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

文档序号:4811433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属于环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河流富营养化是世界的普遍环境问题,富营养化仅在中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数以亿计。传统的治理方法花费巨大且效果十分有限。众多环境工作者将目光放在大型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上,对于小型浅水水体或小河道、沟渠缺乏关注。国内外对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通常采用的方法为控制外源污染、限制污染排放,投放化学药品,引水稀释、外流扩散、疏浚底泥等,但这些方法难以根本性地解决问题。在水体TN、TP高丰度造成的重营养负荷中即使进行点污染源的控制,营养物质仍然可在水体系统内部(底泥、藻类残骸等)溶出,引起藻类恶性增殖形成水华。扩散治理并没有将营养盐从水体中去除,只是简单地进行转移。同时,随着可供补充、外排的洁净河流日益减少,对于水体的营养扩散也越来越变得不切实际。疏浚底泥能在一段时期内减少营养盐溶液释放,但在长期内会形成新的营养盐溶解平衡,且疏浚会造成富营养淤泥及污染云团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大规模、全局性的疏浚不仅耗资惊人,还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使生态修复更加困难。而近年来由于人口环境意识的增强,小型水体在城市中分布且越来越广泛。这些水体大到上千平方米,小至几十平方米,大多是浅水水体,相对封闭并自我独立,生物多样性差。底部往往不是自然底泥,无法与地下水进行交换,自净能力低下。若长期缺乏管理,则会由于水生态系统的退化,逐渐由贫营养型向富营养型发展,造成水体的荒漠化。公园住宅区等地的浅水小水体对于调节温度、改善环境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造水容易保水难,高效地使这些水体由藻型恢复到草型正是当前治理的难点。对于已经富营养化的小型死水系统,如何使其形成良性循环,又如何经济高效、持久稳定地治理好这些浅水小水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浅水小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模式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经济高效、持久稳定地治理好这些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
经对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本底调查→实验室模型筛选→野外围隔→物理生态工程技术的探索等得出沉水植物根茎能吸附、分解、吸收水体营养负荷,其分泌物及其叶片使水体中的悬浮颗粒与胶体凝聚、沉淀作用,可快速提高透明度,从而大大改善水体中、下层光照条件。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水底光照条件的改善使溶解氧增加,遏制了一些厌氧条件下的有机物分解反应,避免产生和逸出H2S等有害气体。沉水植物还是浮游植物强有力的竞争者,某些水生植物根系能分泌出化学信息素,能有效地遏制藻类的恶性增殖,避免水华发生。在它们的根圈上还会栖生小型动物,如水蜗牛,能以藻类为食。而根系发达的浮水植物如凤眼莲、浮体陆生植物如美人蕉作为先锋植物,通过根际共生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氧化—还原作用与根系分泌物的凝絮作用迅速提高水体透明度。一些挺水浮水植物可通过对水流的阻尼作用或减小风浪扰动,使悬浮物沉降,这也有利于水体底部的沉水植物的吸附沉降作用,由此可见,由挺水,浮水,沉水植物所构建形成的混合生态系统将成为比较理想的生态模型。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来完成的,它主要由引入用于改善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透明度的先锋植物和混合引入多种沉水植物而构建成四季常绿的立体水生植被系统。立体水生植被系统还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之间的嵌套。
沉水植物可为菹草、金鱼藻、伊乐藻、狐尾藻、黑藻、马来眼子菜、轮藻、水蕨等。沉水植物用大缸引种和滑轮升降培植模型引种,大缸引种,即在河道底部两侧分别置有多个水缸,内种植沉水植物。滑轮升降培植模型引种,即由在河道的两侧插上的定滑轮和绳子固定的花盆组成的滑轮升降培植模型引种。
上述的先锋植物可为美人蕉、凤眼莲、喜旱莲子草、浮萍、睡莲、茭白等。美人蕉可通过插入浮于河道中浮体孔中来得及实现浮体栽培模型引种。凤眼莲则通过纱网围隔引种。
以沉水植物(如菹草、金鱼藻等)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引入水体后,对富营养化的水质改善是有效的。水体绿化的理念是可行的;构建的四季常绿的水生植被系统,对小型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治理效果持久稳定;设计的工程化技术线路简单易操作,可针对不同富营养污染程度、水情特征和功能需求,尤其是镶嵌式的立体生态模型的构建方案,投入少、治理效果好、简单易操作、景观性好、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本实验的结果已充分表明,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引种沉水植物,构建生态系统将是解决湖泊富营养化的一条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


图1为自清河生态模型筛选实验区示意图,图2为大缸引种模型示意图;图3为滑轮升降培育模型示意图;图4为浮体栽培模型示意图;图5为纱网围隔引种模型图;图6为浮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浮体开孔及孔放大示意图;图8为纱网弹性软围隔示意图;图9为围隔骑嵌套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采取本底调查→实验室模型筛选→野外围隔→物理生态工程技术探索→项目推广开发的逻辑线路进行研究。在实验室构建多种生态模型,进行水质对照分析,并对几种高等水生维管植物进行筛选,同时还在野外实验基地进行人工生态系统的物理生态工程探索。上海市吴淞中学的自清河作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基地。自清河为一段长110米的河道和一个小池塘(面积大约1100平方米)平均水深1.8米。由于生活污水的流入,藻类、生物残体和颗粒悬浮质的增加使水体透明度降低,沉水植物生长率减弱,浮游植物生物量进一步发展,导致水下光照度减少,沉水植物和其它水生生物相应减少直至消失,一系列的正反馈机制致使自清河成为以浮游植物为主的生物多样性小的富营养化湖泊,经常发生水华。为科学确定自清河营养水平,两次对自清河水进行本底调查。分析溶解氧(DO)、总磷(TP)、总氮(T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浮游植物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水质指标。本底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表1自清河水质分析及本底调查结果采样时间水温(℃) SD(m) DO*(mg/L) BOD5(mg/L) TP(mg/L) TN(mg/L)2002/2 10.3 0.411.2 16.8 0.409 1.9862002/10 24.9 0.380.9 15.5 0.413 2.051续表浮游植物密度(万个/ml)生物多样性指数浮游植物优势种6.4 1.42 硅藻6.1 1.46 绿藻注1、DO为上午10点左右测定。
2、以上数据均为平均值。
实验室人工模型的构建与研究用七个水族箱(0.1m3)铺放自清河底泥并加自清河水,模拟此水环境。I、II、III、IV号箱中分别种植沉水植物金鱼藻,菹草,伊乐藻,狐尾藻,V号箱中种植先锋植物凤眼莲;VI号箱将沉水植物金鱼藻,菹草,伊乐藻,狐尾藻混合种植,VII号箱作为对照。为更好模拟自清河水系统的天然环境,在实验过程中用雨水补充水缸中蒸发的水分。观察人工生态系统发展,记录生物量的变化,以此对这几种植物作比较筛选。每3个月测量一次各水族箱的DO、TP、TN、BOD5、浮游植物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水质指标。
实验室模型试验结果表2实验室各生态模型建立三个月后的水质分析结果模型处理 DO BOD5TP TN 浮游植物密度 多样性指数I箱 金鱼藻8.43.80.138 0.5652.4 2.47II箱 菹草 8.53.70.107 0.5182.2 2.48III箱伊乐藻8.34.10.126 0.5282.2 2.44IV箱 狐尾藻8.23.80.118 0.5142.3 2.53V箱 凤眼莲1.813.2 0.064 0.2831.7 1.92VI箱 混合种植 8.53.40.114 0.5232.1 2.85VII对照 无种植0.916.6 0.416 2.0866.1 1.46
注1、DO、BOD5、TP、TN单位均为mg/L,浮游植物密度单位为万个/ml。
2、DO为上午10点左右测定。
现场实验区人工生态系统的组建将自清河河道与池塘在接口处断开,形成天然围隔1,如图1所示。对其中的水生植被及水质变化等方面进行对照研究,旨在重建和优化其水生植被。在自清河实验区2引入伊乐藻、狐尾藻及金鱼藻枝尖等生态型,撒播菹草芽苞。对试验区和对照区进行定期水质检测。检测指标有水温(T),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溶解氧(DO)等。引入生态模型的现场试验区水质指标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引入多种沉水植物的自清河试验区水质情况月份T SD DO BOD5TPTN4月 14.5>0.9*7.64.3 0.165 0.7026月 21.7>0.97.43.7 0.195 0.8028月 28.6>0.97.53.2 0.210 0.67510月18.4>0.98.13.9 0.162 0.69212月6.3 >0.98.23.1 0.198 0.7542月 9.4 >0.98.14.8 0.206 0.832注1、试验区水清澈见底,SD以>0.9m计。
2、DO为上午10点左右测定。
实验水生植物综合功效分析引种沉水植物的I、II、III、IV号水族箱DO值显著增加,生物多样性指数上升,出现水绵、贴壁藻类等良性水质指示种,对氮磷也有一定的吸收效果,具体结果与分析参考表4。
表4试验水生植物综合功效分析植物名称 氮富集能力mg/kg·d 磷富集能力mg/kg·d适用性易成活性菹草 3.31 0.47 ++++金鱼藻3.65 0.43 +++ +++伊乐藻3.42 0.49 +++ +++狐尾藻3.53 0.39 +++ ++凤眼莲5.42 0.89 +++++注1.实用性三个+适用价值最高,二个“+”适中,易成活性三个“+”,既易栽培,又易成活,二个“+”次之。
2.测试结果是所有这些植物均处于适宜生活状态。
实验得出上述结果是有生态学依据的①高等沉水植物根茎吸附、分解、吸收水体营养负荷,其分泌物及其叶片使水体中的悬浮颗粒与胶体凝聚、沉淀作用,可快速提高透明度,从而大大改善水体中、下层光照条件。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水底光照条件的改善使溶解氧增加,遏制了一些厌氧条件下的有机物分解反应,避免产生和逸出H2S等有害气体。
②水生植物群落的存在,为微生物和微型生物提供了附着基质和栖息场所,而这些生物能大大加速截留在根系周围的有机胶体及悬浮物的分解矿化。
③水生植物,尤其是浮水植物(如凤眼莲)、陆生植物(如美人蕉),其发达的根系能使水体中不溶性胶体黏附而沉淀下来。
④沉水植物是浮游植物强有力的竞争者,某些水生植物根系能分泌出化学信息素,能有效地遏制藻类的恶性增殖,避免水华发生。[11]在它们的根圈上还会栖生小型动物,如水蜗牛,能以藻类为食。
⑤一些挺水浮水植物可通过对水流的阻尼作用或减小风浪扰动,使悬浮物沉降,这也有利于水体底部的沉水植物的吸附沉降作用,由此可见,由挺水,浮水,沉水植物所构建形成的混合生态系统将成为比较理想的生态模型。
⑥吸附在植物根茎上的细菌的硝化作用,大大加速了的反应过程,便于植物吸收,从而降低营养负荷。
室内箱的对照实验的结论通过室内箱的对照实验,发现菹草,金鱼藻,伊乐藻、狐尾藻等较为适合引种。首先这几种水草对光的要求不高,能够在浑浊的水体中生长。菹草冬天落芽于水底过冬,不需特别种植,金鱼藻还能苍翠越冬,且繁殖较快。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可以为鱼类、螺类所食,这些动物经过更高一级的营养级动物摄食,把大量的营养负荷消耗掉,其对有机物质的去除效率按能量金字塔估算比凤眼莲的效率高,且可使水质的变化处于一种良性循环之中。并且这些沉水植物的分解是渐进的,不会出现发酵现象。
现场试验区研究结果在实验基地水域引种的金鱼藻,菹草等沉水植物越冬后繁殖很快,长势良好,水质改善明显。另外,引种高等沉水植物费用低,不需特别管理,在实际操作中是可行的。从室内对照结果可发现,金鱼藻处于混浊水体时,由于吸附作用极强,容易形成一层覆盖层,从而影响生长,而菹草在混浊水体生存力较强。治理初期时,由于水体混浊,沉水植物不易存活,可通过根系发达的浮体陆生植物作为先锋植物,通过根际共生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氧化—还原作用与根系分泌物的凝絮作用迅速提高水体透明度。有了先锋植物的作用,沉水植物在初期是呈点状分布的,要实现整个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可采取星火燎原的方式,从点到局部到整个水体。一旦挺水、浮水、浮叶和沉水植物从立体上层次上建立起来,就可通过一系列正反馈机制,抑制藻类,使水质逐步好转。
同时,从表4可知,不同的植物对N、P的吸收净化效果不同,适用性不同,生活周期和成活性也不一样。在选种时要综合考虑,进行搭配种植。因为菹草等沉水植物在温度高时容易死亡,所以要把这些植物混合种植,这样,可以保持水体中一年都保有一定的绿量,形成四季常绿的水生植被系统,不至于在每年春季因为水体透明度太低导致植物不能生长。在实验室的模型和野外试验区的实践都说明这一点,进行多种沉水植物搭配种植的水生植被系统对水质的改善作用效果显著。沉水植物在水生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沉水植物丰富时,水质清澈、溶解氧高、藻类密度低、生物多样性高。浮水植物水蕨在浅水处可生于泥中,该植物根系发达,其富集能力比凤眼莲强,且叶也簿,即使腐烂也不发臭,不会造成巨大的二次污染,也可以引种的。
生态修复方案的构建在小型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治理中,水生植物通过富集水体的营养盐治理富营养化,这样势必降低整个系统的熵值,总能量提高。在封闭的水生态非开放系统中,能量的唯一来源是太阳,若通过一定的物理生态途径提高水生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营养富集速度就会相应加快,即生态模型对小型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效果也愈加显著。因此本发明的方案中应用物理生态原则。根据本底调查→实验室模型筛选→野外围隔→物理生态工程原则,具体实施中,主要由引入用于改善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透明度的先锋植物和混合引入多种沉水植物而构建成四季常绿的立体水生植被系统。立体水生植被系统还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之间的嵌套。
沉水植物包括菹草、金鱼藻、伊乐藻、狐尾藻、黑藻、马来眼子菜、轮藻、水蕨等。引种方法为大缸引种和滑轮升降培植模型引种。
大缸引种模型针对深度相对较深或浊度较大的水体,用大缸种植法,如图2所示,3为沉水植物,4为大缸,5为河道。在河道底部两侧分别放置水缸,并在每个水缸铺泥土,内引种金鱼藻、菹草等不同的沉水植物,使得这些沉水植物在缸内成长,一段时间后,沉水植物的芽孢或分支落入水中自由生长,沉水植物群落形成后则会使水生态系统趋于平衡。当然,这种大缸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引种其它浮叶植物(如睡莲等)增加景观效益。
滑轮升降培植模型为了方便地控制光照强度和温度,以便于植物引种时成活和在最佳状况下生长,采用滑轮升降培植模型,如图3所示,6为滑轮、7为容器。在河道的两侧插上定滑轮6,并将用绳子固定的花盆7沿滑轮放入水中,盆中种沉水植物。例如当夏季温度过高时,某些沉水植物会因此死亡,便可以调节滑轮,使沉水植物下降,停留在温度较低的水域;当早春水中浊度过高时,同样调节滑轮使其上升,停留在光照较好的水域,使沉水植物能更好地生长。
先锋植物可为美人蕉、凤眼莲、喜旱莲子草、浮萍、睡莲、茭白等。美人蕉过通浮体栽培模型引种。凤眼莲则通过纱网围隔引种。
浮体栽培模型美人蕉的根系发达,可以高效的吸收水体中的N、P,吸附污染物胶体,治理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效果好。美人蕉属陆生花卉,但近年来有在水面无土栽培美人蕉的报道,这表明美人蕉有很好的净水效果,同时又有良好的景观价值,完全可以充当先锋植物,从而设计了浮体栽培模型,如图4所示,在河道5中3为沉水植物,另铺设置有孔的浮体材料9,将美人蕉8插入孔隙中。这种方法有三项用意,其一,漂浮种植等同于无土栽培,花卉的根茎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盐,抑制藻类的爆发;其二,漂浮在水面上的浮体覆盖住水面,可降低水底温度,使由于高温而导致死亡的沉水植物继续存活;其三,花卉漂浮在水面上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美化了生活环境;其四,美人蕉发达的根系在水中,为各种微生物和一些软体动物的生长创造的条件,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提高也有好处。同时可以将浮体材料做成各种造型配合使用,在操作中采用废弃的泡塑作为浮体材料,以15cm为间距种植美人蕉。一旦水质改善,以沉水植物为基础的水生植被恢复,就可以放任其自然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景观性,浮体9由ACS或PVC工程塑料制成,在下方悬吊重锤10,浮体孔隙开置大于植物生长最大直径,在孔隙内通过经表面防锈处理过的弹簧12固定三片蹄片13,另外在孔隙下设置纱网14。以便植物根系与其纠结增强稳定性。使用时,先锋植物11被蹄片13夹住,实际孔隙直径根据植物生长而自动调节,植物与蹄片的摩擦还可提供额外阻尼。改进模型具有水面漂浮稳定、植物固定稳定及自身性质稳定的特点。另外工程塑料可在热和力的作用下任意铸形,景观性能进一步提高。
纱网围隔引种模型针对藻类密度大、浊度较高的水体,采用纱网围隔引种模型,如图5所示。
由于凤眼莲有较强的吸收N、P能力,但极易引起恶性增殖,针对这一特点在主河道5内用围隔围住几个区域,在纱网14内种植凤眼莲15,以防凤眼莲的恶性增殖,在围隔周围引种沉水植物3,围隔下方设有纱网。凤眼莲死亡后回到水体,会引起二次污染,用纱网隔离则可以避免其疯长覆盖整个河面,还可以在冬季很方便地捞出凤眼莲,而此时水中稳定多元的水生态系统也将构建完成。在实际操作中,可用废弃的竹竿制作9个1.5m×1.5m的竹围隔,底部用纱网圈住,进行治理。为了进一步提高景观性,可使用使用浮筒17,以弹簧钢片(表面防锈处理)串联,形成弹性软围隔,浮筒材料可采用ACS或PVC工程塑料加强耐水性及耐腐蚀性。浮筒直径须大于待治水体水动力条件下的最大逃逸直径,即浮筒暴露在水面部分对凤眼莲形成的隔离墙高度大于最低限度,杜绝凤眼莲因风浪冲击而造成的上力扩散。另外,须在围隔下方设置一组中密度纱网14形成兜形,以减小隔区内的水动力系数并防止凤眼莲及其芽孢的下方外逸。改进模型具有环境扰动小、凤眼莲限定安全可靠及性质稳定的特点。另外工程塑料可在热和力的作用下任意铸形,景观性能进一步提高。
立体生态模型的构建的具体实施
对沉水植物用大缸引种和滑轮升降培植模型引种,先锋植物用浮体栽模型引种及纱网围隔引种,本发明采用这四种引种模型使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中构建成四季常绿的立体水生植被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即由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之间的实行嵌套方式。在待治水体中用防水材料设置围隔,围区两端开口与水体相通并通过真空泵缓慢抽水。将围隔划分成5个子围隔,将水生植物群落水平分布间隔栽培,如图9所示。挺水植物群落在进水、出水口构成坚强的防护带,使隔区内部水流速度减缓,并防止外部区域藻华或严重污染时对于隔区内部生态系统的过度冲击。凤眼莲群落在挺水植物群落后,以其强大的氮磷吸收能力对待治水体首先进行预处理,其分泌的化学信息素可高效降低水体的浮游植物密度,初步提高水体透明度。凤眼莲将水样输送到陆生植物群落,陆生植物根系为微生物提供一个硝化—反硝化微环境,将水中硝态氮转化为氨态氮,输送至下一级。混合沉水植物群落集中富集水中营养盐,并通过光合作用大幅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整个系统可综合以上提出的工程方案,分级提供富氧和缺氧环境移除水中有机磷并通过物种嵌套,形成四季常绿的持续性营养富集体系,如同水中的肺一般在水体局部起到持续净化的作用。在水肺体系的构建中可以充分地镶嵌使用以上的工程化方案,对各种方案所针对的特殊水体状况的各自利弊(见表5、表6)互补地进行综合利用。由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水体情况综合考虑,制定符合水情个性的治理方案。此外,本研究对于大型水体的治理也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表5多种生态恢复模型的适用范围序号 模型名称特点1容器提升针对深度、浊度较大的水体针对深度浊度较大的水体,气象变化频度大的地2滑轮升降区及冬季吸收N、P效果好,能迅速去除营养物质、改善水3浮体栽培质4纱网围隔针对藻类密度大、浊度较高的水体表6物理生态工程技术化线路模型对比经济管理效果环境扰动景观大缸引种法 ++ +++ ++ + ++滑轮升降调节培植+ ++ ++ ++ +浮体栽培+++ ++ +++ + +++纱网混合引种++ + +++ +++ ++注三个“+”表示较好,二个“+”适中,一个“+”次之。
“大缸引种法”、“滑轮升降调节培植”等四种实际操作方案在自清河和凌波池已经取得成功。投入使用3个月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明显减轻,覆盖率仅占全湖面积的5~6%,较3个月前对比,自清河中TN较治理前降低46.3%,TP降低48.4%,藻类密度降低63.2%,透明度提高1倍。
实践证明,这些方案对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治理效果好、简单易操作、景观价值高、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体现了水体绿化的理念。虽然植被生长的前期需要一定的管理和投入,但是,这种人工生态系统一旦建成,水体一年当中都保有一定的绿量,便可以放任其自由生长,使水体实现草绿水清,并达到持久稳定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引入用于改善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透明度的先锋植物和混合引入多种沉水植物而构建的四季常绿的立体水生植被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体水生植被系统还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之间的嵌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水植物为菹草、金鱼藻、伊乐藻、狐尾藻、黑藻、马来眼子菜、轮藻、水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水植物用大缸引种,在河道(5)底部两侧分别置有多个水缸(4),内种植沉水植物(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水植物用由在河道(5)的两侧插上的定滑轮(6)和绳子固定的花盆(7)组成的滑轮升降培植模型引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先锋植物为美人蕉、凤眼莲、喜旱莲子草、浮萍、睡莲、茭白。
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美人蕉(8)是通过插入浮于河道(5)中浮体(9)孔中来得及实现浮体栽培模型引种。
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凤眼莲(15)通过纱网围隔(14)引种。
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体(9)由ACS或PVC工程塑料制成,在下方悬吊重锤(10),浮体孔隙开至大于植物生长最大直径,在孔隙内通过经表面防锈处理过的弹簧(12)固定三片蹄片(13),另外在孔隙下设置纱网(14)。
1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纱网围隔由浮筒(16)通过经防锈处理的弹簧钢片串联形成弹性软围隔,在围隔下方置有纱网(14)。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的生态修复方法,它主要由引入用于改善富营养化浅水小水体透明度的先锋植物和混合引入多种沉水植物而构建成四季常绿的立体水生植被系统。立体水生植被系统还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之间的嵌套。以沉水植物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引入水体后,构建的四季常绿的水生植被系统,对小型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治理效果持久稳定;尤其是镶嵌式的立体生态模型的构建方案,投入少、治理效果好、简单易操作、景观性好、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文档编号C02F3/32GK1530336SQ0311584
公开日2004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17日
发明者张治 , 周忠良, 林晨, 吕亚佳, 张翼, 张 治 申请人:张治 , 周忠良, 林晨, 吕亚佳, 张翼, 张 治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