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管,供制冷剂流动,以及翘片,具有用于插入上述制冷剂管的两个以上的管贯通孔;上述翘片包括:翘片本体,多个流动引导件,从上述翘片本体的一面突出,并互相隔开,以及平面部,用于划分上述多个流动引导件中的一个流动引导件和另一个流动引导件,并具有平坦的面。
【专利说明】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0002]热交换器作为构成冷冻循环装置的结构要素,能够使制冷剂流动。而且,热交换器 执行通过与空气的热交换来冷却或加热空气的功能。上述热交换器能够用于空气调节器或 冰箱等的冷冻装置,并可根据借助热交换的制冷剂的冷凝或蒸发与否来起到冷凝器或蒸发 器的功能。
[0003]详细地,热交换器包括:管,供制冷剂流动;翘片,与上述管相结合来增加上述管 内的制冷剂和空气之间相接触的面积,即增加热交换面积。上述翘片可具有多个贯通孔以 能够插入上述管。
[0004]上述翘片形成为多个,并且多个翘片可配置为沿着上述管的延伸方向层叠。在层 叠的翘片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空气向上述规定的空间流动来能够与管的制冷剂实现热交 换。
[0005]另一方面,在上述翘片能够形成用于增加热交换面积的结构,作为一例能够形成 百叶窗(louver)。上述百叶窗可由上述翘片的一部分被切开并弯曲而形成,并设置于翘片 的表面积中除上述贯通孔的很多区域。被上述百叶窗,层叠的翘片之间的间隔(层叠距离) 有可能变窄。
[0006]通过这种以往的热交换器,将上述热交换器在低温的外部用作蒸发器时,在翘片 的表面使冷凝水冷冻而产生结霜。尤其,在翘片形成百叶窗的情况下,被变窄的层叠距离出 现了霜堵住翘片之间的空间的现象。即,由于空气能够流动的流入被堵,因而出现热交换效 率下降、热交换器的用于除霜的时间增加的问题。
[0007]尤其,在热交换器用于空气调节器的情况下,由于在热交换器的除霜过程中空气 调节器的制热运转受限制,因而出现了空气调节器的制热性能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传热及除霜性 能的热交换器。
[0009]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管,供制冷剂流动,以及翘片,具有用于 插入上述制冷剂管的两个以上的管贯通孔;上述翘片包括:翘片本体,多个流动引导件,从 上述翘片本体的一面突出,并互相隔开,以及平面部,用于划分上述多个流动引导件中的一 个流动弓I导件和另一个流动引导件,并具有平坦的面。
[0010]另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包括:制冷剂管,供制冷剂流动,以及翘片,与上述制冷 剂管相结合;上述翘片包括:多个管贯通孔,用于插入上述制冷剂管,多个百叶窗,配置于 上述多个管贯通孔之间,并以倾斜的方式向上述翘片的一方向或另一方向突出,以及平面 部,形成于上述多个百叶窗之间,并由平坦的面构成。[0011 ] 根据这种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由于在翘片构成用于引导空气流动的平面部,因 而能够滞延翘片上的结霜,改善空气流动来增加经由热交换器的风量,能够减少作用于热 交换器的压力损失。
[0012]并且,具有如下优点:由于在翘片构成用于引导冷凝水的排出的平面部,因而能够 缩短除霜时间,据此,在热交换器用于空气调节器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空气调节器的制热时 间及其性能。
[0013]并且,在制冷剂管及翘片的组装体以两列配置的情况下,由于空气能够沿着前列 的翘片平面部直接与后列的制冷剂管相接触,因而具有能够改善后列的热传递性能的效果。
[0014]并且,由于设置于翘片的各平面部的大小在于最佳的范围,因而具有改善热交换 器的热交换量,能够增加直到结霜为止的热交换器的运转时间的优点。
[0015]并且,由于在翘片的平面部构成用于引导空气的流动或除霜水的流动的引导部, 因而具有能够改善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或除霜性能的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0017]图2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翘片的结构的图。
[0018]图3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翘片的平面部的结构的图。
[0019]图4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管和翘片相结合的形态的图。
[0020]图5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翘片以两列排列的形态的图。
[0021]图6为表示随着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翘片的第一平面部的大小而发生变化的热 交换器性能的图表。
[0022]图7为表示随着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翘片的第二平面部的大小而发生变化的热 交换器性能的图表。
[0023]图8为表示随着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翘片的层叠间隔而发生变化的热交换器性 能的图表。
[0024]图9为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翘片的结构的图。
[0025]图10为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翘片的结构的图。
[0026]图11为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翘片的结构的图。
[0027]图12为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翘片的结构的图。
[0028]图13为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翘片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思想并不局限 于所提出的实施例,理解本发明的思想的技术人员能够在相同的思想范围内容易地提出其 他实施例。
[0030]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0031]参照图1,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0包括并排配置的第一热交换部20以及 第二热交换部30。这可以理解为,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及第二热交换部30以两列并排配置。
[0032]上述第一热交换部20及第二热交换部30分别包括制冷剂管50及翘片100。上述 制冷剂管50作为引导制冷剂的流动的管,能够由铝或铜等的金属构成。
[0033]而且,多个上述制冷剂管50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层叠,多个制冷剂管50可由回转管 60相连接。通过上述多个制冷剂管50中的一个制冷剂管50朝向一方向流动的制冷剂经过 上述回转管60并转换为其他方向流动,由此能够在其他制冷剂管50流动。
[0034]上述翘片100以夹入上述制冷剂管50的外侧的方式配置,并起到能够增加上述制 冷剂管50的制冷剂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面积的作用。
[0035]以下参照附图对翘片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0036]图2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翘片的结构的图,图3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 的翘片的平面部的结构的图。
[0037]参照图2及图3,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翘片100包括:翘片本体101,具有规定的 热传递面积;多个管贯通孔110,形成于上述翘片本体101的至少一部分,用于插入上述制 冷剂管50 ;以及多个流动引导件140、150,与上述管贯通孔110相邻而设置来引导空气的流动。
[0038]上述多个管贯通孔110互相隔开并沿着翘片100的纵向(或长度方向)排列。为了 便于说明,将位于图2中的最上侧的管贯通孔110的中心称为Cl,将依次位于上述Cl的下 侧的多个管贯通孔110的中心依次称为C2及C3。
[0039]上述多个流动引导件140、150包括位于上述管贯通孔110的中心C1、C2、C3的一 侧及另一侧的第一流动引导件140及第二流动引导件150。上述第一流动引导件140和第 二流动引导件150以上述中心C1、C2、C3为基准可位于相反侧,即可沿着互相对置的方向设置。
[0040]作为一例,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流动引导件140位于上述中心C1、C2、C3的左侧, 上述第二流动引导件150可位于上述中心C1、C2、C3的右侧。
[0041]上述第一流动引导件140沿着上述翘片100的纵向隔开而形成为多个。上述第一 流动引导件140可位于一个管贯通孔110的左侧上方及下方。作为一例,上述第一流动引 导件140能够位于具有上述中心C2的管贯通孔110的左侧上方及下方。
[0042]换言之,以上述中心C2为原点,将经过上述中心C2的虚拟水平线及垂直线称为X 轴及Y轴时,上述第一流动引导件140可位于第二象限及第四象限。而且,位于上述第二象 限的第一流动引导件140的下端部和位于上述第四象限的第一流动引导件140的上端部隔 开规定距离Dl。
[0043]上述第一流动引导件140可具有多角形的形状。作为一例,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 流动引导件140可具有梯状的形状。
[0044]在考虑空气流动F (参照图3)从上述翘片100的左侧朝向右侧时,在上述第一流 动引导件140的左侧端形成第一前端部141,在右侧端形成第一后端部146。上述第一前端 部141和上述翘片100的左侧端可隔开规定距离D2。
[0045]上述第二流动引导件150以上述翘片100的纵向虚拟的中心线为基准与第一流动 引导件140相对称。在这里,可将上述翘片100的纵向虚拟的中心线(以下称为纵中心线) 理解为连接上述中心C1、C2、C3的虚拟线。[0046]在上述第二流动引导件150的左侧端形成第二前端部151,在右侧端形成第二后 端部156。
[0047]上述第二前端部151以上述纵中心线为基准形成于与上述第一前端部141相对称 的位置,上述第二后端部156以上述纵中心线为基准形成于与上述第一后端部146相对称 的位置。因此,上述第二后端部156和上述翘片100的右侧端隔开规定距离D3。上述D2和 D3可具有相同的值。
[0048]上述第一流动引导件140包括第一百叶窗142,上述第一百叶窗142包括从上述 翘片100的一面或另一面突出的部分。在这里,上述一面可以是在图2中能够看到的翘片 100的上表面,上述另一面可以是上述一面的相反面(在图2中能够看到的面的相反面)。
[0049]上述第一百叶窗142由上述翘片100的至少一部分被切开并向上述翘片100的一 方向及另一方向弯曲而形成,从而起到增加空气和翘片100之间的接触面积的作用。在这 里,上述一方向可以是上述翘片100的前方,上述另一方向可以是上述翘片100的后方。这 种多个第一百叶窗142互相隔开,可沿着翘片100的纵向进行配置。
[0050]空气在经过上述翘片100的一侧的过程中,能够沿着上述第一百叶窗142流动。作 为一例,空气能够沿着上述第一百叶窗142来从上述翘片100的一面朝向另一面流动,且从 另一面朝向一面流动。
[0051]上述第二流动引导件150包括第二百叶窗152。上述第二百叶窗152的形状与上 述第一百叶窗142的形状类似,上述多个第二百叶窗152沿着翘片100的纵向隔开形成。而 且,上述第二百叶窗152以上述翘片100的纵中心线为基准与上述第一百叶窗142相对称。
[0052]上述翘片100包括第一平面部121以及第二平面部131,上述第一平面部121沿着 上述翘片100的横向(或宽度方向)延伸并形成平坦的面,上述第二平面部131沿着上述翘 片100的纵向(或长度方向)延伸并形成平坦面。上述第一平面部121、第二平面部131从 形成光滑的面的方面能够与上述第一百叶窗142或第二百叶窗152区分。
[0053]上述第一平面部121位于上述多个管贯通孔110之间。换句话讲,上述第一平面 部121可位于一个管贯通孔110的中心Cl和另一个管贯通孔110的中心C2之间。
[0054]上述第一平面部121能够从上述翘片100的左侧端部延伸至上述翘片100的右侧 端部。在这里,上述第一平面部121延伸的方向与经过多个翘片100之间的空气的流动方 向相对应或平行(参照图3的F1)。
[0055]上述第一平面部121形成于多个第一百叶窗142之间的空间。而且,上述第一平 面部121可形成于多个第二百叶窗152之间的空间。即,上述第一百叶窗142及第二百叶 窗152不形成在上述翘片100的整体面积,各第一百叶窗142由上述第一平面部121区分, 各第二百叶窗152由上述第一平面部121区分。
[0056]参照图3,上述第一平面部121的纵向宽度LI与沿着纵向配置的多个第一百叶窗 142之间的隔开距离或沿着纵向配置的多个第二百叶窗152之间的隔开距离相对应。根据 上述纵向宽度LI的大小,在翘片100的热交换量和除霜运转之前的热交换器工作时间可不 同(参照图6)。在这里,上述纵向宽度LI能够以比起从一个管贯通孔110的中心Cl到另一 个管贯通孔110的中心C2为止的距离S更小的一个值来决定。
[0057]上述第一平面部121形成于上述翘片100的表面,从而能够增大层叠的翘片100 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增大的空间来能够使空气充分流动,由此体现出能够滞延结霜的效果。
[0058]上述第二平面部131位于上述多个管贯通孔110之间。换句话讲,上述第二平面 部131能够位于一个管贯通孔110的中心Cl和另一个管贯通孔110的中心C2之间。
[0059]上述第二平面部131能够从上述一个管贯通孔110的外周面延伸至上述另一个管 贯通孔110的外周面。在这里,上述第二平面部131延伸的方向在重力作用下,可与除霜时 排出除霜水的方向相对应。而且,可将上述第二平面部131理解为用于连接上述一个管贯 通孔110和另一个管贯通孔110。
[0060]作为一例,上述第二平面部131可沿着正下方向延伸。
[0061]上述第二平面部131沿着第一百叶窗142和第二百叶窗152之间的空间朝向纵向 延伸,由此可由上述第一平面部121划分第一百叶窗142和第二百叶窗152。
[0062]参照图3,上述第二平面部131的横向宽度L2与沿着横向隔开而配置的第一百叶 窗142和第二百叶窗152之间的隔开距离相对应。根据上述横向宽度L2的大小,翘片100 中的热交换量和除霜运转之前的热交换器工作时间可不同(参照图7)。
[0063]在这里,上述横向宽度L2可由比起从翘片100的一侧端部(作为一例为图3的左 侧端部)到另一侧端部(作为一例为图3的右侧端部)的距离R更小的值来决定。上述R可 理解为上述翘片100的横向长度。
[0064]上述第二平面部131形成于上述翘片100的表面,从而能够朝向下方迅速排出除 霜时产生的除霜水,由此能够减少除霜时间,据此能够改善热交换器的运转效率及具有上 述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器的制热运转效率。
[0065]另一方面,上述第一平面部121及第二平面部131分别形成上述翘片本体101的 一面中的至少一部分。而且,上述第一平面部121和第二平面部131互相交叉而配置以共 享规定的面积。详细地,如图3所示,上述第一平面部121和上述第二平面部131以交叉的 方式延伸,以共享上述翘片本体101的整体区域中相当于“A”的规定的面积。
[0066]而且,上述第一平面部121和第二平面部131能够以互相具有规定的角度而交叉 的方式形成。上述规定的角度能够由大于0度并且90度以下的角度中的某一个角度来决 定。
[0067]作为一例,上述第一平面部121和第二平面部131能够以互相垂直的方式交叉。而 且,上述第一平面部121和第二平面部131的各中心部交叉,由此平面部121、131可具有十 字形状。
[0068]图4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制冷剂管和翘片相结合的形态的图。
[0069]参照图4,多个翘片100能够互相隔开而依次层叠。可将图4理解为从上方俯瞰制 冷剂管50和多个翘片100相结合的热交换器10的图。
[0070]上述翘片100包括由第二平面部131区分的第一百叶窗142及第二百叶窗152。 空气从上述翘片100的一侧端部流入并可经过上述第一百叶窗142、第二平面部131以及第 二百叶窗152(F1)。而且,如上所述,至少一部分的空气能够沿着上述第一平面部121从上 述翘片100的一侧端部向另一侧端部流动。
[0071]上述第一百叶窗142及第二百叶窗152配置为从上述翘片本体101的一面到另一 面突出,并以设定角度e倾斜于上述翘片本体101的方式延伸。将上述设定角度0称为 “百叶窗角度”。如上所述,上述第一百叶窗142和第二百叶窗152可具有相同的形状。[0072]而且,将从上述第一百叶窗142或第二百叶窗152的一侧端部到另一侧端部的水 平距离(在图4中为纵向距离)称为节距P,将一个翘片100和与此相邻的另一个翘片100 之间的距离称为翘片间隔h。在这里,可将上述翘片间隔h理解为形成于某一个翘片100的 百叶窗142、152的端部和与此相邻的形成于另一个翘片100的百叶窗142、152的端部之间 的间隔。
[0073]另一方面,优选地,为了滞延在热交换器10上发生的结霜,上述翘片间隔h形成为 规定值以上。但是,若上述翘片间隔h过大,则有可能使通过翘片100的热传递性能下降, 因而应在适当范围形成翘片间隔h。与此相关的对翘片间隔h的适当值的选择,将在图8中 进行说明。
[0074]图5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翘片以两列排列的形态的图。
[0075]一起参照图1及图5,第一热交换部20和第二热交换部30并排配置,由此可理解 为热交换器10的制冷剂管50及翘片100以两列进行配置。图5表示以两列配置的翘片 100的形态。
[0076]构成热交换器10的翘片100包括第一翘片IOOa及位于上述第一翘片IOOa的一 侧的第二翘片100b。上述第一翘片IOOa及第二翘片IOOb可沿着纵向延伸并互相接触。对 上述第一翘片IOOa及第二翘片IOOb的各结构的说明沿用对图2及图3所示的翘片的结构 的说明。
[0077]只是如图5所示,上述第一翘片IOOa和第二翘片IOOb配置为管贯通孔110的位 置分别位于互不相同的高度。
[0078]详细地,上述第一翘片IOOa包括:多个管贯通孔110a,供制冷剂管50贯通;第 一百叶窗142及第二百叶窗152,形成于上述多个管贯通孔IlOa之间。而且,区分上述多个 第一百叶窗142之间和多个第二百叶窗152之间的第一平面部121沿着横向延伸。
[0079]上述第二翘片IOOb包括:多个管贯通孔110b,供制冷剂管50贯通;第一百叶窗 142及第二百叶窗152,形成于上述多个管贯通孔IlOb之间。而且,区分上述多个第一百叶 窗142之间和多个第二百叶窗152之间的第一平面部121沿着横向延伸。
[0080]上述第一翘片IOOa的管贯通孔I IOa和第二翘片IOOb的管贯通孔I IOb形成于互 不相同的高度。换言之,上述管贯通孔IlOa的中心C4和上述管贯通孔IlOb的中心C5形 成于互不相同的高度,这些中心C4、C5之间形成规定的隔开高度K。
[0081]而且,形成于第二翘片IOOa的多个第一百叶窗142之间的隔开的部分(或区域)位 于第一翘片IOOa的第一平面部121的侧方。在这里,上述隔开的部分为图5中与隔开距离 Dl相对应的部分,可以是翘片本体101的一部分。
[0082]根据这种结构,从上述第一翘片IOOa的一侧流入的空气Fl经过第一翘片IOOa的 第一平面部121后,再经过上述隔开的部分来向上述第二翘片IOOb的管贯通孔IlOb流动。 即,由于沿着位于第一列的第一翘片IOOa的第一平面部121流动的高速的空气能够直接作 用于第二列的制冷剂管50,因而表现出能够增加以两列构成的制冷剂管50的热交换量的 效果。
[0083]图6为表示随着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翘片的第一平面部的大小而发生变化的热 交换器性能的图表,图7为表示随着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翘片的第二平面部的大小而发生 变化的热交换器性能的图表,图8为表示随着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翘片的层叠间隔而发生变化的热交换器性能的图表。
[0084]首先,一起参照图3及图6,图表的X轴值表示相对于一个管贯通孔110的中心Cl 和与此相邻的另一个管贯通孔110的中心C2之间的距离的第一平面部121的纵向宽度的 大小比率L1/S。而且,图表的Y轴值表示与基于X轴值变化的热交换器20的热交换量以及 直到需要除霜为止的热交换器20的连续运转时间相关的值。在这里,连续的运转时间意味 着中间不执行除霜而热交换器进行工作的时间,即,一除霜时间点和另一除霜时间点之间 的运转时间。
[0085]如上所述,由于上述L1/S的值越大,则第一平面部121的面积增大,因而热交换量 有可能稍微变少。在图6中能够确认,在上述LI为0时,即在将上述第一平面部121的面 积为0时的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量视为100%时,随着L1/S的值增加热交换量随之减少。
[0086]另一方面,由于L1/S的值越大,层叠的翘片之间的空气流动量随之增加,因而翘 片100的结霜量可相对减少。因此,到需要除霜的时间点为止,热交换器20的连续运转时 间会增加。在图6中能够确认,在将上述LI为0时的运转时间视为100%时,随着L1/S的 值增加,运转时间随之增加。
[0087]S卩,随着L1/S的增加,热交换量及运转时间表现出互不相同的分布,因而提出能 够适当确保这两种性能的L1/S的范围。如图6所示,可以确认,在满足0.1 <L1/S<0.28 时,上述热交换量及运转时间能够得到良好的性能。
[0088]接着,一起参照图3及图7,图表的X轴值表示从翘片100的一侧端部(作为一例为 左侧端部)到另一侧端部(作为一例为右侧端部)的距离,即,翘片100的宽度R和第二平面 部131的横向宽度的大小比率L2/R。而且,图表的Y轴值表示与基于X轴值的变化的热交 换器20的除霜时间相关的值。
[0089]如上所述,由于上述L2/R的值越大,第二平面部131的面积随之增大,因而能够迅 速除霜。在图7中能够确认,在上述L2为0时,即在将上述第二平面部131的面积为0时 的除霜时间视为100%时,随着L2/R的值增加,除霜时间随之减少。
[0090]只是,由于L2/R的值越大,第一百叶窗142或第二百叶窗152的面积相对减少,因 而翘片100的热交换量可相对减少。因此,可在能够执行迅速的除霜的范围内将上述L2/R 的值限制为规定值以下。
[0091]因此,在图7中提出0.2 < L2/R < 0.35,以在实现迅速的除霜的同时形成规定面 积以上的百叶窗142、152。
[0092]参照图8,图表的X轴值表示层叠的多个翘片中的一个翘片和与此相邻的另一个 翘片之间的间隔h (参照图4)。而且,图表的Y轴值表示与基于X轴值的变化的热交换器 20的热交换量以及直到需要除霜为止的热交换器20的连续运转时间相关的值。
[0093]如上所述,上述h的值越大,翘片之间的间隔随之增大,因而热交换量有可能稍微 变少。在图8中能够确认,在将上述h为约0.5mm时的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量视为100% 时,随着h的值增加,热交换量随之减少。
[0094]相反,由于h的值越大,层叠的翘片之间的空气流动量随之增大,因而翘片100的 结霜量可相对减少。因此,直到需要除霜为止的热交换器20的连续运转时间有可能增加。 在图8中能够确认,在将上述h为0.8mm时的运转时间视为100%时,随着h的值增加,运转 时间随之增加。[0095]即,随着h的增加,热交换量及运转时间表现出互不相同的分布,因而提出能够适当确保这两种性能的h的范围。如图8所示,可以确认,在满足0.8mm < h < 1.6mm时,上述热交换量及运转时间能够得到良好的性能。
[0096]而且,在上述翘片的间隔h具有如上所述的范围时,FP1、节距P以及百叶窗角度0 可具有如下范围值。在这里,可将翘片英寸(FPI,Fin per inch)理解为每I英寸的热交换器翘片的数量(层叠数量)。
[0097]各范围可以是12≤FPI≤15,0.8≤P≤1.2mm,27。≤0≤45。。
[0098]图9为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翘片的结构的图。
[0099]参照图9,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翘片100包括第一流动引导件140及第二流动引导件150,上述第一流动引导件140及第二流动引导件150以翘片100的纵中心线为基准形成在翘片100的两侧。
[0100]上述第一流动引导件140包括:第一前端部141,与上述翘片100的一侧端部相邻;以及第一后端部146,与上述纵中心线相邻。而且,上述第二流动引导件150包括:第二后端部156,与上述翘片100的另一侧端部相邻;以及第二前端部151,与上述纵中心线相邻。
[0101]在多个上述第一流动引导件140之间形成用于区分第一流动引导件140的第一平面部121。上述第一平面部121的宽度有可能不规定。即,上述第一平面部121的边界面以倾斜的方式延伸来使上述第一平面部121的一个位置的宽度al大于或小于其他位置的宽度a2。
[0102]在这里,上述宽度al可与某一个第一流动引导件140的第一前端部141和另一个第一流动引导件140的第一前端部141之间的距离相对应,上述宽度a2可与某一个第一流动引导件140的第一后端部146和另一个第一流动引导件140的第一后端部146之间的距离相对应。
[0103]像这样,在上述第一平面部121的宽度具有互不相同的值的情况下能够表现出如下效果:作为一例,在al > a2的情况下,可通过增加空气的流动速度来增大风量,在al
<a2的情况下,可通过增加空气和第一平面部121的热交换面积来增加热交换量。
[0104]另一方面,在第一流动引导件140和第二流动引导件150之间形成第二平面部
131。上述第二平面部131的宽度有可能不规定。即,上述第二平面部131的边界面以倾斜的方式延伸来使上述第二平面部131的一个位置的宽度bl大于或小于其他位置的宽度b2。
[0105]在这里,上述宽度bI可与第一流动引导件140的第一后端部146的上部和第二流动引导件150的第二前端部151的上部之间的距离相对应,上述宽度b2可与第一流动引导件140的第一后端部146的下部和第二流动引导件150的第二前端部146的下部之间的距离相对应。
[0106]像这样,在上述第二平面部131的宽度具有互不相同的值的情况下,作为一例,在 bl > b2的情况下,表现出除霜水降落而被聚集,从而能够提高除霜水的排出速度的效果, 在bl < b2的情况下,表现出能够增大除霜水的流动面积的效果。
[0107]以下,将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进行说明。就翘片的结构而言,这些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有差别,上述第三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中形成了用于改善传热性能或除霜性能的“引导部”,主要说明这些差别,而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引用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和附图标记。
[0108]图10为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翘片的结构的图。
[0109]参照图10,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翘片200中,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第一平 面部121及第二平面部131互相交叉而设置,并在平面部121、131形成用于引导除霜水的 排出的引导部250。上述引导部250从上述第二平面部131突出,从一个管贯通孔110朝向 另一个管贯通孔110沿着纵向延伸。
[0110]详细地,上述引导部250包括:第一倾斜面251,以倾斜的方式从上述翘片本体101 朝向一方向突出;第二倾斜面252,以倾斜的方式从上述翅片本体101朝向另一方向突出; 以及尖端部253,用于连接上述第一倾斜面251和第二倾斜面252。
[0111]上述尖端部253从上述翘片本体101的一面突出到最高的位置,上述第一倾斜面 251和第二倾斜面252以倾斜的方式从上述翘片本体101的一面朝向上述尖端部253延伸。 而且,上述尖端部253从上述翘片本体101的一面突出的高度可高于第一百叶窗142或第 二百叶窗152从上述翘片本体101的一面突出的高度。
[0112]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在热交换器10的除霜过程中产生的除霜水能够沿着上述第 一倾斜面251及第二倾斜面252容易地朝向下方排出,因而除霜时间变短,据此表现出能够 增加热交换器10的工作时间的效果。
[0113]而且,由于通过上述引导部250来增大空气和翘片100之间的热交换面积,因而表 现出能够稍微改善热交换器10的传热性能的效果。
[0114]图11为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翘片的结构的图。
[0115]参照图11,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翘片300具有形成于平面部121、131来引导空 气的流动的引导部350。上述引导部350能够沿着第二平面部131朝向纵向延伸。
[0116]上述引导部350包括:中央部350a,形成与上述第一平面部121相同的一面;多个 切开部352、353,上述翘片本体101的至少一部分被切开而成。可将上述中央部350a理解 为上述第一平面部121或第二平面部131的至少一部分。
[0117]上述多个切开部352、353包括分别形成于上述引导部350的上部及下部的第一切 开部352及第二切开部353。
[0118]上述弓I导部350包括:第一端部351a,形成上述弓I导部350的上端部;以及第一倾 斜面355,以倾斜的方式从上述第一端部351a朝向上述第一切开部352延伸。而且,上述引 导部350包括:第二端部351b,形成上述引导部350的下端部;以及第二倾斜面356,以倾斜 的方式从上述第二端部351b朝向上述第二切开部353延伸。
[0119]详细地,上述第一倾斜面355以倾斜的方式从上述第一端部351a沿着一方向(图 11中的后方)延伸,上述第二倾斜面356能够以倾斜的方式从上述第二端部351b沿着上述 一方向延伸。
[0120]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引导部350包括上述平面部121、131的至少一 部分被切开而以倾斜的方式沿着一方向延伸的倾斜面。借助这种切开部及倾斜面的结构, 可理解为在上述翘片300形成一个以上的缝隙。根据本实施例的翘片的结构,在空气沿着 翘片100流动的过程中,会增大热交换面积来能够增大热交换效率。
[0121]另一方面,虽然附图中图示上述引导部350在上述第二平面部131上沿着纵向延 伸,但与此不同,上述引导部350的结构能够在上述第一平面部121上沿着横向延伸。[0122]图12为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翘片的结构的图。
[0123]参照图12,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翘片400包括引导空气的流动的引导部450。
[0124]详细地,上述引导部450包括具有与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第一百叶窗142或第 二百叶窗152相类似的结构的第三百叶窗452。上述第三百叶窗452由上述第一平面部121 的至少一部分被切开并向上述翘片100的一方向(作为一例为前方)及另一方向(作为一例 为后方)弯曲而形成。
[0125]上述第三百叶窗452形成于上述第一平面部121,从而能够增大空气和翘片100的 热交换面积。
[0126]另一方面,虽然在图12中表不为,上述第三百叶窗452设置于上述第一平面部 121,但与此不同,上述第三百叶窗452也可设置于上述第二平面部131上。
[0127]图13为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翘片的结构的图。
[0128]参照图13,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翘片500具有用于引导空气的流动的引导部550。
[0129]上述引导部550包括:第一倾斜面551,从上述翘片500的一面朝向一方向突出; 第二倾斜面552,从上述翘片500的一面朝向另一方向突出;以及尖端部553,连接上述第一 倾斜面551和第二倾斜面552。
[0130]上述引导部550能够沿着上述第一平面部121朝向横向延伸。即,图10中所说明 的引导部250配置于上述第一平面部121,由此本实施例的引导部550可理解为沿着与上述 第二平面部131交叉的方向(作为一例为横向)延伸。
[0131]通过这样的引导部550的结构,表现出如下效果:能够容易排出除霜水,并且能够 增大空气和翘片之间的接触面积,即,能够增大热交换面积。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剂管,供制冷剂流动,以及翘片,具有用于插入上述制冷剂管的两个以上的管贯通孔;上述翘片包括:翘片本体,多个流动引导件,从上述翘片本体的一面突出,并互相隔开,以及平面部,用于划分上述多个流动引导件中的一个流动引导件和另一个流动引导件,并具有平坦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流动引导件中的至少一个流动引导件具有上述翘片本体的至少一部分被切开并向所设定的方向弯曲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流动引导件包括:第一流动引导件,配置于上述管贯通孔中的一个管贯通孔和另一个管贯通孔之间,并配置于上述一个管贯通孔的中心的一侧;以及第二流动引导件,配置于上述管贯通孔中的一个管贯通孔和另一个管贯通孔之间,并配置于上述一个管贯通孔的中心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流动引导件和上述第二流动引导件沿着与上述一个管贯通孔的中心对置的方向进行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平面部包括:第一平面部,在多个第一流动引导件之间向一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平面部,在上述第一流动引导件和第二流动引导件之间向另一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平面部从上述翘片本体的一侧端部延伸至上述翘片本体的另一侧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一个管贯通孔和另一个管贯通孔沿着上述翘片的长度方向隔开配置;上述第一平面部沿着上述翘片的宽度方向延伸,来引导空气的流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平面部从上述一个管贯通孔延伸至上述另一个管贯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平面部共享在上述翘片本体的整体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平面部的宽度L1、上述一个管贯通孔和另一个管贯通孔之间的中心之间距离S,满足0.1 < L1/S < 0.28。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平面部的宽度L2和上述翘片的宽度R,满足0.2 < L2/R < 0.35。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翘片层叠有多个;若上述第一流动引导件或第二流动引导件的节距P在0.8mm以上且1.2mm以下的范围,并且,上述第一流动引导件或第二流动引导件的倾斜角度在27°以上且45°以下的范围,则在多个翘片中,某一个翘片和相邻的另一个翘片之间的间隔h在0.8mm < h < 1.6mm 的范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以两列构成上述制冷剂管和翘片的组装体,构成第一列的翘片的管贯通孔和构成第二列的翘片的管贯通孔之间的高度互不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平面部在与上述第一流动引导件或第二流动引导件的上部相对应的位置的宽度和平面部在与上述第一流动引导件或第二流动引导件的下部相对应的位置的宽度具有互不相同的值。
16.—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剂管,供制冷剂流动,以及翘片,与上述制冷剂管相结合;上述翘片包括:多个管贯通孔,用于插入上述制冷剂管,多个百叶窗,配置于上述多个管贯通孔之间,并以倾斜的方式向上述翘片的一方向或另一方向突出,以及平面部,形成于上述多个百叶窗之间,并由平坦的面构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管贯通孔沿着上述翘片的长度方向隔开配置;上述平面部包括第一平面部,上述第一平面部以与经过多个翘片之间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的方式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平面部包括第二平面部,上述第二平面部沿着上述翘片的纵向延伸并连接上述多个管贯通孔来引导除霜水朝向下方排出。
19.根据 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平面部包括第一平面部及第二平面部,上述第一平面部及第二平面部以小于等于设定角度的角度交叉并延伸。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平面部的边界面以倾斜的方式延伸,以使上述平面部的宽度增加或减少。
【文档编号】F25B39/00GK103574995SQ201310331500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日
【发明者】金周赫, 金洪成, 李汉春, 李尚烈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