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冷凝水通道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0348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冷凝水通道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冰分配器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有集成制冰器的冷却装置中,冰分配器通常包括一路径穿过冷却装置的壳体壁(尤其是门)的通道,可以通过盖板来封闭其外端,以防止在不使用冰分配器时暖空气穿 过通道进入冷却装置内部。盖板是热绝缘的,并具有绕盖板延伸的密封件,使得当盖板关闭 时,冰分配器可以尽可能有效地得到保护,以防暖空气从外部进入。通常盖板仅在从冰分配 器将分配冰时打开。当对冰尤其是碎冰进行分配时,冰残余物会保留在通道后面,其在关闭的盖板前 面的通道下端处融化和聚集成水。同时,当方块冰不时地在制冰机中搅动以防止它们冷冻 在一起时,冰残余物会进入通道并融化。最后,湿气会因冷凝而聚集在通道中,尤其是在对 冰进行分配时来自进入通道的外部暖空气。密封件封闭着盖板边缘意味着,水不能流走但 会聚集在被封闭盖板的后面。当盖板略微移动时,例如发生在装置门因冷凝装置内部压力 的短暂升高而闭合时,所存在的冷凝水会流出通道的下端,并随后不得不向下流向冰分配 器的分配凹部。通常在分配凹部的底部处存在承滴盘,以收集在取出冰时产生的少量水。如果冷 却装置还包括通常布置在与冰分配器相同的分配凹部中的饮用水分配器,则在饮用水已经 得到分配之后也可以存在过量水,其从布置在承滴盘上方的分配阀直接向下滴入承滴盘, 在那里得到收集。在US6,708,518B1专利说明书中描述了这样的结构,其采用与承滴盘相 连的排水装置,以将水从承滴盘引入冷却装置内部,在盘中对其进行收集并在那里促使其 蒸发。承滴盘在原理上还适用于从通道中接收冷凝水。然而,由于通道的下端终止在分 配凹部的后壁处,因此冷凝水不会从通道中滴入承滴盘内,而是沿后壁流走。从长期来看, 这样会在冰和饮用水分配器的后壁上形成水垢,从而对冷却装置的外观产生不利的影响, 并且使装置的使用者感到不愉快。在此一种可行的方案是,通道的下端略微突出超过分配 凹部的后壁,并终止在被模制于适当位置的挡板上,使得冷凝水实际上在那里滴落。这样可 以防止产生水垢,但连续地滴入承滴盘上意味着冷凝水会产生噪声,这对使用者也是烦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冷却装置,其中冷凝水会难以觉察地且可靠地从 冰分配器的冰通道中排出。该目的通过这样一种冷却装置来实现,其具有壳体和穿过壳体壁延伸的排冰通 道,还包含在壁的内部从排冰通道的外端向下延伸的冷凝水通道。由于冷凝水通道将壁的 内部的冷凝水带走,因此冷凝水能以不被冷却装置使用者觉察的方式被排出。特别地,可以 防止以可视的方式沉积在壁外侧上的水痕尤其是水垢。
冷凝水通道优选地在壁的外壳与绝缘层之间延伸。由于在冷凝水流走时无需对其 进行冷却,因此冷凝水通道可以在绝缘层外部进行引导,并且可以由外壳覆盖。壁的绝缘层 由此可以在冷凝水通道的区域上保持封闭。如果壁的绝缘层具有朝向冷凝水通道的不透水层,则尤其可以防止绝缘材料变得 浸透有冷凝水以及材料特性发生改变。如果冷凝水通道至少在其一定长度上被用作线缆通道,则冷却装置在制造上具有优势。因而,可以在壁上设置用于供给线路的切口作为通道,用于同时排出冷凝水,简化部 件的成型。如果排冰通道开口通入到壳体壁上的分配凹部,则冷凝水通道优选隐藏在分配凹 部的后壁后面,使得冷凝水可以不被注意地被排走。可以在分配凹部的后壁后面采取用于 引导或收集冷凝水用以可靠排出冷凝水并且不被装置使用者所觉察的任何方案。同时要求 收集冷凝水不需要任何可见的、对冷却装置外观具有不利影响的容器或管路。对于冷却装置的能量效率还有利的是,排冰通道的外端由盖板封闭。因此,可以防 止热量从外部持续地引入冷却装置的内部。为了可靠地防止冷凝水在排冰通道下方沉积水痕,滴水边缘优选由排冰通道的外 端和/或由盖板的下边缘所形成。这样允许冷凝水滴入冷凝水通道内,并防止其沿冷凝水 通道上方的分配凹部壁进入所述冷凝水通道内,从而也可以避免在壁上产生水痕。如果在滴水边缘下方设置有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收集滴出滴水边缘的冷凝水的收 集区域,则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局部地限定了冷凝水。尤其有利的是,收集区域被构造成用于冷凝水通道的进口。如果凹口设置在分配凹部的盖上,其中排冰通道的外端、盖板和冷凝水通道的进 口布置在该凹口中,则冰分配器的这些部件可以对使用者隐藏。尤其出于冷凝水通道进口 不可见的原因,冷凝水排放的问题完全觉察不到。如果分配凹部成多层形式由模制部分和覆盖着模制部分的板所构造而成,同时分 配凹部的后壁由所述板形成,则也可以形成有利的冷却装置结构。模制部分可以形成用于 分配凹槽的子结构,其包含着所有结构上所需的凹部和突出部并且可以分开地定位在分配 凹部的所述板上。在此模制部分还可以包括绝缘层,或者可以在分配凹部的方向上作为单 独部分覆盖或密封着绝缘层。由于后壁由板构成,因此冷凝水可以在后壁与模制部分之间 的中间空间流走,从而无需额外的单独管路。如果模制部分尤其至少沿后表面并在分配凹部的底部下方延伸,则可以防止在相 邻部件之间形成间隙,要不然排放的冷凝水会因毛细效应以不需要的方式穿过所述间隙进 入冷却装置。同时特别有利的是,线缆凹槽被埋嵌在模制部分的底部中并且在底部上延伸的至 少一个横断件靠近线缆凹槽地布置在模制部分上。沿模制部分流动的冷凝水可以聚集在线 缆凹槽中,可以通过沿模制部分的表面延伸的横断件形成对冷凝水的阻挡层,使得所述冷 凝水可以专门被导入线缆凹槽内并且不会在底部上任意流动。在此对于模制部分的制造有利的是,横断件通过粘合剂连接在底部上。横断件本身优选由粘合剂构成,并且很容易以热熔性粘合涂层的形式通过任何所需方式施加在模制 部分的底部上,使得制造模制部分无需任何其他单独部件。
模制部分的线缆凹槽优选开口通入到线缆通道,所述线缆通道例如沿装置的门从 分配凹部向下引导。因而可以使用本身已知的、通常用于引导冰分配器的供给线路的线缆 通道,通过该线缆通道将冷凝水排出。因此,无需任何额外的、需要进一步结构改变的水管 线路。由于排出的冷凝水量较小,并且尽管线缆引导在线缆通道中但在其中仍然存在可利 用的空间,因此冷凝水可以通过线缆通道可靠地流走。如果线缆通道在下端向蒸发盘开口,还具有的优点是,冷凝水可以聚集在那里并 且通过来自冷却装置的废热得到蒸发。因而可以实现冷凝水的完全无维护排放。


从下文参照附图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会得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 点,图中图1表示穿过具有冰分配器的本发明冷却装置所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表示穿过冰分配器的分配凹部所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表示沿图2中的平面A-A截取的剖视图;图4表示沿平面A-A截取的剖视图,同时去掉了分配凹部的面板;图5表示从前面观察的、从冷却装置的门所切取的一部分的示意图;以及图6表示本发明冷却装置的门的下后区域的示意性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1的示意图中示出的冷却装置具有限定出内部3的热绝缘主体1和门2。内 部3由封装在蒸发器室4中的蒸发器冷却,所述蒸发器室在主体1的上部区域中隔出。自动制冰机5直接靠近蒸发器室4地被布置在内部3中。对制冰机5制成的方块 冰进行收集的收集器6位于制冰机5下方。在收集器6底部的螺旋输送器7起到将方块冰 输送到收集器6的门端部处的出口 8的作用。凹部12形成在门2的中部区域,使用者可以在其中放置一容器以分配来自收集器 6的冰。凹部12的上壁位于收集器6的出口 8的下方。也被称为排冰通道或排冰斜槽9的 管状或漏斗形通道延伸穿过该壁。排冰通道9在其下端大体上由热绝缘盖板(flap) 18闭 塞,使得来自凹部12的暖空气不会穿过冷却装置的排冰通道9。图2表示穿过凹部12以及穿过冷却装置靠近凹部12的区域所截取的剖视图,盖 板18在闭合位置抵靠在排冰通道9的下端。盖板18包括大体上成型为平圆筒形的绝缘主体22。主体22在所示位置紧密地抵 靠在排冰通道9的出口 23上。周向的加热线缆21绕主体22布置,以防止盖板18的主体 22冻结在出口 23的边缘上。借助于模制成一体的钩24,主体22锁扣在板23上,板23与沿剖面延伸的轴26 — 起形成单体件。控制设备(在此未示出)通过已知装置例如电机或电磁铁来驱动轴26,以 在不时地打开盖板18。当盖板18打开时,其绕轴26的轴线枢转。少量的冷凝水19收集在排冰通道9的下部区域中并且初始不会流走,因为处于闭 合位置的盖板18压靠在具有绕主体22延伸的密封件(未示出)的出口 23上。排冰通道9的开口的最低点23’超出邻接在其下方的凹部后壁的边缘而略微伸入凹部12内,由此形成滴水边缘。滴水边缘同样由盖板18的下边缘28形成,当盖板18从闭 合位置移动开很短的距离时冷凝水19可以在下边缘28处滴下。冷水分配器27位于板25的远离排冰通道9的一侧,与板25的后面紧密相连。冷 水分配器27通过柔性橡胶软管29与埋嵌到门2内的罐体14(参见图1)相连。当盖板18 通过控制设备打开时,冷水分配器27也绕轴26的轴线枢转,同时橡胶软管29在该过程中 略微变形。冰分配轴30布置在凹部12的上部区域中,并且是塑料制成的空心壳体形式的,其 包封着排冰通道9的出口 23、盖板18和连接在其上的饮用水分配器27并出于视觉上的目 的而覆盖着这些部件。冰分配轴30大体上在凹部12的整个宽度上延伸,并具有面向冰分 配器使用者的封闭前壁,控制面板31定位在其前面。冰分配轴30在其下面处具有较大的 圆形开口 32,其中当冰分配器处于使用中时,通过所述圆形开口对方块冰进行分配;或者 在饮用水分配器27处于使用中时,通过所述圆形开口对水进行分配。冰分配轴30利用标 准固定装置(例如通过接合在凹部12的壁上的相应钻孔中的一个或多个螺钉)固定接靠 在凹部12的壁上。所述固定装置在视图中未示出。
在靠近出口 23的底部并延伸到凹部12的底部的区域,凹部12的壁由模制部分和 覆盖部分构成,所述模制部分由绝缘主体34和不透水层46构成,所述覆盖部分具有覆盖着 模制部分34,36的壁47、48、49、49,。覆盖部分的后壁47占据着凹部12的后面33,其底板 48覆盖着凹部12的底部38,并且其侧壁49、49’ (在此未示出)覆盖着凹部12的侧壁。在 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覆盖部分被实施为粘性的单件式部件47、48、49、49’,但在备选实施方 式中,其还可以由连接在一起的单个壁47、48、49、49’组成。除了凹部12之外,冷却装置的门2的整个前表面由装饰板51覆盖,这样使冷却装 置在视觉上适应使用者的要求。装饰板51在可见表面处与底板48的外边缘和覆盖部分的 侧壁以及与控制面板31的表面相平齐。在冰分配轴30的面向排冰通道9的开口 23、23’并被布置在开口 23、23’下方的 后段,大体上管状的通道35被模制在所述冰分配轴30上。在面向冰分配轴30的上端,通 道35具有直接布置在排冰通道9的出口 23的最低点23’下方的进口 36。通道35从进口 36向下延伸到由覆盖部分的后壁47和模制部分34、46所形成的 间隙内,并在下端向该间隙内开口,从而形成冷凝水通道37。冷凝水通道37沿凹部后表面 33的板47后面延伸到凹部底部38的板48下方。如果盖板18短暂打开(例如出于使用者打开和关闭门2的原因,在该过程中在冷 却装置中产生更高压力且通过盖板18排出),则冷凝水19穿过由出口 23’的下边缘和盖 板18所形成的间隙并向下流动。由于通向通道35的进口 36直接布置在出口 23的最低点 23’下方并被模制成使得冷凝水从排冰通道的出口的最低点23’处以及盖板18的下边缘 28处的滴水边缘可靠地滴入进口 36内,冷凝水19必须从进口 36得到收集,使得其流入通 道35内并在那里被引导到位于凹部后表面33的板47后面的冷凝水通道37内。在凹部底部38区域的模制部分34、46上形成线缆凹槽39,其在凹部底部38上以 大致居中的方式从凹部12的后表面33向前延伸。用于冰分配器和冷水分配器的供给管线 44在线缆凹槽39中延伸。供给管线44在凹部12的后表面方向上从在门2前表面上升高 的线缆通道42穿过线缆凹槽39伸出,并在凹部的侧壁上的模制部分34、46上的沟槽50中被导入罐体14(在该视图中未示出)内,供给线路44使罐体14供有饮用水并与冰分配器和饮用水分配器电连接,其中供给线路44具有用于电连接的供电线缆。沟槽还构成渗漏阻 挡层(se印age barrier),从而防止来自位于覆盖部分的侧壁49、49’与不透水层46之间的 通道37的滴水渗透到门外部。横断件(transverse) 40、40’在模制部分的表面上被布置线缆凹槽39的两侧,在 图2的示意图中仅示出了在凹部12远离开观察者一侧的横断件40’。在每种情况下,横断 件40、40’以略微倾斜的结构在凹部12的侧壁的线缆凹槽39与板49、49’之间延伸。由于 冷凝水在由板47形成的冷凝水通道37与模制部分34、46之间的任何位置向下流到底部, 因此其可以在板47的整个宽度后面进入底部38的板48下方的区域。在此横断件40、40’ 构成了用于冷凝水的阻挡层,并迫使冷凝水排入线缆凹槽39内。横断件40、40’以热熔性 粘合涂层的形式施加在底部38上。在备选实施方式中,横断件40、40’还可以作为单独部 件被粘附在底部上或者已经被模制在底部38上。图3表示沿图2中标出的平面A-A所截取凹部12的剖视图。以横截面图示出的覆盖部分的壁47、49、49’覆盖着凹部12的内表面33、45、45’。 覆盖部分的底板48和侧壁49、49’向前突伸出超过凹部12的前边缘,因为覆盖部分与将施 加在门2的前表面上的装饰板51 (在此未示出)的表面相平齐。覆盖部分的后壁47和侧壁49、49,的一部分抵靠在模制部分34、46的不透水层46 上。在凹部12的后表面33的区域上,后壁47与不透水层46 —起构成了冷凝水通道37,其 中沟槽50在模制部分34、46上形成并保持着供给线路44,所述供给线路44构成了用于通 道37外部的冷凝水37的渗漏阻挡层。图4的示意图表示图3的横截面图,其中从凹部12 上去除了板47、48、49、49’,使得在凹部12的底部上可以看到模制部分的不透水层46。在该视图中可以看到横断件40、40’被布置在伸入模制部分34、46内的线缆凹槽 39的两侧,以将在凹部12的后表面33的区域上流出冷凝水通道37的冷凝水专门地导入到 线缆凹槽39内。在底部38的前边缘,线缆凹槽39开口通入到线缆通道42,所述线缆通道 42在冷却装置的门2的区域上进一步引导冷凝水。在图5中示出了线缆通道42的下部,该视图从前面表示门2的局部视图。门2的 前表面在此还没有覆盖有装饰板,该示意图表示门2处于未被覆盖的状态。线缆通道42沿门2的前表面从凹部12的下端延伸超过门2的下边缘。线缆通道 42被实施为具有矩形横截面的封闭塑料型材,并被埋嵌到门中的相应模制凹部中,以使得 线缆通道42的前表面与门2的前表面平齐。在线缆通道42中被引导的供给线路44并不 填满线缆通道42的整个横截面,使得在线缆通道42中存在着足够的允许冷凝水流动的空 间。在从门2的边缘上向下突出的下端处,线缆通道42具有延伸部43,其成直角地突 伸,并主要用于在一个被布置于门2边缘上的铰链(未示出)方向上引导着供给线路44,其 中供给线路44通过所述铰链被引导到冷却装置的主体内。在延伸部43的区域上,线缆通道42不是以闭合型材的形式得到模制,而是形成了 一个盘,其被模制在型材上并在顶部开口,并且向下穿过线缆通道42的冷凝水收集在所述 盘中。由于其布置在门2的下方,所以延伸部43暴露于来自冷却装置压缩机(未示出)的 废热,使得延伸部构成了用于冷凝水的蒸发盘。蒸发盘43的尺寸被选定为使得,在那里收集的冷凝水从来不会溢流,并且足够数量的冷凝水会蒸发,使得冷凝水大体上以无维护的 方式排出。被施加在门2的前表面上的装饰板51向下延伸超过线缆通道42的下端,使得线 缆通道42和蒸发盘43完全得到隐藏。图6中的视图表示从下方透视观察门2的后表面的示意图,门2的下部区域具有 备选实施方式的蒸发盘43。装饰板51固定在门2的前表面上,向下突出超过门2的下边缘。隐藏在门前表面 与门2的区域上的装饰板51之间的朝下线缆通道42也向下突出超过门2的下边缘。在该 实施方式中,蒸发盘43不是模制在线缆通道42上,而是作为线缆通道42的端部下方的单 独部件被固定在装饰板51的后表面上。供给线路44在下端从线缆通道42中退出,并被向 下引导到蒸发盘43内,在此使其 再次处于所述蒸发盘43的一侧。由于线缆通道的下端距 离装饰板51只有几毫米,因此可以防止水流过装饰板51进入蒸发盘43内。线缆通道42 的间隙优选仅比线缆44的直径大几毫米,这样防止滴出线缆通道的下端;相反地,沿供给 线路44无声地流入蒸发盘43内。
权利要求
一种冷却装置,其具有壳体和延伸穿过壳体的壁的排冰通道(9),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具有冷凝水通道(37),其在壁的内部从排冰通道(9)的外端(23,23’)向下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水通道(37)在壁的外壳与壁 的绝缘层(34)之间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壁的绝缘层(34)具有朝向冷凝水 通道(37)的不透水层(46)。
4.如在前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凝水通道(37)被用作至 少位于其一定长度上的线缆通道。
5.如在前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排冰通道(9)开口通入到 壳体壁上的分配凹部(12),并且冷凝水通道(37)被隐藏在分配凹部(12)的后壁的后面。
6.如在前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排冰通道(9)的外端(23, 23’ )是由盖板(18)进行封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由排冰通道(9)的外端(23’)和/或 由盖板(18)的下边缘(28)形成了滴水边缘。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滴水边缘的下方设置有收集区域,其 作为冷凝水通道(37)用的进口(36)。
9.如权利要求5-8中的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分配凹部(12)的盖上设 置有凹口,其中在所述凹口中布置有排冰通道(9)的外端(23,23’)、盖板(18)和冷凝水通 道(37)的进口(36)。
10.如权利要求5-9中的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分配凹部(12)成多层的方 式由模制部分和覆盖着所述模制部分的板构成,同时分配凹部(12)的后壁由所述板(47) 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制部分至少沿分配凹部(12) 的后表面并在分配凹部(12)底部的下方进行延伸。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线缆凹槽(39)被埋嵌到模制部分的 底部(38)中,并且在底部(38)上延伸的至少一个横断件(40,40’ )邻近线缆凹槽(39)地 被布置在所述模制部分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断件(40,40’)通过粘合剂被 连接在底部(38)上。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横断件(40,40’)通过粘合剂来形成。
15.如权利要求12-14中的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线缆凹槽(39)开口通入 到线缆通道(42)。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线缆通道(42)在下端处开口通入到 蒸发盘(43)。
全文摘要
一种冷却装置,具有壳体和穿过壳体壁延伸的排冰通道(9),冷凝水通道(37)在壁的内部从排冰通道(9)的外端(23,23’)向下延伸。
文档编号F25D23/02GK101802522SQ200880106684
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7日
发明者B·黑格尔, G·劳博尔德, G·施密特, I·杜姆考, J·迪博尔德, K·弗林纳, M·哈尼施, M·布赫施塔布, M·施魏尔, P·纳尔巴赫 申请人: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器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