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压接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99367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间压接收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室外单元和多台室内单元并可以使多台室内单元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或者可以将这些供暖运转和制冷运转混合实施的冷冻装置及该冷冻装置中所使用的进行气液混合制冷剂的气液分离的中间压接收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已知有如下的冷冻装置,即,将室外单元和多台室内单元用由高压气体管、低压气体管和液管构成的单元间配管连接,使多台室内单元能够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或者能够将这些供暖运转和制冷运转混合实施(参照专利文献1)。而且,本说明书中,冷冻装置采用包含加热泵的装置。
专利2804527号公报在此种冷冻装置中,在作为散热器使用的高压侧热交换器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压缩动力增加,蒸发传热性能降低,蒸发器的压力损失也增大,从而有性能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作为散热器使用的高压侧热交换器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提高性能的冷冻装置及中间压接收器。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冷冻装置的特征是,具备了压缩机和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室外单元与具备了作为使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多台室内单元被单元间配管连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一端被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喷出管和制冷剂吸入管择一地连接,所述单元间配管具有与所述制冷剂喷出管连接的高压管、与所述制冷剂吸入管连接的低压管、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另一端连接的中压管,所述各室内单元如下构成,即,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一端被与所述高压管和所述低压气体管择一地连接,另一端被与所述中压管连接,从而可以使这些多台室内单元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或者可以将这些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混合实施,所述压缩机具有能够导入具有比吸入时的制冷剂压力更高、比喷出时的制冷剂压力更低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的中间压部,具备被夹设在连接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膨胀阀和所述使用侧交换器的膨胀阀的流路中,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或所述使用侧热交换器中将热交换后的气液混合制冷剂气液分离,将气相的制冷剂导向所述中间压部的中间压接收器。
根据所述构成,中间压接收器被夹设在连接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膨胀阀和所述使用侧交换器的膨胀阀的流路中,在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或所述使用侧热交换器中将热交换后的气液混合制冷剂气液分离,将气相的制冷剂导向中间压部。
该情况下,所述中间压接收器也可以具备具有第1入出口管、第2入出口管及蒸气出口管的接收器主体,向所述第1入出口管及所述第2入出口管当中的任意一方注入气液混合制冷剂,从任意的另一方中喷出气液分离后的液相的制冷剂,从所述蒸气出口管中将所述气相的制冷剂喷出。
另外,与所述制冷剂喷出管连接的高压管内也可以在该冷冻装置的运转中被在超临界压力下运转。
另外,作为所述制冷剂,也可以在所述制冷剂配管中封入二氧化碳制冷剂。
另外,在所述高压管和所述中压管之间,也可以夹隔膨胀阀连接有将水作为蓄热体的作为所述使用侧热交换器的蓄热单元。
另外,中间压接收器的特征是,具备在其内部进行制冷剂的气液分离的接收器主体、设于所述接收器主体上并向任意一方注入气液混合制冷剂、从任意的另一方中将所述气液分离后的液相的制冷剂喷出的第1入出口管及第2入出口管、将所述气液分离后的气相的制冷剂喷出的蒸气出口管。
根据所述构成,气液混合制冷剂被向第1入出口管及第2入出口管当中的任意一方注入。
此外,在接收器主体的内部,进行被注入的气液混合制冷剂的气液分离,气相的制冷剂被从蒸气出口管中喷出,液相的制冷剂被从第1入出口管及第2入出口管当中的任意的另一方中喷出。
该情况下,也可以将所述蒸气出口管的开口端在所述接收器主体的上部侧开口,将所述第1入出口管的开口端及所述第2入出口管的开口端在所述接收器主体的下部侧开口。
另外,也可以具备用于促进气液分离的分离促进构件。
另外,所述分离促进构件也可以全都被按照使所述第1入出口管的开口部及所述第2入出口管的开口端相互不面对的方式配置。
另外,所述第1入出口管的开口端及所述第2入出口管的开口端也可以被配置在不相互面对的位置上。
另外,所述分离促进构件也可以被作为干扰板或金属网构成。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像在作为散热器使用的高压侧热交换器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的温度上升的情况等那样,在蒸发热交换器中无助于热交换的制冷剂的气相成分变多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提高性能。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冷冻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压缩机的概要构成方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构成说明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焓·压力线图。
图5是第1其他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构成说明图。
图6是第2其他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构成说明图。
图7是第3其他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构成说明图。
图8是第4其他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构成说明图。
图9是第5其他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构成说明图。
图10是第6其他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构成说明图。
图11是第7其他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构成说明图。
图12是第8其他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构成说明图。
其中,1 室外单元,2 压缩机,2M 中间压部,3 室外热交换器,5a、5b 室内单元,6a、6b 室内热交换器,9a、9b、19a、19b 切换阀,10 单元间配管,11 高压管,12 低压管,13 中压管,16a、16b 喷出侧阀,17a、17b 吸入侧阀,28 中间压接收器,28A 接收器主体,28B 蒸气出口管,28C 第1入出口管,28D 第2入出口管,28E 分离促进构件,28E-1 第1分离促进构件,28E-2 第2分离促进构件,28F 分离促进构件,28G 分离促进构件,30 冷冻装置,50 供给热水单元。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冷冻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图。
冷冻装置30具备具有压缩机2、室外热交换器3a、3b及室外膨胀阀27a、27b的室外单元1、具有室内热交换器6a及室内膨胀阀18a的室内单元5a、具有室内热交换器6b及室内膨胀阀18b的室内单元5b、具有贮存热水用热交换器41、热水贮存罐43、循环泵45及膨胀阀47的供给热水单元50。
这些室外单元1和室内单元5a、5b、供给热水单元50由单元间配管10连接,冷冻装置30在运转供给热水单元50的同时,可以使室内单元5a、5b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或者将这些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混合实施。
室外单元1中,室外热交换器3a的一端,被夹隔切换阀9a或切换阀9b,与压缩机2的喷出管7或吸入管8排他地连接。同样,室外热交换器3b的一端,被夹隔切换阀19a、19b,与压缩机2的喷出管7或吸入管8排他地连接。另外,在吸入管8上配设有累加器(accumulator)4。
室外单元1具备未图示的室外控制装置,该室外控制装置控制室外单元1内的压缩机2、室外膨胀阀27a、27b、切换阀9a、19a、9b、19b及冷冻装置30全体。
另外,冷冻装置30具备检测累加器4的入口的制冷剂温度的温度传感器S1、检测室内热交换器6a、6b的制冷剂温度的温度传感器S2、检测室外热交换器3a、3b的制冷剂温度的温度传感器S3、检测压缩机2的出口的制冷剂温度的温度传感器S4。
图2是压缩机的概要构成方框图。
压缩机2为2段压缩机,如图2所示,具备在低压吸入侧进行制冷剂的压缩的第1段压缩部2A、在高压喷出侧进行制冷剂的压缩的第2段压缩部2B、将第1段压缩部2A所喷出的制冷剂冷却而向第2段压缩部2B侧喷出的中间冷却器2C。在第2段压缩部(高压喷出侧)2B和中间冷却器2C的中间设有可以从外部导入制冷剂的中间压部2M。
单元间配管10具备高压管(高压气体管)11、低压管(低压气体管)12及中压管(液管)13。高压管11被与喷出管7连接,低压管12被与吸入管8连接。所述中压管13夹隔室外膨胀阀27a、27b,与室外热交换器3a、3b的另一端分别连接。
此外,在中压管13和室外膨胀阀27a、27b之间连接有中间压接收器(气液分离器)28,该中间压接收器28的蒸气出口管28B被与压缩机2的中间压部2M连接,气相的制冷剂被从蒸气出口管28B导入压缩机2内。该中间压接收器28被作为可以实现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3a、3b侧及室内热交换器6a、6b侧的任意一方中流入的双向型气液分离装置构成。
图3是实施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构成说明图。
这里,对中间压接收器28的具体的构成进行说明。
中间压接收器28大致具备接收器主体28A、蒸气出口管28B、第1入出口管28C、第2入出口管28D。
接收器主体28A被作为外观近似圆柱形状的中空体形成。在作为接收器主体28A的上部侧的顶面中央,朝向接收器主体28A内设有蒸气出口管28B。另外,在接收器主体28A的底面,按照使第1入出口管28C的开口端、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处于对称的位置的方式,近似垂直地配置第1入出口管28C、第2入出口管28D。
该情况下,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与中压管13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对应,其中任意一方作为气液混合制冷剂所流入的入口管发挥作用,且其中任意的另一方作为气液分离后制冷剂所流出的液体出口管发挥作用。图3中,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喷出口或吸入口)虽然被按照与接收器主体28A的底面对齐的方式图示,但是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喷出口或吸入口)的高度只要相同,并且如果是在按照使制冷剂不被吸入蒸气出口管28B的方式能够以给定距离以上分离配置的接收器主体28A的下部侧的位置,则可以设为任意的高度。
室内单元5a、5b的室内热交换器6a、6b的一端夹隔喷出侧阀16a、16b与高压管11连接,夹隔吸入侧阀17a、17b与低压管12连接。另外,它们的另一端夹隔室内膨胀阀18a、18b与中压管13连接。
喷出侧阀16a和吸入侧阀17a在一方被进行了打开操作时,另一方被进行关闭操作。喷出侧阀16b和吸入侧阀17b也相同,在一方被进行了打开操作时,另一方被进行关闭操作。
这样,各室内热交换器6a、6b的一端就被与单元间配管10的高压管11和低压管12择一地连接。
室内单元5a、5b还具有室内风扇23a、23b、遥控器及室内控制装置。各室内风扇23a、23b被与室内热交换器6a、6b分别靠近配置,向这些各个室内热交换器6a、6b送风。另外,各遥控器被分别与室内单元5a、5b连接,向各室内单元5a、5b的各自的室内控制装置输出制冷或供暖运转指令或停止指令等。
热水贮存单元50中,贮存热水用热交换器41的一端夹隔切换阀48与高压管11连接,贮存热水用热交换器41的另一端夹隔膨胀阀47与中压管13连接。在该贮存热水用热交换器41上,连接有水配管46,在该水配管46上,夹隔循环泵45,连接有热水贮存罐43。
本实施方式中,在室外单元1、室内单元5a、5b及热水贮存单元50内的配管以及单元间配管10中封入二氧化碳制冷剂。
图4是焓·压力线图。
当封入了二氧化碳制冷剂时,如图4所示,高压管11内在运转中被以超临界压力运转。
在高压管11内被以超临界压力运转的制冷剂中,除了二氧化碳制冷剂以外,例如可以举出乙烯、乙硼烷、乙烷、氧化氮等。
图4中,压缩机2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状态被以状态a表示。制冷剂穿过热交换器而循环,在那里被冷却至状态c,将热量向冷却空气释放。然后,制冷剂因作为减压装置的膨胀阀中的压力降低,达到状态d,在这里形成气相/液相的二相混合体,到达中间压接收器28。
在中间压接收器28中,制冷剂被气液分离,制冷剂的气相部分在中间压接收器内成为状态k。此后,制冷剂的气相部分被返回压缩机2的第2段压缩部2B。状态j为压缩机2的第2段压缩部2B的入口的状态。
另一方面,制冷剂的液相部分在中间压接收器28内变为状态e。此后,制冷剂的液相部分因利用作为减压装置的膨胀阀的压力降低,达到状态f。继而,制冷剂的液相部分在蒸发器中蒸发,吸收热量。这里,状态h是蒸发器出口即压缩机2的第1段压缩部2A的入口的状态,状态i为压缩机2的第1段压缩部2A的出口的状态。
在所述超临界循环中,从压缩机2中喷出的高压气相制冷剂虽然未被冷凝,但是在热交换器中发生温度降低。此后,高压气相制冷剂在热交换器中被冷却至比冷却空气的温度高数度的状态c。
下面,对冷冻装置30的动作进行说明。
制冷运转首先,对制冷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室内单元5a、5b中进行制冷的情况下,将室外热交换器3a、3b的一方的切换阀9a、19a打开,并且将另一方的切换阀9b、19b关闭。此外,将喷出侧阀16a、16b关闭,并且将吸入侧阀17a、17b打开。另外,将室外风扇29a、29b、室内风扇23a、23b、压缩机2设为驱动状态,循环泵45设为停止状态。
该情况下,室外膨胀阀27a、27b及室内膨胀阀18a、18b的开度被按照使温度传感器S4达到给定温度的方式,并且按照使温度传感器S1的检测温度和温度传感器S2的检测温度的差(相当于过热度)达到一定的值的方式控制。
从压缩机2中喷出的制冷剂向喷出管7、切换阀9a、19a、室外热交换器3a、3b依次流动。
此外,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3a、3b中进行了热交换后,在室外膨胀阀27a、27b中被减压,到达中间压接收器28的第1入出口管28C(作为入口管发挥作用),在接收器主体28A内被进行气液分离。
其结果是,气相的制冷剂经过蒸气出口管28B被向压缩机2的中间压力部2M供给,从而被压缩机2压缩。
另外,液相的制冷剂经过第2入出口管28D流入中压管13,被分配给各室内单元5a、5b的室内膨胀阀18a、18b,在这里被减压。
此后,制冷剂在各室内热交换器6a、6b中蒸发气化,分别流过了吸入侧阀17a、17b后,依次经过低压管12、吸入管8、累加器4而被吸入压缩机2。像这样,利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各室内热交换器6a、6b的作用,全部室内单元5a、5b被同时制冷。
供暖运转下面,对供暖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室内单元5a、5b中进行供暖的情况下,将室外热交换器3a、3b的一方的切换阀9a、19a关闭,并且将另一方的切换阀9b、19b打开。此外,将喷出侧阀16a、16b打开,并且将吸入侧阀17a、17b关闭。
该情况下,室外膨胀阀27a、27b及室内膨胀阀18a、18b的开度被按照使温度传感器S4达到给定温度的方式,并且按照使温度传感器S1的检测温度和温度传感器S2的检测温度的差(相当于过热度)达到一定的值的方式控制。
这样,从压缩机2中喷出的制冷剂依次经过喷出管7、高压管11而向喷出侧阀16a、16b、室内热交换器6a、6b流动,在这里分别不发生冷凝地进行热交换,被室内膨胀阀18a、18b减压,经过中压管13而到达中间压接收器28的第2入出口管28D(作为入口管发挥作用),在接收器主体28A内被进行气液分离。
其结果是,气相的制冷剂经过蒸气出口管28B被向压缩机2的中间压力部2M供给,从而被压缩机2压缩。
另外,液相的制冷剂经过第1入出口管28C(作为液体出口管发挥作用),被分配给各室外单元3a、3b的室外膨胀阀27a、27b,在这里被减压。
此后,制冷剂在各室外热交换器3a、3b中蒸发气化,分别流过了切换阀9b、19b后,依次经过低压管12、吸入管8、累加器4而被吸入压缩机2。
像这样,利用各室内热交换器6a、6b的并非冷凝的热交换作用,全部室内单元5a、5b被同时供暖。
冷暖混合运转(其一)下面,对冷暖混合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用不同的室内单元同时进行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时,例如用室内单元5a进行制冷,用室内单元5b进行供暖,在制冷载荷的一方大于供暖载荷的情况下,将室外热交换器3a、3b的一方的切换阀9a、19a打开,并且将另一方的切换阀9b、19b关闭。另外,将与进行制冷的室内单元5a对应的喷出侧阀16a关闭,并且将吸入侧阀17a打开。另外,将与进行供暖的室内单元5b对应的喷出侧阀16b打开,并且将吸入侧阀17a关闭。
它们的结果是,从压缩机2中喷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依次经过喷出管7、切换阀9a、19a而流向室外热交换器3,并且剩余的制冷剂经过高压管11而流向与进行供暖的室内单元5b对应的喷出侧阀16b、室内热交换器6b,在这些室内热交换器6b及室外热交换器3中进行并非冷凝的热交换作用。
此后,这些在室内热交换器6b、室外热交换器3中被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在经过中压管13,在室内单元5a的室内膨胀阀18a中被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6a中被蒸发气化。其后,制冷剂流过吸入侧阀17a而在低压管12中被合流,依次经过吸入管8、累加器4而被吸入压缩机2。像这样,利用室内热交换器6b的热交换作用将室内单元5b供暖,利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其他的室内热交换器6a的作用将室内单元5a制冷。
冷暖混合运转(其二)下面,对冷暖混合运转时的其他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用室内单元5a进行供暖,用室内单元5b进行制冷,供暖载荷的一方大于制冷载荷的情况下,将室外热交换器3的一方的切换阀9a、19a关闭,同时将另一方的切换阀9b、19b打开,并且将与进行制冷的室内单元5b对应的喷出阀侧16b关闭,同时将吸入侧阀17b打开,并且将与进行供暖的室内单元5a对应的喷出侧阀16a打开,同时将吸入侧阀17a关闭。这样,从压缩机2中喷出的制冷剂依次经过喷出管7、高压管11而被向喷出侧阀16a分配,经过室内膨胀阀18a而流向中压管13。该中压管13中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室内膨胀阀18b中被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6b中蒸发气化,在流过了吸入侧阀17b后,依次经过低压管12、吸入管8、累加器4而被吸入压缩机2。另外,中压管13中的剩余的制冷剂到达中间压接收器28的第2入出口管28D(作为入口管发挥作用),在接收器主体28A内被进行气液分离。
其结果是,气相的制冷剂经过蒸气出口管28B,被向压缩机2的中间压力部2M供给,从而被压缩机2压缩。
另外,液相的制冷剂经过第1入出口管28C(作为液体出口管发挥作用),被在室外膨胀阀27a、27b中减压而在室外热交换器3a、3b中进行热交换,分别流过了吸入侧阀9b、19b后,依次经过低压管12、吸入管8、累加器4而被吸入压缩机2。
像这样,利用室内热交换器6a的并非冷凝的热交换作用,室内单元5a被供暖,利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热交换器6b的作用,室内单元5b被制冷。
制冷+贮存热水运转(其一)下面,对制冷+贮存热水运转时的第1动作进行说明。
在进行制冷+贮存热水运转的情况下,将室外热交换器3a、3b的一方的切换阀9a、19a打开,同时将另一方的切换阀9b、19b关闭。此外,将喷出侧阀16a、16b关闭,同时将吸入侧阀17a、17b打开。另外,将室外风扇29a、29b、室内风扇23a、23b、压缩机2设为驱动状态,循环泵45设为驱动状态。另外,将连接高压管11和贮存热水用热交换器41的切换阀48打开。
该情况下,室外膨胀阀27a、27b及室内膨胀阀18a、18b的开度被按照使温度传感器S4达到给定温度的方式,并且按照使温度传感器S1的检测温度和温度传感器S2的检测温度的差(相当于过热度)达到一定的值的方式控制。
从压缩机2中喷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被经过喷出管7、高压管11、切换阀48而导向贮存热水用热交换器41。此后,在贮存热水用热交换器41中,穿过水配管46的水被加热,达到了高温的水被贮存在热水贮存罐43中。作为制冷剂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由于成为高压的超临界循环,因此被贮存在这里的热水达到大约80℃以上的高温。被贮存在该热水贮存罐43中的热水经过省略了图示的配管被送向各种设备(贮存热水运转)。
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经过膨胀阀47而被减压到达中压管13,被分配给各室内单元5a、5b的室内膨胀阀18a、18b,在这里被再次减压。另外,制冷剂在各室内热交换器6a、6b中蒸发气化,分别流过了吸入侧阀17a、17b后,依次经过低压管12、吸入管8、累加器4而被吸入压缩机2。
另一方面,从压缩机2中喷出的制冷剂的另外一部分依次流向喷出管7、切换阀9a、19a、室外热交换器3a、3b。
此后,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3a、3b中进行了热交换后,在室外膨胀阀27a、27b中被减压而到达中间压接收器28的第1入出口管28C(作为入口管发挥作用),在接收器主体28A内被进行气液分离。
其结果是,气相的制冷剂经过蒸气出口管28B,被向压缩机2的中间压力部2M供给,从而被压缩机2压缩。
另外,液相的制冷剂经过第2入出口管28D而流入中压管13,被分配给各室内单元5a、5b的室内膨胀阀18a、18b,在这里被减压。
此后,制冷剂在各室内热交换器6a、6b中蒸发气化,分别流过了吸入侧阀17a、17b后,依次经过低压管12、吸入管8、累加器4而被吸入压缩机2。像这样,利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各室内热交换器6a、6b的作用,室内单元5a、5b被同时制冷。
制冷+贮存热水运转(其二)下面,对制冷+贮存热水运转时的第2动作进行说明。
在进行制冷+贮存热水运转的情况下,将室外热交换器3a、3b的切换阀9a、19a、9b、19b关闭。此外,将喷出侧阀16a、16b关闭,同时将吸入侧阀17a、17b打开。另外,将室外风扇29a、29b设为停止状态,将室内风扇23a、23b设为驱动状态,循环泵45设为驱动状态。另外,将连接高压管11和贮存热水用热交换器41的切换阀48打开。
当在该状态下驱动压缩机2时,从压缩机2中喷出的制冷剂经过喷出管7、高压管11、切换阀48而被导向贮存热水用热交换器41。此后,在贮存热水用热交换器41中,穿过水配管46的水被加热,达到了高温的水被贮存在热水贮存罐43中。作为制冷剂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由于成为高压的超临界循环,因此被贮存在这里的热水达到大约80℃以上的高温。被贮存在该热水贮存罐43中的热水经过省略了图示的配管被送向各种设备(贮存热水运转)。
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经过膨胀阀47而被减压到达中压管13,被分配给各室内单元5a、5b的室内膨胀阀18a、18b,在这里被再次减压。另外,制冷剂在各室内热交换器6a、6b中蒸发气化,分别流过了吸入侧阀17a、17b后,依次经过低压管12、吸入管8、累加器4而被吸入压缩机2。
贮存热水运转下面,对贮存热水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进行贮存热水运转的情况下,将室外热交换器3a、3b的一方的切换阀9a、19a关闭,同时将另一方的切换阀9b、19b打开。此外,将喷出侧阀16a、16b及吸入侧阀17a、17b关闭。另外,将室外风扇29a、29b设为驱动状态,将室内风扇23a、23b停止,循环泵45设为驱动状态。另外,将连接高压管11和贮存热水用热交换器41的切换阀48打开。
当在该状态下驱动压缩机2时,从压缩机2中喷出的制冷剂经过喷出管7、高压管11、切换阀48而被导向贮存热水用热交换器41。此后,在贮存热水用热交换器41中,穿过水配管46的水被加热,达到了高温的水被贮存在热水贮存罐43中。作为制冷剂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由于成为高压的超临界循环,因此被贮存在这里的热水达到大约80℃以上的高温。被贮存在该热水贮存罐43中的热水经过省略了图示的配管被送向各种设备(贮存热水运转)。
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经过膨胀阀47而被减压到达中压管13,到达中间压接收器28的第2入出口管28D(作为入口管发挥作用),穿过接收器主体28A内,经过第1入出口管28C被分配给各室外单元3a、3b的室外膨胀阀27a、27b,在这里被再次减压。
此后,液相的制冷剂在各室外热交换器3a、3b中蒸发气化,分别流过了喷出侧阀9b、19b后,依次经过低压管12、吸入管8、累加器4而被吸入压缩机2。
但是,进入中间压接收器28之前的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和液相成分的比率相当于图4中的L1(气相成分)和L2(液相成分)的比。
所以,在散热侧热交换器的出口温度上升等情况下,进入中间压接收器28之前的制冷剂的气相成分变多,被导入压缩机2的中间压部2M的气相的制冷剂量变多,通过不使无助于冷却的气相成分在中压管13以后的低压回路中循环,就可以提高冷冻循环的效率。特别是,在本构成中,由于在制冷剂回路中封入二氧化碳制冷剂,因此在中间压接收器28中被分离的气相成分及液相成分的比率中,与以往的氟利昂类制冷剂相比,气相成分变多,通过将该较多的气相成分导入压缩机2的中间压部2M,就可以实现更高的效率提高。
另外,如上所述,当进行制冷供暖混合运转时(一方的室内单元进行制冷运转,另一方的室内单元进行供暖运转时等。),或者当进行贮存热水运转时,制冷剂按照使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贮存热水用热交换器之间进行所谓的热平衡的方式循环。这样,就可以实现有效地利用了室内、室外的热量的运转。特别是,在利用室内单元进行的制冷运转、贮存热水运转的混合运转时,由于可以利用室内的热量进行贮存热水(供给热水),因此就可以成为极为有效的热的利用,从而可以获得能够将由室外单元的散热造成的热岛现象的发生抑制得较少等效果。
以上的说明中,虽然作为中间压接收器28对一个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考虑如下的方式。
第1其他方式图5是第1其他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说明图。图5中,对于与图3的中间压接收器相同的功能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
中间压接收器28-1大致具备接收器主体28A、蒸气出口管28B、第1入出口管28C、第2入出口管28D。
接收器主体28A被作为外观近似圆柱形状的中空体形成。从接收器主体28A的底面朝向上部侧竖立设有蒸气出口管28B,使得蒸气出口管28B的开口端位于接收器主体28A的上部侧。另外,在接收器主体28A的下部侧侧面上,第1入出口管28C的开口端、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被与接收器主体28A的侧壁近似垂直地配置在夹隔蒸气出口管28B对称的位置上。
该情况下,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与中压管13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对应,任意一方作为气液混合制冷剂所流入的入口管发挥作用,任意的另一方作为气液分离后液体制冷剂所流出的液体出口管发挥作用。图5中,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喷出口或吸入口)虽然被图示在与接收器主体28A的底面靠近的位置,但是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喷出口或吸入口)的高度只要是在按照使液体制冷剂不被吸入蒸气出口管28B的方式能够以给定距离以上分离配置的接收器主体28A的下部侧的位置,就可以设为任意的高度。另外,两者的高度虽然最好相同,但是并不一定要相同。
第2其他方式图6是从上方看到第2其他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第1入出口管、第2入出口管部分时的剖面图。图6中,对于与图3的中间压接收器相同的功能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
中间压接收器28-2相对于接收器主体28A的直径方向,将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分别错开角度θ,第1入出口管28C的开口端和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被按照不相面对的方式改变了朝向。
该情况下,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也与中压管13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对应,任意一方作为气液混合制冷剂所流入的入口管发挥作用,任意的另一方作为气液分离后液体制冷剂所流出的液体出口管发挥作用。设有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喷出口或吸入口)的接收器主体28A的上下方向高度只要是在按照使液体制冷剂不被吸入未图示的蒸气出口管28B的方式能够以给定距离以上分离配置的接收器主体28A的下部侧的位置,就可以设为任意的高度。另外,两者的高度虽然最好相同,但是并不一定要相同。
第3其他方式图7是从上方看到第3其他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第1入出口管、第2入出口管部分时的剖面图。图7中,对于与图3的中间压接收器相同的功能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
中间压接收器28-3按照使第1入出口管28C的开口端、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不相面对的方式,将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向接收器主体内突出设置,并且弯曲而改变了朝向。
该情况下,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也与中压管13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对应,任意一方作为气液混合制冷剂所流入的入口管发挥作用,任意的另一方作为气液分离后液体制冷剂所流出的液体出口管发挥作用。设有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喷出口或吸入口)的接收器主体28A的上下方向高度只要是在按照使液体制冷剂不被吸入未图示的蒸气出口管28B的方式能够以给定距离以上分离配置的接收器主体28A的下部侧的位置,就可以设为任意的高度。另外,两者的高度虽然最好相同,但是并不一定要相同。
第4其他方式图8是第4其他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说明图。图8中,对于与图3的中间压接收器相同的功能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
中间压接收器28-4大致具备接收器主体28A、蒸气出口管28B、第1入出口管28C、第2入出口管28D、用于促进气液分离的分离促进构件28E。
接收器主体28A被作为外观近似圆柱形状的中空体形成。在作为接收器主体28A的上部侧的顶面中央,蒸气出口管28B的吸入口(开口端)被朝向接收器主体28A内地设置。另外,从接收器主体28A的底面朝向上部侧竖立设有板状的分离促进构件28E。该分离促进构件28E具体来说由开孔板(干扰板)或金属网等构成,通过使由第1入出口管28C或第2入出口管28D注入的气液混合制冷剂强烈地碰撞来促进气液分离。
另外,在接收器主体28A的下部侧侧面上,第1入出口管28C的开口端、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被与接收器主体28A的侧壁近似垂直地配置在夹隔蒸气出口管28B对称的位置上。
该情况下,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也与中压管13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对应,任意一方作为气液混合制冷剂所流入的入口管发挥作用,任意的另一方作为气液分离后液体制冷剂所流出的液体出口管发挥作用。图8中,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喷出口或吸入口)虽然被图示在与接收器主体28A的底面靠近的位置,但是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喷出口或吸入口)的高度只要是在按照使液体制冷剂不被吸入蒸气出口管28B的方式能够以给定距离以上分离配置的接收器主体28A的下部侧的位置,就可以设为任意的高度。另外,两者的高度虽然最好相同,但是并不一定要相同。
第5其他方式图9是第5其他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说明图。图9中,对于与图5的中间压接收器相同的功能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
中间压接收器28-5大致具备接收器主体28A、蒸气出口管28B、第1入出口管28C、第2入出口管28D、用于促进气液分离的第1分离促进构件28E-1、第2分离促进构件28E-2。
接收器主体28A被作为外观近似圆柱形状的中空体形成。在作为接收器主体28A的上部侧的顶面中央,蒸气出口管28B的吸入口(开口端)被朝向接收器主体28A内地设置。另外,从接收器主体28A的底面朝向上部侧竖立设有板状的第1分离促进构件28E-1。另外,在蒸气出口管28B的吸入口的下方,配置有圆板状的第2分离促进构件28E-2。
这些分离促进构件28E-1、28E-2具体来说由开孔板(干扰板)或金属网等构成。此外,第1分离促进构件28E-1通过使由第1入出口管28C或第2入出口管28D注入的气液混合制冷剂强烈地碰撞来促进气液分离。另一方面,第2分离促进构件28E-2与未被第1分离促进构件28E-1进行气液分离的混合制冷剂或飞沫等碰撞,促进它们的气液分离。
另外,在接收器主体28A的下部侧侧面上,第1入出口管28C的开口端、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被与接收器主体28A的侧壁近似垂直地配置在夹隔蒸气出口管28B对称的位置上。
该情况下,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也与中压管13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对应,任意一方作为气液混合制冷剂所流入的入口管发挥作用,任意的另一方作为气液分离后液体制冷剂所流出的液体出口管发挥作用。图9中,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喷出口或吸入口)虽然被图示在与接收器主体28A的底面靠近的位置,但是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喷出口或吸入口)的高度只要是在按照使液体制冷剂不被吸入蒸气出口管28B的方式能够以给定距离以上分离配置的接收器主体28A的下部侧的位置,就可以设为任意的高度。另外,两者的高度虽然最好相同,但是并不一定要相同。
第6其他方式图10是第6其他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说明图。图10中,对于与图5的中间压接收器相同的功能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
中间压接收器28-6大致具备接收器主体28A、蒸气出口管28B、第1入出口管28C、第2入出口管28D、用于促进气液分离的多个分离促进构件28F。
接收器主体28A被作为外观近似圆柱形状的中空体形成。从接收器主体28A的底面朝向上部侧竖立设有蒸气出口管28B,使得蒸气出口管28B的开口端位于接收器主体28A的上部侧。另外,在接收器主体28A的下部侧侧面上,第1入出口管28C的开口端、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被与接收器主体28A的侧壁近似垂直地配置在夹隔蒸气出口管28B对称的位置上。
此外,在从第1入出口管28C的开口端、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朝向蒸气出口管28B的开口端的接收器主体28A内的流路中,相互分隔给定距离地配设有多个圆板状的分离促进构件28F。分离促进构件28F具体来说由开孔板(干扰板)或金属网等构成,在制冷剂通过各分离促进构件28F时,促进气液分离。
该情况下,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与中压管13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对应,任意一方作为气液混合制冷剂所流入的入口管发挥作用,任意的另一方作为气液分离后液体制冷剂所流出的液体出口管发挥作用。图10中,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喷出口或吸入口)虽然被图示在与接收器主体28A的底面靠近的位置,但是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喷出口或吸入口)的高度只要是在按照使液体制冷剂不被吸入蒸气出口管28B的方式能够以给定距离以上分离配置的接收器主体28A的下部侧的位置,就可以设为任意的高度。另外,两者的高度虽然最好相同,但是并不一定要相同。
第7其他方式图11是第7其他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说明图。图11中,对于与图9的中间压接收器相同的功能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
中间压接收器28-5大致具备接收器主体28A、蒸气出口管28B、第1入出口管28C、第2入出口管28D、用于促进气液分离的第1分离促进构件28E-1、第2分离促进构件28E-2、多个第3分离促进构件28G。
接收器主体28A被作为外观近似圆柱形状的中空体形成。在作为接收器主体28A的上部侧的顶面中央,蒸气出口管28B的吸入口(开口端)被朝向接收器主体28A内地设置。另外,从接收器主体28A的底面朝向上部侧竖立设有板状的第1分离促进构件28E-1。另外,在蒸气出口管28B的吸入口的下方,配置有圆板状的第2分离促进构件28E-2。另外,沿着蒸气出口管28B的延伸方向,在蒸气出口管28B的外壁或接收器主体28的内壁上,相互分离给定距离地配置有多个圆板状或圆圈状的第3分离促进构件28G。
这些分离促进构件28E-1、28E-2具体来说由开孔板(干扰板)或金属网等构成。
另外,第3分离促进构件28G具体来说被作为金属板等构成。此外,第1分离促进构件28E-1通过使由第1入出口管28C或第2入出口管28D注入的气液混合制冷剂强烈地碰撞来促进气液分离。
另外,第3分离促进构件28G与未被第1分离促进构件28E-1进行气液分离的混合制冷剂或飞沫等碰撞,促进它们的气液分离,将制冷剂导向第2分离促进构件28E-2。
它们的结果是,第2分离促进构件28E-2通过与未被第1分离促进构件28E-1及第3分离促进构件28G进行气液分离的混合制冷剂或飞沫等碰撞,进一步促进气液分离。
另外,在接收器主体28A的下部侧侧面上,第1入出口管28C的开口端、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被与接收器主体28A的侧壁近似垂直地配置在夹隔蒸气出口管28B对称的位置上。
该情况下,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也与中压管13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对应,任意一方作为气液混合制冷剂所流入的入口管发挥作用,任意的另一方作为气液分离后液体制冷剂所流出的液体出口管发挥作用。图11中,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喷出口或吸入口)虽然被图示在与接收器主体28A的底面靠近的位置,但是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喷出口或吸入口)的高度只要是在按照使液体制冷剂不被吸入蒸气出口管28B的方式能够以给定距离以上分离配置的接收器主体28A的下部侧的位置,就可以设为任意的高度。另外,两者的高度虽然最好相同,但是并不一定要相同。
第8其他方式图12是第8其他方式的中间压接收器的说明图。图12中,对于与图10的中间压接收器相同的功能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
中间压接收器28-6大致具备接收器主体28A、蒸气出口管28B、第1入出口管28C、第2入出口管28D、用于促进气液分离的多个分离促进构件28F、用于促进气液分离的多个分离促进构件28H。
接收器主体28A被作为外观近似圆柱形状的中空体形成。从接收器主体28A的底面朝向上部侧竖立设有蒸气出口管28B,使得蒸气出口管28B的开口端位于接收器主体28A的上部侧。另外,在接收器主体28A的下部侧侧面上,第1入出口管28C的开口端、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被与接收器主体28A的侧壁近似垂直地配置在夹隔蒸气出口管28B对称的位置上。
此外,在从第1入出口管28C的开口端、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朝向蒸气出口管28B的开口端的接收器主体28A内的流路中,配设有多个圆板状的分离促进构件28F。分离促进构件28F具体来说由开孔板(干扰板)或金属网等构成,在制冷剂通过各分离促进构件28F时,促进气液分离。
另外,分离促进构件28H具体来说,被作为金属板等构成,与被导入接收器主体28A内的气液混合制冷剂当中的未被进行气液分离的混合制冷剂或飞沫等碰撞,促进它们的气液分离,将制冷剂导向第2分离促进构件28E-2。
该情况下,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与中压管13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对应,任意一方作为气液混合制冷剂所流入的入口管发挥作用,任意的另一方作为气液分离后液体制冷剂所流出的液体出口管发挥作用。图12中,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喷出口或吸入口)虽然被图示在与接收器主体28A的底面靠近的位置,但是第1入出口管28C及第2入出口管28D的开口端(喷出口或吸入口)的高度只要是在按照使液体制冷剂不被吸入蒸气出口管28B的方式能够以给定距离以上分离配置的接收器主体28A的下部侧的位置,就可以设为任意的高度。另外,两者的高度虽然最好相同,但是并不一定要相同。
以上的说明中,按照将设于作为蒸发器使用的热交换器的中央部的温度传感器、设于出口部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差(所谓的过热度)设为一定的值的方式,控制第2段(低压侧)的膨胀阀,以喷出温度成为规定温度的方式控制第一段(高压侧)膨胀阀,所谓喷出温度的给定的值,使用由作为散热侧热交换器使用的热交换器的出口温度和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的温度求得,被按照使循环效率达到最佳的方式预先确定的值,压缩机根据载荷来进行容量控制(转速控制),而控制量也可以如下所示,使用能够实现相同的控制的其他的值。
(1)蒸发器温度可以用蒸发器压力、外界温度或室内温度替换。
(2)散热侧热交换器的出口温度可以用外界温度、室内温度、供水温度替换。
(3)喷出温度可以用高压侧压力替换。
另外,也可以对第1段膨胀阀进行操作,使之达到由作为散热侧热交换器使用的热交换器的出口温度和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的温度求得的给定的开度,对第2段膨胀阀进行控制,使得作为蒸发器使用的热交换器的过热度达到一定的值。
以上的说明中,虽然作为蓄热单元对热水贮存单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作为将水作为蓄热体的蓄热单元,也可以考虑冷水(冰)蓄热单元。
该情况下,冷水(冰)蓄热单元也可以替换为热水贮存单元使用,或添加到热水贮存单元上使用,或者兼作热水贮存单元使用。
该情况下,在将冷水(冰)蓄热单元替换为热水贮存单元使用的情况下,只要将与高压管11连接的切换阀48与低压管12连接即可。
另外,在将冷水(冰)蓄热单元添加到热水贮存单元上使用的情况下,只要用与热水贮存单元相同的构成,将切换阀与低压管12连接即可。
另外,在将冷水(冰)蓄热单元兼用作热水贮存单元的情况下,只要设置被与切换阀48排他地设为开的状态的第2切换阀,将该第2切换阀与低压管12连接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中间接收器,其特征是,具备在其内部进行制冷剂的气液分离的接收器主体、设于所述接收器主体上并向任意一方注入气液混合制冷剂、从任意的另一方中将所述气液分离后的液相的制冷剂喷出的第1入出口管及第2入出口管、将所述气液分离后的气相的制冷剂喷出的蒸气出口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压接收器,其特征是,将所述蒸气出口管的开口端在所述接收器主体的上部侧开口,将所述第1入出口管的开口端及所述第2入出口管的开口端在所述接收器主体的下部侧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间压接收器,其特征是,具备用于促进气液分离的分离促进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间压接收器,其特征是,所述分离促进构件被按照使所述第1入出口管的开口部及所述第2入出口管的开口端相互不面对的方式全都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中间压接收器,其特征是,所述第1入出口管的开口端及所述第2入出口管的开口端被配置在不相互面对的位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中间压接收器,其特征是,所述分离促进构件被作为干扰板或金属网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间压接收器,其具备在其内部进行制冷剂的气液分离的接收器主体、设于所述接收器主体上并向任意一方注入气液混合制冷剂、从任意的另一方中将所述气液分离后的液相的制冷剂喷出的第1入出口管及第2入出口管、将所述气液分离后的气相的制冷剂喷出的蒸气出口管。
文档编号F25B1/10GK101055142SQ20071009712
公开日2007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18日
发明者大竹雅久, 向山洋, 佐藤晃司, 关上邦卫, 式地千明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