经过干燥器131清除包含的水分后,通过共用液体管210进入室内机200内部。同时,通过压缩机120的制冷剂中的一部分制冷剂通过高低压共用管214流入其他的室外机100中。
通过高低压共用管214提供到其他室外机100的制冷剂流入停止运转的室外机100的室外热交换器180内,使整体的制冷剂压力保持均衡的同时还利用停止运转的室外机100的室外热交换器180进行一定的热交换。制冷剂通过共用液体管210提供到室内机200时,通过从共用液体管210分支的分支液体管210`输入运转中的各个室内机200中。制冷剂在膨胀阀204上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202上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202起到蒸发器的作用,因此制冷剂经过热交换变成低压气体。室内热交换器202排出的制冷剂经过分支气体管212’聚集到公用气体管212之后,流入室外机100。通过共用气体管212和室外气体管212”流入室内机100的制冷剂经过四通阀124、通过制冷剂吸入管132a流入辅助储液罐132”内部。在辅助储液罐132”中保存室内机传送的制冷剂,而由设置在辅助储液罐132”上部的连接管132b和主储液罐132’内部的制冷剂输出管132c过滤了来不及蒸发的液态制冷剂,因此只有气态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20的内部。经过上述的过程,完成一个循环。
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路径与上述的制冷过程完全相反,利用室外电磁阀102调整制冷剂量。室外机100中的空气流动过程如下随着施加电源,风扇电机172启动后驱动送风扇170,送风扇170旋转后,外部的空气通过前面格栅114以及后面格栅190流入内部。流入室外机100内部的空气在送风扇170的作用下,被强制性的送到上方,这时环罩164引导空气的流动。
参照附图12详细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可变储液罐的作用在室外机进行了热交换后的由气态和液态制冷剂组成的2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吸入管132a流到辅助储液罐132”内部,由此保存于辅助储液罐132”内部。气态制冷剂通过连接辅助储液罐132”和主储液罐132’的连接管132b向主储液罐132’流动,并通过设置在主储液罐132’内部的一定高度上的制冷剂输出管132c流入压缩机120内部。这时,制冷剂输出管132c在主储液罐132’的外部分支后,连接变频压缩机120”和匀速压缩机120’,并由此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20内部。2相制冷剂中的重量较重的液态制冷剂聚集在辅助储液罐132”底部,由此自然而然地进行了气液分离,在压缩机120旋转时,储液罐132内部的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120内部。在压缩机120的旋转时产生的吸力的作用下,适当量的制冷剂进入压缩机120的内部。即,当压缩机120旋转快速时,吸取更多量的制冷剂,而当压缩机120的旋转缓慢时,吸取少量的制冷剂,因此可以自动调整制冷剂量。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的实施例,在所属的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更。
本发明设计的空调器可变储液罐,使储液罐的内部结构更加简单,并利用单一导管构成了从储液罐提供给压缩机的制冷剂输出管,然后进行分支,通向各个压缩机。任何一个压缩机启动都可以迅速的提供气态制冷剂,而且由于主储液罐输出的导管是单一导管,因此即使与辅助储液罐之间出现压力不均衡的现象,也不会影响压缩机的运转。由于辅助储液罐还起到储存制冷剂的作用,由主储液罐直接将制冷剂提供给压缩机,因此压缩机也能发挥最佳的性能。
而且,加快了制冷剂输出管的制冷剂流动速度,由此使压缩机的油供应更加流畅,提高了油的回收率。减少了构成整个储液罐的导管,使内部结构更加简单化,因此作业更加方便,降低了制造成本。由于内部导管的减少,还减少了焊接的工作量。即为了给系统提供必要制冷剂流量,在使用若干个储液罐的同时还简单化了提供给压缩机的制冷剂的导管,因此在整个储液罐的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压缩机输出功率的变化,更加准确有效的提供制冷剂,提高了空气调节系统的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器的可变储液罐,包括在底盘(110)的中央部位即在变频压缩机(120”)和匀速压缩机(120’)之间设置储液罐(13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液罐(132)分为辅助储液罐(132”)和主储液罐(132’),所述的辅助储液罐(132”)是吸取制冷剂后保存的辅助储液罐(132”);所述的主储液罐(132’)是分离2相制冷剂后排出气态制冷剂的主储液罐(1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可变储液罐,其特征在于辅助储液罐(132”)上设置有吸取制冷剂的制冷剂吸入管(132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可变储液罐,其特征在于在主储液罐(132’)和辅助储液罐(132”)之间设置了相互连通的连接管(132b)。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可变储液罐,其特征在于在主储液罐(132’)上设置了输出主储液罐(132’)中分离的气态制冷剂的制冷剂输出管(132c)。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4所述的空调器的可变储液罐,其特征在于制冷剂输出管(132c)的入口设置在主储液罐(132’)内部的一定高度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可变储液罐,其特征在于制冷剂输出管(132c)在主储液罐(132’)的外部分支后分别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120’、120”)连通。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可变储液罐,包括吸取制冷剂后进行保存的辅助储液罐和分离2相制冷剂排出气体制冷剂的主储液罐。在辅助储液罐上设置用于吸取制冷剂的制冷剂吸入管,在主储液罐和辅助储液罐之间设置了接通主储液罐和辅助储液罐的连接管。在主储液罐上设置了排出主储液罐上分离出的气体制冷剂的制冷剂输出管,而制冷剂输出管在外部与主储液罐分支,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相通。本发明设计的空调器的可变储液罐结构可以显著的提高储液罐的性能和效率。同时使储液罐的结构更加简单化,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文档编号F25B43/00GK1782627SQ20041009364
公开日2006年6月7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29日
发明者金柱尚 申请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