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78867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空调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制冷循环效率降低的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具备:吸入配管,其一侧与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另一侧与蒸发器连接;接收器,其与制冷剂配管连接,该制冷剂配管将蒸发器和冷凝器连接;第一旁通配管,其一侧与接收器连接,另一侧与吸入配管连接,用于向吸入配管供给接收器内的制冷剂;流量调整阀,其设置于第一旁通配管;热回收部,其设置于吸入配管中的比与第一旁通配管的连接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在该热回收部,从蒸发器侧以及第一旁通配管侧流入到吸入配管的制冷剂与所述接收器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控制装置,其基于热回收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而控制流量调整阀的开度。
【专利说明】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对于空调装置,提出有如下方案,其具有压缩机、四通阀、冷凝器、接收器(代⑶&虹)、膨胀阀以及蒸发器,并将接收器配置在蒸发器与膨胀阀之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以与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的吸入配管的一部分位于接收器内的方式对吸入配管进行配置。由此,使在吸入配管流动的制冷剂与接收器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抑制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压缩机的吸入侧(回液),并且提高制冷循环的效率。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 — 174091号公报(例如,参照摘要、
[0028]段以及图1)
[0004]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从接收器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的路径限定于与接收器连接的下游侧配管。因此,气体制冷剂容易存积在接收器内。
[0005](1)即,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存在如下可能性:存积在接收器内的气体制冷剂的量增大,无法与预先设定的量相应地向接收器的下游侧供给过冷却后的制冷剂。由此,存在制冷循环的效率降低这一课题。
[0006](2)另外,存在如下课题:若存积在接收器内的气体制冷剂的量增大,则与此相应地,在接收器的下游侧设置的蒸发器中的制冷剂流量增大,蒸发器的压力损失增大,制冷循环的效率降低。
[0007](3)并且,与容易在接收器内存积的气体制冷剂的量相应地,从接收器流出的制冷剂中所含有的气体制冷剂的量增大。即,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存在如下课题:与流入到蒸发器的气体制冷剂容易增大的量对应地,蒸发器入口处的干燥度的值升高,蒸发器的热交换效率降低,制冷循环的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以上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制冷循环的效率降低的空调装置。
[0009]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循环系统,该制冷循环系统构成为利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以及蒸发器连接,上述空调装置具备:吸入配管,其一侧与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另一侧与蒸发器连接;接收器,其与制冷剂配管连接,该制冷剂配管将蒸发器和冷凝器连接;第一旁通配管,其一侧与接收器连接,另一侧与吸入配管连接,并向吸入配管供给接收器内的制冷剂;流量调整阀,其设置于第一旁通配管;热回收部,其设置于吸入配管中的比与第一旁通配管的连接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在该热回收部,从蒸发器侧以及第一旁通配管侧流入到吸入配管的制冷剂与上述接收器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控制装置,其根据热回收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而控制流量调整阀的开度。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装置,由于具有上述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循环效率的降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
[001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控制流程图的一个例子。
[001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
[0014]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控制流程图的一个例子。
[0015]附图标记的说明:
[0016]1...压缩机;2...四通阀;..室内热交换器;31..室内热交换器;4...第一膨胀阀;5...能量接收器;51..热回收部;6...第二膨胀阀;7...室外热交换器;7八...集管型分配器;8...流量调整阀;9...回油阀;13...第一旁通配管;14...室内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5...室外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6...吸入配管;16八...吸入侧能量接收器入口配管;168...吸入侧能量接收器出口配管;16(1..温度传感器;18...第二旁通配管:20...控制单元:31...第一温度传感器:32...第二温度传感器;501..制冷剂配管5508...制冷剂配管;50。..制冷剂配管:500...制冷剂配管;跳..室外单元;200八...室内单元:2008...室内单元:300...空调装置:301...空调装置卻"...过热度;11...制冷剂温度:12...制冷剂温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8]实施方式1.
[0019]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3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
[0020]针对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300,实施了抑制制冷循环的效率降低的改进。
[0021][结构说明]
[0022]空调装置300具有:室外单元100,其例如设置于屋外等处;以及室内单元200八和室内单元2008,它们例如设置于空调对象空间、天花板里侧等处。而且,空调装置300具有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构成为:压缩机1、四通阀2、室内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此、第一膨胀阀4、能量接收器(即冊!'代⑶&虹#、第二膨胀阀6、室外热交换器7、以及流量调整阀8等,被吸入配管16、第一旁通配管13、制冷剂配管50八?500、室内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4以及室外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5等连接。另外,空调装置300具有:控制单元20,其进行四通阀2的连接的切换等;以及第一温度传感器3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32,它们用于算出过热度。
[0023]此外,在图1中,作为一个例子而对室内单元200具有两个室内单元200八以及室内单元2008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可以为单个,也可以为3个以上。
[0024](室外单元100)
[0025]室外单元100搭载有压缩机1、四通阀2、第一膨胀阀4、能量接收器5、第二膨胀阀6、室外热交换器7、以及流量调整阀8。室外单元100经由制冷剂配管50八以及制冷剂配管508而与室内单元200八以及室内单元2008连接。另外,在室外单元100搭载有送风单元(省略图示),其向室外热交换器7供给空气,并使该供给的空气与在室外热交换器7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此外,作为送风单元,例如能够使用送风机。
[0026](室内单元200八以及室内单元2008)
[0027]室内单元200八搭载有室内热交换器另外,室内单元2008搭载有室内热交换器3匕室内单元200八以及室内单元2008经由制冷剂配管50八以及制冷剂配管508而与室外单元100连接。另外,在室内单元200八搭载有送风机(省略图示),其向室内热交换器33供给空气,使该供给的空气与在室内热交换器33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将热交换后的空气向空调对象空间(例如房间、大厦的一室、仓库等)供给。同样地,在室内单元2008也搭载有省略图示的送风机。
[0028](压缩机1)
[0029]压缩机1吸入制冷剂,通过压缩该制冷剂而以高温、高压的状态将其排出。压缩机1的制冷剂排出侧与四通阀2连接,制冷剂吸入侧与能量接收器5连接。此外,压缩机1例如可以由变频压缩机等构成。
[0030](四通阀2)
[0031]四通阀2用于对制冷剂的流路进行切换。在制热运转时,四通阀2将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6连接,并且将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7连接。在制冷运转时,四通阀2将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7连接,并且将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室内热交换器此连接。此外,可以取代四通阀2,使用通过将多个二通阀等组合而具有与四通阀2相同的功能的部件。
[0032](室内热交换器33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4
[0033]在制热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室内热交换器此作为冷凝器(散热器)而发挥功能,使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另外,在制冷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33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6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使从第一膨胀阀4流出的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室内热交换器此中的一方经由制冷剂配管50八而与四通阀2连接,另一方经由制冷剂配管508而与第一膨胀阀4连接。此外,室内热交换器33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6,例如可以由板翅管型热交换器构成,其中,该板翅管型热交换器能够使在室内热交换器33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6流动的制冷剂、与从翅片通过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0034](第一膨胀阀4以及第二膨胀阀6)
[0035]第一膨胀阀4以及第二膨胀阀6用于使制冷剂膨胀。第一膨胀阀4的一侧与室内热交换器33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6连接,另一侧与能量接收器5连接。另外,第二膨胀阀6的一侧与能量接收器5连接,另一侧与室外热交换器7连接。
[0036](能量接收器5)
[0037]能量接收器5能够存积液体制冷剂,并具有气液分离功能。能量接收器5的液体侧经由室内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4而与第一膨胀阀4连接,并且经由室外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5而与第二膨胀阀6连接。另外,能量接收器5的气体侧也经由第一旁通配管13而与流量调整阀8连接。此外,如图1所示,能量接收器5的第一旁通配管13与能量接收器5的上部连接。
[0038]吸入配管16以从能量接收器5内通过的方式与能量接收器5连接。该吸入配管16中的设置于能量接收器5内的部分,是将能量接收器5内的制冷剂所具有的热传递至在吸入配管16流动的制冷剂、且对热进行回收的热回收部5八。在能量接收器5内设置有该热回收部5八。
[0039]此外,在图1的例子中,对于热回收部5八的形状,示出了如下形状:在能量接收器5内从上侧向下侧伸出,然后在能量接收器5内沿水平方向伸出,进而在能量接收器5内从下侧向上侧伸出,但是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热回收部5八例如可以具有在能量接收器5内弯曲为螺旋状的形状。由此,能够增大能量接收器5内的制冷剂与热回收部5八内的制冷剂的热交换量。另外,热回收部5八例如可以形成为伸出至能量接收器5的底部侧。由此,热回收部5八容易浸溃于液体制冷剂中,能够增大能量接收器5内的制冷剂与热回收部5八内的制冷剂的热交换量。
[0040](室外热交换器7)
[0041]在制热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并使从第二膨胀阀6流出的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另外,在制冷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7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并使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7的一侧经由制冷剂配管50(:而与第二膨胀阀6连接,另一侧经由制冷剂配管500而与四通阀2连接。此夕卜,与室内热交换器33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6相同,室外热交换器7例如可以由板翅管型热交换器构成,其中,该板翅管型热交换器能够使在室内热交换器33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6流动的制冷剂、与从翅片通过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0042]另外,在室外热交换器7设置有集管型分配器7八。该集管型分配器7八安装于室外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流入侧(入口侧),用于将供给至室外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分配到多个制冷剂流路。在室外热交换器7设置有该集管型分配器7八,对由多路径分配而引起的向室外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分布的偏差有所改善,抑制室外热交换器7性能的降低。
[0043]此外,在图1中,以将集管型分配器7八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7的情况为例而示出,但是也可以将其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匕由此,即使在室内热交换器38以及室内热交换器此成为蒸发器的情况(制冷运转)下,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0044](吸入配管16)
[0045]吸入配管16的一侧与四通阀2连接,另一侧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另外,吸入配管16的一部分配置在能量接收器5内。即,吸入配管16在伸出到能量接收器5的内部以后,向能量接收器5的外侧伸出,并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
[0046]吸入配管16具有:吸入侧能量接收器入口配管16八,其一侧与四通阀2连接,另一侧与热回收部5八连接;以及吸入侧能量接收器出口配管168,其一侧与热回收部5八连接,另一侧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即,吸入配管16构成为,按照吸入侧能量接收器入口配管16八、热回收部5八、以及吸入侧能量接收器出口配管168的顺序将这些部件以串联的方式连接。此外,第一旁通配管13与吸入侧能量接收器入口配管16八连接。
[0047](第一旁通配管13)
[0048]第一旁通配管13的一侧与能量接收器5连接,另一侧与吸入配管16连接。此外,在第一旁通配管13连接有流量调整阀8。此外,第一旁通配管13与吸入配管16的连接位置比吸入配管16的进入到能量接收器5的内部的部位靠上游侧。由此,即使液体制冷剂经由第一旁通配管13而流入到吸入配管16中的热回收部5八,由于液体制冷剂在热回收部5八蒸发,因此,产生回液的情况也得以抑制。
[0049](流量调整阀8)
[0050]流量调整阀8设置于第一旁通配管13,用于调整在第一旁通配管13流动的制冷剂的量。在流量调整阀8中,基于第一温度传感器31以及第二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结果,并根据由控制单元20算出的过热度的值控制流量调整阀8的开度。通过控制其开度,对从第一旁通配管13通过并流入到吸入配管16的气体制冷剂的量进行调节。此外,与上述第一膨胀阀4以及第二膨胀阀6相同,流量调整阀8例如可以由开度可变的电子膨胀阀等构成。[0051〕(制冷剂配管50六?制冷剂配管500)
[0052]制冷剂配管50八是将四通阀2与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6连接的配管。另外,也是将室外单元100与室内单元200八以及室内单元2008连接的配管。制冷剂配管508是将室内热交换器33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6与第一膨胀阀4连接的配管。另外,制冷剂配管508也是将室外单元100与室内单元200八以及室内单元2008连接的配管。制冷剂配管50(:是将第二膨胀阀6与室外热交换器7连接的配管。制冷剂配管50(:设置于室外单元100。制冷剂配管500是将室外热交换器7与四通阀2连接的配管。制冷剂配管500设置于室外单元100。
[0053](室内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4以及室外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5)
[0054]室内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4是一侧与第一膨胀阀4连接,另一侧与能量接收器5连接的配管。室内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4设置为,另一侧位于能量接收器5内。而且,室内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4设置为,另一侧的端部位于能量接收器5的底部侧。
[0055]室外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5是一侧与第二膨胀阀6连接,另一侧与能量接收器5连接的配管。与室内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4相同,室外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5设置为,另一侧位于能量接收器5内。而且,室外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5设置为,另一侧的端部位于能量接收器5的底部侧。
[0056]此外,如图1所示,室内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4以及室外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5的另一侧的端部,例如可以配置于比热回收部5八靠下侧的位置。由于比液体制冷剂轻的气体制冷剂位于能量接收器5的上侧,因此,在制冷运转时,能够抑制能量接收器5内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到室内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4,并能够抑制流入到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室内热交换器此的制冷剂的干燥度的值变大。另外,在制热运转时,能够抑制能量接收器5内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到室内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4,并能够抑制流入到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的干燥度的值变大。
[0057](控制单元20)
[0058]控制单元20对压缩机1的转速(包括运转/停止)、附设于室内热交换器33、室内热交换器36及室外热交换器7的省略图示的送风单元的转速(包括运转/停止)、以及第一膨胀阀4、第二膨胀阀6及流量调整阀8的开度等进行控制。控制单元20例如是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的控制装置。控制单元20根据热回收部5八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来控制流量调整阀8的开度。控制单元20以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与第一温度传感器31以及第二温度传感器32电连接,并根据上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算出热回收部5八的制冷剂的过热度。
[0059]此外,在图1中,以控制单元20未搭载于室外单元100、室内单元200八以及室内单元2008内的情况为例而示出,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控制单元20例如可以搭载于室外单元100、室内单元200八以及室内单元2008中的任一方。
[0060](第一温度传感器31以及第二温度传感器32)
[0061]第一温度传感器31以及第二温度传感器32对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并在利用控制单元20算出过热度的过程中使用。第一温度传感器31对吸入侧能量接收器入口配管16八中的比第一旁通配管13的连接位置靠下游侧的部分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另外,第二温度传感器32对在吸入侧能量接收器出口配管168流动的制冷剂温度进行检测。
[0062]此外,可以取代第二温度传感器32,使用对压缩机1的密闭容器下部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160。即便使用检测该压缩机1的密闭容器下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60、以及第一温度传感器31,也能够算出过热度。
[0063]另外,由第一温度传感器31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与第一制冷剂温度对应,由第二温度传感器32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以及由温度传感器16(: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与第二制冷剂温度对应。
[006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使用第一温度传感器31以及第二温度传感器32算出过热度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其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1以及第二温度传感器32能够对吸入配管16中的能量接收器5的上游侧的温度以及下游侧的温度进行检测,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取代第二温度传感器32,设置对吸入配管16中的能量接收器5的上游侧的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传感器,由此算出过热度。这样,即使通过对吸入配管16中的能量接收器5的上游侧的制冷剂温度、与吸入配管16中的能量接收器5的上游侧的制冷剂压力进行检测,也能够算出过热度。
[0065]〔制热运转以及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0066]在制冷运转时,冷凝器为室外热交换器7,在制热运转时,冷凝器为室内热交换器33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匕在制冷运转时,蒸发器为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室内热交换器此,在制热运转时,蒸发器为室外热交换器7。接下来,对具有这种结构的空调装置300的动作进行说明。
[0067](制热运转)
[0068]制冷剂气体被压缩机1压缩为高温高压,该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沿着四通阀2的实线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33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6,借助未图示的风扇等送风单元,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向室内放出热,从而冷凝为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被第一膨胀阀4减压而成为中间压力的二相制冷剂,该二相制冷剂经由室内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4而流入并存积于能量接收器5。
[0069]存积于能量接收器5的二相制冷剂与在构成吸入配管16的一部分的热回收部5八流动的低温的气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使得液体制冷剂变为中间压力。此外,低温的气体制冷剂在吸入配管16流动,是为了使在吸入配管16流动的制冷剂从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7通过。另外,由于存积于能量接收器5的二相制冷剂中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旁通配管13而流出,因此,存积于能量接收器5的气体制冷剂的量减少,能够抑制从能量接收器5经由室外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5等而向室外热交换器7 (蒸发器)流出的制冷齐啲流量的增大,并且能够减小干燥度的值,抑制制冷循环效率的降低。
[0070]从能量接收器5流出的液体制冷剂被第二膨胀阀6减压而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二相制冷剂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7,借助未图示的风扇等送风单元,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吸收外部空气的热,从而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0071]从室外热交换器7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而流入到吸入配管16,然后,与在第一旁通配管13流动的制冷剂汇合。该汇合后的制冷剂流入到能量接收器5内的热回收部5八,并与能量接收器5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当在汇合后的制冷剂中存在液体制冷剂时,该液体制冷剂的汽化得以促进。从热回收部5八流出的制冷剂被从压缩机1的吸入侧吸引。
[0072](制冷运转)
[0073]被压缩机1压缩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沿着四通阀2的虚线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7,借助未图示的风扇等送风单元,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向室外放出热,从而冷凝为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被第二膨胀阀6减压而成为中间压力的二相制冷剂,该二相制冷剂经由室外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5而流入并存积于能量接收器5。
[0074]存积于能量接收器5的二相制冷剂借助热回收部5八而与低温的气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液体制冷剂成为中间压力的液体制冷剂。此外,低温的气体制冷剂在吸入配管16流动,是为了使在吸入配管16流动的制冷剂从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33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6通过。另外,由于存积于能量接收器5的二相制冷剂中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旁通配管13而流出,因此,存积于能量接收器5的气体制冷剂的量减少,能够抑制从能量接收器5经由室内侧能量接收器配管14等,而向室内热交换器33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6 (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的增大,并且能够减小干燥度的值,抑制制冷循环效率降低。
[0075]从能量接收器5流出的液体制冷剂被第一膨胀阀4减压而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二相制冷剂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以及室内热交换器此,借助未图示的风扇等送风单元,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吸收室内的热,从而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0076]从室内热交换器33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6流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而流入到吸入配管16,然后,与在第一旁通配管13流动的制冷剂汇合。该汇合后的制冷剂流入到能量接收器5内的热回收部5八,并与能量接收器5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当在汇合后的制冷剂中存在液体制冷剂时,该液体制冷剂的汽化得以促进。从热回收部5八流出的制冷剂被从压缩机1的吸入侧吸引。
[0077]〔控制单元20的控制〕
[0078]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300的控制流程图的一个例子。参照图2,对空调装置300的流量调整阀8的开度控制进行说明。
[0079](从开始到步骤33)
[0080]控制单元20开始进行流量调整阀8的开度控制(开始)。控制单元20使流量调整阀8完全关闭(步骤31)。控制单元20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31以及第二温度传感器32的输出而算出制冷剂温度(步骤32)。控制单元20根据步骤32中算出的第一温度传感器31以及第二温度传感器32的制冷剂温度,算出过热度步骤33〉。具体而言,以从第二温度传感器32的制冷剂温度12减去第一温度传感器31的制冷剂温度II的值的方式进行计算。
[0081](步骤34)
[0082]控制单元20对过热度是否比预先设定的值3?'社小进行判定(步骤34)。在比预先设定的值3?'社小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36,在并非如此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35。
[0083](步骤35)
[0084]控制单元20对过热度是否比预先设定的值3?'社大进行判定(步骤35)。在比预先设定的值3?'社大的情况下,转移至步骤37,在并非如此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32。
[0085](步骤36)
[0086]在步骤54中判定为过热度比预先设定的值小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0减小流量调整阀8的开度(步骤36)。此外,在该步骤36中,与流量调整阀8的当前的开度相比,进行减小开度的控制,未必一定要完全关闭。至于将开度减小到何种程度,例如可以与过热度和预先设定的值3?'社之差的大小相应地设定。
[0087](步骤37)
[0088]在步骤35中判定为过热度比预先设定的值3?'社大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0增大流量调整阀8的开度(步骤37)。此外,在该步骤37中,与流量调整阀8的当前的开度相比,进行增大开度的控制,未必一定要将其完全打开。至于将开度增大到何种程度,例如可以与过热度3批^8和预先设定的值之差的大小相应地设定。
[0089]〔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装置300所具有的效果〕
[0090](1)在上述步骤37中,通过增大流量调整阀8的开度,更加促进存积于能量接收器5内的气体制冷剂的排出。由此,在能量接收器5的下游侧对气体制冷剂的供给进行抑制,能够供给充分过冷却后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
[0091]更详细而言,在制热运转时,与预先设定的量相应地,向能量接收器5的下游侧的第二膨胀阀6供给过冷却后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因此,充分确保向室外热交换器7供给的液体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量。另外,在制冷运转时,与预先设定的量相应地,向能量接收器5的下游侧的第一膨胀阀4供给过冷却后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因此,充分确保向室内热交换器33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6供给的液体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量。这样,在制冷运转以及制热运转时,由于充分确保了蒸发器的热交换量,因此,空调装置300的制冷循环效率的降低得以抑制。
[0092](2)另外,能够更加促进存积于能量接收器5内的气体制冷剂的排出,从而能够抑制设置于能量接收器5下游侧的蒸发器中制冷剂流量的增大。即,通过抑制蒸发器中制冷剂流量的增大而抑制蒸发器的压力损失,从而抑制空调装置300的制冷循环效率的降低。
[0093](3)并且,能够更加促进存积于能量接收器5内的气体制冷剂的排出,从而能够抑制从能量接收器5侧向蒸发器侧流入的气体制冷剂的量的增大。由此,抑制流入到蒸发器的制冷剂的干燥度的值的增大,从而抑制空调装置300的制冷循环效率的降低。
[0094]此外,这里所说的蒸发器在制热运转时与室外热交换器7对应,在制冷运转时与室内热交换器33以及室内热交换器36对应。
[0095]在上述步骤37中,为了提高蒸发器的性能而增大流量调整阀8的开度。但是,存在如下可能性:过度增大流量调整阀8的开度,从而从蒸发器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的量过度增大,在热回收部5八中未完全汽化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压缩机1的吸入侧。因此,在步骤86中,减小流量调整阀8的开度,抑制回液的产生。
[0096]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300在室外热交换器7设置有集管型分配器7八。这里,如上述那样,在步骤37中,抑制干燥度的值的增大,因此,制热运转时向室外热交换器7供给的二相制冷剂的分配性能得以提高。即,由于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300的分配性能有所提高,从而室外热交换器7的热交换效率有所提高,制冷循环效率的降低得以抑制。
[0097]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300具有热回收部5八,并且使第一旁通配管13的另一侧与吸入配管16中的四通阀2和热回收部5八之间连接。因此,即使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吸入侧能量接收器入口配管16八,该流入的液体制冷剂也会流入到热回收部5八,并从存积于能量接收器5的制冷剂接受热而蒸发汽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300中,即使液体制冷剂流入到第一旁通配管13,也会抑制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压缩机1的吸入侧,从而抑制压缩机1的破损。即,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300能够确保压缩机1的可靠性。
[0098]实施方式2.
[0099]图3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301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以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在以上的实施方式1中,通过使用搭载有气液分离功能的能量接收器5的回路结构而提高性能。在本实施方式2中,考虑压缩机1的液体带出量较多、或者压缩机1的回油性能较差的情况下的性能改善。
[0100]除了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之外,与第一旁通配管13相同,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301还设置有与能量接收器5的上部连接的第二旁通配管18。而且,第二旁通配管18与回油阀9连接。第二旁通配管18的一侧与能量接收器5的上部连接,另一侧与压缩机1的排出侧连接。由此,从压缩机1的排出侧流出的冷冻机油经由第二旁通配管18而返回到能量接收器5。而且,返回到能量接收器5的冷冻机油经由第一旁通配管13以及吸入配管16而返回到压缩机1。
[0101]此外,以第二旁通配管18的一侧与能量接收器5的上部连接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与吸入侧能量接收器入口配管16八或者吸入侧能量接收器出口配管168连接。由此,也能够使冷冻机油返回到压缩机1。
[0102]另外,在图3中,以回油阀9采用对第二旁通配管18的流路的开闭进行切换的电动开闭阀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除了开闭之外还能够进行开度的调整的电动调节阀。
[0103]并且,虽然在图3中未设置油分离器(011 8印犯'社沉),但是,除了第二旁通配管18以及回油阀9之外,还可以在压缩机1的排出侧设置油分离器,并将它们组合。
[0104]图4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301的控制流程图的一个例子。图4中的步骤II 一 1在图2的控制中并不存在,这一点与图2不同,其他步骤II 一 2?17与图2中的步骤31?37相同。因此,省略对步骤II 一 2?步骤17的说明。
[0105](步骤1+1)
[0106]控制单元20将回油阀9打开(完全打开)。然后,在历经预先设定的时间以后,控制单元20将回油阀9关闭(完全关闭)。
[0107]〔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装置301所具有的效果〕
[0108]除了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装置300所具有的效果相同的效果之外,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301还具有以下效果。由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301具有第二旁通配管18以及回油阀9,因此,容易使从压缩机1流出的冷冻机油返回到压缩机1。
[0109]此外,如实施方式1的图2以及实施方式2的图4所示,以使步骤34以及步骤35中的3?'社为相同的值,且使步骤14以及步骤15中的3?'社也为相同的值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即,当满足过热度= 3?'社时,不进行流量调整阀8的开度控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0110]例如,也可以在步骤34中使用预先设定的第一值,并在步骤35中使用预先设定的第二值3?'社2。另外,也可以在步骤14中使用预先设定的第一值3?'社1,并在步骤15中使用预先设定的第二值这里,设为3.60 ? 8^6^2的关系。在该情况下,若算出的过热度满足3?'社1 ^ 8^.8 ^ 3?'社2,则不进行流量调整阀8的开度控制。这样,能够将不进行流量调整阀8的开度控制的情况下的过热度的值保持在某一范围,从而能够期望使空调装置300以及空调装置301的动作更加稳定化。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装置,其具有制冷循环系统,该制冷循环系统构成为利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以及蒸发器连接, 所述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吸入配管,其一侧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另一侧与所述蒸发器连接; 接收器,其与将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连接起来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第一旁通配管,其一侧与所述接收器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吸入配管连接,用于向所述吸入配管供给所述接收器内的制冷剂; 流量调整阀,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旁通配管; 热回收部,其设置于所述吸入配管中的比与所述第一旁通配管的连接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热回收部,从所述蒸发器侧以及所述第一旁通配管侧流入到所述吸入配管的制冷剂与所述接收器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 控制装置,其根据所述热回收部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而控制所述流量调整阀的开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根据第一制冷剂温度以及第二制冷剂温度而算出的过热度,对所述流量调整阀的开度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制冷剂温度是所述吸入配管中的比与所述第一旁通配管的连接位置靠下游侧、且比所述热回收部靠上游侧的位置处的制冷剂温度,所述第二制冷剂温度是所述热回收部的下游侧的制冷剂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根据制冷剂温度以及制冷剂压力而算出的过热度,对所述流量调整阀的开度进行控制,其中,所述制冷剂温度以及制冷剂压力是所述吸入配管中的比与所述第一旁通配管的连接位置靠下游侧、且比所述热回收部靠上游侧的位置处的制冷剂温度以及制冷剂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回收部构成为在所述接收器内配置有所述吸入配管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算出的过热度比预先设定的值大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增大所述流量调整阀的开度。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算出的过热度比预先设定的值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减小所述流量调整阀的开度。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具备: 第二旁通配管,其一侧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连接,另一侧与所述接收器连接;以及 回油阀,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旁通配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回油阀打开预先设定的时间,然后,基于所述过热度而控制所述流量调整阀的开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具备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压缩机的密闭容器的下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制冷剂温度。
【文档编号】F25B49/02GK204154039SQ201420597647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17日
【发明者】酒井瑞朗, 青木正则, 柴广有, 中宗浩昭, 村上泰城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