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流装置及分流器组件及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4503发布日期:2020-05-22 21:50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扰流装置及分流器组件及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扰流装置及分流器组件及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蒸发器良好的换热能力,需要使用分流器增加冷媒流路数。与此同时,冷媒通过节流元件后由于压力瞬间变化导致闪发相变,分流器组件内的冷媒呈现为气液两相混合态。

随着两相冷媒在节流元件与蒸发器间连接管内流动,两相间流速的差异以及受相间作用力的不断影响和驱动,冷媒的气液两相态在管路不同截面处呈现分层流、波浪流等不稳定不对称流型,导致分流器分液不均。当分流器安装倾斜时,分流器分液不均性加剧,抗干扰能力差,影响换热器换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扰流装置及分流器组件及空调机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分流器存在的分液不均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扰流装置,包括:管体,管体的前端用于进液,管体的后端用于出液给分流器;螺旋扰流体,固定设置在管体内,螺旋扰流体用于对通过管体的流体进行扰流让流体呈环状流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螺旋扰流体包括沿管体的长度方向分布的螺旋扰流叶片。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螺旋扰流叶片为多个,多个螺旋扰流叶片相间隔地分布。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螺旋扰流叶片等间隔地分布。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螺旋扰流体还包括中空管,中空管沿管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管体的中心处,多个螺旋扰流叶片设置在中空管的外部和管体的内部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扰流装置还包括:进液管,连接在管体的前端,用于进液;出液管,连接在管体的后端,用于出液给分流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进液管的直径小于管体的前端的直径,进液管与管体的前端之间通过第一渐扩结构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出液管的直径小于管体的后端的直径,出液管与管体的后端之间通过第二渐扩结构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扰流装置还包括过滤网,过滤网设置在管体内,并位于螺旋扰流体的上游。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螺旋扰流体20距离管体10的前端的距离为l1,螺旋扰流体20距离管体10的后端的距离为l2,l1为管体10的长度的1/10~1/6,l2大于或等于2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螺旋扰流体20的长度为管体10的长度的1/2~4/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螺旋扰流体20的长度为管体10的长度的2/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螺旋扰流叶片21沿管体10中轴线的旋转角度在180°以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螺旋扰流叶片21的个数大于等于4个。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分流器组件,包括上述的扰流装置。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包括分流器组件,分流器组件为上述的分流器组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冷媒通向分流器前,会先通过扰流装置,冷媒进入管体后,会在螺旋扰流体的作用下扰流让流体呈环状流型,让气液两相态沿圆周方向对称分布,为分流器分流提供有利的入口条件,提高分流均匀性,让蒸发器达到最佳换热能力。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扰流装置应用在分流器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扰流装置的实施例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扰流装置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扰流装置的螺旋扰流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螺旋扰流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应用了扰流装置后的液相分布图;

图7是图1的扰流装置应用在分流器上的液相冷媒分布云图;

图8是图2的扰流装置的透视结构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图2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了一种扰流装置的实施方式,该扰流装置包括管体10和螺旋扰流体20,管体10的前端用于进液,管体10的后端用于出液给分流器60。螺旋扰流体20固定设置在管体10内,螺旋扰流体20用于对通过管体10的流体进行扰流让流体呈环状流型。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冷媒通向分流器前,会先通过扰流装置,冷媒进入管体10后,会在螺旋扰流体20的作用下扰流让流体呈环状流型,让气液两相态沿圆周方向对称分布,为分流器分流提供有利的入口条件,提高分流均匀性,让蒸发器达到最佳换热能力。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扰流装置还包括过滤网50,过滤网50设置在管体10内,并位于螺旋扰流体20的上游。这样,过滤网50不仅可以过滤杂质,还可以将大气泡破碎,使之更为均匀地被分流。

如图2所示,扰流装置还包括进液管30和出液管40,进液管30连接在管体10的前端,用于进液;出液管40连接在管体10的后端,用于出液给分流器。在使用时,进液管30连接在冷媒管上,出液管40连接在分流器的前端。

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进液管30的直径小于管体10的前端的直径,进液管30与管体10的前端之间通过第一渐扩结构连接。这样一来,两相冷媒从进液管30进入管体10后,冷媒在管体10内因直径扩张出现减速分离,液相冷媒因压降原因沿腔体直径方向扩充开来。更为优选的,出液管40的直径小于管体10的后端的直径,出液管40与管体10的后端之间通过第二渐扩结构连接。这样,以便于出液管40与正常管径的冷媒管路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螺旋扰流体20包括沿管体10的长度方向分布的螺旋扰流叶片21,在使用时通过螺旋扰流体20让冷媒产生足够的离心力,帮助液相冷媒沿管体10内壁面均匀分布。更为优选的,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螺旋扰流叶片21为4个,4个螺旋扰流叶片21相间隔地分布。多个螺旋扰流叶片21可以形成多个旋转通道,提供冷媒足够的离心力,帮助液相冷媒沿管体10内壁面均匀分布。更为优选的,多个螺旋扰流叶片21等间隔地分布,以进一步实现气液两相态沿圆周方向对称分布。

作为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螺旋扰流叶片21的数量也可以少于4个或者多余4个,螺旋扰流叶片21数量的增加更有助于液相冷媒沿管体10内壁面均匀分布,但也会增加相应的阻力,螺旋扰流叶片21的实际数量,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设计。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螺旋扰流体20还包括中空管22,中空管22沿管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管体10的中心处,多个螺旋扰流叶片21设置在中空管22的外部和管体10的内部之间。中空管22的存在使通流面积保持恒定,不存在明显节流,可有效控制压降。

具体的,上述最优的实施方式在使用时,气液两相态冷媒首先通过过滤网50过滤杂质,并借助过滤网50将大气泡破碎。两相冷媒从进液管30进入管体10,冷媒在管体10内因直径扩张出现减速分离,液相冷媒因压降原因沿管体10直径方向扩充开来。在此基础上,两相冷媒分别进入预混元件的多个旋转通道以及中间的中空管22。中空管22的存在使通流面积保持恒定,不存在明显节流,可有效控制压降。多个旋转通道提供冷媒足够的离心力,帮助液相冷媒沿管体10内壁面均匀分布。此外,由于液相冷媒粘度较高,在流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附壁效应,沿流道横截面不断铺展开,有助于液相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最终液相冷媒以近似环状流的形态流出扰流装置,进入分流器,在分流器内实现两相冷媒的二次分离和最终分流。这样一来,本实用新型的扰流装置不但能够将冷媒中的杂质有效滤除,还可将来流的两相冷媒沿圆周方向对称分布,提供给下游分流器一个利于分流均匀的两相分布状态。

如图1所示,将扰流装置安装在分流器上游,扰流装置与分流器间隔距离尽可能短,最大距离不超过5cm。且扰流装置与分流器之间的连接管为直管,不存在弯头部件。在上述安装条件下,可保证气液两相冷媒连续经过扰流装置和分流器,实现理想的分液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扰流装置既可以用于分流器,也可以单独使用。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螺旋扰流体20包括4个螺旋扰流叶片21,将管体10内的腔体分为a、b、c、d四部分。两相冷媒可分别流经a-d以及中空管22五部分流道,借助离心力和黏性流体的附壁效应,最终达到液相冷媒沿圆周方向均匀、对称分布的目的。作为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为保证不同冷量空调的分液效果,根据过滤器容积大小及相分离内件中空管管径,旋转叶片的个数在3-10片范围内选择。

如图4所示,4个螺旋扰流叶片21分布在管体10上,1-1、1-2、1-3、1-4分别是四个螺旋扰流叶片21的入口端,2-1、2-2、2-3、2-4为四个螺旋扰流叶片21的出口端。以其中一个螺旋扰流叶片21为例,入口端1-1沿中空管22轴线向过滤器出口方向延伸,同时以中空管轴线为转轴进行旋转。如图5所示,以入口或出口端面作投影面,任意一个叶片入口端面和出口端面夹角a可以为0-360度内任意值。但同时至少保证通过调整螺距,可使螺旋扰流叶片21进口端,如1-1,沿中空管中轴线的旋转角度在180°及以上,需要说明的是,螺旋扰流叶片21沿中空管中轴线的旋转角度指的是螺旋扰流叶片21的出口端面相对于螺旋扰流叶片21的入口端旋转的角度。具体的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搭配不同结构尺寸螺旋扰流叶片21构成强化分离内旋流道,根据冷量,合理选用内件和过滤网的搭配组合,提高不同机型的分流器分液均匀性,扩大适用范围。

如图2所示,螺旋扰流体20的长度控制在管体10内长的2/3左右,且距管体10的后端距离l1为管体10长的1/10-1/6,螺旋扰流体20与过滤网50之间间隔l2控制在2mm以上,且过滤网50形状不限。过滤器腔体长径比不超过4。

上述最优的实施方式,扰流装置应用在分流器上的液相冷媒分布云图如图7所示,仿真数据如下表所示:

安装过滤器后分流器分液数据:

未安装过滤器时分流器分液数据:

其中标准差可有效反映分流器出口处液相冷媒的分布均匀性,由表格可见安装新型过滤器后液相质量流量标准差从0.006408降至0.001673,减小73.44%。

如图6,实线区域表示安装扰流装置后分流器7个出口分流毛细管内液相冷媒质量流量分布,虚线区域表示未安装扰流装置时液相冷媒分布。可以看出,安装扰流装置后液相冷媒在7路分流毛细管内分布均匀性显著提升。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扰流装置具备有益的相分离功能,气液两相冷媒流经扰流装置时,扰流装置不但能够将冷媒中的杂质有效滤除,还可将来流的两相冷媒沿圆周方向对称分布,提供给下游分流器一个利于分流均匀的两相分布状态,此时冷媒再通过分流器,则可进一步实现相分离和分液,最终达到理想的分液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分流器组件,该分流器组件包括上述的扰流装置。采用上述的扰流装置,可以将扰流装置设置在分流器组件的上游,也可以将扰流装置设置为分流器组件的组成部分。通过该扰流装置可以实现气液两相沿半径方向的有效分离,使液相冷媒呈现对称的环状流型,从而降低对分流器的结构设计和加工精度要求。扰流装置加分流器的组合,实现了进入蒸发器前两相冷媒的强化分离和沿圆周方向的对称分布,最终使进入蒸发器各分路的液相冷媒质量流量近似相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该空调机组包括上述的分流器组件。采用该技术方案,可以在蒸发器已有分流器组件基础上,在分流器组件上游设置扰流装置,实现蒸发器上游的气液两相冷媒流型重置,形成对称分布的环状流型,大幅提高下游分流器组件分液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而提高蒸发器能效及空调机组能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