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89411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换热器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空调器上重要的部件之一,换热器的效能直接影响空调器的制冷制热能力。现有技术中,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以其换热系数高、结构紧凑、成本低、冷媒冲注量少等优点使用范围很广,其结构主要包括冷媒输入和输出管、中空集流管、平行间隔排列安装在两集流管间的扁平管以及安装在扁平管之间的翅片。由于冷媒由输入管直接进入到集流管中,则靠近输入管的扁平管中流入的冷媒较多,而远离输入管的扁平管中流入的冷媒较少,造成冷媒分流不均而影响换热能力,降低了空调器的制热和制冷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旨在使换热器中的冷媒分布均勻,提闻换热器的的换热能力和空调的制冷制热能力。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包括输入管、集流管以及连接在所述输入管和集流管之间的均流座,所述均流座连接集流管的一端为封闭端,靠近封闭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分流孔,所述集流管上设置有与所述均流座适配的第一通孔,所述均流座的封闭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固定于所述集流管内,所述分流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优选地,所述均流座 包括焊接部、设置在焊接部一端的定位凸台以及设置在焊接部另一端的分流部,所述分流部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定位凸台的下表面与所述集流管的外表面相抵,所述焊接部侧壁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表面相抵,并通过焊接方式将所述分流部固定在所述集流管中。优选地,述换热器还包括焊接座,所述焊接座与所述集流管适配,卡合固定于所述集流管上;所述焊接座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二通孔,所述分流部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所述定位凸台的下表面与所述焊接座的上表面相抵,所述焊接部侧壁的外表面与第二通孔的内表面相抵,并通过焊接固定,将分流部固定在集流管中。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上的均流座可设置为多个,沿所述集流管的轴向以一定的间距排布,所述输入管也可设置为多个,与所述均流座的数量相等。优选地,所述均流座上的分流孔可设置为多个。优选地,所述分流部的截面半径小于所述焊接部的截面半径。。优选地,所述分流部的截面半径等于所述焊接部的截面半径,所述焊接部与设置有定位凸台的一端设置有截面半径大于所述焊接部截面半径的连接管,所述输入管的外径大于所述焊接部的截面半径。优选地,所述焊接部设置有定位凸台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管。优选地,所述连接管为弯管,所述弯管内表面设置有定位块。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为以上所述换热器。[001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在换热器上设置有均流座,均流座一端封闭,另一端与冷媒输入管相连接,由于均流座封闭端插入集流管中,且其靠近封闭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分流孔,冷媒由输入管流入分流座后会以较快的速度从分流孔中沿着集流管的轴向喷射,使得换热器中距离输入管较远的扁平管也能获得充分的冷媒,提高了冷媒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以及空调器的制冷制热能力。

图1a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剖视图;图1b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c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均流座的立体图;图2a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b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均流座的立体图;图3a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b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均流座的立体图;图4a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b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四实施例的均流座的立体图;图4c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四实施例的均流座的剖视图;图5a为本 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五实施例的爆炸剖视图;图5b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c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五实施例的侧视图。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就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参照图1a至图lc,图1a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剖视图,图1b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c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均流座的立体图。本实施例所提出的换热器包括输入管10、集流管20以及连接在输入管10和集流管20之间的均流座30,均流座30连接集流管20的一端为封闭端,其靠近该封闭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分流孔31,集流管20上设置有与均流座30适配的第一通孔21,均流座30的封闭端穿过该第一通孔21,固定于集流管20内,分流孔31位于第一通孔21内。由于均流座30 —端封闭,且其靠近封闭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分流孔31,封闭端固定在集流管20中,则在冷媒由输入管10流入均流座30后会以较快的速度从分流孔31中沿着集流管20的轴向喷射,使得换热器中距离输入管10较远的扁平管40也能获得充分的冷媒,提高了冷媒在换热器中的均匀性,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在本实施例中,均流座30包括焊接部32、设置在焊接部32—端的定位凸台33以及设置在焊接部32另一端的分流部34,该分流部34底部封闭,侧壁上设置有分流孔31 ;均流座30的分流部34均穿过集流管20上的第一通孔21,均流座30上的定位凸台33的下表面与集流管20的侧壁相抵,焊接部32侧壁的外表面与集流管20上第一通孔21的内表面相抵,并通过焊接固定,将分流部34固定在集流管20中。在本实施例中,也可在输出管(图中未示出)的安装处设置均流器30。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还包括与集流管20相连的扁平管40及分布在扁平管40之间进行散热的翅片50。在本实施例中,分流部34的截面半径小于其焊接部32的直径,输入管10插入焊接部32中,有效的控制了输入管10的插入深度。本实施例中,均流座30上的分流部34可为圆柱形、圆锥形、半球形或其它形状,可控制输入管10的插入深度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均流座30可以设置为多个,以一定的间距沿集流管20的轴向排布,由于输入管10插入均流座30中,输入管10的数量与均流座30的数量相同;均流座30的分流部34上的分流孔31也可设置为多个,孔径优选为I 3.5mm,可设置为不同孔径的通孔,为保证冷媒经过均流座30后沿集流管20的轴向喷出,分流孔31分布在分流部34的同一纵截面上。由于在集流管20上安装多个均流座30,冷媒经过均流座30上的分流孔31中喷出后,使得扁平管40中冷媒的均匀性更高,由于在均流座30分流部34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分流孔31,进一步提高了冷媒在扁平管40中分布的均匀性,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参照图2a和图2b,图2a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b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均流座的立体图。基于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改进在于,在均流座30与输入管10的连接端设置有连接管35。均流座30的分流部34的截面半径小于焊接部32的截面半径,连接管35的截面半径与其焊接部32截面半径相同,输入管10直接插入连接管35和焊接部32中,控制了输入管10的插入深度。
`[0040]参照图3a和图3b,图3a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b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均流座的立体图。基于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实用新型的的第三实施例,其改进在于,均流座30的分流部34的截面半径等于其焊接部32的截面半径,焊接部32设置有定位凸台33的一端设置有截面半径大于其焊接部32截面半径的连接管35,输入管10的外径大于焊接部32的截面半径。由于分流部34的截面半径等于焊接部32的截面半径,连接管35的截面半径大于焊接部32的截面半径,则连接管35与焊接部32的变截面形成定位凸台33。当均流座30插入集流管20中后,该变截面与集流管20的外表面相抵。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输入管10的外径大于焊接部32的截面半径,输入管10插入均流座30的连接管35中,有效地控制了输入管10的插入深度参照图4a至图4c,图4a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b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四实施例的均流座的立体图,图4c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四实施例的均流座的剖视图。基于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提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其改进在于,均流座30上的连接管35为弯管,该弯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定位块351。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管35的弯曲角度可为0° 180,优选为90°,此弯管结构便于特殊结构的安装,该弯管的内表面还设置有定位块351,输入管10插入连接管35后,与定位块351相抵,限制了输入管10的插入深度。参照图5a至图5c,图5a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五实施例的爆炸剖视图,图5b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c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五实施例的侧视图。基于上述实施例,提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第五实施例,其改进在于,换热器上还设置有焊接座60,该焊接座60与集流管20适配,卡合固定于集流管20上;焊接座60上设置有对应于集流管20上第一通孔21的第二通孔61,均流座30的分流部34穿过第二通孔61和第一通孔21,定位凸台33的下表面与焊接座60的上表面相抵,均流座30的焊接部32侧壁的外表面与第二通孔61的内表面相抵,并通过焊接固定,将分流部34固定在集流管20中。由于集流管20为圆柱形,而定位凸台33与集流管20的接触面为平面,则当均流座30的定位凸台33的下表面与集流管20的外表面相抵时,由于接触面较小而固定不牢固。在散热器中增加一焊接座60,焊接座60卡合固定于集流管20上,均流座30的焊接部32穿过焊接座60上的第二通孔61,焊接固定于焊接座60上,均流座30上的定位凸台33的下表面与焊接座60的上表面相抵,由于焊接座60的上表面为平面,则定位凸台33与焊接座60为面接触,使得均流座30通过焊接座60更稳定的固定在集流管201上。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换热器,包括输入管和集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所述输入管和集流管之间的均流座,所述均流座连接集流管的一端为封闭端,均流座在靠近封闭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分流孔,所述集流管上设置有与所述均流座适配的第一通孔,所述均流座的封闭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固定于所述集流管内;所述分流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座包括焊接部、设置在焊接部一端的定位凸台以及设置在焊接部另一端的分流部,所述分流部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定位凸台的下表面与所述集流管的侧壁相抵,所述焊接部侧壁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表面相抵,并通过焊接方式将所述分流部固定在所述集流管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焊接座,所述焊接座与所述集流管适配,卡合固定于所述集流管上;所述焊接座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二通孔,所述分流部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所述定位凸台的下表面与所述焊接座的上表面相抵,所述焊接部侧壁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表面相抵,并通过焊接方式将所述分流部固定在所述集流管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上的均流座设置为多个,沿所述集流管的轴向间距排布,所述输入管与所述均流座的数量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座上的分流孔设置为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部的截面半径小于所述焊接部的截面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部的截面半径等于所述焊接部的截面半径,所述焊接部与设置有定位凸台的一端设置有截面半径大于所述焊接部截面半径的连接管,所述输入管的外径大于所述焊接部的截面半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设置有定位凸台的一端设 置有连接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为弯管,所述弯管的内表面设置有定位块。
10.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包括输入管、集流管和均流座,均流座一端封闭,靠近封闭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分流孔,所述集流管上设置有与所述均流座适配的第一通孔,所述均流座的封闭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固定于所述集流管内,另一端与所述输入管相连。由于均流座封闭端插入集流管中,且其靠近封闭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分流孔,则冷媒由输入管流入分流座后会以较快的速度从分流孔中沿着集流管的轴向喷射,使得换热器中距离输入管较远的扁平管也能获得充分的冷媒,提高了冷媒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以及空调器的制冷制热能力。
文档编号F25B39/00GK203100291SQ20122054038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9日
发明者华龙, 程志明, 吕艳红 申请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