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率损耗超能效节能空调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无效率损耗超能效节能空调,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以及四通阀、低压阀和高压阀,其中,所述蒸发器和冷凝器一端通过膨胀阀连接,所述蒸发器和冷凝器一端通过四通阀与压缩机连接,压缩机两端分别通过低压阀和高压阀与四通阀连接。空调系统管道内壁采用冷功纳米材料让现有的油分子无法黏附到管道内壁,制冷剂循环管道内壁热交换性能处于新设备的状态,遏制空调制冷性能衰减,空调设备不会出现制冷性能逐年衰减的趋势,这样,空调设备的制冷循环管道内壁热交换性能一直保持新设备的性能与效果,无效率损耗。
【专利说明】
无效率损耗超能效节能空调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暖通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无效率损耗超能效节能空调,通过优化空调设备制冷剂循环管道布局结构及壁面的热交换性能,达到无效率损耗的目的。【背景技术】
[0002]国际制冷工程协会的研究结论:空调投入运行后,至少有0.5?8%甚至更多的压缩机润滑油随着制冷剂循环,日积月累地在系统内管壁形成油膜层,油膜层隔热的特性导致冷凝器/蒸发器内部的热交换能力大大下降,从而导致制冷(暖)的性能下降。第一年下降 7%,第二年下降5%,随时间的延长,空调制冷性能下降超过30%以上,同时伴随着耗能的升高,这样导致空调能效比逐年下降,由于空调普及度非常高,导致能源巨大的浪费!制冷剂循环系统换热部件内管壁的油膜层,导致制冷设备了制冷性能的下降、耗能的升高,尤其是制冷性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满足不了实际使用需求,则设备提前报废,设备的实际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由于制冷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管道,管道内壁的油膜层无法去除,是行业的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剂循环管道布局,以及壁面无油膜层造成热交换障碍层的空调,空调投入使用时间的延长,但是制冷剂循环管道内壁的热交换性能如同新空调一样,无效率损耗,也就是说,减少了空调的制冷性能逐年下降和伴随着能耗上升的问题,这样,也解决了因为空调的制冷性能下降而不能满足实际制冷要求导致设备提前报废的问题,大大保证了制冷效果和延长了空调的使用寿命。【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剂循环管道壁面无油膜层造成热交换障碍层的空调,空调投入使用时间的延长,但是制冷剂循环管道内壁的热交换性能如同新空调一样,无效率损耗,也就是说,减少了空调的制冷性能逐年下降和伴随着能耗上升的问题, 这样,也解决了因为空调的制冷性能下降而不能满足实际制冷要求导致设备提前报废的问题,大大保证了制冷效果和延长了空调的使用寿命。
[0004]空调设备制冷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基本四大件: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 部分可包括四通换向阀。其中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 而后,气态制冷剂流到冷凝器盘管,通过盘管向室外散热(冷凝器部分的一次热交换的过程),制冷剂逐渐冷凝成高压液体;接着,通过节流装置降压(同时也降温)又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此时,气液混合的制冷剂就可以发挥空调制冷的作用:制冷剂的气液混合物进入到蒸发器,通过吸收室内空气中的热量而不断汽化(蒸发器盘管部分通过管道实现一次热交换),这样,房间的温度降低了,它也又变成了低压气体,重新进入了压缩机。如此循环往复,空调就可以连续不断的运转工作了。
[0005]无效率损耗超能效节能空调,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以及四通阀、 低压阀和高压阀,其中,所述蒸发器和冷凝器一端通过膨胀阀连接,所述蒸发器和冷凝器一端通过四通阀与压缩机连接,压缩机两端分别通过低压阀和高压阀与四通阀连接,所述连接为制冷剂的循环管道连接。
[0006]优选地,制冷剂的循环管道至少含有一个冷凝器换热部件。
[0007]优选地,制冷剂的循环管道至少含有一个蒸发器换热部件。
[0008]优选地,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均为盘管结构。其中,制冷剂在空调循环管道运行中,有少量的压缩机油随着制冷剂循环,日积月累在系统内管壁有油膜层或热交换障碍层存在,因为热交换障碍层的特性导致冷凝器/蒸发器的热交换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制冷(暖) 的性能下降和能耗上升。
[0009]优选地,在制冷剂的循环管道内增加一层消除或防止油膜形成保护层。至少在制冷剂通道上以及内、外增加一层保护层,消除或防止油膜层,即热交换障碍层形成。
[0010]优选地,所述保护层为纳米级的冷功催化剂物质,它对管道内壁的金属比冷冻油更具亲和性,取代冷冻油积滞物而直接与最近金属表面键合一起,且热交换性能无下降,即各种去除或防止热交换障碍的方法和过程以及作用。对于已存在油膜层旧空调至少采用去除现有的油膜层翻新管道内壁;新空调循环管道至少采用防止油膜层或热交换障碍层的生成。
[0011]优选地,所述循环管道设备有低压充注口,纳米级的冷功催化剂物质通过各种可能的方法实施的注入到循环管道随着循环进入管道,为让去除或防止油膜层或热交换障碍层的物质以各种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实施。旧空调已存在油膜层至少通过加入物质或采用方法去除现有的油膜层翻新管道内壁,热交换障碍层消除,提升了热交换性能。新空调不存在油膜层或热交换障碍层,至少通过加入物质或采用方法防止未来生成油膜层或热交换障碍层,保持稳定不下降的热交换性能。解决制冷剂循环管道热交换障碍的空调至少为有制冷剂的循环管道存在,且制冷剂和少量的油在循环管道循环的空调设备。至少在一定的时间内存在和发挥作用,或者无论时间的长短存在以及发挥类似效果与作用。
[0012]主要用于的空调设备,家用空调、汽车空调、精密空调、螺杆压缩机的空调设备、冷库设备等。
[0013]有益效果:无效率损耗超能效节能空调,通过往制冷系统内加入针对减小或消除其接触物质分子的表面张力的拥有纳米级的冷功催化剂的配方液体,插入并均匀地分布在油膜层或其它热交换障碍层的分子间隙间,减小其分子间的键合作用,减小或油膜分子的表面张力,使油膜分子或其它热交换障碍层分子不能吸附到制冷剂循环管道壁面,从而达到空调设备制冷剂循环管道壁面无油膜层或热交换障碍层存在,优化空调设备制冷剂循环管道壁面的热交换性能、无效率损耗的目的。【附图说明】
[0014]图1无效率损耗超能效节能空调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无效率损耗超能效节能空调新旧制冷设备换热部件管壁对比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0〇17] 实施例1
[0018]如图1所示,无效率损耗超能效节能空调,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以及四通阀、低压阀和高压阀,其中,所述蒸发器和冷凝器一端通过膨胀阀连接,所述蒸发器和冷凝器一端通过四通阀与压缩机连接,压缩机两端分别通过低压阀和高压阀与四通阀连接,所述连接为制冷剂的循环管道连接。制冷剂的循环管道至少含有一个冷凝器换热部件。 制冷剂的循环管道至少含有一个蒸发器换热部件。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均为盘管结构。
[0019] 实施例2[〇〇2〇]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制冷剂通道增加物质防止油膜层或热交换障碍层形成;但应该理解制冷剂通道上以及内、外增加纳米级的冷功催化剂物质,消除和防止油膜层或热交换障碍层形成。一种制冷剂循环管道内壁无油膜层造成热交换障碍层的空调,包括制冷剂循环管道内壁存在一种纳米级的冷功催化剂物质,但应该理解为一种作用效果的物质,它对管道内壁的金属比冷冻油更具亲和性,取代冷冻油积滞物而直接与最近金属表面键合一起,且热交换性能无下降,但应理解为各种去除或防止热交换障碍的方法和过程以及作用;长期存在和发挥作用,直到设备寿命终结,但是理解为无论时间的长短存在以及发挥类似效果与作用。
[0021]其中,纳米级的冷功催化剂物质通过低压充注口加入到循环管道随着循环进入管道,但应理解为通过各种可能的方法让去除或防止油膜层或热交换障碍层的物质以各种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实施。旧空调已存在油膜层加入物质后去除现有的油膜层翻新管道内壁, 但应理解为新、旧设备循环管道采用去除或防止油膜层或热交换障碍层的方法。空调设备制冷剂通道去除或防止制冷循环管道的油膜层或或热交换障碍层,但应理解为家用空调和类似家用空调设备,如通信基站机房空调等有制冷剂的循环管道的存在油膜层或或热交换障碍层的空调和制冷设备去除或防止制冷循环管道的油膜层或或热交换障碍层。
[002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无效率损耗超能效节能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 器,以及四通阀、低压阀和高压阀,其中,所述蒸发器和冷凝器一端通过膨胀阀连接,所述蒸 发器和冷凝器一端通过四通阀与压缩机连接,压缩机两端分别通过低压阀和高压阀与四通 阀连接,所述连接为制冷剂的循环管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节能空调,其特征在于,制冷剂的循环管道至少含有一个冷凝器 换热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节能空调,其特征在于,制冷剂的循环管道至少含有一个蒸发器 换热部件。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节能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均为盘管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节能空调,其特征在于,在制冷剂的循环管道内增加一层消除或 防止油膜形成的保护层。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节能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道设置有低 压充注口。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节能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道设置有低压充注口。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节能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为纳米级的冷功催化剂物质。
【文档编号】F25B41/00GK205580044SQ201620208121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7日
【发明人】陈多聪
【申请人】深圳市兴隆源节能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