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冷凝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冷凝器,其可包括主热排放单元、过冷却热排放单元、贮液干燥器单元,所述主热排放单元形成有交替的多个第一和第二流动路径;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设置于所述主热排放单元的下部,并形成有第三和第四流动路径;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安装于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的上部上,以对流过所述主热排放单元和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的制冷剂进行分离,从所述制冷剂中过滤水分和外来材料,然后将经过滤的制冷剂供应至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
【专利说明】用于车辆的冷凝器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2012年10月16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2-0114980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0003]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冷凝器。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水冷型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其中制冷剂通过与应用的冷却流体进行热交换而冷凝。
【背景技术】
[0004]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压缩制冷剂;所述冷凝器冷凝并液化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所述膨胀阀快速膨胀由冷凝器冷凝并液化的制冷剂;所述蒸发器蒸发由膨胀阀膨胀的制冷剂。
[0005]冷凝器通过管道连接至供应用于去除制冷剂中的水分的贮液干燥器。
[0006]近年来,将应用水冷型的冷凝器应用于车辆,所述水冷型使用冷却剂作为冷却流体。
[0007]在应用水冷型的冷凝器中,冷凝效率可以通过增加散热器的尺寸或冷却风扇的容量而得以增加。因此,增加了成本和重量,且除了贮液干燥器之外还需要连接管道。
[0008]公开于该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涉及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冷凝器,所述用于车辆的冷凝器构造为使得贮液干燥器单元一体构造,经冷凝的冷却剂通过低温低电压气态制冷剂而被过冷却,连接管道和构成元件的布局被简化,且散热面积通过降低自由体积而增加。
[0010]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一种用于车辆的冷凝器可以包括主热排放单元、过冷却热排放单元、贮液干燥器单元、上盖和下盖,所述主热排放单元形成有交替的多个第一和第二流动路径,使得流入的冷却剂和供应的制冷剂各自在其中流动的同时彼此进行热交换;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设置于所述主热排放单元的下部,并形成为交替地具有第三和第四流动路径,以通过分开供应的低压气态制冷剂将可能已经过所述主热排放单元的制冷剂过冷却;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设置为与所述主热排放单元间隔,并安装于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的上部,以分离流过所述主热排放单元和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的制冷剂,从所述制冷剂中过滤水分和外来材料,然后将经过滤的制冷剂供应至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所述上盖将所述主热排放单元与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的上部相互连接,以分别形成冷却剂入口和冷却剂出口以及制冷剂入口,冷却剂通过所述冷却剂入口和冷却剂出口流入和排放至对应于所述主热排放单元的一侧和另一侧;所述下盖具有连接至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的制冷剂出口,并具有气态制冷剂入口和气态制冷剂出口,形成为具有对应于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的安装孔,并安装于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的下部,其中所述气态制冷剂入口在与所述制冷剂出口间隔的位置处形成。
[0011]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可以包括制冷剂储存单元、插入元件、固定帽和干燥剂,所述制冷剂储存单元具有多个堆叠板,并形成为在其中具有制冷剂储存空间;所述插入元件从所述下盖的下部插入所述安装孔,并具有对应于所述制冷剂储存空间的上端;所述固定帽插入所述插入元件中,并与过滤单元一体形成以去除其中的外来材料,其中所述固定帽的下部旋拧至所述插入元件的内周表面;所述干燥剂从所述插入元件中的固定帽的上部设置于所述制冷剂储存空间中。
[0012]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形成有连接空间,所述连接空间将所述安装孔和所述制冷剂储存空间相互连接。
[0013]所述插入元件形成有排放孔,可能已经过所述固定帽的过滤单元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所述排放孔排放至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
[0014]所述插入元件形成为在其两端开放的圆柱形。
[0015]密封件插入所述固定帽的外周表面与所述插入元件的内周表面之间。
[0016]从压缩机供应的制冷剂在每一个第一流动路径中流动,且从散热器供应的冷却剂进行循环。
[0017]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形成为在其接近所述主热排放单元的上部上具有分隔壁,且从所述分隔壁的上部形成为具有待连接至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的第一连接流动路径,第一和第二流动路径的每一个和第三和第四流动路径的每一个通过所述分隔壁分隔。
[0018]所述主热排放单元构造为通过与冷却剂热交换而冷凝流动的制冷剂,并通过第一连接流动路径排放由贮液干燥器单元冷凝的制冷剂。
[0019]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构造为使得第二连接流动路径在从所述分隔壁的下部形成,可能已经过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的液体制冷剂在所述第二连接流动路径中流动。
[0020]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构造为使得可能已经过所述主热排放单元和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的制冷剂在每一个第三流动路径中流动,且所述制冷剂由低压气态制冷剂过冷却,所述低压气态制冷剂自蒸发器供应,并流过第四流动路径。
[0021]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通过安装于其上部的连接板与所述主热排放单元和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相互连接。
[0022]所述连接板构造为使得所述主热排放单元和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通过固定突出部间隔并固定,所述固定突出部在所述主热排放单元与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之间的连接板的宽度方向上形成。
[0023]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可以通过冷却剂和制冷剂的逆流流动而进行热交换。
[0024]散热器可以被制造成用于低温并连接至储罐,所述散热器的后部设置有冷却风扇。
[0025]所述冷凝器可以由于多个板堆叠的热交换器制成。
[0026]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中,其构造为使得贮液干燥器单元一体构造,经冷凝的冷却剂由通过压缩机供应的低温低电压气态制冷剂过冷却,具有连接管道和构成元件的布局被简化的效果。[0027]另外,由于通过主热排放单元冷凝的制冷剂可以通过过冷却热排放单元的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而被再次过冷却,因此可以去除用于另外过冷却经冷凝的制冷剂的单独的装
置或管道。
[0028]另外,贮液干燥器单元设置为与主热排放单元间隔以防止冷却剂的混合,降低冷凝器的内部的自由体积以增加散热面积,由此能够改进冷凝效率和冷却效率。
[0029]另外,主热排放单元、过冷却热排放单元和贮液干燥器单元分别以分开堆叠型制造,并通过上盖和下盖以及连接板一体构造,可以防止诸如较差的焊接和组装质量偏差。
[0030]通过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某些原理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更为具体地变得清楚或得以阐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1]图1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应用用于车辆的冷凝器的空调系统的不意图。
[0032]图2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的立体图。
[0033]图3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的俯视平面图。
[0034]图4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的横截面图。
[0035]图5为表示冷却剂的流动的工作状态图,其为沿着图3的线A-A所呈现的横截面图。
[0036]图6为表示冷却剂和气态制冷剂的流动的工作状态图,其为沿着图3的线B-B所呈现的横截面图。
[0037]应当了解,所附附图并非按比例地显示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图示性的各种特征的略微简化的画法。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取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
[0038]在这些图形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形,附图标记引用本发明的同样的或等同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将对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案详细地作出引用,这些实施方案的实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发明将与示例性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意识到,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案。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实施方案。
[0040]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0041]在详细描述之前,尽管本发明将关于目前认为是实际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那些进行描述,但应当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案,而相反,本发明旨在涵盖包括于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同设置。[0042]图1为示出了应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的空调系统,图2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的立体图,图3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的俯视平面图,且图4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的横截面图。
[0043]如图1所示,用于车辆的冷凝器100可应用于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膨胀阀101、蒸发器103和压缩机105,所述膨胀阀101膨胀液体制冷剂;所述蒸发器103通过与空气的热交换而对通过膨胀阀101膨胀的制冷剂进行蒸发;压缩机105压缩从蒸发器103供应的气态制冷剂。
[0044]S卩,冷凝器100设置于压缩机105与膨胀阀101之间,以使用由散热器107供应的冷却剂来冷凝从压缩机105引入的制冷剂。
[0045]散热器107被制成为用于低温并连接至储罐108,所述散热器的后部设置有冷却风扇109。
[0046]在本文,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100构造为与贮液干燥器单元130整合为一体,经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由蒸发器103供应的低压气态制冷剂进行过冷却,使得连接管和构件的布局可得以简化,且热排放区域可通过自由体积降低而增加,以改进冷却效率。
[0047]为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100构造为包括主热排放单元110、过冷热排放单元120、贮液干燥器单元130、上盖140和下盖150,如图2至4所示。
[0048]首先,主热排放单元110构造为具有多个堆叠板111,且多个第一和第二流动路径113和115在其内部形成。
[0049]在主热排放单元110中,自压缩机105供应的制冷剂流过第一流动路径113,并连接至散热器107,使得冷却剂流过第二流动路径115,其中制冷剂通过冷却剂和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初次冷凝。
[0050]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设置于主热排放单元110的下侧,冷却剂和制冷剂与主热排放单元110相互作用。
[0051]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构造为具有多个堆叠板121,使得多个第三和第四流动路径123和125分别形成为交叉的。
[0052]从主热排放单元110经过贮液干燥器单元130的制冷剂在每个第三流动路径123中流动,从蒸发器103供应的低压气态制冷剂在每个第四流动路径125中流动,其中所述液体制冷剂通过与所述低压气态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过冷却。
[0053]即,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构造为使得在制冷剂通过主热排放单元110冷却之后,被初次冷凝的制冷剂经过贮液干燥器单元130,如果制冷剂流动,制冷剂通过与低压气态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过冷却,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可执行二次冷凝制冷剂的功能。
[0054]在本文,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可通过低压气态制冷剂和流过贮液干燥器单元130的制冷剂的逆流而进行热交换。
[0055]因此,由于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构造为使得液体制冷剂和气态制冷剂以它们不彼此混合的状态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流过第三流动路径123和第四流动路径125的每一个,因此可以有效实现彼此的热交换,所述第三流动路径123和第四流动路径125以其中每个板121堆叠的状态彼此不相互作用。
[0056]同时,在该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即使将来自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的低压气态制冷剂和来自贮液干燥器单元130的制冷剂描述为如示例性实施方案那样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流动,但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案,它们可在彼此相同的方向上流动。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可以通过安装于其上部的连接板160与主热排放单元110和贮液干燥器单元130相互连接。
[0057]主热排放单元110和贮液干燥器单元130通过固定突出部161间隔并固定,所述固定突出部161在主热排放单元110与贮液干燥器单元130之间的连接板160的宽度方向上形成。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贮液干燥器单元130设置于主热排放单元110的一侧上,并通过连接板160安装于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的上部。
[0058]贮液干燥器单元130构造为使得气体从流过主热排放单元110和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的制冷剂分离,且水分和外来材料被过滤,由此能够仅将液体制冷剂供应至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
[0059]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上盖140将主热排放单元110和贮液干燥器单元130相互连接。
[0060]上盖140构造为使得冷却剂入口 141和冷却剂出口 143分别在对应于主热排放单元Iio的一侧和另一侧上形成,并在制冷剂入口 145的侧面上的间隔的位置处形成了冷却剂入口 141,冷却剂通过所述冷却剂入口 141和冷却剂出口 143流动并排放。
[0061]在本文,制冷剂入口 145与主热排放单元110的内部的每一个第一流动路径113相互连接,以将自压缩机105供应的制冷剂供应至制冷剂入口 145。
[0062]冷却剂入口 141连接至散热器107,以通过第二流动路径115将冷却剂供应至冷却剂入口 141,且冷却剂出口 143再次将流过每一个第二流动路径115的冷却剂排放至散热器107。
[0063]另外,在对应于制冷剂入口 145的一侧处并与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连接的制冷剂出口 151在下盖150上形成,且该制冷剂出口与膨胀阀101连接。
[0064]另外,下盖150构造为使得形成了气态制冷剂入口 153,其中气态制冷剂入口 153与制冷剂出口 151间隔并连接蒸发器103,且气态制冷剂出口 155在气态制冷剂入口 153的相对侧形成并连接至蒸发器103。
[0065]下盖150通过对应于贮液干燥器单元130而形成有安装孔157,并安装于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的下部上。
[0066]因此,从压缩机105供应的制冷剂在经过主热排放单元110的同时通过与冷却剂的热交换而初次冷却和冷凝,然后气态制冷剂、水分和外来材料在经过贮液干燥器单元130的同时被去除。
[0067]随后,制冷剂在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中流动。在此时,制冷剂通过与低压气态制冷剂热交换而被过冷却,使得冷却效率可得以改进,且制冷剂的冷凝速率可得以增加。
[0068]同时,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分隔壁127可以在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与主热排放单元Iio之间形成,待连接至贮液干燥器单元130的第一连接流动路径128可在从分隔壁127处的上部形成,第一和第二流动路径113和115的每一个以及第三和第四流动路径123和125的每一个通过所述分隔壁127而被分隔。[0069]因此,主热排放单元110可以构造为使得流动的制冷剂通过与冷却剂热交换而被冷凝,经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第一连接流动路径128排放至贮液干燥器单元130。
[0070]另外,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可以构造为使得第二连接流动路径129在分隔壁127的下部形成,已经过贮液干燥器单元130的液体制冷剂在所述第二连接流动路径129中流动。
[0071]S卩,通过主热排放单元110和贮液干燥器单元130供应的制冷剂流过了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中的第二连接流动路径129,并流过第三流动路径123。
[0072]因此,经过每一个第三流动路径123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与从蒸发器103供应的气态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过冷却。
[0073]在本文,第一连接流动路径128和第二连接流动路径129由每一个分隔壁127分隔,从而可以防止经过主热排放单元110的制冷剂和在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混合。
[0074]同时,根据如上所述的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贮液干燥器单元130的详细构造将在下文更详细地进行描述。
[0075]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贮液干燥器单元130构造为具有制冷剂储存单元131、插入元件133、固定帽135和干燥剂137。
[0076]首先,制冷剂储存单元131构造为使得多个板131a具有堆叠构造,且制冷剂储存空间131b在其内部形成。
[0077]插入元件133从下盖150的下部通过安装孔157插入制冷剂储存空间131b中。
[0078]同时,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可以构造为使得与安装孔157连接的连接空间126从对应于贮液干燥器单元130的内部一侧形成,并与制冷剂储存空间131b相互连接。
[0079]插入元件133形成为在其两端开放的圆柱管形,并被压配合至对应于连接空间126的安装孔,使得制冷剂不渗漏至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的外部,且所述插入元件133的上端对应于制冷剂储存空间131b。
[0080]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固定帽135从插入元件133的下部插入上部,并与过滤单元135a—体形成以在上部过滤液体制冷剂,其中所述下部旋拧至插入元件133的内周表面。
[0081]在本文,在所述上部的一侧上的排放孔133a可以通过对应于固定帽135的过滤单元135a和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而在插入元件133上形成,经过过滤单元135a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所述排放孔133a排放至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
[0082]排放孔133a构造为使得第二连接流动路径120和过滤单元135a彼此互相连接,从而经过滤的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连接流动路径129而连接至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的第三流动路径125。
[0083]同时,插置了密封件139,从而在固定帽135的外周表面与插入元件133的内周表面之间进行密封。
[0084]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密封件139可以构造为一对,并具有防止液体制冷剂泄漏至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的功能。
[0085]另外,干燥剂137从固定帽135的上部设置在制冷剂储存空间131b上,从主热排放单元Iio流动的经冷凝的制冷剂上的剩余气态制冷剂被分离。[0086]S卩,在制冷剂储存空间131b内部中的剩余气态制冷剂通过干燥剂137分离之后,外来材料在经过过滤单元135a的同时被过滤。
[0087]然后,制冷剂在经过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的同时通过第二连接流动路径129被二次冷凝,然后通过制冷剂出口 151从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排放,并流动到膨胀阀101内。
[0088]因此,可以防止外来材料与制冷剂一起流入膨胀阀101。
[0089]另外,当干燥剂137的寿命结束时,维护性能和维护时间可通过分离和替换旋拧的固定帽135而得以缩短。
[009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冷凝器100可以构造为使得主热排放单元110、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和贮液干燥器单元130分别与多个板111、121和131a堆叠,使得它们可以通过上盖和下盖140和150以及连接板160而一体构造。
[0091]在下文,将参照图5和6详细描述如上构造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100。
[0092]图5为作为沿着图3的线A-A所呈现的横截面图的表示冷却剂的流动的工作状态图,图6为作为沿着图3的线B-B所呈现的横截面图的表示冷却剂和气态制冷剂的流动的工作状态图。
[0093]首先,如图5所示,从压缩机105供应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通过上盖140的制冷剂入口 141流入主热排放单元110,并沿着分别在第二流动路径115之间形成的第一流动路径113移动至贮液干燥器单元130。
[0094]在此时,如图6所示,通过散热器107冷却的低温冷却剂通过上盖140的冷却剂入口 141流动至主热排放单元110中,并沿着每一个第二流动路径115移动,然后通过冷却剂出口 143排放,并再次流动至散热器107中,通过与外部空气热交换而冷却。
[0095]另外,自蒸发器103供应的低压气态制冷剂流过安装于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的下部上的气态冷却剂入口 153。
[0096]在本文,流动到主热排放单元110中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口 145流动至主热排放单元Iio的内部,在沿着每一个第一流动路径113移动的同时与冷却剂进行热交换,所述每一个第一流动路径113在沿着每一个第二流动路径115流动的冷却剂之间形成。
[0097]S卩,主热排放单元110构造为使得在流动至其内部并经过每一个第一流动路径113的制冷剂通过与经过每一个第二流动路径115的冷却剂热交换而被初次冷凝之后,经冷凝的制冷剂通过在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的上部上形成的第一连接流动路径128流动至贮液干燥器单元130。
[0098]另外,流动至贮液干燥器单元130的经冷凝的制冷剂经过在制冷剂储存空间131b和过滤单元135a上设置的干燥剂137。
[0099]随后,制冷剂通过插入元件133的排放孔133a而被排放,并流动至与排放孔133a连接的第二连接流动路径129。
[0100]因此,通过第二连接流动路径129流动至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中的经冷凝的液体冷却剂沿着每一个第三流动路径123移动,并通过冷却剂出口 151排放至膨胀阀101。
[0101]在本文,自蒸发器103供应的低压气态制冷剂通过气态冷却剂入口 153流动至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的内部。[0102]在此时,流动至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的气态制冷剂在沿着每一个第四流动路径125在每一个第三流动路径123上流动的液体制冷剂的相反方向上流动。
[0103]因此,气态制冷剂经过贮液干燥器单元130,且液体制冷剂在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中被过冷却。
[0104]S卩,流动至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中的制冷剂以过冷状态通过制冷剂出口 151排放,并供应至膨胀阀101。
[0105]同时,在流过气态制冷剂入口 153的气态制冷剂与沿着每一个第三流动路径123移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之后,制冷剂通过气态制冷剂出口 155排放,并供应至与气态制冷剂出口 155连接的压缩机105。
[0106]在本文,在贮液干燥器单元130处于通过连接板160与主热排放单元110的一侧间隔开的状态下,该贮液干燥器单元130通过上盖140和下盖150在主热排放单元110和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中一体构造。
[0107]另外,贮液干燥器单元130通过第一和第二连接流动路径128和129连接至主热排放单元Iio和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从而能够去除单独的连接管道。
[0108]另外,构造为常规圆形的贮液干燥器构造为具有与热排放单元110和120的每一个相同的堆叠板111、121和131a,使得组件减小且自由体积减小,由此能够增加热排放单元110和120的每一个而不改变其尺寸。
[0109]另外,制冷剂可由低压气态制冷剂过冷却和冷凝,由此能够改进冷却性能和效率。
[0110]另外,从通过肋分隔的流动路径在常规板型热交换器中被分离和分隔的类型,可以防止由于较差的焊接和组装质量偏差而导致的泄漏所产生的混合,由此能够改进冷凝效率和适销性。
[0111]因此,当应用如上构造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冷凝器100时,贮液干燥器单元130被一体构造,通过冷却流体和制冷剂的热交换而冷凝的水冷型被得以应用,经冷凝的制冷剂可以通过与通过蒸发器103供应的低压气态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过冷却。因此,具有通过简化构件和连接管道的布局而降低成本和重量的效果。
[0112]另外,由于通过主热排放单元110冷凝的制冷剂可通过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而被再次过冷却,因此可去除用于另外过冷却经冷凝的制冷剂的单独的装置或管道,由此防止额外的成本。
[0113]另外,贮液干燥器单元130设置为与主热排放单元110间隔开以防止冷却剂的混合,降低冷凝器100的内部的自由体积以增加散热面积和冷凝效率,且冷却效率得以改进而不增加尺寸,由此改进了适销性。
[0114]另外,主热排放单元110、过冷却热排放单元120和贮液干燥器单元130分别以分离的堆叠型进行制造,并通过上盖和下盖140和150以及连接板160 —体构造(例如从流动路径通过常规肋分隔的类型),可防止由于较差的焊接和组装质量偏差而导致的泄漏所产生的混合。
[0115]为了方便解释和精确限定所附权利要求,术语“上”、“下”、“内”和“外”被用于参考附图中所显示的这些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
[0116]前面对本发明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所呈现的描述是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前面的描述并不想要成为毫无遗漏的,也不是想要把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很多改变和变化都是可能的。选择示例性实施方案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案及其不同选择形式和修改形式。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形式所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车辆的冷凝器,其包括: 主热排放单元,所述主热排放单元形成有多个交替的第一和第二流动路径,使得流入的冷却剂和供应的制冷剂各自在其中流动的同时彼此进行热交换; 过冷却热排放单元,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设置于所述主热排放单元的下部,并形成有交替的第三和第四流动路径,以通过单独供应的低压气态制冷剂而将经过所述主热排放单元的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贮液干燥器单元,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设置为与所述主热排放单元间隔开,并安装于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的上部,以对流过所述主热排放单元和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的制冷剂进行分离,从所述制冷剂中过滤水分和外来材料,然后将经过滤的制冷剂供应至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 上盖,所述上盖将所述主热排放单元与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的上部相互连接,以分别形成冷却剂入口和冷却剂出口以及制冷剂入口,冷却剂通过所述冷却剂入口和冷却剂出口流入和排放至对应于所述主热排放单元的一侧和另一侧;以及 下盖,所述下盖具有连接至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的制冷剂出口,并具有气态制冷剂入口和气态制冷剂出口,形成为具有对应于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的安装孔,并安装于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的下部,其中所述气态制冷剂入口在与所述制冷剂出口间隔的位置处形成。
2.根据权利要 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其中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包括: 制冷剂储存单元,所述制冷剂储存单元具有多个堆叠板,并在其内部形成有制冷剂储存空间; 插入元件,所述插入元件从所述下盖的下部插入所述安装孔内,并具有对应于所述制冷剂储存空间的上端; 固定帽,所述固定帽插入所述插入元件中,并与过滤单元一体形成以去除其中的外来材料,其中所述固定帽的下部旋拧至所述插入元件的内周表面;以及 干燥剂,所述干燥剂在所述插入元件中从所述固定帽的上部设置于所述制冷剂储存空间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其中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形成有连接空间,所述连接空间将所述安装孔和所述制冷剂储存空间相互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其中所述插入元件形成有排放孔,已经过所述固定帽的过滤单元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所述排放孔而被排放至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J Li 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其中所述插入元件形成为在其两端开放的圆柱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其中密封件插入所述固定帽的外周表面与所述插入元件的内周表面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其中从压缩机供应的制冷剂在每一个第一流动路径中流动,且从散热器供应的冷却剂进行循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其中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形成为在其接近所述主热排放单元的上部上具有分隔壁,且从所述分隔壁的上部形成有待连接至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的第一连接流动路径,第一和第二流动路径的每一个和第三和第四流动路径的每一个通过所述分隔壁进行分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其中所述主热排放单元构造为通过与冷却剂热交换而对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冷凝,并通过第一连接流动路径来对由贮液干燥器单元冷凝的制冷剂进行排放。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其中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构造为使得第二连接流动路径从所述分隔壁的下部形成,已经过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的液体制冷剂在所述第二连接流动路径中流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其中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构造为使得已经过所述主热排放单元和贮液干燥器单元的制冷剂在每一个第三流动路径中流动,且所述制冷剂由低压气态制冷剂过冷却,所述低压气态制冷剂从蒸发器中供应并流过第四流动路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其中所述过冷却热排放单元通过安装于其上部的连接板与所述主热排放单元和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相互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冷凝器,其中所述连接板构造为使得所述主热排放单元和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通过固定突出部而被间隔并固定,所述固定突出部在所述主热排放单元与所述贮液干燥器单`元之间的连接板的宽度方向上形成。
【文档编号】F25B39/04GK103727709SQ201210562848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6日
【发明者】金载然, 赵完济, 李淳钟, 金允晟 申请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斗源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