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82165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余热资源较为丰富的场合,采用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技术进行余热利用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具有比较好的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将热量自余热温度提升到用户需求的水平以上是实现低温余热利用的前提。在余热资源很丰富的场合,若余热的温度相对较低或是用户的用热温度要求相对较高,此时低温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不直接进入低温冷凝器, 而是采用分级冷凝,这能够实现余热介质温度的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余热资源的深度利用。利用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提升余热介质的温度过程中,要综合考虑驱动热介质、余热介质和冷却介质的情况。采用非相变冷却介质来带走一部分余热至更低温度环境时,若冷却端的数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将有利于减小冷却环节的传热温差,从而提供热力学完善度;考虑到高温驱动热介质采用非相变介质和流量相对较小而导致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为了减小传热温差、降低不可逆传热程度,可采用两个高温发生器来实现溶液的分步发生;考虑到余热介质为非相变介质情况,采用两个低温发生器实现溶液的低温发生过程,也可提高热力学完善度。当采用回热流程并具有回热冷却端或回热供热端时,不仅能够减小传热温差,同时也能够使得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指数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连续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I.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1
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一冷凝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栗。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和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第一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16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4.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第一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16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5.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第一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16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6.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和再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五发生器连通,第五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连通后第五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一第一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五发生器21的驱动热介质,第五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7.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五发生器连通,第五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连通后第五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第一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五发生器21的驱动热介质,第五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8.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五发生器连通,第五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连通后第五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第一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五发生器21的驱动热介质,第五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9.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8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四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三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后第四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一第一发生器向第四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其驱动热介质,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10.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_5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之后经第一溶液泵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或经新增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11.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9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发生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或经新增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1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_5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或经新增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1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6_9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吸收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之后分别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之后与第二发生器经第一溶液泵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或经新增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14.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6_9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或经新增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 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15.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0-14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或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16.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17.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18.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19.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20.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 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21.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2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栗。2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之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之后第三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24.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9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25.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5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四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26.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9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五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或蒸发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27.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5-26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新增冷凝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28.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29.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项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五发生器连通,第五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五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五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30.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9、16-29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31.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0-15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新增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冷凝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3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1项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发生器、再增吸收器、再增溶液泵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再增吸收器连通,再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与再增发生器连通,再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再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连通,再增发生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3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以第10-14项中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为基础所得到、第32项所述的相应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发生器和再增发生器分别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和再增发生器后再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或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下面以图I、图2和图27所示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为例简要说明本发明图1-2中,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没有向第二冷凝器7直接提供,而是进入第二吸收器5被溶液吸收(即冷剂蒸汽实现冷凝)并放热于冷却介质,这部分冷剂蒸汽通过余热介质在第三发生器3中的驱动作用被重新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7提供,带来如下效果(I)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压力可比第三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压力低。(2)同样温度的余热介质,第二发生器2出口的溶液浓度将更大,第一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所产生的温度将提高,实现了余热温度的分级提升。(3)第二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7共同完成一部分余热负荷的温降过程,有利于减
小传热温差。(4)余热分别第二发生器2、第三发生器3和蒸发器8分别得以利用,有利于深度利用余热资源。图2中,第一发生器I和第四发生器16分别利用高温驱动热来实现溶液的高温发生过程,第四发生器16结合第三吸收器17实现回热流程,带来如下效果(I)分步实现溶液的高温发生过程,减小传热温差,降低不可逆传热程度,能够实现高温驱动热的深度利用或可利用不同品位的高温驱动热。(2)第四发生器16结合第三吸收器17实现回热流程,其热负荷可调节,使该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合理且连续性变化的性能指数。图27中,第三发生器3和再增发生器J分别利用余热来实现溶液的低温发生过程,再增发生器J结合再增吸收器K实现回热流程,带来如下效果(I)分步实现溶液的低温发生过程,减小传热温差,降低不可逆传热程度,能够实现余热的深度利用或可利用不同品位的余热。(2)再增发生器J结合再增吸收器K实现回热流程,其热负荷可调节,使该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合理且连续性变化的性能指数。






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
种结构和流程示意种结构和流程示意种结构和流程示意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1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2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 图。图2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2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2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2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第2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中,I-第一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第三发生器,4-第一吸收器,5-第二吸收器,6-第一冷凝器,7-第二冷凝器,8-蒸发器,9-第一溶液泵,10-第二溶液泵,11-节流阀,12-冷剂液泵,13-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第四发生器,17-第三吸收器,18-第三溶液泵,19-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0-第二节流阀, 21-第五发生器,22-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3-第四溶液泵,24-第三节流阀,25-第四吸收器, 26-第三冷凝器,27-第二冷剂液泵;A-新增发生器,B-新增溶液泵,C-新增节流阀,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新增冷剂液泵,F-新增第二节流阀,G-新增吸收器,H-新增冷凝器; J-再增发生器,K-再增吸收器,L-再增溶液泵,M-再增溶液热交换器。还要指出的是图6-7中,当第四发生器16的蒸汽压力高于第五发生器21的蒸汽压力时,第五发生器21的浓溶液出口管路应增加溶液泵。
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图I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第一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第一发生器I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 第一发生器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1与蒸发器8连通,第二发生器2、第三发生器3和蒸发器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I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4和第一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余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
5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
21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一发生器I,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I、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一吸收器4、吸收来自蒸发器8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二发生器2 ;第三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吸收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发生器3,余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3、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7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1节流进入蒸发器8,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2加压进入蒸发器8,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8、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2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第一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 17连通,第三吸收器1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 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第一发生器I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四发生器
16连通,第四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第四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一发生器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1与蒸发器8连通,第二发生器2、第三发生器3和蒸发器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I和第四发生器16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4、第一冷凝器6和第三吸收器1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二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余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
5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一发生器I,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I、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四发生器16,驱动热介质流经第四发生器1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17提供冷剂蒸汽,第四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一吸收器4、吸收来自蒸发器8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吸收器17、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17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二发生器2 ;第三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吸收器5、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发生器3,余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3、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7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1节流进入蒸发器8,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7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12加压进入蒸发器 8,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8、加热进入其内的冷剂液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3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I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之后分别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和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 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第四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后第四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0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四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16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2的部分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四发生器16,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1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6提供冷剂蒸汽,第四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一吸收器4,流经第四发生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20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4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I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第四发生器16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后第四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0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四发生器16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16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一发生器I,第一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四发生器16,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1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四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一吸收器4,流经第四发生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20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5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I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四发生器16 连通,第四发生器16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后第四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0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四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16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四发生器16,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1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四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一发生器1,流经第四发生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20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6,第一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一吸收器4,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6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之后分别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和再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 与第五发生器21连通,第五发生器2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21连通后第五发生器2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0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五发生器2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五发生器21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2的部分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五发生器21,冷剂蒸汽流经第五发生器2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
6提供冷剂蒸汽,第五发生器21的浓溶液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四发生器16,流经第五发生器21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20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7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五发生器21连通,第五发生器2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21 连通后第五发生器2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0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五发生器 2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五发生器21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一发生器I,第一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五发生器21,冷剂蒸汽流经第五发生器2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五发生器2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四发生器16,流经第五发生器21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20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8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五发生器21 连通,第五发生器2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21连通后第五发生器2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0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五发生器2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五发生器21的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五发生器21,冷剂蒸汽流经第五发生器2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第五发生器21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一发生器1,流经第五发生器21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20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6,第一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四发生器16,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9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在图7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四发生器16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三节流阀,第一发生器I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后第四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4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发生器I向第四发生器16提供冷剂蒸汽作其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1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17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四发生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三节流阀24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10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①结构上,在图I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之后分别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和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之后与第二发生器2经第一溶液泵9 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释放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一吸收器4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二溶液交换器1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之后与第二发生器2经第一溶液泵9之后的浓溶液汇合、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一发生器1,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二冷凝器 7,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1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I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加新增节流阀、新增发生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 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释放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一发生器1,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二冷凝器7,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12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I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E与蒸发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释放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一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二发生器2,流经新增发生器 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冷剂液泵E加压进入蒸发器8,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13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在图11所示的分级冷凝器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发生器3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二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三发生器3和新增发生器A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
3、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7提供冷剂蒸汽,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14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I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G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E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一发生器I,第一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吸收器G、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4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新增吸收器G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一吸收器4、吸收来自蒸发器8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一吸收器4的冷剂液;蒸发器8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E加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4、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G提供,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15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I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E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一吸收器4、吸收来自蒸发器8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一吸收器4的冷剂液,第一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G、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4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G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4进入第二发生器2 ;蒸发器8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E加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4、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G提供,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16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将第四发生器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16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E与第一吸收器4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四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G、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4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新增吸收器G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一吸收器4、吸收来自蒸发器8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一吸收器4的冷剂液;蒸发器8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E加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
4、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G提供,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17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四发生器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16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 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E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第四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一吸收器4、吸收来自蒸发器8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一吸收器4的冷剂液,第一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新增吸收器G、吸收来自第一吸收器4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G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B、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三吸收器17 ;蒸发器8的冷剂液分成两路一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4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E加压后流经第一吸收器4、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G提供,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18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I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G、吸收来自第一发生器I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G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B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6提供冷剂蒸汽,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19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I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I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H连通,新增冷凝器H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G和新增冷凝器H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一冷凝器6和新增吸收器G提供,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G、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G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H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冷凝器H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H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20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在图18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一吸收器4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冷剂液泵,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E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21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在图4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I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H连通,新增冷凝器H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冷凝器H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 I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四发生器16和新增冷凝器H提供,新增冷凝器H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H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6, 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22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4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四发生器16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H连通,新增冷凝器H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G和新增冷凝器H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第四发生器16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一冷凝器6和新增吸收器G提供,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G、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G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H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冷凝器H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H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C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6,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23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在图22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发生器A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I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F与新增冷凝器H连通;第一发生器I 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四发生器16和新增发生器A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H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F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H,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栗。图24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I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吸收器17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 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第四发生器16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第四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四发生器16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
17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三吸收器17、吸收来自第四发生器16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三吸收器17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四发生器16,余热介质流经第四发生器1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
30吸收器17提供冷剂蒸汽,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25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2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吸收器1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1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四吸收器25连通,第四吸收器25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22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五发生器21连通,第五发生器2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第五发生器2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5连通,第五发生器21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 2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第三吸收器17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四吸收器25、吸收来自第五发生器2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四吸收器25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进入第五发生器21,余热介质流经第五发生器2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四吸收器25提供冷剂蒸汽,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26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在图I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 第二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26连通,第三冷凝器2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7与蒸发器8连通,第三冷凝器26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第二吸收器5和第三冷凝器26提供,第三冷凝器26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第三冷凝器26的冷剂液经第二冷剂液泵27加压进入蒸发器 8,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图27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I所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发生器、再增吸收器、再增溶液泵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再增吸收器K连通,再增吸收器K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L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M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M与再增发生器J连通,再增发生器J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再增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K连通,再增发生器J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吸收器K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再增吸收器K、吸收来自再增发生器J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再增吸收器K的稀溶液经再增溶液泵L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M进入第三发生器3,第三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M进入再增发生器J,余热介质流经再增发生器J、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再增吸收器K提供冷剂蒸汽,再增发生器J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吸收器5,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一本发明所提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I)分级冷凝能够实现余热温度的分级提升,能够将余热温度提升更高,实现低温余热的深度利用。(2)第二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或再加上再增吸收器,共同完成一部分余热负荷的温降过程,有利于减小传热温差,降低不可逆因素,提高热力学完善度。(3)余热分别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和蒸发器得以利用,有利于余热资源的深度利用。(4)具有回热冷却端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能够实现深度利用余热资源或利用不同品位的余热,并使热泵的性能指数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连续化和合理化。(5)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能够实现高温驱动热的深度利用或利用不同品位的驱动热,并使热泵的性能指数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连续化和合理化。(6)包含第三冷凝器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在冷却介质温度变化时,不同级别的流程对余热温度提升的比例随之变化,这有利于提高余热资源的利用率。(7)提出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种类和流程,能够实现余热温度的分级提升,扩展和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具有很好的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权利要求
1.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第一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 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第一发生器(I)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II)与蒸发器(8)连通,第二发生器(2)、第三发生器(3)和蒸发器(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I)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4)和第一冷凝器(6)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冷剂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第二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12)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第一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吸收器(1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 (I)连通,第一发生器(I)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第四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第四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一发生器(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第一冷凝器(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1)与蒸发器(8)连通,第二发生器(2)、第三发生器(3)和蒸发器(8)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I)和第四发生器(16)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4)、第一冷凝器(6)和第三吸收器(1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吸收器(5)和第二冷凝器(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I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之后分别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和再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第四发生器 (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后第四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0)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4.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I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第四发生器(16)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后第四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0)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5.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I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泵,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第四发生器(16)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后第四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0)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四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四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6.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之后分别与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和再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五发生器(21)连通,第五发生器(21)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21)连通后第五发生器(2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0)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五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五发生器(2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7.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二节流阀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五发生器(21)连通,第五发生器(2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21)连通后第五发生器(2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0)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五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五发生器(2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8.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二节流阀、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泵,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五发生器(21)连通,第五发生器(2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五发生器(21)连通后第五发生器(21)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20)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一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五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第五发生器(2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9.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8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四发生器(16)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第三节流阀,第一发生器(I)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后第四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24)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一第一发生器向第四发生器提供冷剂蒸汽作其驱动热介质,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0.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5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4)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之后分别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和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发生器(2)之后经第一溶液泵(9)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或经新增冷剂液泵(E)与蒸发器⑶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1.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9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发生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⑵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⑶与新增发生器㈧连通,新增发生器㈧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或经新增冷剂液泵(E)与蒸发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5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㈧连通,新增发生器㈧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⑶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或经新增冷剂液泵(E)与蒸发器(8)连通, 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栗。
1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6-9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吸收器(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17)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之后分别与第二发生器(2) 连通和再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之后与第二发生器(2)经第一溶液泵(9)之后的浓溶液管路汇合,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或经新增冷剂液泵(E)与蒸发器⑶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4.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6-9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吸收器(1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1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㈧连通,新增发生器㈧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⑶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或经新增冷剂液泵(E)与蒸发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5.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0-14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发生器(3)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第二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或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8)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6.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I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将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G)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E)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或第一冷凝器(6)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7.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I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⑷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⑶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⑶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E)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或第一冷凝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8.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2)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将第四发生器(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16)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 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E)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或第一冷凝器(6)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19.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四发生器(16)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四发生器(16)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将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8)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E)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或第一冷凝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0.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发生器㈧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 (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1.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I)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发生器(A)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H)连通,新增冷凝器(H)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与第一冷凝器(6)或蒸发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G)和新增冷凝器(H)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I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G)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蒸发器(8)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E)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或第一冷凝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吸收器(4)连通后第一吸收器(4)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G)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6)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取消第一吸收器(4)和第三吸收器(17)分别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蒸发器⑶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E)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⑷和第三吸收器(17)之后第三吸收器(17)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或第一冷凝器(6)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依次连通第一吸收器(4)和第三吸收器(17) 之后第三吸收器(17)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4.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9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I)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H)连通,新增冷凝器(H)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C)与第一冷凝器(6)或蒸发器(8)连通,新增冷凝器(H)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5.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5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四发生器(16)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⑶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⑶与新增发生器㈧连通,新增发生器㈧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⑶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发生器㈧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H)连通,新增冷凝器(H)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与第一冷凝器(6)或蒸发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G)和新增冷凝器(H)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6.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9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五发生器(2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吸收器(G)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⑶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⑶与新增发生器㈧连通,新增发生器㈧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⑶与新增吸收器(G)连通,新增发生器㈧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H)连通,新增冷凝器(H)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 (C)与第一冷凝器(6)或蒸发器(8)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G)和新增冷凝器(H)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7.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5-26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新增发生器(A)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I)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F)与新增冷凝器(H)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8.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I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吸收器(17)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 (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四发生器(16)连通,第四发生器(16)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第四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四发生器(16)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 (17)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29.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五发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吸收器(1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17)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四吸收器(25)连通,第四吸收器(25)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2)与第五发生器(21)连通,第五发生器(21)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一发生器(I)连通,第五发生器(2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5)连通,第五发生器(21)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 (25)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0.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9、16-29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第二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26)连通,第三冷凝器(2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7)与蒸发器 (8)连通,第三冷凝器(26)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栗。
31.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0-15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冷凝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新增发生器(A)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冷凝器(26)连通,第三冷凝器(26)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7)与蒸发器(8)连通,第三冷凝器(26)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2.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1所述的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再增发生器、再增吸收器、再增溶液泵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 (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再增吸收器(K)连通,再增吸收器(K)再有稀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泵(L)和再增溶液热交换器(M) 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将第三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再增溶液热交换器(M)与再增发生器(J)连通,再增发生器(J)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5) 连通,再增发生器(J)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再增吸收器(K)连通,再增发生器(J)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再增吸收器(K)还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33.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是在以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为基础所得到、权利要求32所述的相应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发生器(3)和再增发生器(J)分别与外部连通的余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或新增第二冷剂液泵,第二发生器(2)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3)和再增发生器 (J)后再增发生器(J)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F)与第二冷凝器(7)连通或经新增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8)连通,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属热泵技术领域。采用两路溶液循环,第一发生器利用高温驱动热、第二发生器利用低温余热完成第一路溶液的发生过程,第三发生器利用余热完成第二路溶液的发生过程,第一发生器向第一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发生器向第二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向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供热,第二吸收器和第二冷凝器向低温放热,第一冷凝器经节流阀向蒸发器提供冷剂液,第二冷凝器经冷剂液泵向蒸发器提供冷剂液,蒸发器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进入第一吸收器,形成分级冷凝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文档编号F25B15/02GK102589187SQ20121006732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5日
发明者李华玉 申请人:李华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