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低温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05703发布日期:2023-04-19 12:24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低温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制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低温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1、超低温设备是一类可以将箱内温度降至-80℃以下并保持箱内温度的保存箱,例如进行医药类制品的保存。由于蒸发冷凝压差很大和压缩机的局限性,单个压缩机很难满足要求,目前超低温柜普遍采用双压缩机复叠制冷方式。其中,第一级制冷系统使制冷剂达到-40℃左右给蒸发冷凝器换热,第二级制冷系统在第一级系统基础上使制冷剂达到-80℃以下给超低温柜内部换热。

2、实际应用中,第一级系统直接与周围环境进行热交换,即向压缩机舱室内排出热量,会导致压缩机舱室内的温度升高,热负荷过大。为了更好地进行散热,现有技术中多采用风扇进行散热;然而,风扇引导下的冷凝热依旧会存在于压缩机舱室内并在压缩机舱室内进行流动,影响其他部件的温度,尤其是影响压缩机下部的温度。另外,压缩机舱室内的高温气体会直接从冷凝器的进风侧进入冷凝器,导致冷凝器的效率降低。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压缩机舱室热负荷,是超低温制冷设备所亟需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压缩机舱室内热负荷的超低温制冷设备。

2、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低温制冷设备,包括:

3、柜体,柜体限定用于储藏物品的隔间;

4、制冷系统,用于冷却隔间的内部环境;制冷系统采用双压缩机复叠制冷方式,包括有一级压缩机、二级压缩机和冷凝器;

5、压缩机舱室结构,具有底壁以及位于底壁相对两侧的前侧壁和后侧壁;

6、冷凝器设置在底壁上并紧邻前侧壁,前侧壁上设有进风口,冷凝器的进风侧与进风口相导通;冷凝器的出风侧设有散热风扇;

7、一级压缩机、二级压缩机并排设置在底壁上并位于冷凝器的后侧;

8、底壁上设有散热孔以及位于散热孔处的挡板,挡板位于冷凝器与一级压缩机、二级压缩机之间;在高度方向上,挡板的顶边缘设置为不超过一级压缩机、二级压缩机的中部;

9、其中,挡板至少具有朝向冷凝器倾斜的引导部,引导部用以隔绝冷凝器出风侧的热气流朝向一级压缩机与二级压缩机的底部直吹,和用以引导冷凝器出风侧的热气流从散热孔处向下排出。

1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高度方向上,挡板的顶边缘位于一级压缩机、二级压缩机整体高度的1/5-1/3处。

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引导部与底壁的夹角大小为30°-70°。

1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引导部与底壁的夹角大小为45°。

1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散热孔为开口状或网孔状。

1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冷凝器的出风侧设有导风筒,散热风扇设置在导风筒内。

15、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制冷系统还包括除露管、一级干燥过滤器、一级毛细管、储液器、换热器、油分离器、二级干燥过滤器、二级毛细管和蒸发器;

16、一级压缩机、除露管、冷凝器、一级干燥过滤器、一级毛细管、换热器和储液器依次连通形成一级压缩系统;

17、二级压缩机、冷凝器模块、油分离器、二级干燥过滤器、换热器、二级毛细管和蒸发器依次连通形成二级压缩系统。

1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冷凝器包括壳体、翅片、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

19、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安装在壳体上;

20、翅片安装在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上;

21、其中,第一管路的入口端与二级压缩机的排气端相连,第一管路的出口端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相连;

22、第二管路的入口端与一级压缩机的排气端相连,第二管路的出口端与除露管的入口相连;

23、第三管路的入口端与除露管的出口端相连,第三管路的出口端与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相连。

2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自上而下层叠布置且相互独立。

25、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油分离器设置在底壁上,其中油分离器的顶部设置为低于第一管路以提升回油效率。

26、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7、本发明的超低温制冷设备中,通过挡板上的引导部防止冷凝器出风侧的热气流朝向一级压缩机与二级压缩机的底部直吹,同时利用挡板处的散热孔将热气流进行快速排出和散去,有利于降低冷凝热对压缩机以及舱室内其他零部件的影响;本发明能够有效降低压缩机舱室内的热负荷,提高了压缩机舱室的降温速度和制冷效率。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超低温制冷设备,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低温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在高度方向上,所述挡板的顶边缘位于所述一级压缩机、所述二级压缩机整体高度的1/5-1/3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低温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底壁的夹角大小为30°-7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低温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底壁的夹角大小为4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低温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孔为开口状或网孔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低温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出风侧设有导风筒,所述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导风筒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低温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除露管、一级干燥过滤器、一级毛细管、储液器、换热器、油分离器、二级干燥过滤器、二级毛细管和蒸发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低温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壳体、翅片、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超低温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自上而下层叠布置且相互独立。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超低温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器设置在所述底壁上,其中所述油分离器的顶部设置为低于所述第一管路以提升回油效率。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低温制冷设备,包括柜体、制冷系统和压缩机舱室结构;压缩机舱室结构具有底壁、前侧壁和后侧壁;冷凝器设置在底壁上,前侧壁上设有进风口,冷凝器的进风侧与进风口相导通;一级压缩机、二级压缩机并排设置在底壁上;底壁上设有散热孔以及挡板,挡板位于冷凝器与一级压缩机、二级压缩机之间;在高度方向上,挡板的顶边缘设置为不超过一级压缩机、二级压缩机的中部;挡板至少具有朝向冷凝器倾斜的引导部,引导部用以隔绝冷凝器出风侧的热气流朝向一级压缩机与二级压缩机的底部直吹,和用以引导冷凝器出风侧的热气流从散热孔处向下排出。本发明能够有效降低压缩机舱室内热负荷,提高了压缩机舱室的降温速度和制冷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徐凌飞,谭海辉,符建辉,杨林林,李雄,陈巍,冼嘉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山市凯腾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